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妃,為啥都要穿走不穩的「花盆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帝

2020-12-25 子夜說史

風靡全國的《還珠格格》中,小燕子被人叫去學禮,身穿旗裝、腳踏花盆鞋,每個步子都邁得穩穩噹噹,小燕子自然不可能做到,於是東歪西倒,遭受了宮女的多番折磨,從而引起太后、皇后與她的又一次事端。按照常理來說,穿旗裝與行禮並非難以做到,但穿馬蹄底鞋走路真的需要連上好幾個月的功夫,一天熟練到健步如飛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那麼,馬蹄鞋底如此難穿,為何清朝皇妃們,都要穿這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呢?

馬蹄底鞋一般被稱為花盆底鞋,這是清代滿族婦女穿的鞋子,上半部分是一隻正常的鞋,鞋底下街上一塊木質的增高底,與現如今的增高鞋不同的是,這塊木底不是位於腳後跟,而是位於正中央。一般來說,鞋底高度一般為5到15釐米,有時候還會達到25釐米,為了保持美觀,滿族人還會特意在外貌包上一層白布或者是刷上一層白漆。花盆底鞋有兩種形式,一種上寬下窄,呈現為花盆的形狀,另一種上細下寬,落地時踩出來的印子與馬蹄外觀相似,因而既有花盆底鞋的稱號,又有馬蹄底鞋的稱號。

事實上,現代的高跟鞋穿上雖然不舒服,但在一定程度上貼合了人體的特徵,除了增加高度,還能改變女性比例,令身體重心向後推移,使得邁步時姿態曼妙,行走時風韻盡顯。既然花盆底鞋沒有這個功能,為何滿族人常穿呢?

傳說中,在滿族未入官之前,滿族婦女需要上山採集果實來作為日常食物,山上森林繁茂,蚊蟲成團,為了防止被咬到了腳,她們想出了一個奇招:在鞋底綁上木塊。自這以後,這一風俗慢慢形成,而後代為了美觀,更是在鞋底的木塊上大做文章,它也變得愈發精緻。

還有另一種說法,傳說中滿族與敵人開戰,城池不幸地被搶走了。為了搶回這座城池,他們必須渡過泥潭,正在大家毫無頭緒時,有人提出學習白鶴,在鞋上綁上樹杈。為了紀念此事,滿族婦女們發明了花盆底鞋,穿花盆底鞋也慢慢成為了習俗。

有人提出另一種見解。在古代,婦女之足不可輕易給人看,但衣裙不可能完全拖在地上,這樣日常行走不太方便。於是有人將鞋子的底部做高,讓衣裙能完全遮擋住雙腳,又不會妨礙走路,因而花盆底鞋便產生了。

其實,到了後來,花盆底鞋還多了一個用處。宮中女人眾多,但吃穿用度卻有相應的規格,鞋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身份,皇帝在打量妃子時,自然能知曉這個嬪妃為何身份,日常相處便簡單得多了。

到了晚清時期,西洋諸國的風氣傳到了中國,滿族女子也有意向釋放自己,她們慢慢地捨棄了花盆底鞋,改穿不妨礙行動的厚底鞋。

社會的風俗本是悄然改變的,除非皇帝皇后特意下旨不再按照舊制,縱觀滿清歷史,我們無法找到與此有關的條例,也間接說明了花盆底鞋的來源與目的我們已無從考究,只能了解個大概了。

