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麼與人相處?來看看影響人際交往的七大心理效應

2021-01-10 網易

  

  人際交往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些事情感到有點莫名其妙,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個地方踩雷了,或者不知道事情到底怎麼回事,明明自己沒得罪對方,可是對方卻對自己敵意滿滿。

  從人性的角度講,人的本性是偏向自己的。看別人,大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這種出發點,往往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影響到自己與他人的互動,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效應,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在人際交往上,影響關係的,主要有七大心理效應。

  首因效應

  人們對一個人的態度、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其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繼續交往的積極性就高,於是就有可能「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例如一見鍾情。

  你參加了某一個派對,遇到了一個氣質如玉,舉止翩翩的人,你立刻產生了好感,覺得可以和這個人認識一下。和對方接觸後,對方的談吐舉止,讓你覺得這個人很有修養,值得一交。再往後,每次看到這個人,你都覺得很舒服。

  其實你不知道,這是因為這個人給你的第一印象影響了你後面對他的判斷,這就是首因效應。即,初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深刻印象,影響著後來對人的知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體現在先入為主。這種先入為主給人帶來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鮮明的、強烈的、過目難忘的,很容易最先存進大腦檔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偏差,任何人都會受到它的影響。因為任何最先出現的因素都會產生一種心理定勢,這種定勢將影響著人們對於後來出現的信息的知覺。

  

  初次見面

  暈輪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做了個實驗:他給受試的中學生看一張列有五中品質的表格(聰明、靈巧、勤奮、堅定、熱情),要求被試想像一個具有者五種品質的人。中學生普遍把這個人想像為一個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後,他把這張表格中的「熱情」換成「冷酷」,再次要求受試的中學生想像一個具有這種特質的人,結果發現,這些中學生普遍推翻了原來的想像,而產生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

  這就是暈輪效應,也叫光環效應或月暈效應,是指由知覺對象的某一部分有關特徵推及到對象的總體特徵,從而產生美化或醜化對象形象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在戀愛和嫉妒中尤其明顯,比如,情人眼裡出西施,漂亮的女人都很會騙人。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人往往會從對方的某個優點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比如,個人崇拜。

  但這種泛化並不一定都是正面的,所謂物極必反。比如,你內心很崇拜某個人,覺得他完美無缺,即使別人怎麼說這個人有什麼缺點,你充耳不聞。可是有一天,你親眼目睹了這個人的缺點,結果,心中偶像崩塌,你一下子將這個人貶得一無是處。

  

  光環效應

  近因效應

  平日裡,你和家裡人相處得還不錯,溝通也很愉快。可是,某日你談戀愛了,家裡人卻極力反對。這個時候 ,你突然覺得家裡人不愛你了,覺得他們從來沒有為你考慮過。於是你跑出家,越走越遠,走到一個賣燒餅的攤子前,突然覺得肚子餓了,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沒帶錢。老闆請你吃燒餅,你一邊吃一邊吐槽父母不愛你。但事實上,父母也就是在戀愛這件事上極力反對。

  這就是近因效應,指最近的信息對人的認知具有較大的影響,或者最近的或最後印象對人知覺他人產生了強烈影響。

  通常而言,在熟人之間,尤其是親人,好朋友之間,近因效應會發揮較大的作用。這是因為某人或某事近期表現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因此,熟人與熟人之間相處,更應該注意分寸和界限,以免將來造成誤會。

  

  近因效應

  刻板印象

  前面提到的「漂亮的女人都會很騙人」,其實既是一種負性暈輪效應,某種程度上,也是刻板印象。為什麼呢?因為嫉妒心重的女性或極度自卑的男性看到漂亮的女人時,都會產生一種自卑,覺得對方是自己望塵莫及的,於是選擇吹毛求疵,自己想像出對方存在某個缺點,並以偏概全,產生自我心理安慰。而一些人因為不喜歡思考,有著濃厚的拿來主義思想,於是從心裡認同了這個觀點,就形成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又稱定型效應,指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以為根據去認識人或事物。與負性暈輪效應不同的是,暈輪是自己主觀產生的,刻板印象則是主觀接觸他人觀點而產生的。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會把對某一類人物的部分看法強加到該類的每一個個體上而忽視了個體特徵。比如,四川人辣不怕,貴州人不怕辣,南方人怕冷,上海人精明小氣,山東人人高馬大等。

  刻板印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並且經常被運用。這是人為了節約大腦的認知資源,節省精力而採取的思維模式,它有利於總體評價,但也往往因為對個體評價產生偏差,而導致人不能客觀地認識某人或某事物。

  

