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盆底旗鞋:清宮娘娘們真的不怕摔倒嘛?| 圍讀服飾史

2021-02-23 傳統服飾

頭頂花團錦簇的大拉翅、身穿華麗的旗裝,腳上還踩著小高蹺一樣的「花盆底」旗鞋,這套打扮可謂是清宮劇娘娘們的標配了。造型誇張的「花盆底」,究竟因何而生?穿著它走路,又會是什麼體驗呢?

講起清代滿族女性的旗鞋,自然先要說說它們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了:獨具特色的「增高鞋底」。在經典宮鬥戲《甄嬛傳》中,出現了一雙用白玉雕成高底的旗鞋,想必鞋底沉重又易碎,走起路來還會打滑,顯然只是一種藝術創作。

現實中的旗鞋,其上半部分就是一隻正常尺寸的女鞋(略窄瘦,因為晚清滿族審美鍾愛小腳,雖不纏足,但也會用緊鞋緊襪約束);在鞋底處,再額外接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俗稱「木頭底兒」(滿語:tahan)。

這塊木底是用堅固的木頭削成,經久耐用、不易磨損,往往鞋面已被穿到破舊,而木底卻依然完好。木底外面裹白布或刷白漆,接觸地面處還會縫襯以殼褙或厚布、以增加舒適性和摩擦力。

△ 光緒時期的一雙花盆底鞋,其底部用木頭削成,包裹白布、塗白粉,並鑲嵌彩色料石組成「萬壽」字樣

晚清旗人女子忌諱穿無裝飾的鞋子,除在鞋面上常飾有刺繡、鑲邊、穗子/流蘇外,有時就連木底上也會鑲嵌珠寶、刺繡圖案等。

更有好事者會將木底鏤空,或內綴響鈴,走動時便發出聲響;或在內部填充細白砂、鞋底處刺出小漏孔,如此便能隨著足跡印出花蝶等形狀——當然,這些做法就有些近於妖豔啦!

△ 在《延禧攻略》第1集中,就有秀女將鞋底鏤空、填充香粉,名曰「步步生蓮」。結果不僅沒能引來皇帝寵幸,反而因此大受責罰。

晚清的旗鞋,可以根據木底的高度分作兩類:花盆底鞋與厚底鞋。最著名的自然就是「花盆底」了,亦稱「高底鞋」,其木底高度須超過兩寸(一說三寸),看起來如同踩著高高的花盆,故而得名。花盆有大小、形狀之別,而這踩在腳下的「花盆底」也能根據外觀的不同,再大致分作兩種:

第一種是最經典的花盆底造型,為上下兩端闊大、中間內凹的樣式,略似一個沙漏。如芙萍《旗族舊俗志》所描述的:「花盆底之式樣,中細而下肥,遠望之如花盆然。…兩端肥大,中間空瘦成凹形。」

△ 清光緒·雪青色緞繡竹蝶紋花盆底鞋

總體高18釐米,長22釐米

△ 花盆底的具體高度因人而異,並非一定高聳。

這就是較矮的一例。

第二種花盆底造型更加簡潔,為上寬下窄、自然漸變,形狀略如倒梯形。這種花盆底的結構較為穩定,能達到更高的高度。如夏仁虎《舊京瑣記》記載:「(旗女)履底高至四五寸,上寬而下圓,俗謂之花盆底。」

△ 清道光·紅色緞繡花卉紋花盆底鞋

總體高17釐米,長19.5釐米

兩種花盆底雖然外形不同,但底部觸地處均前方後圓,形似馬蹄印,因此又都俗稱「馬蹄底」。如徐珂《清稗類鈔》:「馬蹄底(旗鞋)…其式亦不一,而著地之處則皆如馬蹄也。」可見所謂「馬蹄底」並非另外的形制,而是和「高底鞋」一樣,都只是花盆底的又一種別稱罷了。

