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女子的旗頭是怎麼回事

2021-02-22 四九學堂

清代旗人女子髮式的演變貫穿了整個清代,從清初到清末,旗人女子的髮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旗頭,也稱「大拉翅(耷拉翅)」,是清晚期、甚至是清末的產物。換句話說,清早期、清中期都是根本不存在旗頭這種東西的。在清晚期,旗頭通常配便服穿著,而便服(女便服儘管最為常見)一般是沒有成制度的品級劃分的。在清末民初禮樂崩壞的年代,極個別的情況也能看到旗頭配吉服了,但這應該是不合制度的。

按照髮式從簡單到複雜的邏輯,按照以下框架來講解:

清初辮髮盤頭、包頭→簡單插在頭髮上的髮式:【通常配女常服袍褂】

發展脈絡1:複雜髮飾與女吉服袍褂配套→鈿子→清晚期至清末,鈿子逐漸變大變複雜:【鈿子通常配女吉服袍褂】

發展脈絡2:由于吉服袍褂應用場合太少(只用於節日中的特定場合),而女常服與男裝太像,清代旗人女子日常逐漸多穿著便服(襯衣)。便服髮式,從早期包頭→兩把頭→使用真發→使用假髮→旗頭板兒的出現;從道光到同治到光緒再到民國初期,兩把頭(大拉翅、旗頭)由小變大:【旗頭通常與便服搭配】

(注意:不同髮式所搭配的不同服飾!!!)

清早期,旗人女子多是辮髮盤頭,或者是包頭。

孝莊皇太后常服袍坐像(局部):

清早期女常服袍褂像(局部):

康熙時期女常服標配髮式:

孝昭仁皇后常服袍褂(局部)

大都會館藏 佚名 女常服袍褂坐像(局部):

在包頭的基礎上,旗人女子逐漸在頭巾或者頭髮上插頭飾,如上兩張康熙時期的常服袍褂像也算是有頭飾了。

由於女常服袍褂均為素色,沒有紋飾,(除禁色外)沒有品級之分,所以髮飾也不好太誇張。比較明顯的髮飾起初出現在吉服上。

吉服,按照典制,本應該佩戴吉服冠。但是(估計)出於女性愛美的天性,清會典中女裝只規定了冬吉服冠,而沒有夏吉服冠(而這也只是紙面上的規定,事實上很多畫像中,在穿冬吉服的情況下,女子很多也是戴鈿子的而不戴冠的)。想必是默認旗人女子夏季可以梳髮髻——若非如此,清代旗人女裝跟男裝就太像太像了。

由于吉服是在節日穿著,屬於禮服的一種,所以髮飾可以多一點,比如,清早期女吉服袍坐像:

插的多一點的:

然後慢慢演變成了一套特別的髮飾——鈿子:

雛形:

清中期的鈿子:

由此圖也可見清代男女裝有多類似。畫上二人均著冬吉服,佩戴朝珠。而女冬吉服冠跟男冬吉服冠基本是完全一樣的,如果女子不是戴了鈿子,基本上跟男裝就沒太大差別。

清中期 女冬吉服袍褂,戴鈿子:

清晚期鈿子:

到了清末,鈿子發生了激凸的變化……變大了

民初 旗人家庭婚照(男女均著吉服袍褂):

清同治 女吉服袍褂+鈿子:

——所以說,鈿子也是有很多形態的……女裝複雜的原因就在於此。

簡單介紹完了吉服這一脈。

吉服,是穿著在節日、慶典的場合。換言之,一年也穿不上幾次。複雜的頭飾,也不是你想戴就能戴。平時日常生活中,原本旗人女子是多穿常服的。但是很快,女常服就變得非常不受歡迎了——這個原因,就是因為女常服和男常服實在太像了!