清朝嬪妃中出現了許多為人知曉的妃子,如孝莊、慈禧等人,中國王朝眾多,后妃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也不乏一些傳奇女子,而這些故事盡在《中國后妃全傳》中。她們有呂后武皇這般臨朝稱制總覽朝政者,也有如萬貞兒趙氏姐妹這般真禍亂宮闈者,也有如海蘭珠董鄂妃這般與帝王感情至深者,千年光陰不知誕生了多少關於宮妃們的故事。一本《中國后妃全傳》,一段段關於妃子們記載,現僅售48.8,你值得擁有。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妃為了方便皇上翻牌子,寧肯活受罪,也要穿花盆底鞋
    這麼多女人爭搶一個男人,熬出頭的只有那麼幾個,後邊的人一輩子都在陰冷潮溼的宮殿生活,到死仍是完璧,見不到皇上一面。因此為了獲得這個名額,她們不擇手段,在正史、野史都有記載,比如武則天掐死親生女兒誣陷王皇后,比如呂后把劉邦生前的愛妃做成人彘。凡是能夠增加自己曝光度的機會她們是不會放過的,比如穿起來搖搖晃晃,路都走不穩的「花盆底」鞋。
  • 清朝嬪妃,為何都要穿走不穩的「馬蹄底」鞋,原來是為了方便皇上
    當然,正因如此,清朝女人所穿的鞋子,才擁有一個特別的名字,那便是花盆底鞋。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穿著這類鞋子行走,是走不穩定的,但是,清代後宮的女人,卻很願意穿,原先不僅是為了美觀大方,也是為了便捷皇帝!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然後往下看!
  • 清朝嬪妃為何要穿「花盆底」鞋?為美觀,更為了方便皇帝!
    大家應該都看過清宮電視劇吧,裡面最吸引人的就是後宮嬪妃的服飾了吧,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討論為什麼清朝的嬪妃要穿「花盆底」鞋 清朝的禮儀服裝很有特色。除了嬪妃頭上的旗頭外,宮鬥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腳上的「花盆底鞋」。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方便皇帝
    近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很多觀眾了解到清朝的禮儀與習俗和歷史上的其他朝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清朝後宮嬪妃的髮型服飾乃至鞋子都非常特別,尤其是後宮娘娘們都穿著花盆底鞋,顯得身材高挑,走路的時候必須有人攙扶,看起來尊貴又嫵媚,其實她們穿花盆底鞋不只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方便皇帝。
  •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重要作用
    清朝嬪妃所穿的「花盆底鞋」,除了方便皇帝,還有一個重要作用 相信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都會發現,清朝時期的後宮嬪妃穿衣打扮都和歷朝歷代有所不同,尤其是她們所穿的花盆底鞋看起來非常特別,和現在的高跟鞋不同,清朝的花盆底鞋的鞋跟在中間,一般有五到十公分的高度,可能大家都奇怪為何清朝的娘娘們要穿著花盆底鞋
  • 清朝嬪妃為什麼穿花盆底鞋?為了方便皇帝,還為了預防此事發生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中國古代風俗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各位,清朝嬪妃喜歡穿「花盆底鞋」。所謂「花盆底鞋」,可以理解成鞋子下邊有著一個類似花瓶的東西,高度大約8——15釐米。
  • 花盆底鞋穿上走路不穩,清朝妃嬪為何卻趨之若鶩?好看還方便皇帝
    在大量清宮劇中,我們時常能看到這種鞋的身影,「花盆底」類似於如今的厚底鞋,不過又不像厚底鞋那樣平穩安全,女性穿上後不僅沒法「健步如飛」,反而行動頗為不便。再加上受限於用料和做工水平,清代妃嬪、格格和福晉們可是沒少遭罪。然而即使如此,清朝上層依舊推崇「花盆底」,這又是為什麼呢?「花盆底」鞋,全稱為「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是清朝時期滿族婦女穿的一種鞋子。
  • 「花盆底」為何能在清朝普及?不僅穿上美觀,還可方便皇帝辨認
    實際上,「花盆底」的底高和當代社會的厚底鞋十分相似,不過前者沒有後者那樣舒適的穿著體驗,也不能像穿上厚底鞋後可以平穩安全、健步如飛。即使如此,「花盆底」依然在清朝長盛不衰,為此滿族女性們沒少遭罪。但為何沒有多大實際用處的「花盆底」卻能受到普及和推崇呢?「花盆底」,全稱「清代花盆底鞋」,又稱「旗鞋」。有清一代,每位滿族女性都會穿著此鞋,有些他族女性,在嫁與滿族男子後,依然需穿著此鞋。
  • 清朝皇宮流行「花盆底鞋」,穿著十分難受,為何還深受妃子追捧?
    現在高跟鞋底都做得比較高,對於一些女性來說五釐米根本不算什麼。其實不僅現代社會女子流行穿高跟鞋,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深受女子歡迎了,不過那時叫做「厚底鞋」,雖然具有別樣美感,但穿上卻特別難受,而且很容易摔倒。清朝時期,「花盆底鞋」是非常受女性歡迎的,為何如此「難穿」的鞋還會受到追捧呢?
