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旗人女子髮式的演變貫穿了整個清代,從清初到清末,旗人女子的髮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旗頭,也稱「大拉翅(耷拉翅)」,是清晚期、甚至是清末的產物。換句話說,清早期、清中期都是根本不存在旗頭這種東西的。在清晚期,旗頭通常配便服穿著,而便服(女便服儘管最為常見)一般是沒有成制度的品級劃分的。在清末民初禮樂崩壞的年代,極個別的情況也能看到旗頭配吉服了,但這應該是不合制度的。
按照髮式從簡單到複雜的邏輯,按照以下框架來講解:
清初辮髮盤頭、包頭→簡單插在頭髮上的髮式:【通常配女常服袍褂】
發展脈絡1:複雜髮飾與女吉服袍褂配套→鈿子→清晚期至清末,鈿子逐漸變大變複雜:【鈿子通常配女吉服袍褂】
發展脈絡2:由于吉服袍褂應用場合太少(只用於節日中的特定場合),而女常服與男裝太像,清代旗人女子日常逐漸多穿著便服(襯衣)。便服髮式,從早期包頭→兩把頭→使用真發→使用假髮→旗頭板兒的出現;從道光到同治到光緒再到民國初期,兩把頭(大拉翅、旗頭)由小變大:【旗頭通常與便服搭配】
(注意:不同髮式所搭配的不同服飾!!!)
清早期,旗人女子多是辮髮盤頭,或者是包頭。
孝莊皇太后常服袍坐像(局部):
清早期女常服袍褂像(局部):
康熙時期女常服標配髮式:
孝昭仁皇后常服袍褂(局部)
大都會館藏 佚名 女常服袍褂坐像(局部):
在包頭的基礎上,旗人女子逐漸在頭巾或者頭髮上插頭飾,如上兩張康熙時期的常服袍褂像也算是有頭飾了。
由於女常服袍褂均為素色,沒有紋飾,(除禁色外)沒有品級之分,所以髮飾也不好太誇張。比較明顯的髮飾起初出現在吉服上。
吉服,按照典制,本應該佩戴吉服冠。但是(估計)出於女性愛美的天性,清會典中女裝只規定了冬吉服冠,而沒有夏吉服冠(而這也只是紙面上的規定,事實上很多畫像中,在穿冬吉服的情況下,女子很多也是戴鈿子的而不戴冠的)。想必是默認旗人女子夏季可以梳髮髻——若非如此,清代旗人女裝跟男裝就太像太像了。
由于吉服是在節日穿著,屬於禮服的一種,所以髮飾可以多一點,比如,清早期女吉服袍坐像:
插的多一點的:
然後慢慢演變成了一套特別的髮飾——鈿子:
雛形:
清中期的鈿子:
由此圖也可見清代男女裝有多類似。畫上二人均著冬吉服,佩戴朝珠。而女冬吉服冠跟男冬吉服冠基本是完全一樣的,如果女子不是戴了鈿子,基本上跟男裝就沒太大差別。
清中期 女冬吉服袍褂,戴鈿子:
清晚期鈿子:
到了清末,鈿子發生了激凸的變化……變大了
民初 旗人家庭婚照(男女均著吉服袍褂):
清同治 女吉服袍褂+鈿子:
——所以說,鈿子也是有很多形態的……女裝複雜的原因就在於此。
簡單介紹完了吉服這一脈。
吉服,是穿著在節日、慶典的場合。換言之,一年也穿不上幾次。複雜的頭飾,也不是你想戴就能戴。平時日常生活中,原本旗人女子是多穿常服的。但是很快,女常服就變得非常不受歡迎了——這個原因,就是因為女常服和男常服實在太像了!
