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些事情感到有點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個地方踩雷了,或者不知道事情到底怎麼回事,明明自己沒得罪對方,可是對方卻對自己敵意滿滿。
從人性的角度講,人的本性是偏向自己的。看別人,大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這種出發點,往往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影響到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效應,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人際交往上,影響關係的,主要有七大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
人們對一個人的態度、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其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繼續交往的積極性就高,於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見鍾情。
你參加了某一個派對,遇到了一個氣質如玉,舉止翩翩的人,你立刻產生了好感,覺得可以和這個人認識一下。和對方接觸後,對方的談吐舉止,讓你覺得這個人很有修養,值得一交。再往後,每次看到這個人,你都覺得很舒服。
其實你不知道,這是因為這個人給你的第一印象影響了你後面對他的判斷,這就是首因效應。即,初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深刻印象,影響著後來對人的知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體現在先入為主。這種先入為主給人帶來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鮮明的、強烈的、過目難忘的,很容易最先存進大腦檔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偏差,任何人都會受到它的影響。因為任何最先出現的因素都會產生一種心理定勢,這種定勢將影響著人們對於後來出現的信息的知覺。
初次見面
暈輪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做了個實驗:他給受試的中學生看一張列有五中品質的表格(聰明、靈巧、勤奮、堅定、熱情),要求被試想像一個具有者五種品質的人。中學生普遍把這個人想像為一個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後,他把這張表格中的「熱情」換成「冷酷」,再次要求受試的中學生想像一個具有這種特質的人,結果發現,這些中學生普遍推翻了原來的想像,而產生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
這就是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或月暈效應,是指由知覺對象的某一部分有關特徵推及到對象的總體特徵,從而產生美化或醜化對象形象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在戀愛和嫉妒中尤其明顯,比如,情人眼裡出西施,漂亮的女人都很會騙人。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比如,個人崇拜。
但這種泛化並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所謂物極必反。比如,你內心很崇拜某個人,覺得他完美無缺,即使別人怎麼說這個人有什麼缺點,你充耳不聞。可是有一天,你親眼目睹了這個人的缺點,結果,心中偶像崩塌,你一下子將這個人貶得一無是處。
光環效應
近因效應
平日裡,你和家裡人相處得還不錯,溝通也很愉快。可是,某日你談戀愛了,家裡人卻極力反對。這個時候 ,你突然覺得家裡人不愛你了,覺得他們從來沒有為你考慮過。於是你跑出家,越走越遠,走到一個賣燒餅的攤子前,突然覺得肚子餓了,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沒帶錢。老闆請你吃燒餅,你一邊吃一邊吐槽父母不愛你。但事實上,父母也就是在戀愛這件事上極力反對。
這就是近因效應,指最近的信息對人的認知具有較大的影響,或者最近的或最後印象對人知覺他人產生了強烈影響。
通常而言,在熟人之間,尤其是親人,好朋友之間,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這是因為某人或某事近期表現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因此,熟人與熟人之間相處,更應該注意分寸和界限,以免將來造成誤會。
近因效應
刻板印象
前面提到的「漂亮的女人都會很騙人」,其實既是一種負性暈輪效應,某種程度上,也是刻板印象。為什麼呢?因為嫉妒心重的女性或極度自卑的男性看到漂亮的女人時,都會產生一種自卑,覺得對方是自己望塵莫及的,於是選擇吹毛求疵,自己想像出對方存在某個缺點,並以偏概全,產生自我心理安慰。而一些人因為不喜歡思考,有著濃厚的拿來主義思想,於是從心裡認同了這個觀點,就形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稱定型效應,指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以為根據去認識人或事物。與負性暈輪效應不同的是,暈輪是自己主觀產生的,刻板印象則是主觀接觸他人觀點而產生的。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部分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比如,四川人辣不怕,貴州人不怕辣,南方人怕冷,上海人精明小氣,山東人人高馬大等。
刻板印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並且經常被運用。這是人為了節約大腦的認知資源,節省精力而採取的思維模式,它有利於總體評價,但也往往因為對個體評價產生偏差,而導致人不能客觀地認識某人或某事物。
刻板印象
期待效應
傳說,古希臘有一位年輕的國王叫皮格馬利翁,擅長雕塑。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麗少女的雕像,並把它當作有生命的人那樣和她說話,愛它,期待它變成人。結果發生了奇蹟:雕像活了!變成了一位真正的美麗少女,並與他結為伉儷。
因此,期待效應,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人際關係中,因期望值高低所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反饋。這種現象,在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間尤其明顯。當你總是批評伴侶或子女不行,對TA充滿抱怨,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彼此之間情感越來越淡,對方更是表現出「不行」讓你覺得生活灰暗。然而,當你懂得抓住時機,適時誇獎對方,鼓勵對方,肯定對方,你們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好了,甚至你會覺得對方表現讓你越來越滿意。