  刻板印象

  期待效應

  傳說,古希臘有一位年輕的國王叫皮格馬利翁,擅長雕塑。有一次,他雕塑了一尊美麗少女的雕像,並把它當作有生命的人那樣和她說話,愛它,期待它變成人。結果發生了奇蹟:雕像活了!變成了一位真正的美麗少女,並與他結為伉儷。

  因此,期待效應,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人際關係中,因期望值高低所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反饋。這種現象,在夫妻和父母子女之間尤其明顯。當你總是批評伴侶或子女不行,對TA充滿抱怨,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彼此之間情感越來越淡,對方更是表現出「不行」讓你覺得生活灰暗。然而,當你懂得抓住時機,適時誇獎對方,鼓勵對方,肯定對方,你們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好了,甚至你會覺得對方表現讓你越來越滿意。

  因此,期待效應是正負影響的。當你努力發現某人的優點和長處並且由衷地讚美他時,你就會看到他表現得越來越符合你所讚美的那種形象;而當你將某人視為小人或惡棍,總是挑刺,那麼這個人就的確會以你所給他「扣的帽子」嘴臉來對待你。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人會被不同的群體作出各異甚至相反的評價。

  

  期待

  相似效應

  有個人想拜訪一位大師,卻多次被拒之門外。後來他了解到這位大師喜歡狗,而且每天傍晚都會在小區裡遛狗。於是他學習了養狗知識,找人借了只捲毛狗。於某一天傍晚在小區裡製造偶遇,津津有味地聊起狗,大師很快接受了他的拜訪。

  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訣竅,多尋求與對方的相似之處,求同存異,可以更快地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這就是相似效應。

  

  相似

  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指的是人們對事物的喜愛程度受它的曝光次數影響。

  最典型的例子,網戀。

  兩人沒有見過面的人,因為距離產生的朦朧美,彼此對對方有著一定的幻想。加上經常聊天互動,慢慢地產生了好感,繼而覺得自己找對了人。當然,實際見面之後未必能繼續產生這種美感。因為曝光效應不僅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這取決於兩個人首次交流時,彼此給對方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好,往後多接觸,好感度會增加;反之,則會越來越厭惡。也就是說,曝光效應受首因效應的影響。

  另一方面,血緣再近的人,如果很久沒聯繫,也會日漸生疏。所謂,「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親人長期不聯絡、不相見,也會生疏陌生,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人的記憶有這樣的規律:反覆多次地記憶,要比一次長時間記憶的效果更好。「長」見面不如「常」見面,所以,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大事小事勤商量,有事沒事常來往」,才可以保持良好關係。

  

  經常聯繫

  除了上述人際交往心理效應,影響人際關係的還有其他因素。如果把人際關係看成是一幅人們相互作用的動態圖,那麼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們之間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也可以說是一種吸引力效應。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際吸引具有以下的規律:  

  1.接近吸引律。

  當交往的雙方存在著年齡、興趣、態度、職業、學歷、背景等的接近點時,人會產生一種尋求歸屬感的心理傾向,彼此之間易於相互吸引。

  2.對等吸引律。

  「敬人者,人恆敬之」。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不喜歡那些不喜歡自己的人。對於自卑且嫉妒心重的人而言,則更喜歡看起來和自己差不多的人,不喜歡那些外貌、能力或某方麵條件優於自己的人。 

  3.相似吸引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通常更喜歡那些在各方面與自己存在著某種程度的類似的人,尤其是在態度、信仰、愛好、興趣等方面有著很多相似的人。  

  4.互補吸引律。

  雙方的個性與需要及滿足需要的途徑正好互補時,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因此,話癆身邊往往有個沉默的朋友。 

  5.能力吸引律。

  一般來說,一個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喜歡。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研究表明,最受喜歡的人並不是能力最強的人,而是那些具有非凡能力但也犯了錯誤的人。因為能力強者的犯錯,讓能力較低者感到了心理平衡,壓力相對沒那麼大。

  6.異性吸引律。

  「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男和女之間,往往比男和男之間,或女和女之間更易相互吸引,更易建立聯繫。

  7.互酬定律。

  生活中那些相互幫忙的人,其關係總是比較密切,這就是互酬效應的體現。

  在人際交往中互酬效應主要表現在能力、感情、信息等三方面。在人際交往中,能力比較強的人一般總是比較容易成為人們交往的對象,因為人的趨利心理,潛意識裡認為能力強的人給自己提供更多的幫助。而能夠傾聽他人、關心他人、善於安慰的人,也往往朋友比較多,因為他們滿足了他人的情感需求。此外,那些見識廣、知識面寬的人往往成為人喜歡交往的對象,因為和TA交往,讓人覺得有收穫。

