看《舌尖3》手打鐵鍋,品「中華鍋」的前世今生

2021-02-07 大錘說史

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我們 「BT歷史零售」 公眾號正式更名 

「大錘說史」 

感謝各位讀者老爺的一路支持!雖然

名字不「BT」了,但是內容依舊「BT」!


最近,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熱映,一舉捧紅了號稱要經過36000錘捶打製成的章丘鐵鍋。曾經一度無人問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手打鐵鍋,在螢屏上綻放出了無上的華彩,節目播出之後幾十分鐘之內,庫存2000口鍛打鐵鍋全部售罄。



今天,大錘就跟列位讀者聽友聊一聊,鍋,特別是鐵鍋的,進化史。


開始之前咱們先得說一下,鐵鍋幾乎可以視為我國專屬的古代發明,在過去的東亞國家,鐵鍋甚至被稱為「中華鍋」,就是證明。



但是,關於鍋是什麼時候發明的,目前學界還有很多種不同的觀點。不過一般來說,認為「鍋」的出現大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大約1700年前左右。

 

說到這裡,我們先介紹一下「鍋」的前輩們。不同於高大威猛的各類古代鼎,鍋的最早祖先應該是「鬲」 [lì],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大罐子,罐口沿外傾,罐底是圓形的,底部有三個腳。這是一種古代煮水、做飯的炊具,出現時間跟鼎差不多,大約是新石器晚期就出現了,當時是陶製的。



這種「鬲」跟鼎的最大實用區別是,這玩意是做飯和燒水的,而鼎往往是煮肉的,鼎越往後發展越向禮器方向發展,最終成為天下權力的象徵,而「鬲」作為我國古代先人堅定不移的「民以食為天」的產物,繼續不斷沿著廚房炊具的方向發展了下去,最終成為鍋的祖先。



「鬲」發展到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升級版,也就是「釜」,這個東西大家肯定都認識,就是成語「破釜沉舟」的悲催主角嘛。對比前輩「鬲」,「釜」取消了「鬲」的三個腳,還保留了圓底,可以直接坐在灶臺上了,同時取消了原來「鬲」的廣口外沿外傾設計,改成了斂口,也就是從外觀看,「釜」比「鬲」更像一個大罐子了。



因為取消了三個腳丫子,「釜」可以直接坐在灶火之上,吸熱效率更高,加之罐口設計變成了收窄的斂口,也減少了熱的散失,從做飯角度來說,「釜」比「鬲」更高科技、煮飯燒水更快。

 

但是,「釜」有個問題,就是它外形就是一個大肚子的罐子,這種構型適合燉煮,但是不適合油煎和炒菜的操作,而眾所周知,中華料理的精髓之一就是炒法。直到比「釜」瘦身一半以上,只保留半個球形體的鍋的出現,這才幫助古代廚師們妥善處理好受熱均勻、導熱速度快以及保溫之間的協調關係,中華料理的精華——炒菜法才算是發展完善。


金代六耳銅鍋


鍋的出現,絕對是中華料理的劃時代事件。有了鍋,才能用油去煎炒,古代中華料理體系的雛形才得以出現。

 

在成書於1600年前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一書中,第一次明確記載了古人炒雞蛋的作法,這就是因為當時已經有了類似「鍋」的炊具出現。不過,《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我國歷史上這第一次炒雞蛋作法,也堪稱是最昂貴的炒雞蛋作法——主料是雞蛋也就算了,當時下鍋的油用的是芝麻油,在古代,因為動物油脂非常難得,而在植物油大量普及之前,人們主要用芝麻來榨油,這個成本雖然比動物油脂便宜一點,但是仍舊比後世植物油貴多了。



而且最奢侈的是,《齊民要術》記載的炒雞蛋,用的鍋是銅鐺[chēng],這是古代的一種平底淺鍋形制的炊具。列位讀者聽友請注意,銅在我國相當長時間都是重要的貨幣鑄造材料,其本身價值很高,很多時候本身就代表著財富,那時候的用銅鐺炒菜幾乎相當於現在大錘用大把人民幣鈔票糊一個鍋來做燒菜。這可斷然不是普通人用得起的。