女冬常服袍褂 vs 男夏常服袍褂:

基本上除了外褂長短和開裾以外就沒區別了……

大概康熙以後,清朝就琢麼著改革女常服了——但是這個改革非常失敗,女常服的存在感越來越弱,以至於到了光緒之時,光緒會典乾脆不提女常服,假裝其不存在。

這個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入關以後,滿人女裝想做出各式花樣,但是由於清代常服和吉服一脈相承,二者差別就在於有無紋飾而樣式完全一致,所以出於服飾制度的限制,女常服上是無法添加花樣紋飾的,否則就很難與女吉服做區分。因此,女人們不約而同的把目光轉向了比常服低一級的便服——從清中期開始,與男裝不同,女便服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清中早期 湖色壽山福海暗花綾袷襯衣(后妃便服)

清乾隆 月白緞織彩百花飛蝶紋夾襯衣(后妃便服)

便服,原本是家居穿著,在女裝系統中,逐漸替代了女常服的地位,成為了日常(外出)穿著的最主要服飾。

旗頭,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與女便服一起發展了起來。

旗頭的雛形,是兩把頭。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最早的、出現女子梳兩把頭的畫像,是在道光年間《西頂過會圖》中

兩把頭出現以後,由於其形態是將頭髮纏在扁方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間,宮中后妃們開始瘋狂的往頭上插各種花……以至於鹹豐帝終於看不下去了,下了一道諭旨,要求大家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尋常所戴棉秋領,不準有花邊、絛邊、青緞邊。梳頭時,只準戴兩支花。若有戴三支花者,即應懲辦。

后妃們符合鹹豐要求的裝扮——清鹹豐 女便服坐像,梳兩把頭:

同治帝時期,玫貴妃、春貴人行樂圖局部(身著便服):

同治末年西方人拍攝的兩把頭後面的梳發,橫著的為扁方:

到了光緒時期,兩把頭開始逐漸開始了詭異向的發展……首先,兩把頭逐漸變大了:

光緒時期旗人女性兩把頭

這種兩把頭,基本上就是真發假髮一起上了……也有了後期「旗頭板兒」的樣子。下面突出的頭髮,稱為「燕尾」,基本上是假髮。

演變到這裡,就變成了清末的「旗頭」,上面的「板兒」已經跟頭髮無關了。一般是梳一個髮髻,然後把頭座安上去。當然,旗頭板後面還是要有扁方的。

光緒後期旗頭板(注意扁方)(頭面是戴上旗頭之後再插好的):

到了民國時期,旗頭板兒的發展就更加詭異了,徹底變成了一個大大的板兒

民國初年 街上的旗人女子,穿便服,戴旗頭:

背面的樣子:

一般來講,清宮劇中的旗頭,大多是基於光緒末年至民國時期的旗頭發展而來的。當然還有一些從來都不存在的詭異向裝飾,不過反正都已經把光緒的頭按到了雍正后妃身上,詭異頭飾也無所謂了吧……

慈禧便服+旗頭像、慈禧便服對弈圖局部、同治時期便服+兩把頭、乾隆時期、清早期(常服)女性裝束的對比:

所以說,旗頭是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清宮劇中旗人女性的髮式,通常存在很大的問題。既有時代對不上(清末裝束配到清早期和中期),也有胡亂設計、不分場合濫配服飾及髮式的現象。

旗頭(大拉翅)通常情況下是清末女便服的標配,如上面照片所示,如穿吉服,通常要戴鈿子。當然,清末女裝制度十分跳脫,據悉頭飾和便服吉服怎麼搭配都有了。比如恆馨這張民國時期的照片,戴了如此誇張的旗頭配吉服,太像京劇打扮:

再者如慈禧般天馬行空,好像印象中也有戴著鈿子穿便服的…… 那個時期她應該是給外國公使很多照片畫像,所以制度什麼的……也就隨風而去了。

也是因為旗頭配便服,所以旗頭本身並沒有成文的品級劃分。大抵上就是身份高的可以多插點頭面,身份低的少插點。

精 彩 推 薦

清朝皇后的顏值有多高

龍袍十二章紋的設計理念

後宮佳麗的護指套,不簡單

「頂戴花翎」上的珠子,有什麼講究?