女冬常服袍褂 vs 男夏常服袍褂:
基本上除了外褂長短和開裾以外就沒區別了……
大概康熙以後,清朝就琢麼著改革女常服了——但是這個改革非常失敗,女常服的存在感越來越弱,以至於到了光緒之時,光緒會典乾脆不提女常服,假裝其不存在。
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入關以後,滿人女裝想做出各式花樣,但是由於清代常服和吉服一脈相承,二者差別就在於有無紋飾而樣式完全一致,所以出於服飾制度的限制,女常服上是無法添加花樣紋飾的,否則就很難與女吉服做區分。因此,女人們不約而同的把目光轉向了比常服低一級的便服——從清中期開始,與男裝不同,女便服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清中早期 湖色壽山福海暗花綾袷襯衣(后妃便服)
清乾隆 月白緞織彩百花飛蝶紋夾襯衣(后妃便服)
便服,原本是家居穿著,在女裝系統中,逐漸替代了女常服的地位,成為了日常(外出)穿著的最主要服飾。
旗頭,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與女便服一起發展了起來。
旗頭的雛形,是兩把頭。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最早的、出現女子梳兩把頭的畫像,是在道光年間《西頂過會圖》中
兩把頭出現以後,由於其形態是將頭髮纏在扁方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宮中后妃們開始瘋狂的往頭上插各種花……以至於鹹豐帝終於看不下去了,下了一道諭旨,要求大家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尋常所戴棉秋領,不準有花邊、絛邊、青緞邊。梳頭時,只準戴兩支花。若有戴三支花者,即應懲辦。
后妃們符合鹹豐要求的裝扮——清鹹豐 女便服坐像,梳兩把頭:
同治帝時期,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局部(身著便服):
同治末年西方人拍攝的兩把頭後面的梳發,橫著的為扁方:
到了光緒時期,兩把頭開始逐漸開始了詭異向的發展……首先,兩把頭逐漸變大了:
光緒時期旗人女性兩把頭
這種兩把頭,基本上就是真發假髮一起上了……也有了後期「旗頭板兒」的樣子。下面突出的頭髮,稱為「燕尾」,基本上是假髮。
演變到這裡,就變成了清末的「旗頭」,上面的「板兒」已經跟頭髮無關了。一般是梳一個髮髻,然後把頭座安上去。當然,旗頭板後面還是要有扁方的。
光緒後期旗頭板(注意扁方)(頭面是戴上旗頭之後再插好的):
到了民國時期,旗頭板兒的發展就更加詭異了,徹底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板兒
民國初年 街上的旗人女子,穿便服,戴旗頭:
背面的樣子:
一般來講,清宮劇中的旗頭,大多是基於光緒末年至民國時期的旗頭發展而來的。當然還有一些從來都不存在的詭異向裝飾,不過反正都已經把光緒的頭按到了雍正后妃身上,詭異頭飾也無所謂了吧……
慈禧便服+旗頭像、慈禧便服對弈圖局部、同治時期便服+兩把頭、乾隆時期、清早期(常服)女性裝束的對比:
所以說,旗頭是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清宮劇中旗人女性的髮式,通常存在很大的問題。既有時代對不上(清末裝束配到清早期和中期),也有胡亂設計、不分場合濫配服飾及髮式的現象。
旗頭(大拉翅)通常情況下是清末女便服的標配,如上面照片所示,如穿吉服,通常要戴鈿子。當然,清末女裝制度十分跳脫,據悉頭飾和便服吉服怎麼搭配都有了。比如恆馨這張民國時期的照片,戴了如此誇張的旗頭配吉服,太像京劇打扮:
再者如慈禧般天馬行空,好像印象中也有戴著鈿子穿便服的…… 那個時期她應該是給外國公使很多照片畫像,所以制度什麼的……也就隨風而去了。
也是因為旗頭配便服,所以旗頭本身並沒有成文的品級劃分。大抵上就是身份高的可以多插點頭面,身份低的少插點。
精 彩 推 薦
▼
清朝皇后的顏值有多高
龍袍十二章紋的設計理念
後宮佳麗的護指套,不簡單
「頂戴花翎」上的珠子,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