唐代 鐺


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確定地說,在1600年前肯定就有中華鍋問世了,但是它並不普及,而且由於很長時間裡鍋只有銅這一種材質能夠保證耐用度,這極大限制了鍋的普及,導致只有極少數真·土豪才能用得起這玩意。民間很少有機會使用,也讓鍋的製造技術停滯不前,這也直接導致中華炒菜法在問世之後數百年間一直不能普及和發揚光大。



肯定有讀者聽友要問了,古代的銅是挺貴的,但是我國不是很早就開發鐵的冶煉技術了嗎,鐵比銅便宜啊,為什麼不用鐵鍋呢?這是因為,我國鐵冶煉雖然開始很早,但是鐵的總產量一直受困於各種原因,很長時間裡沒有顯著提高。

 

由於鐵的產量有限,主要被用於製造兵器等更重要的物資,偶爾也被統治者拿去製造佛像之類的皇家崇拜道具,這樣一分,能拿去做鐵鍋的鐵,簡直是少之又少了。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在唐代文獻記載中,鐵鍋雖然已經出現,但是因為鐵的產量限制,常常只能配給軍隊。


古代行軍鐵鍋


這種銅太貴、鐵太少的情況,一直到北宋時期我國煉鐵技術進步、產鐵量大增才出現了根本的扭轉。

 

北宋時期鐵的年產量最高時候已經高達800萬斤,這個產量看起來多,換算成現在的單位其實也沒多少,不過就是4000噸鐵,我國現在的鋼鐵年產量都是億噸級的,但是在古代,全國年產4000噸鐵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相當於唐代最高產鐵年代的4倍以上了,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計算,這一年下來北宋全國的鐵產量,如果全拿去製造鐵鍋可以製造100多萬口,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級的產鐵量,才能在滿足武器鎧甲、錢幣佛像等用途之外,為民間千萬級的人口的鍋灶服務,從而促進民間持有的鐵鍋產量顯著增加。



也正是在這種鐵產量猛增的前提下,我國才在各地出現了一些巨大的軍用或者僧侶用鐵鍋,能一次性熬煮供幾十人食用的粥飯,並且保存到今天。我國福建雁蕩山能仁寺保存至今大鐵鍋,重達37000斤,號稱國內存世的最大古鐵鍋,就是在北宋年間製造的。

 

也正是因為鐵鍋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中華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廣。

 

解決了鐵鍋的有無問題,古人就開始追求更高級的鐵鍋了——哪種鐵鍋用著更好?這個在古代軍隊的選擇上是非常明確的,從宋代記錄開始,軍隊只要有條件就使用熟鐵鍋而不是生鐵鍋,在古代,這個熟鐵的意義與現代不同,當時主要是指延展性比較好、可以鍛打的鐵。熟鐵鍋都是鍛打的,而生鐵鍋都是鑄造的。



熟鐵鍋也就是章丘鐵鍋這一類的,您想想需要上萬錘的鍛打,人工成本非常高,生產周期也很長,自然就比生鐵鍋貴,而且產量也有限。但是,古代軍隊還是非常青睞這種熟鐵鍋的,原因非常簡單,熟鐵鍋經過鍛打,鍋體會比較薄,重量就比生鐵鍋輕不少,對於軍隊來說更易於攜帶和行軍,這是最重要的優勢,同時,熟鐵鍋因為薄,導熱快,也比較節省燃料,這些對於軍隊來說都是優點。



相比之下,生鐵鍋雖然容易鑄造、成本低、產量大,但是重量也大,比較笨重,而且生鐵比較脆,損壞率也高,這些對於長期在外行軍的軍隊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缺陷。在保存至今的清代軍隊鐵鍋供應記錄中,一般都是首選熟鐵鍋,但是由於經常遇到熟鐵鍋鍛打太慢、產量遲遲上不去等問題,這時候軍隊就被迫採購銅鍋,只有連銅鍋都沒有的時候才會考慮生鐵鍋。