  • 穿越之清宮戲裡的花盆底鞋
    順治元年(1644)滿族入關,定都北京,這個崇尚婦女「天足」的騎射民族,看見了一個滿是「小腳女人」的世界,男人娶妻,非小腳不可的天下。清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地位,竭力推行滿族髮飾與服飾,並禁止滿族婦女纏足。因而,在漢族婦女裹腳瘋狂的年代裡,滿族女性仍能保持著自己傳統鞋履的特色。清朝政權的建立,帶進了滿族的著裝習俗。
  • 清朝的花盆底鞋到底是怎麼來的,這些鞋的用處有哪些
    在古代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女性流行於裹腳,可以說是相當的殘忍,但是人們給他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做三寸金蓮。作為後來的清朝,是我們國家最後的一個朝代,作為兩個民族,自然是風俗習慣也不同,也是有差距性的。比如漢人在當時的社會下,女性都必須要有裹腳的習俗,但滿族人卻十分簡樸,腳從未被束縛過。在清朝建立之後,滿漢兩族交往日益增多。而這時滿族也十分羨慕漢朝女子能夠擁有三寸金蓮,於是大肆效仿她們纏足,但是對於當時的皇帝來說,這種效仿的方式十分的不喜,因為他認為滿足的女子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
  • 清宮小科普|清朝後宮馬蹄鞋
    相信集美們經常看宮鬥劇的一定對清朝後宮妃子們腳上穿著的高底鞋並不陌生,看著女孩子們踩著高高的鞋子還能夠健步如飛地跑來跑去,的確不能不佩服她們腳下的「功夫」。說到這兒,問題來了——後宮佳麗為啥要穿「馬蹄鞋」?
  • 原來花盆底鞋的靈感來自白鶴,又一仿生學力作!
    花盆底鞋——仿生學設計FLOWERPOT SHOE 花盆底鞋是現代人對旗鞋的概稱,其實旗鞋的形狀不止花盆樣,依木底形狀可以分為「花盆底鞋」、「元寶底鞋」和「高底鞋」,依照尖紋樣可分為「雲頭鞋」、「鳳頭鞋」等種類,任娘娘們隨意挑選!
  • 宮鬥劇裡為何要穿花盆鞋?髮飾旗頭又是什麼?
    明代宮女不纏足,只要一選入宮,就要解去裹足布,以便於在宮內行走服役。清代漢族婦女仍從舊習纏足。清代滿洲婦女最喜愛穿高底鞋。關於滿洲婦女的高底鞋,有幾種說法:滿洲女子和男子一樣,經常上山勞作,像採蘑菇、撿樹子等等。而長白山氣候潮溼,會有露水打溼了女子的褲腳。為此,女子們便穿上了高高的木底鞋。
  • 花盆底旗鞋:清宮娘娘們真的不怕摔倒嘛?| 圍讀服飾史
    結果不僅沒能引來皇帝寵幸,反而因此大受責罰。晚清的旗鞋,可以根據木底的高度分作兩類:花盆底鞋與厚底鞋。最著名的自然就是「花盆底」了,亦稱「高底鞋」,其木底高度須超過兩寸(一說三寸),看起來如同踩著高高的花盆,故而得名。
  • 清朝老照片中的皇妃大多醜陋不堪?專家:原因出在皇帝身上
    現在的人看到這些照片以後難免心生疑惑:都說皇帝後宮有三千佳麗,而且帝妃們都是千挑萬選才選出來的,但為啥清朝老照片中,皇妃大多醜陋不堪?專家表示,原因還是出在皇帝身上。事實上,皇帝的嬪妃們其實並不需要美貌,容貌普通者比比皆是。可能有人就要問了,為什麼在選妃時,皇帝不挑選一些自己喜歡的美人呢?雖然每個朝代的審美觀不一樣,但是基本的五官優劣標準應該還是差不多的。
  • 現實裡清朝女子的服飾真如清宮劇裡演員穿的那樣好看嗎?
    甄嬛傳服飾至於大家看到那些清末的老照片,覺得很醜,是因為首先當時的拍攝技術比較落後,都是黑白照片所以大家只能看到衣服的輪廓並不能看到全貌,比如衣服的色彩和紋樣都看不到,而且那些精緻上等的衣服也都是皇族女子才能穿,大部分人是穿不上的。
  • 為何清朝妃嬪手上要戴手指套?不會不方便嗎?事實有點「慌」!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人們對此多少知道一二,看過不少清宮劇裡妃子們的打扮,衣著華麗腳穿花盆鞋,梳著造型各異的華麗旗頭,手上戴著長長的指甲套,再戴上各式項鍊耳環,走起路來似是風擺柳的好看!可為何妃子們的手上要戴著指甲套,又長又笨重做起事來不方便,她們不嫌棄嗎?別小看了這指甲套,這小玩意有大作用的第一點來說是迎合皇上的喜好,不然那三寸金蓮是如何出現的?這女子的手也是又白又嫩,再加上有指甲套的修飾更顯修長,皇上寵幸那麼多妃子自然是挑花眼的!
  • 清朝皇帝的名字胤禛、旻寧、顒琰,為啥都愛用生僻字?百姓:好皇帝
    古代皇帝是九五至尊,天下之主,他們的名字取得很有意思。如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這些名字好聽且好記。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帝的名字就非常的奇怪,清朝皇帝的名字都是一些生僻字,生活中很少見到用到,如康熙的名字叫做玄燁,雍正的名字叫做胤禛,嘉慶的名字叫做顒琰。
  • 清朝後宮嬪妃為啥要戴指甲套呢?除了好看,關鍵時刻還能保命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也是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來統治漢族人的朝代。在這個朝代,人們所穿的服裝與其他的朝代有著鮮明的不同,同時這也是一個民族融合的朝代,滿族文化特色和漢族文化特色經常可以同框,比如馬蹄袖、花盆底、指甲套等等。清朝後宮嬪妃為啥要戴指甲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