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兩把頭」到「大拉翅」,淺談清朝後宮女子髮型的演變史

2020-12-27 紫衣墨客

近年來大火的幾部清宮劇,讓清代宮廷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同是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劇中的人物造型卻不盡相同,特別是後宮嬪妃的髮型,總是有形形色色的變化,這背後與滿漢之間的文化碰撞、融合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用簡單的文字,淺析大清從入關到晚清,後宮嬪妃髮型的演變。

進入中原前:編長辮、盤圓髻

清朝后妃的髮型,跟它的歷史一樣,都經歷了由簡單到繁複,由樸實到奢華的過程,在入關前,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常年在白水黑山的地區生活,漁獵、農耕、採摘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

為了方便日常勞作,滿族男女都有盤圓髻的習慣,即把頭髮辮成一個小辮子,再將其繞成一個圓形,盤在頭頂,已婚婦女盤單髻,未婚婦女盤雙鬐,盤圓髻之後,還可用青綾或縐紗把盤發包裹起來,這樣的方式簡稱」包頭「

當時女性無論貧富、身份,統一以圓鬐為髮式,不過所插簪子卻不盡相同,富貴人家簪子種類多,貧民則多為木簪,這些簪飾也是後來鈿子的前身。

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後,初期的「冠服制」也應運而生,后妃們參加朝廷大典時,必須佩戴「朝冠」,類似我們現代所說的帽子,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放下盤高的圓髻,將頭髮散落在腦後。

清初:一分為二的"小兩把頭「

清朝初期皇太極掌權後,將」冠服制「進一步優化升級,后妃們除了戴朝冠以外,其它重要的節日還需配戴鈿子,盤發的方式,顯然不太適合配戴鈿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後宮妃子發明了」小兩把頭「,即就將頭髮中分後梳成兩橫長有髻,這樣佩戴鈿子就非常牢固了

這種簡單的髮型可素可豔,配戴鈿子時高貴大方,取下來之後,又很日常,雖然實用性很強,但因是靠自身頭髮梳理而成,整體造型較小且沒有立體感。

清朝初期的幾位太后、皇后平時基本不佩戴首飾,只是配佩戴一些當季的鮮花,一方面是由於」小兩把頭「的承重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是當時清朝初入中原,百廢待興,經濟能力相對落後。一直到了乾隆盛世,國家穩定,國庫充盈,後宮妃子的髮式也開始由簡單走向繁複,由樸實走向華麗。

清中期:架子頭、高髻

乾隆時期是整個大清最繁榮昌盛的時代,政權的鞏固使得全國的經濟水平達到了一個至高點,手工業發展迅速,各式各樣的珠寶、釵、簪湧入了後宮,此時」小兩把頭「的劣勢也開始顯現出來,「實力不足」的它,顯然無法承受這些精美的簪飾,於是發架應運而生,妃子們的髮式也隨之發生了轉變,由"小兩把頭「變成了」架子頭「。

」架子頭「以鐵絲或木製成的架子為基礎,先固定頭座,放上發架後,把頭髮分為兩半,綰在發架上,再將長扁方穿過其中的兩個孔,最後用針固定碎發,有了架子支撐的髮型,可以隨意地佩戴任何的頭飾,無需擔心承重的問題。

此時,又出現了另一種梳理更為繁複的髮型-高髻,這種高高的聳立的髮型,靠著假髮與內襯的支撐,高度可達23CM左右,高髻的可塑的樣式很多,如乾隆時期勱行的牡丹頭、缽孟頭等,都屬其中、儘管樣工奢華,但梳理起來費時費力,故流行時間並沒有很長,到了清末期就逐漸被淘汰了。

清晚期:大拉翅

」大拉翅「大約出現在光緒年間,又稱」旗髻「,是最典型的清人裝束,按頭圍大小,用鐵絲做成骨架,再包上青絨布與青緞,這種形似」小黑板「的假髮,與早期的「小兩把頭」有些形似,但體積高度更高聳,兩邊的角也更龐大,它集髮式與妝飾為一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掛各式各樣的裝飾品。

大拉翅摘戴自如,需要時套在頭上,不需要時可以隨時取下,深得包括慈禧在內的清宮貴婦們的喜愛,是晚清時間最主流的髮式。

髮式的轉變背後滿漢文化的不斷融合

清兵攻取江南後,曾採取嚴厲的剃髮、易服制度,引發了激烈的民族矛盾,為了穩定社會時局,清朝統治者不得不讓步,採用明末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允許民間的漢族女子保留漢人的髮式,不過宮廷內的女子無論滿漢,裝扮都必須以滿族習俗為準。

在清代初期,漢族與滿族的女子髮式並存的,到了清朝中期,滿族的統治階級與漢族的往來日常頻繁,雙方文化交融與日俱增,滿族的婦人髮式逐漸出現漢族的特徵,而漢族婦人的髮式也同樣受到了滿族的影響。