熟鐵鍋雖然輕薄、導熱快,但是對比生鐵鍋,也有自身的缺點,那就是成本高、產量低,同時用途比較單一,只擅長「炒菜」,對於熬煮油炸紅燒之類的項目,就不如生鐵鍋的投入產出比理想了。如果有讀者聽友,看了《舌尖上的中國3》之後對章丘鐵鍋心中長草,不妨在下單之前綜合評估一下自己平時對鍋的用途,這樣才能夠採購到稱心如意使得順手的好鐵鍋。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注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想看有趣的歷史八卦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吧!

(每周一、三、五、日晚更新)

相關焦點

  • 我們去章丘買了年度最佳理財產品:手打鐵鍋.鍋沒毛病,問題是你傻B....
    普通人看舌尖3:艾瑪差評!運營狗看舌尖3:艾瑪流弊!最近遭到瘋狂吐槽的舌尖3大家都知道吧?
  • 《舌尖3》捧紅的這口鍋,還能走多遠?
    國民美食大片《舌尖上的中國3》一開播,一口不起眼的章丘鐵鍋,竟讓中國「炸了鍋」!
  • 外國品牌不粘鍋就好用?2千年傳承中華鐵鍋見功底
    美味的產生從來離不開專業的器皿,最近這些年,網上各種真假洋品牌不粘鍋風行一時,甚至成為了網紅品牌!堂堂幾千年文化歷史的中華美食,就做不出一口好鍋?當然不是!別崇洋媚外了!外國品牌不粘鍋就好用?2千年傳承中華鐵鍋見功底!前年《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後,山東的章丘鐵鍋火到出圈......
  • 鐵鍋哪個牌子好,臻三環手工鐵鍋質量怎麼樣測評
    中國人對於炒鍋有一種獨特的情懷,中華歷史文化淵遠流長,中華美食從古至今,吸引了世界各國無數人們,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使美食能弘揚光大重中之重的工具,無疑是使用一口好的中式炒鍋。每回到爸媽家,和自己煮的飯菜對比差距明顯,後來想買一個好的鐵鍋的想法,一直在環繞在腦中。去年舌尖上介紹了章丘鐵鍋,那個時候開始就一直想買一個臻三環炒鍋,現在有幸拿到了舌尖上出鏡的臻三環鐵鍋,我簡短說一下使用過程。我這個一款是藍黑色的輕音32CM帶鉚釘木把的,很適合普通家庭使用,開箱的時候驚豔了,恕我孤陋寡聞,能發藍色光的鍋是第一次見到。
  • 任性推 | 我們要的是鐵鍋,還是章丘鐵鍋?
    但只有一件事是我在過年期間最期待的,那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大年初四的播出。第一集,講的器物,從章丘的手打鐵鍋到青提菜刀,全集雖無太多美食亮眼,但我卻看得津津有味,尤其章丘鐵鍋,三萬六千錘的擊打下,在開鍋時逐一綻放的藍色光暈,讓人覺得它就像是把絕世兵器一樣,出鞘即奪目。
  • 小米有品上買到799元鐵鍋,原來這樣操作真的可變不粘鍋,亮堂
    第一口鍋的壽命大約半年左右,於是有了第二口鍋,不鏽鋼的,開始是去宜家逛的時候,看到很多不鏽鋼鍋,但最終也是在有品上買的一整套的一悟一什,首先不得不說,不鏽鋼鍋的顏值還是非常高的,可以用賞心悅目來形容。當然,既然是計劃長久使用的,那就考慮品質更好一點的,之前在《舌尖3》播出時,章丘鐵鍋也因此一舉成名,而在電視中出現的就是臻三環手工鐵鍋,而這款鐵鍋最近也上了小米有品,目前可選一環和二環兩種。一環鍋,是一萬錘以上,表面能看到錘疊紋,觸摸鍋內壁有輕微的凹凸感,沒有製作師傅籤名。