因此,期待效應是正負影響的。當你努力發現某人的優點和長處並且由衷地讚美他時,你就會看到他表現得越來越符合你所讚美的那種形象;而當你將某人視為小人或惡棍,總是挑刺,那麼這個人就的確會以你所給他「扣的帽子」嘴臉來對待你。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人會被不同的群體作出各異甚至相反的評價。
期待
相似效應
有個人想拜訪一位大師,卻多次被拒之門外。後來他了解到這位大師喜歡狗,而且每天傍晚都會在小區裡遛狗。於是他學習了養狗知識,找人借了只捲毛狗。於某一天傍晚在小區裡製造偶遇,津津有味地聊起狗,大師很快接受了他的拜訪。
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訣竅,多尋求與對方的相似之處,求同存異,可以更快地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這就是相似效應。
相似
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指的是人們對事物的喜愛程度受它的曝光次數影響。
最典型的例子,網戀。
兩人沒有見過面的人,因為距離產生的朦朧美,彼此對對方有著一定的幻想。加上經常聊天互動,慢慢地產生了好感,繼而覺得自己找對了人。當然,實際見面之後未必能繼續產生這種美感。因為曝光效應不僅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這取決於兩個人首次交流時,彼此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好,往後多接觸,好感度會增加;反之,則會越來越厭惡。也就是說,曝光效應受首因效應的影響。
另一方面,血緣再近的人,如果很久沒聯繫,也會日漸生疏。所謂,「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親人長期不聯絡、不相見,也會生疏陌生,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人的記憶有這樣的規律:反覆多次地記憶,要比一次長時間記憶的效果更好。「長」見面不如「常」見面,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大事小事勤商量,有事沒事常來往」,才可以保持良好關係。
經常聯繫
除了上述人際交往心理效應,影響人際關係的還有其他因素。如果把人際關係看成是一幅人們相互作用的動態圖,那麼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也可以說是一種吸引力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際吸引具有以下的規律:
1.接近吸引律。
當交往的雙方存在著年齡、興趣、態度、職業、學歷、背景等的接近點時,人會產生一種尋求歸屬感的心理傾向,彼此之間易於相互吸引。
2.對等吸引律。
「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不喜歡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對於自卑且嫉妒心重的人而言,則更喜歡看起來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不喜歡那些外貌、能力或某方麵條件優於自己的人。
3.相似吸引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通常更喜歡那些在各方面與自己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類似的人,尤其是在態度、信仰、愛好、興趣等方面有著很多相似的人。
4.互補吸引律。
雙方的個性與需要及滿足需要的途徑正好互補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因此,話癆身邊往往有個沉默的朋友。
5.能力吸引律。
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歡。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研究表明,最受喜歡的人並不是能力最強的人,而是那些具有非凡能力但也犯了錯誤的人。因為能力強者的犯錯,讓能力較低者感到了心理平衡,壓力相對沒那麼大。
6.異性吸引律。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和女之間,往往比男和男之間,或女和女之間更易相互吸引,更易建立聯繫。
7.互酬定律。
生活中那些相互幫忙的人,其關係總是比較密切,這就是互酬效應的體現。
在人際交往中互酬效應主要表現在能力、感情、信息等三方面。在人際交往中,能力比較強的人一般總是比較容易成為人們交往的對象,因為人的趨利心理,潛意識裡認為能力強的人給自己提供更多的幫助。而能夠傾聽他人、關心他人、善於安慰的人,也往往朋友比較多,因為他們滿足了他人的情感需求。此外,那些見識廣、知識面寬的人往往成為人喜歡交往的對象,因為和TA交往,讓人覺得有收穫。
當然,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性的信息、感情傳導過程,單方面的酬,只能表現為單方面的受歡迎;只有雙方面的「互酬」,人際關係才能在密切的互動中逐漸深化。
吸引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僅僅認識到、注意到這些心理效應和吸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
使人悅納的藝術
1.尊重。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包括尊重別人的習慣,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個人隱私等。
2.重信守諾。
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人格魅力的體現。俗話說「一諾千金」,在人際交往中,許諾的事,應該是自己能夠做到而且有必要做到的事,一經許諾,應設法兌現,如果因條件所限一時難以兌現,則應向對方解釋。信口開河,是很讓人反感的,還會從此失去他人的信任。
3.善於發現人際交往中的自我視覺「盲點」。
在社交中當事人有些不易察覺的有損社交形象的不足之處,比如高頻率口吐芬芳,一些不雅習慣等。這就需要能善於從別人的異樣反應中覺察自己的不當之處,並及時予以修正。
4. 界線感。
人們常說,凡事講究分寸,值得就是社交中要有個適度性,這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初次見面,應以禮相待,一般不宜馬上稱兄道弟,打得火熱,無話不說;開玩笑要看對象和場合等。一般而言,說話的隨意性與關係的親疏成正比,關係越親密,說話越隨便,但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隨便」,造成了一些親密關係越來越疏離。實踐證明,有界線感的人,往往被認為是信得過的人。
人際界線
總之,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並不是某個心理效應一錘定音的,有些時候,某個人際互動中同時存在著兩個或以上的心理效應,這需要人留心自己的言行,觀察他人的反應,概括起來,就是學會察言觀色。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