「架子頭」使用的扁方就與漢族的長簪子極為相似,甚至可看作是同一種品種,只是在使用方法上略有不同,到了清朝中後期,滿漢女子髮式的差異日漸縮小。

受漢族文化影響,清朝髮式由簡趨奢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清國庫越來越充盈,經濟的不斷向上使得清朝的統治階級有能力追求更奢侈的生活,這也是後宮髮式從簡約走向奢華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由於政策政府的寬鬆,漢族婦人依然保留著明代梳高髻的習俗,這種髮型最特別的就是華麗的髮飾。

受此影響,滿族女子的髮飾不再只有單一的花朵裝飾,樣式各異的簪子、步搖插在了她們的旗頭上,儘管滿清政府曾限制滿族女子模仿漢族裝扮,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在慈禧掌權後,後宮的奢靡之風,日漸嚴重,再加上那時手工的發展比之前更加成熟,各種珠寶、玉器、翡翠都成了頂上裝飾之物。

統治中原地區後,清朝上層婦人已不再像入關之前那樣,無論身份尊卑,都會參與生產勞作,她們成了統治階級裡的一群「只需負責貌美如花」的後宮佳麗,中後期的」架子頭「、」大拉翅「已沒有社會生產痕跡,只不過是權貴奢華的象徵。

結語

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又是滿漢文化的高度融合的時代,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髮型的發展呈現出多元化與複雜性,既保留了滿族的文化,又深受漢族的影響,對後世研究滿漢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