  • 章丘鐵鍋 鍋「紅」是非多 火了之後這些官司多了
    近年來,章丘鐵鍋漸入大眾視野。早在2014年「章丘鐵匠習俗」被列入山東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的大年初四,一檔美食節目「炒」火了章丘鐵鍋。自打鐵鍋成了「角兒」,章丘的村莊街道裡,打鐵鍋的和賣鐵鍋的人驟然增多。打鍋的和賣鍋的都說自己是正宗章丘鐵鍋,一時間章丘鐵鍋難辨真假。
  • 鐵鍋無塗層更健康,炒菜美味又好用:京造精鐵中華炒鍋
    爵士也經常在網上看一些美食主播,每次看完總忍不住也想要動手嘗試一下。炒菜最怕的就是沾鍋,一旦沾鍋菜品就會容易糊,而且鍋具清理起來也是挺麻煩的,大大降低了動手炒菜的欲望。這其中也嘗試過幾種鍋具,比如不沾鍋,不過這種鍋的壽命太低,塗層脫落之後就只能棄之不用。後來也用過麥飯石鍋,有時候可以幹燒不放心,但太過沉重,翻炒顛勺挺累的。
  • 《舌尖上的中國3》裡的鐵鍋菜刀,比德國雙立人強太多了!
    每逢佳節胖三斤但是這個春節,你可能會胖十斤因為時隔四年讓萬千吃貨期待的《舌尖3》終於暖心回歸剛剛開播的第一期主題是器具篇從陶器、青銅、鐵器、瓷器中國烹飪器具一路走來燒烤1.章丘手工鍛造鐵鍋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迅速熱播,「章丘鐵鍋」火爆一時,這其實不是偶然的,因為濟南市章丘區在歷史上是有名的「鐵匠之鄉」,古有「章丘鐵匠遍天下」之說。章丘鐵鍋到底有多厲害?章丘手工鐵鍋製造需要經過,12道工序,7道冷鍛,5道熱鍛,36000次鍛打,一道最簡單的清水炒雞蛋,不放一滴油便能絲毫不粘!
  • 《舌尖》播出4天,這口鍋銷量漲6000倍卻主動下架,為何?
    事實上,他們也真的把全店的鍋都下架了(果然有咱大中華的錚錚骨氣)。小編下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不僅帶紅了咱大中國的小吃,也讓章丘鐵鍋迅速成為網絡社交平臺上的熱門話題。讓紀錄片中章丘鐵鍋的品牌臻三環,在《舌尖》開播幾十分鐘內將庫存近三千口鐵鍋全部售賣一空!
  • 大閘蟹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大閘蟹的前世今生。名字的由來大閘蟹學名中華絨螯蟹,那麼為什麼叫「大閘蟹」呢?據惠惠妹了解,相傳長江流域古人以竹閘捕捕蟹,夜來隔閘,置一燈火,蟹見火光,即爬上竹閘,即在閘上一一捕之,甚為便捷,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而大個的閘蟹最為肥美,鮮蓋百味,後名曰大閘蟹。
  • 棗莊正宗章丘鐵鍋哪裡能買到_龍山味道
    為了防止大家買到機器鍋,我們這邊可參觀現場。商家還提醒消費者,購買正宗章丘鐵鍋一定要選擇能參觀現場的,通過看製作工藝辨真假。記者在該網店看到一張鐵匠師傅舉著鐵鍋的照片,鐵鍋底部並非「如明鏡」,而是像蛤蟆皮。在評論區,不少網友曬出的圖片顯示,鐵鍋外包裝箱上有「清照故裡,鐵匠之鄉,《舌尖上的中國》章丘鐵鍋篇拍攝的就是我們」字樣,並配有當年拍攝時的圖片。
  • 叫板進口「不粘鍋」!章丘鐵鍋傳承人發明的「魚鱗紋鍋」衝上電商...