相關焦點

  • 清宮女子的旗頭到底什麼樣?
    清宮劇我們看了當真不少,不同的造型師做出的「旗頭」也是不同的簡直是五花八門,眼花繚亂:
  • 旗頭——探索滿族女子頭頂的風景
    旗頭,在我們的認知裡,旗頭儼然已經成為了清宮女子的象徵,作為一個資深的清宮戲鐵粉,已經見慣了旗頭的樣式,可是你們知道嗎,原來清宮戲裡都把旗頭弄錯了!!!電視劇裡出現的大多數旗頭其實叫大拉翅頭,旗頭是由慈禧太后發明的。今天就由小編來帶大家一起學習關於旗頭的相關內容。
  • 旗頭是什麼 旗頭的發展由來
    或許大家都已經注意到了清朝宮廷劇中滿族女子的髮飾,但卻不知道那個叫什麼,今天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相關知識:旗頭。  什麼是旗頭  旗頭,滿族婦女髮式的統稱。在清朝的時候,已婚的滿族婦女會將頭髮綰起來以區別未出閣的少女。現在看的好多古裝電視劇,好多的旗頭都被濫用。編劇、造型師什麼的也不知道用點心,一股腦的都給所有演員梳個旗頭。
  • 髮飾旗頭又是什麼?
    大家或許都已經注意到了滿族女子的髮飾,但卻不太懂那個叫什麼,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相關知識:旗頭。旗頭,滿族婦女髮式的統稱。在清朝的時候,已婚的滿族婦女會將頭髮綰起來以區別未出閣的少女。現在看的好多古裝電視劇,好多的旗頭都被濫用。編劇、造型師什麼的也不知道用點心,一股腦的都給所有演員梳個旗頭。不考慮一下,滿清旗頭的始祖的感覺?
  • 《甄嬛傳》中的旗頭等級有什麼說法?
    既然提到了清宮劇,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劇中角色們幾乎都要用到的一種髮型——旗頭啦!因此,也有很多人說,旗頭分級也是區分的特別明顯的,旗頭的樣式代表著妃嬪們不同的品級。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甄嬛傳:四阿哥身邊的張嬤嬤頭上的旗頭,為什麼沒有裝飾物
    但是不知道大家在看甄嬛傳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甄嬛與四阿哥在圓明園第一次見面時,四阿哥身邊張嬤嬤的旗頭上什麼都沒有,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旗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吧。其實旗頭作為一個風靡清朝的時尚單品,推動它火起來的就是那個時候自帶流量的慈禧太后。
  • 古裝劇裡最好看清宮旗頭都在這裡了!看娘娘、妃嬪和格格們誰最美?
    看一下清宮戲娘娘、妃嬪和格格們的旗頭裝飾,真是五花八門的各有各的好看,來看看誰最美,一起來養養眼。 娘娘們的旗頭是不是都很美,你又最喜歡哪個呢?
  • 清宮劇的致命錯誤!「皇阿瑪」「皇額娘」的稱呼都是不倫不類的!
    最近幾年,清宮劇可以說火爆螢屏。早先的《宮》《步步驚心》引起了清穿劇的潮流,可惜這種情節被禁止了,畢竟如果小孩子真的相信了有穿越這一回事,就麻煩了。後來的《甄嬛傳》也是引起了全民追劇的狂潮,大家每天見面都會討論劇情。再到最近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可以說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引起了很多的興趣。
  • 清宮劇裡的髮型也太不講究了吧
    嬪妃本人都能穿越,髮型怎麼就不能了?《如懿傳》中嬪妃們的髮型就更是漏洞百出,跟《還珠》一樣玩穿越的大拉翅就算了,這看著有點瘮人是怎麼回事啊看完了影視劇中ooc的清宮髮型,還是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清朝髮式漲漲知識吧。滿人作為遊牧民族,馬背上的女子們髮型自然也要符合生活習慣,清軍剛入關時婦女多是包頭、盤髻,簡簡單單將頭髮梳成辮子盤在腦後,算是名副其實的「快手妝」,手殘黨也能搞定。
  • 清朝的旗頭是用真頭髮梳的嗎,圖解清朝歷史上的旗頭髮型
    我們經常會在清朝的古裝劇中看到裡面的女性角色都會佩戴各種各樣的旗頭,這是清朝女性特有的一種髮型。從最近幾年的清宮電視劇比如《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等等,裡面對於旗頭的設計和樣式也是五花八門的。
  • 別再被那些清宮戲給欺騙了,清朝人真正的髮型其實是這樣的!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而女子的髮型是這樣的「旗頭」!孝莊太后像(圖片來自網絡,侵刪)一直到了道光、鹹豐年間,女子髮型審美才漸漸向旗頭轉變,但還沒有那麼誇張。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最終到了清朝光緒、宣統年間,女子的髮型才終於成為了電視劇中常見的那種誇張的大「旗頭」。