花盆底的重心落在腳掌中間,觸地面積又小,再加上動輒十幾釐米的高度,自然妨礙行動。雖不至於寸步難行,可也得小心駕馭。但是在搭配各式旗裝時,它卻能顯得女子身姿頎長、亭亭玉立,又可約束步伐、維持「行不動塵」的儀態,因此備受青睞。

晚清旗人女子從十三、四歲開始,就可以穿著花盆底了。它不僅是朝服、吉服等重要禮儀服飾的標配,還非常適合由華麗的兩把頭、氅衣等便服組成的盛裝打扮,均衡服飾搭配、避免頭重腳輕之感。

△ 腳踩花盆底的慈禧太后。她身穿龍袍、頭戴坤秋帽、項掛朝珠,屬於「吉服」打扮

而在日常起居時,或是對於行動不便的兒童、老人而言,矮厚敦實的「厚底鞋」才是合適的選擇。厚底鞋的木底更加低矮,根據高度分為八分底、一寸底、寸半底(一說可達二寸,但不超過三寸);其形狀通常略如元寶形,底部為前銳後圓、略狹長若圭形,增加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在現代研究中,就多根據厚底鞋的這種外觀特點,將其稱作「元寶底鞋」。

△ 清光緒·月白色緞繡竹子元寶底鞋(厚底鞋)

總體高10.9釐米,長23釐米

晚清時期,滿族習俗認為穿平底女鞋是「不講究」的行為,女子除非較為貧寒,否則均穿花盆底鞋、厚底鞋。因此旗女雖無纏足陋習,卻仍要受到鞋子的約束,穿旗鞋行走更是被形容具有「種種痛苦」。直到清末風氣改變,女子崇尚學習男裝,北京不少滿族女青年才捨棄了被視作束縛的旗鞋,改穿薄皮底的尖口青緞鞋。

相對而言,厚底鞋並不太妨礙行動,而高聳的花盆底則要累贅很多。道光初年,全妃(孝全成皇后)向內務府索取「可容納旗鞋的馬鐙」未果,可見花盆底與滿族傳統習俗的衝突。

儘管在清宮劇裡成為了人手一雙的爆款,網絡上也流傳著許多所謂「花盆底的由來」的傳說、聲稱其歷史悠久,但實際上,穿花盆底鞋並非滿族自古以來的傳統。

滿族最初的漁獵生活非常原始,妨礙行動的花盆底根本不可能流行。在後金、清初的文獻中,就對花盆底旗鞋隻字未提;當時在旗人女性中流行的,是更有北方民族特色的靴子。

清朝入關後,隨著審美及生活方式的變化,男女靴子都流行起厚實的鞋底,而無高幫(靴靿)的厚底女鞋也悄悄興起,最終完全將女靴取代。清早中期的厚底鞋,其木底形狀或尖頭、或翹頭,但都較為矮厚,即為晚清厚底鞋的前身。

至於花盆底的歷史就更短了。其中,倒梯形的花盆底出現得還算稍早,約乾隆、嘉慶時期的畫作中,已零星可見其蹤影,至晚清時更是廣泛盛行。而沙漏形的花盆底則流行於光緒~民國時期,時代雖更晚,但卻紅極一時,以至於成為了人們心中最經典的旗鞋款式。

當然,一向全盤採用清末旗裝的清宮劇,自然不會顧及服飾的流行變化,而是將其隨意挪用,也就是俗稱的「朝代內穿越」。

△ 約1900~1910年,一位腳踩花盆底鞋,頭頂大拉翅,身穿襯衣、坎肩的滿族婦女

另一件趣事是,高聳的鞋底可並不是滿族的專利。早在明代,漢族女性就常穿附有木底的弓鞋,稱作「高底鞋」。例如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皇后的弓鞋,在腳掌中部安裝木底,已經與後世的花盆底極為類似。

明末以後,隨著纏足方式的演化,漢族弓鞋的木底大多挪至後跟處,類似於現代的高跟鞋。不過,清代漢女仍保留有一種具有大型木底的天足鞋(近來網絡上多將其稱作「登雲履」,不知出處,或系訛傳),多為南方地區不纏足的婦女穿著,乍一看來非常近似旗人的厚底鞋,而細節上卻又有一些差異。