相關焦點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這些旗頭奇形怪狀,大小不一。如果真的追究起來,可能電視劇中的旗頭很多都不符合歷史。那麼真實的清朝女性所使用的旗頭髮型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清朝女性最開始的髮型並不是旗頭,旗頭是在滿族人進入北京以後研究出來的新髮型。最開始的清朝女性,只是簡單地將頭髮編起來在頭頂上盤成一個髻。這樣既簡潔,又舒適。
  • 納蘭時代的唯美髮式——兩把頭
    電視劇《孝莊秘史》中大玉兒的兩把頭造型【序】 統治清代的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 中國歷代女子髮型演變
    始皇帝要求宮中的女子化桃花妝,梳神仙髻,並且影響宮外社會髮型變化。神仙髻是椎髻之外一種新髻式。開始演變出雙鬟望仙髻,並且還出現了凌雲髻、望仙九鬟髻、參鸞髻等髮型,崇拜想像的神仙形態呈現不一樣的美。凌雲髻,《公主嫁到》劇照漢代信奉道家煉丹長壽之說,崇拜道家最高女神西王母,所以漢代女子髮型多與西王母有關。
  • 清朝皇室女子都戴旗頭?假的!你這是被古裝劇給忽悠了!
    我們先來看看清代滿族女性髮型的發展變化吧。滿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女子亦如是。與漢族女子不同,滿族的女子大多會騎射,所以她們的頭髮也趨向於簡潔便利,不會梳漢族女子那些繁複的髮髻。什麼飛天髻靈蛇髻的,一上馬跑上兩圈,都給你晃散了。入關前,滿族女子多半是把頭髮編成辮子盤起來就完了。未婚女性一般梳雙髻,左右兩邊各梳一個辮子,編起來盤好。
  • 清宮劇裡的髮型也太不講究了吧
    是吧,那你梳著道光年間的小兩把頭,合適嗎?除非你說這髮型是天雷降世一個閃電穿越過來的,我就信。看完了影視劇中ooc的清宮髮型,還是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清朝髮式漲漲知識吧。滿人作為遊牧民族,馬背上的女子們髮型自然也要符合生活習慣,清軍剛入關時婦女多是包頭、盤髻,簡簡單單將頭髮梳成辮子盤在腦後,算是名副其實的「快手妝」,手殘黨也能搞定。
  • 盤點中國古代髮型【第十一期:手繪古代女子經典髮式一】
    極為豐富且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歷代髮式,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史上,佔據著閃光的一頁。暢翔於我國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關髮式及其裝飾品的記載,浩如煙海。這一切為我們今天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髮式造型及演變,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
  • 清宮女子的旗頭是怎麼回事
    便服髮式,從早期包頭→兩把頭→使用真發→使用假髮→旗頭板兒的出現;從道光到同治到光緒再到民國初期,兩把頭(大拉翅、旗頭)由小變大:【旗頭通常與便服搭配】(注意:不同髮式所搭配的不同服飾!!!)清早期,旗人女子多是辮髮盤頭,或者是包頭。孝莊皇太后常服袍坐像(局部):清早期女常服袍褂像(局部):
  • 歷朝女子髮型復原一覽:雲鬢鴉鬟美不勝收,您最喜歡哪朝風格?
    繁華的盛世光景使得當時的女性們創造性地發明了許多繁複美麗的髮型,時風崇尚豐腴,女子髮型往往高聳寬大,有記載的知名髮髻達到三十多種:高髻、花髻、倭墜髻、墜馬髻、鬧掃妝髻、反綰髻、峨髻、小髻、囚髻、回鶻髻、鳳髻、百葉髻、反首髻、雙髻……
  • 歷數影視劇中古代女子最常見的20種絕美髮型,你喜歡哪個?
    【垂掛髻】 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髮。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髮。(注云:垂髮,覆目也,蓋夷中少女之飾,其四垂短髮僅覆眉目,而頂心長發,繞為臥髻,宋人詞所謂鬢垂偏荷葉也。今世猶有之」)亦類似這種髮式。【雙平髻】 雙平髻的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
  • 為什麼清朝妃嬪習慣戴手指套?不會弄傷自己嗎?其實不光為了愛美
    清朝後宮劇近年來一直是熱門題材,劇裡妃嬪們的一言一行都充滿「火藥味」,偏偏她們又總是舉止優雅,說話慢條斯理,穿著打扮美不勝收,跟內裡的心計形成巨大反差,這也是觀眾們最津津樂道的地方。不過我們看多了清宮劇,就很容易總結出清朝妃嬪們穿著打扮的一些特點,比如都梳著經典的旗頭,踩著花盆底,脖子上掛著白布條等等。不同的劇裡,妃嬪們的打扮風格往往也不一樣,比如更早一些的《還珠格格》裡,妃嬪腦袋上就都頂著大花頭。其實這個髮型叫「大拉翅頭」,是清末才流行的,出現在乾隆年間並不符合歷史。
  • 清朝真實妝容,是否辣眼睛,和熒幕上的完全不同?
    說起古代妝容,小編就會想起一些宮鬥劇中妃子娘娘的妝容,光看那服飾的配色可謂是花枝招展顏色的碰撞簡直讓你的眼睛無法離開,在一些電視劇中,我們都看過清朝女子的服飾顏色的碰撞是非常好看,那麼大家是否好奇清代女子的真實妝容呢?而那些妝容是否像一些影視作品中一樣呢?
  • 清朝貴族女子髮式究竟是怎樣?別被電視劇給忽略了,真相是這樣的
    等努爾哈赤建立金國以後,有了行禮所用的冠服,為了配合朝冠,就開始將髮髻放開,形成了滿族女子常用的髮型。小兩把頭,用自己的頭髮梳成。這"小兩把頭",把頭冠去掉之後還可以做一些家常裝扮。把頭髮全束在頭頂,用一隻扁平的髮髻作為基座,分成兩兩縷向左右纏梳。當梳成橫向髮髻之後,再拿簪子,使他橫向插入,使頭髮得到固定。腦袋後面的的餘發便梳成一個燕尾型。因為只使用本身的真發,所以整體來看就較小又扁矮。
  • 清朝後宮的女子,都是從哪裡選出來的?為什麼清朝後宮多醜女?
    清朝後宮的女子,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的。 都知道,八旗是滿人設計的制度,所以,旗人是清朝特有的人群。從旗人裡挑選女子填充後宮,也是清朝獨有的制度。
  • 清朝髮型真是「陰陽頭」嗎?別被電視騙了,他們的髮型其實是這樣
    ——《思文大紀》清宮戲的服飾髮型可以說是在大眾螢屏上獨樹一幟的存在。戲中男性角色的髮型被觀眾們笑稱為「陰陽頭」,因為角色頭髮的前半部分要被剃除乾淨,後半部分則要保留下來編成一條長辮子,然而這種「陰陽頭」的歷史出現時間是在清朝末期。由此可見,很多清宮戲都存在歷史失實這一問題,這才使得明明處於兩個時空的皇太極和溥儀,竟然能夠梳著一模一樣的髮型。
  • 清宮小科普|清朝後宮馬蹄鞋
    相信集美們經常看宮鬥劇的一定對清朝後宮妃子們腳上穿著的高底鞋並不陌生,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說到這兒,問題來了——後宮佳麗為啥要穿「馬蹄鞋」?
  • 《甄嬛傳》中的旗頭等級有什麼說法?
    既然提到了清宮劇,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劇中角色們幾乎都要用到的一種髮型——旗頭啦!因此,也有很多人說,旗頭分級也是區分的特別明顯的,旗頭的樣式代表著妃嬪們不同的品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旗頭是什麼 旗頭的發展由來
    或許大家都已經注意到了清朝宮廷劇中滿族女子的髮飾,但卻不知道那個叫什麼,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知識:旗頭。  什麼是旗頭  旗頭,滿族婦女髮式的統稱。在清朝的時候,已婚的滿族婦女會將頭髮綰起來以區別未出閣的少女。現在看的好多古裝電視劇,好多的旗頭都被濫用。編劇、造型師什麼的也不知道用點心,一股腦的都給所有演員梳個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