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20年的「民生帳本」:前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9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近6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從穩定就業、就醫優惠,到社保擴面、弱勢救助,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各項民生指標邁上新臺階,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一)
縱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民生事業發展同樣面臨難以預料的挑戰。
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受疫情影響,企業用工需求減少,勞動者返崗就業相應延後。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黨中央、國務院把保就業放在「六保」任務之首。各地迅速出臺實招硬招,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全面強化保就業,力促千家萬戶端穩飯碗。
企業穩崗有困難,真金白銀幫減負;線下招聘不便,「雲端」招聘解難;轉崗求職缺技能,海量培訓送上門……一組數據,詮釋著就業由「低」轉「穩」的良好態勢:2020年1月份至11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2.1%。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2%,比10月份下降0.1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下降。
在擴大就業的同時,我國還出臺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政策,推出「免、減、緩」三項措施,助企業「輕裝上陣」。人社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2月份至11月份減免的社保費,超過2015年至2019年6次下調社保費率為企業減費的總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全國工商聯、工信部等部門對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調查均顯示,減免社保費政策是惠及率和滿意度最高、最為有效的支持政策。
2020年,我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六連增」,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等參保人數及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到人均每月665元和每年5842元,同比增長7.7%和11.3%;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0.6%,實現由負轉正;前11月,衛生、教育投資分別增長26.1%、13.9%……聚焦公共衛生、醫療、養老、社保、糧食供給等重點民生領域,一項項超常規部署、一項項前瞻性謀劃,讓人民群眾在高質量發展中感受民生「溫度」、收穫幸福「質感」。
(二)
回望過去一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顯現出巨大優勢。
越是面臨風險挑戰,越要時刻把人民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疫情發生以來,一輛輛專車、一趟趟專列、一架架專機,跨越山海,把農民工從「家門口」送到「廠門口」。「第一次坐飛機,竟然是政府送我們出去打工的專機!」不少農民工發自內心地感慨道。隨著復工復產全面提速,越來越多富餘勞動力走上就業崗位。
越是面臨風險挑戰,越要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力度,保障民生基本運轉。從上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到提高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啟動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一項項硬核舉措織就嚴密社保網,兜固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越是面臨風險挑戰,越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拓展「新就業」。疫情發生以來,新就業領域和新就業形態不斷湧現,絕大多數企業通過數位化管理倒逼優化調整,拓展發展空間,創造就業新增長點。專家表示,新經濟高速發展使我國就業結構發生了很大「位移」,新經濟正在成為創造新就業崗位的「發動機」。
改善民生非一時一日之功,民生領域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的積極變化,讓中國人民更加充滿信心。
(三)
為民謀福初心不變,改善民生永無止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體現在每一個實實在在的民生目標。
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在物質需求日益得到滿足的同時,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不斷增長,必須順應這一趨勢,不斷提高相關民生服務水平。無論是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還是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展望「十四五」,民生保障事業不僅要注重「面」的擴大,更要確保「質」的提升。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解決好,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只要堅持人民至上,我們就有理由期待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能夠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就有信心為民生保障制度探索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