總而言之,漢族女鞋使用木底的歷史其實更為悠久,而「花盆底」旗鞋的形成是否受到過漢族習俗、審美的影響,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此外,清末還存在過漢女穿花盆底鞋的情況,且無論纏足、天足均有,應即學習旗人而得,但鞋底相對較瘦矮。這種現象,或許也在暗示著旗、漢女鞋之間上百年的互相交流吧。

而是時(清末)漢派婦人亦有穿特厚之花盆底子者,惟其花盆底子之形體,較旗家所穿者為瘦小,以形論之,僅可稱之為厚底,或系仿旗家之風別出一格者,亦未可知也。

——芙萍《旗族舊俗志》

有趣的是,在日本、歐洲等地區,也演化出了類似「花盆底」的女鞋,儘管它們的初衷可能只是為了防止泥濘沾汙,但後來也愈發高聳誇張,完全脫離實用了。

日本花魁的傳統木屐:「三枚齒下駄」。不僅體型巨大沉重,花魁們還必須踩著它緩慢地邁著「八文字」舞步行走。

△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流行的高底木屐(Chopine)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流行的高底木屐(Chopine)。此為較矮的一例,當時威尼斯藝妓所穿的木屐高度可達半米,形如高蹺。

△ 備受Lady Gaga等現代明星鍾愛的無跟「馬蹄鞋」

這些大同小異的設計,可視作一種審美的趨同。時至今日,同樣追求高挑效果的高跟鞋依舊盛行。很多人覺得,高高的鞋底是女性選擇的自由,但又有誰能說清楚,所謂的「自由」審美,究竟受到了多少來自男權社會的、潛移默化的引領呢?

感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我為《傳統服飾》公眾號的讀者們準備了特殊的禮物,是一份清代旗裝科普的PPT作品(最新修訂版)。全篇總共105頁,不僅附有大量圖文資料,還標註了幾十條滿語詞彙(使用穆麟德轉寫法)。感興趣的話,在後臺回復「滿族服飾」即可獲取百度雲下載連結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傳統服飾】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  「圍讀服飾史」欄目為徵稿作品,作者請見文中標註,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聯繫作者;

※  本號有償徵稿,稿酬及要求請後臺回復「有償徵稿」查看。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 最近的文章 *

[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 ]

[ 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作者 ]