  • 兩把頭/大拉翅:這麼多年你看的應該是假的清宮劇 | 經典舊文
    清宮戲「荼毒」小螢屏這麼多年,沒有人敢說一集清宮戲也沒看過吧,尤其作為清宮戲最具識別度的特徵——旗頭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大堆古裝劇擺在一起,你不一定能分辨漢唐宋明,卻一定能一眼認出個「清」,然而偏偏這最具特徵的東西卻不一定是清朝的!不過它並非應該被稱為「旗頭」,一般來說旗人梳的頭我們都可以簡稱為旗頭,而這種髮型一般稱為「兩把頭」,也有稱「大拉翅」、「架子頭」的。
  • 《延禧》女主卸掉旗頭後,不是睡覺就是梳妝,而高貴妃卻大不同!
    最重要的是在人物造型上也是下足了功夫,每一位女主的旗頭裝扮更是精緻。旗頭上有花朵、金飾,看起來又美麗又高貴,那麼當女主們卸掉旗頭後顏值如何呢?一起來看看吧。佘詩曼在《延禧攻略》中飾演嫻貴妃,一位表面看似不爭不搶的主子,其內心萬惡至極,壞事幹盡卻沒有在自己手上留下一滴血。擁有旗頭時,十分的華麗又高貴,當卸掉旗頭後,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披著長發,梳著中分的劉海,平淡了很多。
  • 花盆底旗鞋:清宮娘娘們真的不怕摔倒嘛?| 圍讀服飾史
    頭頂花團錦簇的大拉翅、身穿華麗的旗裝,腳上還踩著小高蹺一樣的「花盆底」旗鞋,這套打扮可謂是清宮劇娘娘們的標配了。造型誇張的「花盆底」,究竟因何而生?穿著它走路,又會是什麼體驗呢?講起清代滿族女性的旗鞋,自然先要說說它們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了:獨具特色的「增高鞋底」。
  • 清朝皇室女子都戴旗頭?假的!你這是被古裝劇給忽悠了!
    主角怎麼強大怎麼來,情節怎麼離奇怎麼演。當然,演義總比正史好看,也怨不得編劇大刀闊斧地編故事。但是有人說,近期的清宮戲製作那麼大,服裝布景這些又找了很多清代的文史學家做顧問,看電視劇了解古代的服裝總沒錯吧?那也要分什麼電視劇。不得不說近期的清宮戲《延禧攻略》算得上好學生,對清朝的服飾和配飾的使用佩戴真的研究過。比如一耳三鉗,確實是滿族婦女的著裝習慣。
  • 清宮劇中這些美麗的髮髻類型叫什麼?許多人都不知道
    (兩把頭)偷偷的透露一下,今天所講的髮髻類型可是「清宮劇」專場哦,幾乎都是滿族女子的髮髻類型~大拉翅大拉翅也就是一種旗頭類型,也稱作「旗頭」、「旗頭板」,相信大家在一些清宮劇裡也能經常看見這樣的髮型。實際上,這樣的髮型一般是固定在兩把頭的基礎之上的,看起來就像一個板狀的頭冠一樣。
  • 清朝罕見老照片:旗頭女子穿著高跟鞋,第二張是清代的二品大臣
    清朝罕見老照片:旗頭女子穿著高跟鞋清朝時期,旗頭女子穿著高跟鞋。清代高跟鞋叫花盆底。是滿族特有一種繡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    清代的二品大臣,此人資料不明,但從錦雞官袍看出身份。
  • 清宮指甲套,「指尖上的藝術」
    清朝宮廷女子所用指甲套,又被稱作「護指」。清朝以前是戴於指部的器物,最初的用途比較單一,其作用只是用來保護指甲。在清代,女子都有蓄長甲的習俗,後來漸漸演 變成滿洲女子特有的護甲方式,並且在此基礎上衍生成一種裝飾。
  • 從「小兩把頭」到「大拉翅」,淺談清朝後宮女子髮型的演變史
    近年來大火的幾部清宮劇,讓清代宮廷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同是以清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劇中的人物造型卻不盡相同,特別是後宮嬪妃的髮型,總是有形形色色的變化,這背後與滿漢之間的文化碰撞、融合有著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就用簡單的文字,淺析大清從入關到晚清,後宮嬪妃髮型的演變。
  • 小小扁方兩把頭 風雅中國
    編輯/島生小小扁方兩把頭前陣子去故宮博物館看萬壽慶典特展,旁邊有兩個姑娘看著一把又寬又長的一字形銀片琢磨這是什麼。其實清宮戲這麼多的今天,稍微留心一下就會發現這件東西常常在戲中女子的頭上,它的名字叫做「扁方」(這名字還真是直白)。扁方是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一般都作扁平一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