  當然,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性的信息、感情傳導過程,單方面的酬,只能表現為單方面的受歡迎;只有雙方面的「互酬」,人際關係才能在密切的互動中逐漸深化。

  

  吸引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僅僅認識到、注意到這些心理效應和吸引律是不夠的,還需要學會

  使人悅納的藝術 

  1.尊重。

  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包括尊重別人的習慣,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個人隱私等。 

  2.重信守諾。

  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人格魅力的體現。俗話說「一諾千金」,在人際交往中,許諾的事,應該是自己能夠做到而且有必要做到的事,一經許諾,應設法兌現,如果因條件所限一時難以兌現,則應向對方解釋。信口開河,是很讓人反感的,還會從此失去他人的信任。 

  3.善於發現人際交往中的自我視覺「盲點」。

  在社交中當事人有些不易察覺的有損社交形象的不足之處,比如高頻率口吐芬芳,一些不雅習慣等。這就需要能善於從別人的異樣反應中覺察自己的不當之處,並及時予以修正。

  4. 界線感。

  人們常說,凡事講究分寸,值得就是社交中要有個適度性,這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初次見面,應以禮相待,一般不宜馬上稱兄道弟,打得火熱,無話不說;開玩笑要看對象和場合等。一般而言,說話的隨意性與關係的親疏成正比,關係越親密,說話越隨便,但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隨便」,造成了一些親密關係越來越疏離。實踐證明,有界線感的人,往往被認為是信得過的人。

  

  人際界線

  總之,人際交往是一門學問,並不是某個心理效應一錘定音的,有些時候,某個人際互動中同時存在著兩個或以上的心理效應,這需要人留心自己的言行,觀察他人的反應,概括起來,就是學會察言觀色。