相關焦點

  • 穿越之清宮戲裡的花盆底鞋
    後來這種木鶴腿就慢慢演變成一種生活中的高底木鞋,有的兩頭寬、中間細,粗看很像"馬蹄",起名叫"馬蹄底";有些像"花盆",起名叫"花盆底";還有"龍魚底"、"四閃底"等,都是根據設計的形狀而命名的,不管如何千變萬化,其高跟都是鑲嵌在腳心部位,總稱叫"旗鞋"。旗鞋最初為半寸至1寸,後逐漸增高至5寸左右。
  • 原來花盆底鞋的靈感來自白鶴,又一仿生學力作!
    花盆底鞋——仿生學設計FLOWERPOT SHOE 花盆底鞋是現代人對旗鞋的概稱,其實旗鞋的形狀不止花盆樣,依木底形狀可以分為「花盆底鞋」、「元寶底鞋」和「高底鞋」,依照尖紋樣可分為「雲頭鞋」、「鳳頭鞋」等種類,任娘娘們隨意挑選!
  • 宮鬥劇裡為何要穿花盆鞋?髮飾旗頭又是什麼?
    關於滿洲婦女的高底鞋,有幾種說法:滿洲女子和男子一樣,經常上山勞作,像採蘑菇、撿樹子等等。而長白山氣候潮溼,會有露水打溼了女子的褲腳。為此,女子們便穿上了高高的木底鞋。女孩子細皮嫩肉,擔心被樹叢和草叢中的蚊蟲叮咬,她們便有意識弄高鞋底,這樣,高底女鞋便應運而生了。這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多羅甘珠的父王被人害死,他們的城池阿克頓城也被敵人奪走。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方便皇帝
    近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很多觀眾了解到清朝的禮儀與習俗和歷史上的其他朝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朝後宮嬪妃的髮型服飾乃至鞋子都非常特別,尤其是後宮娘娘們都穿著花盆底鞋,顯得身材高挑,走路的時候必須有人攙扶,看起來尊貴又嫵媚,其實她們穿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 清朝嬪妃為何要穿「花盆底」鞋?為美觀,更為了方便皇帝!
    大家應該都看過清宮電視劇吧,裡面最吸引人的就是後宮嬪妃的服飾了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討論為什麼清朝的嬪妃要穿「花盆底」鞋 清朝的禮儀服裝很有特色。除了嬪妃頭上的旗頭外,宮鬥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腳上的「花盆底鞋」。
  • 清朝皇宮流行「花盆底鞋」,穿著十分難受,為何還深受妃子追捧?
    其實不僅現代社會女子流行穿高跟鞋,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深受女子歡迎了,不過那時叫做「厚底鞋」,雖然具有別樣美感,但穿上卻特別難受,而且很容易摔倒。清朝時期,「花盆底鞋」是非常受女性歡迎的,為何如此「難穿」的鞋還會受到追捧呢?這「花盆底鞋」有其他的作用嗎?
  • 花盆底鞋穿上走路不穩,清朝妃嬪為何卻趨之若鶩?好看還方便皇帝
    事實上,古代女子也有類似於高跟鞋的鞋類,其中尤以清代「花盆底」最為著名。在大量清宮劇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這種鞋的身影,「花盆底」類似於如今的厚底鞋,不過又不像厚底鞋那樣平穩安全,女性穿上後不僅沒法「健步如飛」,反而行動頗為不便。再加上受限於用料和做工水平,清代妃嬪、格格和福晉們可是沒少遭罪。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層依舊推崇「花盆底」,這又是為什麼呢?
  • 陳紫函腳踩花盆底亮相 出演「清宮版林黛玉」(圖)
    日前,首次出演清宮戲的陳紫函身穿劇中服飾,腳踩花盆底亮相,並大曝與安以軒首次合作戲裡戲外的趣事。據陳紫函透露她劇中出演的端敏郡主儼然就是清宮版的林黛玉,嬌美可人,讓人憐愛。陳紫函稱穿花盆底難過高跟鞋出演過多部古裝戲的陳紫函卻是首次碰觸清宮戲,對於這樣的首次嘗試,陳紫函感觸頗多,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在《金釵諜影》裡出演的是端敏郡主,首先作為郡主在戲裡面的排場特別大,服裝設計也很具匠心,非常的漂亮,徹底享受到了一次貴族的待遇,很感謝劇組的精心準備。
  • 清朝的花盆底鞋到底是怎麼來的,這些鞋的用處有哪些
    這種鞋的來源和用處十分複雜,同樣在清宮中和其他朝代妃嬪不同之處也就是女人手上所戴的長長的護指。今天就這兩點來簡單為大家做一番介紹。當時之所以穿上那麼高的一雙花盆鞋,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出滿族女子的腳,因為他們在漢族女子的面前覺得十分自卑,沒有三寸金蓮仿佛失去了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因此便發明了花盆鞋。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重要作用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重要作用 相信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都會發現,清朝時期的後宮嬪妃穿衣打扮都和歷朝歷代有所不同,尤其是她們所穿的花盆底鞋看起來非常特別,和現在的高跟鞋不同,清朝的花盆底鞋的鞋跟在中間,一般有五到十公分的高度,可能大家都奇怪為何清朝的娘娘們要穿著花盆底鞋
