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提及高跟鞋,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事實上,古代女子也有類似於高跟鞋的鞋類,其中尤以清代「花盆底」最為著名。在大量清宮劇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這種鞋的身影,「花盆底」類似於如今的厚底鞋,不過又不像厚底鞋那樣平穩安全,女性穿上後不僅沒法「健步如飛」,反而行動頗為不便。再加上受限於用料和做工水平,清代妃嬪、格格和福晉們可是沒少遭罪。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層依舊推崇「花盆底」,這又是為什麼呢?
「花盆底」鞋,全稱為「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期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這種鞋通常以木料為底,鞋底高5至10釐米,最高可達25釐米,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因其落地踩下印痕特別像馬蹄,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馬蹄鞋」。令人奇怪的是,滿洲入關之前,乃是傳統的遊牧民族,無論男女都會騎馬,滿洲婦女無論出行還是日常勞作,都不可能穿這種形狀奇怪且不便於行動的鞋。關於「花盆底」的起源,民間有不少傳說,不過從某種程度而言,「花盆底」的出現及流行還要「歸功」於民間傳承千年的纏足陋習。
關於纏足和「三寸金蓮」,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於古代男子喜愛三寸金蓮,女性一般從四五歲起就開始纏足,直到長大後骨骼定型,包裹腳部的布帶才能夠解開。一般認為,纏足之舉始於北宋後期,在南宋時期開始流行於天下。在古裝劇中,不少妃嬪和貴婦們之所以走路都需要奴婢下人扶著,除了彰顯她們尊貴的地位之外,更多的還是有客觀原因,那對「三寸金蓮」實在不便於行走。這其實就是古代男子喜歡三寸金蓮的原因所在,畢竟這樣的女子才「楚楚可憐」,如同弱柳扶風,風一大似乎都能把她們吹倒,男子看了自然充滿憐愛之情。
清朝入關後,滿洲婦女看到漢人推崇小腳,便也效仿漢族婦女裹腳。然而滿洲畢竟乃是遊牧民族,男人們對此並不喜歡,皇太極、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等人都曾專門下詔嚴令禁止婦女「束髮裹足」,擅自纏足者要處以流放三千裡的重刑。除此之外,就連孝莊皇太后等人也曾出言痛斥這一陋習。不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滿洲女子為了不纏足也能走出漢族婦女的小腳姿態,便發明了「花盆底」鞋。這種鞋的底部很高,完全可以遮住滿洲女子的大腳,使她們不用遭受纏足之痛便能達到漢人女子走路婀娜多姿的姿態,一時之間風靡滿洲,貴婦們爭相效仿。
不過也有專家考證指出,「花盆底」鞋的存在也有著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那就是能夠極大程度地方便皇帝。所謂「後宮佳麗三千人」,雖然清朝皇帝的后妃數量相對其他朝代而言不算多,不過終日忙於政務的皇帝還是不太可能將妃嬪們的樣貌全部記住,不同樣式的「花盆底鞋」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封建社會時期,等級制度森嚴,宮中妃嬪通常會把腳上的「花盆底」鞋打扮得格外精美,在上面點綴以各類刺繡、雕刻和串珠等,有的甚至還在鞋尖上掛著小穗子,外形非常多樣,往往旗鞋越是精緻,其主人的身份便越是高貴。
另一方面,由於穿上「花盆底」行動不便,老年滿洲婦女多穿平底鞋,因此穿這種鞋的基本都是中青年女子,所以很適合用於區別不同等級和地位的妃嬪。清朝皇帝要是忘了妃嬪的面容和地位,只需要看她穿的鞋子,就能很快反應過來。由此可見,「花盆底鞋」的產生其實也受到了封建社會時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
參考資料:
《清代民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