    74歲的章丘鐵鍋省級非遺傳承人牛祺聖沒想到,自己當年根據客戶要求進行的一個技法上的創新生產出的魚鱗紋鍋,竟然成了網紅章丘鐵鍋裡的「爆款」,備受用戶好評。
  • 1000度高溫冶煉,36000次捶打出一口章丘鐵鍋,了不起的工匠精神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度高溫冶煉,36000次捶打···《舌尖上的中國(三)》的一期節目裡,就講述了山東章丘鐵匠師傅傳代打鍋的故事。這也讓一口普通的鐵鍋突然火了。在章丘,只要能夠手工做鍋的鐵匠做坊,都被各地買鍋人「惠顧」,卻一鍋難求。不久後,它又迎接過絡繹不絕的媒體、慕名買鍋人、參觀者,之後又緊鎖大門。一開一閉背後,是章丘鐵鍋走紅後態勢的悄然變化.
  • 《舌尖3》開播,全國人民被種草了一口鍋!朋友圈第一批代購已誕生
    3》終於暖心回歸▼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三季帶著滿屏的香氣重磅來襲▼△《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宣傳片今年83歲的王立芳老人和家人在章丘打了一輩子鐵鍋當地許多鐵匠都出自他的門下▼有網友表示:看了「舌尖3」器具篇章丘鐵鍋、淮陽菜刀、銀杏砧板
  • 你需要一口好鍋!生鐵鍋好還是熟鐵鍋好?
    一定有很多人像我一樣,喜歡看美食節目,常常半夜看到經常是口水直流。看著美食博主,做菜乾淨利落,顛勺瀟灑,有如江湖高手一般。做的都是令人口水直流的家常菜,看完一遍就想下廚開火。但是,做菜這件事,可是非常講究的!
  • 前世看今生姻緣
    其實很多人都相信有前世今生的說法,都相信這輩子的相遇是因為上輩子的緣分,都相信自己這一生的情人,是上輩子修來的姻緣,而既然很多人都相信前世今生的說法,自然也希望知道自己前世今生的姻緣,那麼如何預知我們的前世今生呢?比肩劫財 比肩劫財是幫助我的力量,與我處於同一層次,就好像兄弟朋友一樣。
  • 哪一種鍋更好用,更安全?不粘鍋、鐵鍋等4種鍋優點和缺點告訴你
    很多人經常問我一個問題:炒菜到底什麼鍋好?作為一個多年美食自媒體作者,我接觸過的鍋具也比較多,今天我就對市面上常見的幾種類型的炒鍋,來說說它們分別的優缺點吧!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炒鍋有不粘鍋、鐵鍋、不鏽鋼鍋、琺瑯鍋,其中前面3種比較多,琺瑯鍋被稱為貴族鍋,可以炒,但是僅僅作為炒鍋,並不常見。首先,來說下不粘鍋。
  • 洋品牌「不粘鍋」和傳統中國鐵鍋,哪種好用?用過一段時間才知道
    很多網友發現,剛買回來表現不錯的不粘鍋,用一段時間就」翻船「了。隨便翻點追加評論給大家看一下(小編覺得追加評論比長段的好評更讓人信任)按小編的經驗,幾種不粘鍋用下來,發現都粘鍋,從上千的到200的都一樣。現在已經改回鑄鐵鍋了,還是傳統中國鐵鍋便宜好用更健康!
  • 「章丘鐵鍋」引發的鐵鍋探究
    《舌尖3》第一集播出後,章丘鐵鍋意外走紅,銷量暴增,人們紛紛種草。加之網上沸沸揚揚的不法商家銷售毒鐵鍋/化工鍋的報導,使大家愈發對自家的廚具產生重視, 也引發了人們更多的探討,大家真的了解自家用的鍋嗎?究竟什麼樣的鐵鍋適合自家使用?今天我們就來簡單探究一下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