  這裡是心理諮詢師@裡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如何正確的人際交往,不知道的你快來看看吧!
    人們社交的範圍與每個人的職業、愛好、生活方式及地理位置很大關係。但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不能很好地去處理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建立不了「高質量」的友誼。人際交往分兩種,一是利益所至;二是朋友之交。朋友之交則以感情契合,也就是談得來為主要動力,經過一些事情,加深感情。
  • 人際互動效應
    什麼是人際互動效應?人際交往中由於一方給予另一方的獎(懲)、恩(怨),另一方產生相應的獎(懲)、恩(怨)交換的效應即為人際互動效應。《詩經》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便是生動的互動效應。
  • 一點學習-人際交往中不得不重視的第一印象效應
    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往往能對人的成功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在面試時,注重細節的人往往會被錄用,例如注意到門口散落的雜物將其妥善放置,及時主動地為面試官添水,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
  • 心理學:人際交往中,比第一印象更重要的「近因效應」,別忽略了
    的確,人與人在交往之時,初次見面,彼此客氣,可能是因為禮貌,想給對方留下一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兩人在最後一次見面之時,所給彼此留下的印象,才會是更加真實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首因效應」,他是指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給彼此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決定著我們今後的交往,是否會順利。
  • 怎樣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鍛鍊的5種方法建議收藏
    那麼,我們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呢?作家楊冰建議通過5大心理法則引導孩子提升交往能力:一、前提,重視任何活動中的「第一次」,即重視首因效應。我們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良好的開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
  • 人際交往中的「距離法則」
    空間距離較近,心理距離則較近;空間距離較遠,心理距離也較遠。因為,雙方距離縮短的同時,彼此的戒備心理也開始放鬆,而且有產生親密感的心理傾向。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間距離。人人都需要一個私密的自我空間,它猶如一個無形的「氣泡」,為人們自身劃分出一定的「領域」,而當這個「領域」被他人觸犯時,人便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開始惱怒。
  • 社交心理學: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
    社交心理學:人際交往,你不可不知的六大心理定律,受用一輩子;多少人敗在不懂社交!悟透這人際交往的六大心理定律,人生越來越順。似曾相識的心理效應,是建立在雙方情投意合的基礎之上的。一般來講,人們都願意和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往,因為從對方身上可以感受到許多自己熟悉的東西、喜歡的東西,接受起來也自然得多。相反,對於那些毫無共同點的人,因為雙方都找不到彼此喜歡的東西,感情上也就會變得疏遠。
  • 人際交往的過程總結
    人際交往的過程總結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的人懂得方法,就很輕鬆的能夠和新認識的人聊的很好,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交往密切、資源互助。而那些不懂得人際交往方法的人,初次見面不知道與對方聊什麼?
  • 男女交往切記要克服「暈輪效應」,不要因為光環影響而錯愛一個人
    文/順爸愛順媽暈輪效應,也稱之為光環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徵,掩蓋了其他特徵,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在男女感情交往中,一旦一方出現暈輪效應,將對以後的感情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也可能就會不知不覺中埋下痛苦的種子。01.王女士在別人給介紹對象中認識了現在的丈夫郭先生。
  • 不要帶著自負心理與人交往
    這種類型的人與他人交往時,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他們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發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
  • 心理公益輔導直播課來了!本期主題是「如何解決交往中的人際衝突...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第二十七期直播課程《如何解決交往中的人際衝突?》直播時間2020年7月18日(周六)19:30·專家簡介楊黎暉,中學心理專職教師,高級講師,青島市名師,青島市教學能手,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親子關係培訓師,青島市青少年心理熱線專家,青島市心理學會理事
  • 人際交往,格局太小、心胸太窄的人,往往有四個特徵,需儘早克服
    人際交往,一個人能否容人,能否包容別人的缺點,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他格局的大小,而格局太小、心胸太窄的人,一定是不能容人的。人際交往,你對他人的態度,決定著你們的關係,如果你格局太小、心胸太窄,無法容人,對別人的弱點太過挑剔,往往會造成不必要的衝突,激起對方反抗情緒,使彼此的矛盾尖銳起來。
  • 人際交往的3條潛規則,越早知道越好
    當你在背後誇別人時,會讓人感覺更有信服力,而不是會讓人覺得奉承和逢場作戲。 喜歡聽讚美似乎是人的一種本能。 當聽到他人的讚美時,人們便會感到愉悅和鼓舞,並對讚美者產生親切感,這時彼此的心理距離就會因讚美而縮短,自然也就為交際成功創造了必要的心理條件。
  •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好心情效應」
    心理學:為什麼你的人際交往能力弱,是因為你不懂「好心情效應」01在美國電影裡,當有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從這個人的嘴裡聽到一句話:「leave me alone」(別理我/讓我單獨呆一會兒)。一旦心情不好的人拋出這句話,就意味著此時此刻,其毫無與他人交流的欲望。反之,如果一個人的心情似太陽般燦爛,那他一定特別樂意與人交流,有時候甚至還會毫不猶豫地答應對方提出來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的「好心情效應」,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個人在開心的時候,眉眼之間往往散發著動人的光彩,讓旁邊的人忍不住去親近他。
  • 人際交往的意義(豆瓜)
    一個人只要真心對別人感興趣,那麼,在兩個月之內他所結交的朋友,就會比一個只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之內所結交的朋友還要多。——戴爾·卡耐基。那麼,人際交往的意義是什麼呢?每一封信上都有大約150位學生的籤名,他們在信中說道,他們知道這些作家很忙——太忙了沒時間來給創作班做講座。
  • 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避免人際交往中「發揮失常」的經歷
    在人際交往中經歷「不正常」。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他們待人,遇到各種情況是怎麼處理的,學習他們的相處技巧,從他們身上,找出自己人際交往方面的缺點和不足,及時改善,在這些方面向他們學習,我會繼續,找到適合一套自己的任何人交往的方式。
  • 人際關係中的「六脈神劍」:六個心理效應幫你獲得更好的人際關係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效應」。是指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首次見面時給對方留下的印象,通常這種印象深刻、長遠,儘管很多時候「第一印象」往往是是錯誤的,但它卻是影響人們認知、判斷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請慎重對待自己的「第一次」。
  • 那些在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人,都做對了什麼?
    在人際交往中受歡迎的人, 都做了什麼呢?為什麼另一半總是貶低我?
  • 心理測試:寶寶的哪種反應對你有感覺,你的人際交往是否通過?
    「寶寶」代表「他人」,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不安和恐懼,尤其是那些沒有自信的人。因為這種不安、不安全感很容易表現在臉上,所以對方也有同樣的反應。A,哭B,笑C,睡眠D,活躍的選擇A人:你是一個不太自信的人,所以你害怕和別人相處,暴露自己的缺點,所以你常常縮在自己的世界躊躇不前。
  • 異性交往,要忌諱「巴霖效應」!
    因此,情侶之間的交往要避開「巴霖效應」,至於要怎麼避開,我們要在接下來的文章裡好好闡述一下。異性交往,要忌諱「巴霖效應」!巴霖效應人長了兩個耳朵,會聽到外界的聲音,這些聲音好的壞的都會影響到人的想法,這些外界的聲音會讓本身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就是相當於一直在暗示你,洗腦你,最後連你自己都相信了這件事情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