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愛買鞋、喜歡收藏鞋,一點也不輸給男人為鞋一擲千金的勁頭。一雙雙戰靴、一件件藏品,擺滿一面牆,何其壯觀!
這面牆上擺的都是百餘歲的「旗鞋」,清代后妃們真叫潮!
滿人不裹足,旗鞋不易穿
滿族女子在入關前過得是騎馬馳騁、揚鞭放牧的瀟灑遊牧生活,「裹足」是絕對不能夠的!可是漢族女子們可是盛行裹足,因此清朝多位皇帝都曾下詔禁止裹足。
皇太極下詔:有效關內裹足者,重治其罪。入關後,滿族女子依舊沿襲滿洲舊俗,任由雙腳自由生長。順治二年,諭:以後所生女子禁裹足。康熙三年,又禁裹足。康熙六年,因為民間女子未禁裹足,如果強行懲罰,牽涉面太廣了,無奈下令弛禁裹足,但是對八旗女子可是嚴禁裹足的。
嘉慶、道光、鹹豐年間曾多次下諭旨,諭令滿洲女子不準受漢族的服飾影響,更不能裹足。如果發現秀女中有裹足的,不但不能入選,還要「唯父母是問」。八旗女子的純天然的雙腳穿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旗鞋,更顯得亭亭玉立、纖細高挑。
滿族旗鞋通常有10釐米左右的高度,最高的有15釐米。旗鞋的鞋底是關鍵,採用木製,外裱一層白布,再髹白漆。
湖色緞繡花蝶紋元寶底鞋 雪灰色緞平金繡團壽蝴蝶紋高底鞋
元寶底的旗鞋,鞋底著地面比較大,走起來還算穩當。馬蹄底的鞋,鞋底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的旗鞋,鞋底是上寬下窄的設計風格,依據花盆底斂口寬而得名。
馬蹄底和花盆底穿起來有一個共性:落地的時候要求腳心使勁兒,腳尖、腳跟都使不上勁兒,就像是踩一副「小高蹺」。滿族女子們想要穿著旗鞋不慌不亂的完成請安、叩頭、行走等姿勢,不經過長期練習,怕是很難有穩重優雅的氣派。
藍色緞繡荷包牡丹紋馬蹄底鞋 湖色緞繡和花紋馬蹄底鞋
滿族女子走步分為蓮步和雲步。年輕的女子們講究走蓮步,要求:「步子小,走得慢,頭不擺,腰身直」,大拉翅一角掛的流蘇隨著行走微微地擺動,整個人恰似一朵出水芙蓉嬌豔欲滴。上年紀的女子們則愛走雲步,通常:「步子大些,緩慢換腿,緩緩而行」,園中觀景、閒庭散步,走雲步是極好的選擇。
刺繡、鑲石有寓意,精美的旗鞋值得擁有
清光緒時期后妃穿過的旗鞋保存完好的比較多,頤和園中就收藏了「一面牆」的精美旗鞋。您可以隨著@言語一聲兒 的鏡頭一起瞧一瞧,精美的旗鞋不僅刺繡紋樣別致,還會裝飾彩色料石,步步生蓮、熠熠生輝。
粉色緞釘料珠花蝶紋馬蹄底鞋
粉色緞釘料珠花蝶紋馬蹄底鞋的鞋幫由兩塊鞋料縫製而成,鞋面上端為黑色素緞,釘綴各式彩色料石組成的蝴蝶、折枝花卉等圖案。下面為粉色素緞,交替釘綴黃、綠、藍三色料石。在金線編織的曲水狀絛帶映襯下,如同彩色的飄帶。鞋底為木製,外裱一層白布,再髹白漆。鞋跟四面釘料石作蝴蝶花籃紋樣,使整體和諧統一,耀眼奪目。
黑色緞鎖繡蟾宮折桂紋高底鞋
黑色緞鎖繡蟾宮折桂紋高底鞋的鞋面是黑色素緞,以黃綠絲線為主,用拉鎖繡繡「蟾宮折桂」紋樣,寓意科舉中應考得中、金榜題名。圖案中一隻三足金蟾拿著弓,箭已經離弦飛到了桂花樹上,桂花金黃、朵朵綻放。深色的鞋面與亮色的繡線結合,配色鮮明又相得益彰。鞋底為木製,外裱一層白布,再髹白漆。
湖色緞繡人物紋高底鞋
湖色緞繡人物紋高底鞋的鞋面為湖色暗花緞。鞋樣以兒童在庭院中放風箏、點鞭炮、踢鍵子等遊戲活動為題材,是百子戲春主題的簡化表現,寓意「子孫滿堂、太平盛世」。構圖疏朗不失豐富多彩,每個人物的髮型、服飾、動作皆不同,活靈活現。繡工嫻熟,針法多樣,平針、纏針、戧針、套針、釘線等技法應用其中。鞋底木底外包白布,並刷白粉一層。
藍色緞繡五毒紋虎頭馬蹄底鞋
有的旗鞋是在特殊日子才穿的。藍色緞繡五毒紋虎頭馬蹄底鞋是清光緒時期后妃在端午節時穿的鞋,有驅邪降福,護佑平安的寓意。鞋口用石青色素緞,上面繡蠍子、蟾蜍、蛇、蜈蚣、壁虎,俗稱「五毒」。鞋面以藍色緞為底,另搭配剪裁造型過的黃色緞補繡在鞋頭、鞋幫處,通過繡線的裝飾變化,形成一隻斑紋老虎。鞋底為木製,外表一層白布,再髹白漆。
黃色緞繡福壽萬代紋馬蹄底鞋
黃色緞繡福壽萬代紋馬蹄底鞋或為慶生祝壽、吉慶之日所穿。鞋面是黃色緞,鞋口處向前鑲兩條以金線盤成的水曲紋絛邊,並鑲花朵和葉子狀的料石為裝飾。圖案是用各色絲線繡出蝙蝠、團「壽」字、「卍」字、飄帶等紋樣,寓意「福壽萬代」。鞋底是木料,外裱一層白布。四周釘綴彩色料石作「福在眼前」、「福壽雙至」等紋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