  • 「花盆底」為何能在清朝普及?不僅穿上美觀,還可方便皇帝辨認
    大家在觀看清宮劇的時候,想必會注意到後宮嬪妃等滿清女性會穿著一雙形制頗似花盆的「花盆底」鞋,這樣的場景在這類影視作品出屢見不鮮。01在膾炙人口的電視劇《還珠格格》中有這樣的一幕:出身民間的小燕子在被乾隆皇帝接進皇宮後,開始學習清宮禮儀,可由於基礎實在薄弱,小燕子一穿上「花盆底」後就在眾人面前摔了個底朝天。
  • 現實裡清朝女子的服飾真如清宮劇裡演員穿的那樣好看嗎?
    前些年電視劇裡滿屏都是清宮劇,裡面宮廷女子的穿著都非常的精緻美麗,那現實生活中清代女子的服飾真的那麼好看嗎?其實有很多服飾確實非常漂亮。
  • 旗鞋擺滿一面牆,清代后妃可真潮
    這面牆上擺的都是百餘歲的「旗鞋」,清代后妃們真叫潮!  滿人不裹足,旗鞋不易穿   滿族女子在入關前過得是騎馬馳騁、揚鞭放牧的瀟灑遊牧生活,「裹足」是絕對不能夠的!可是漢族女子們可是盛行裹足,因此清朝多位皇帝都曾下詔禁止裹足。
  • 清朝嬪妃為什麼穿花盆底鞋?為了方便皇帝,還為了預防此事發生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中國古代風俗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各位,清朝嬪妃喜歡穿「花盆底鞋」。所謂「花盆底鞋」,可以理解成鞋子下邊有著一個類似花瓶的東西,高度大約8——15釐米。
  • 別再被清宮劇騙了,這組照片揭露真實皇族
    一張張老照片,一段段過去的歷史,不同於如今各種美顏相機以及強大的"PS"技術,百年前的老照片或許看上去不太清晰,攝影技巧也不過關,但拍攝出來的內容都是實打實的,今天就給大家看一組晚清貴女們的老照片,揭露最真實的滿清皇族,讓你們直到那些格格、貴婦到底長啥樣,別再被清宮劇中光鮮亮麗的旗裝美人給騙了。
  • 清宮小科普|清朝後宮馬蹄鞋
    相信集美們經常看宮鬥劇的一定對清朝後宮妃子們腳上穿著的高底鞋並不陌生,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說到這兒,問題來了——後宮佳麗為啥要穿「馬蹄鞋」?
  • 這些年,不應再被誤會的滿族服飾!滿族服飾的點點滴滴
    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馬蹄底鞋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繡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
  • 清朝皇妃,為啥都要穿走不穩的「花盆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帝
    按照常理來說,穿旗裝與行禮並非難以做到,但穿馬蹄底鞋走路真的需要連上好幾個月的功夫,一天熟練到健步如飛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那麼,馬蹄鞋底如此難穿,為何清朝皇妃們,都要穿這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呢?馬蹄底鞋一般被稱為花盆底鞋,這是清代滿族婦女穿的鞋子,上半部分是一隻正常的鞋,鞋底下街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與現如今的增高鞋不同的是,這塊木底不是位於腳後跟,而是位於正中央。一般來說,鞋底高度一般為5到15釐米,有時候還會達到25釐米,為了保持美觀,滿族人還會特意在外貌包上一層白布或者是刷上一層白漆。
  • 古代女子服飾圖鑑
    山東博物館聯合孔子博物館舉辦了一場「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想了解的觀眾們不妨點擊下方文章觀看一下。清代旗頭花盆底兒清朝建立後,廢除原有的冕冠制度,漢人男子剃髮易服,與滿族男子同一裝束。旗人的女子服飾,在各大影視劇中外觀不盡相同,不過大體上都以內穿挽袖襯衣,外罩坎肩,腳踩花盆底鞋為主。
  • 清宮劇中,娘娘們的最美裝扮,誰的造型最讓人心動?
    富察容音《延禧攻略》富察容音,乾隆的白月光皇后,娘娘不管穿什麼衣服都超有氣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出席各種正式場合所穿的黃色吉服,這套衣服使娘娘更添了幾分仙氣,搭配頭上的龍鳳鈿頭,更添幾分端莊典雅,儀態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