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國的《還珠格格》中,小燕子被人叫去學禮,身穿旗裝、腳踏花盆鞋,每個步子都邁得穩穩噹噹,小燕子自然不可能做到,於是東歪西倒,遭受了宮女的多番折磨,從而引起太后、皇后與她的又一次事端。按照常理來說,穿旗裝與行禮並非難以做到,但穿馬蹄底鞋走路真的需要連上好幾個月的功夫,一天熟練到健步如飛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那麼,馬蹄鞋底如此難穿,為何清朝皇妃們,都要穿這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呢?
馬蹄底鞋一般被稱為花盆底鞋,這是清代滿族婦女穿的鞋子,上半部分是一隻正常的鞋,鞋底下街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與現如今的增高鞋不同的是,這塊木底不是位於腳後跟,而是位於正中央。一般來說,鞋底高度一般為5到15釐米,有時候還會達到25釐米,為了保持美觀,滿族人還會特意在外貌包上一層白布或者是刷上一層白漆。花盆底鞋有兩種形式,一種上寬下窄,呈現為花盆的形狀,另一種上細下寬,落地時踩出來的印子與馬蹄外觀相似,因而既有花盆底鞋的稱號,又有馬蹄底鞋的稱號。
事實上,現代的高跟鞋穿上雖然不舒服,但在一定程度上貼合了人體的特徵,除了增加高度,還能改變女性比例,令身體重心向後推移,使得邁步時姿態曼妙,行走時風韻盡顯。既然花盆底鞋沒有這個功能,為何滿族人常穿呢?
傳說中,在滿族未入官之前,滿族婦女需要上山採集果實來作為日常食物,山上森林繁茂,蚊蟲成團,為了防止被咬到了腳,她們想出了一個奇招:在鞋底綁上木塊。自這以後,這一風俗慢慢形成,而後代為了美觀,更是在鞋底的木塊上大做文章,它也變得愈發精緻。
還有另一種說法,傳說中滿族與敵人開戰,城池不幸地被搶走了。為了搶回這座城池,他們必須渡過泥潭,正在大家毫無頭緒時,有人提出學習白鶴,在鞋上綁上樹杈。為了紀念此事,滿族婦女們發明了花盆底鞋,穿花盆底鞋也慢慢成為了習俗。
有人提出另一種見解。在古代,婦女之足不可輕易給人看,但衣裙不可能完全拖在地上,這樣日常行走不太方便。於是有人將鞋子的底部做高,讓衣裙能完全遮擋住雙腳,又不會妨礙走路,因而花盆底鞋便產生了。
其實,到了後來,花盆底鞋還多了一個用處。宮中女人眾多,但吃穿用度卻有相應的規格,鞋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身份,皇帝在打量妃子時,自然能知曉這個嬪妃為何身份,日常相處便簡單得多了。
到了晚清時期,西洋諸國的風氣傳到了中國,滿族女子也有意向釋放自己,她們慢慢地捨棄了花盆底鞋,改穿不妨礙行動的厚底鞋。
社會的風俗本是悄然改變的,除非皇帝皇后特意下旨不再按照舊制,縱觀滿清歷史,我們無法找到與此有關的條例,也間接說明了花盆底鞋的來源與目的我們已無從考究,只能了解個大概了。
清朝嬪妃中出現了許多為人知曉的妃子,如孝莊、慈禧等人,中國王朝眾多,后妃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也不乏一些傳奇女子,而這些故事盡在《中國后妃全傳》中。她們有呂后武皇這般臨朝稱制總覽朝政者,也有如萬貞兒趙氏姐妹這般真禍亂宮闈者,也有如海蘭珠董鄂妃這般與帝王感情至深者,千年光陰不知誕生了多少關於宮妃們的故事。一本《中國后妃全傳》,一段段關於妃子們記載,現僅售48.8,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