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天,淮河流域仍將有強降雨,幹流防洪風險進一步加大,淮河部分中小河流可能發生較大洪水。
那麼,淮河中上遊為何易發生洪澇災害呢?事實上,淮河全長1千公裡,總落差200米。上遊長360公裡,落差達到174米,佔總落差的89%。
中遊長490公裡落差16米,下遊長150公裡落差6米。
這樣的地理落差導致淮河上遊至淮河幹流中上遊的暴雨洪水迅速匯集到中遊,而中遊坡度突然平緩,下洩不暢,沿淮的湖泊、窪地成為了洪水滯蓄的場所,極易成澇。所以,中遊一直是治理淮河最關鍵的河段。
再看王家壩的地理位置,王家壩閘恰恰處於淮河中上遊分界處,所以,淮河流域的防汛要特別關注王家壩閘的雨情。
根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要求,要按照預案,抓緊組織做好蒙窪、南潤段、邱家湖等行蓄洪區人員的轉移工作,充分做好各項準備,確保適時安全運用。那麼行蓄洪區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長江中下遊防洪主要通過堤防、蓄滯洪區、行洪區和水庫群等多個體系來實現,其中,堤防是根本,但是面對大洪水或者超額洪水,需要水庫削峰、蓄滯洪區分洪消化。
洪水被分蓄到規定的湖泊窪地,待水位下降後再陸續排出,此蓄水區為蓄洪區。
而行洪區是指天然河道及其兩側或河道大堤之間,在大洪水時用以洩洪的區域。
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共有國家級行蓄洪區24處,其中淮河流域19處、長江流域5處。2003年、2007年安徽曾分別啟用了9處行蓄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