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特:我為何為納粹辯護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阿倫特通過對艾希曼的觀察,將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時期做「幫兇」的事實客觀地呈現在報告中,不嘲笑猶太人,也不為納粹戰犯辯護,而是描述一種既已發生的社會事實,讓讀者理性思考、正確面對。

52年前,以色列法庭對希特勒同鄉、納粹重要戰犯艾希曼進行審判。

艾希曼曾是第三帝國黨衛軍中校,負責把整個歐洲的猶太人送進集中營的兵站指揮官,對600萬猶太人被屠殺負有重要責任。1960年,艾希曼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抓獲,次年在耶路撒冷受審。學者阿倫特以《紐約客》特派記者身份前往報導這場大審判,並據此出版了《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平凡的邪惡

阿倫特當年提出「平凡的邪惡」這一概念,針對的是第三帝國的極權體制,審視的對象是像艾希曼這類背負罪責的納粹分子。在阿倫特筆下,「平凡的邪惡」涵括三層意思:

其一,殺戮人類的惡行變得常見,人類彼此相殘事例不勝枚舉。反人類罪行、種族清洗等邪惡行為經常出現在公眾視野;

其二,殺戮者存在於大千世界之中,和普羅大眾並沒有多大區別,並沒有惡魔的犄角以便讓人一眼就認出。通過在法庭上對艾希曼的近距離觀察,阿倫特發現艾希曼既不「陰險狡詐」,也不「兇神惡煞」,而是普普通通,甚至唯唯諾諾。

其三,人類喪失思考能力成為一種常態。當人類不會思考,不能質疑,只剩下盲目的服從與愚忠,就會受人指使,不能控制言行,淪為犯罪工具。艾希曼並不否認大屠殺的事實,他的辯護理由主要是他是軍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其所作所為都是其職責所在。

阿倫特發現:「令人悲哀的真理乃是,大多數惡行是由那些從沒有認真思考過要做好人、還是壞人的人犯下的……艾希曼完全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是什麼樣的事,並且缺少這種想像力。他不愚蠢,卻完全沒有思想……這是他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

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艾希曼

阿倫特在書中主要研究了兩個問題:為什麼人能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為什麼艾希曼不抗爭?通過長時間的思考,她用一句話進行概括,那就是「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艾希曼」。用犯罪學術語翻譯,即人人都是潛在的犯罪人。因為在一個違背正義、不人道的納粹體制之下,每個人都被捲入其中,處處都有犯罪的陷阱,遍地都潛藏著犯罪的機會,犯罪之門向所有人敞開。對德國人而言,要執行清洗政策,就必然成為犯罪人;而猶太人在這個政策實施過程中,可能會被安排去做點幫工的活,這也是助紂為虐。

而且,本書出版後,很多知名人士,包括阿倫特的朋友們,都對她在報告中將猶太人復國委員會描述為幫兇感到憤懣,可是事實是,這些猶太人的的確確給納粹軍人提供了協助。在這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犯罪人,艾希曼附體每個人。正是基於這個事實,國內學界將該書名翻譯成「平凡的惡」、「平庸的惡」或「惡的平庸性」等,都是想強調殺戮等邪惡行為是由普羅大眾所造成。

正如學者熊培雲所說:「對任何歷史人物犯下的錯誤的思考,都不能歸結於上帝和魔鬼,讓魔鬼為人性之惡背黑鍋。事實上,希特勒的罪行,不過是德國人甚至也包括其他國家人民所有選擇的結果。納粹的惡是希特勒的惡與德國人民選擇或信仰的惡的合流與放大。在這場政治鬧劇裡,沒有一個無辜者,即使是那些不曾作出任何選擇的選民,因為放棄就是行動,不選擇也是選擇。」

只向真理低頭的阿倫特

阿倫特是德國籍猶太人,哲學家,納粹統治期間從德國逃到法國。法國淪陷後,她又逃至西班牙,並從那裡獲得去美國的籤證,後加入美國籍,並一直在美國生活。《平凡的邪惡》一書之所以在當時如此受關注,是因為阿倫特作為猶太人,在深刻反思猶太人在納粹時期遭受清洗的事實時,冷靜反省猶太人自己的責任。這種勇揭自己傷疤的獨特行為惹怒了猶太后裔。

託克維爾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一書前言中提到,為了表達觀點,其「不怕得罪任何人,不管是個人、階級,還是輿論、會議,也不管他們多麼令人敬畏」。阿倫特和託克維爾一樣,只為真理低頭。她通過自己對艾希曼的觀察,結合自己所查閱的史料,冷靜地將猶太人在納粹大屠殺時期做「幫兇」的事實客觀地呈現在報告中,並不是嘲笑猶太人,也不是在為納粹戰犯辯護,而是描述一種既已發生的社會事實,讓讀者理性地思考、正確地面對。

通讀《平凡的邪惡》一書,能感知到作者的冷靜、理性。「平凡的邪惡」這一概念的提出,得益於阿倫特長期信奉並堅守的獨立性。阿倫特說,她從來不愛一個國家,也不愛一個民族,因為她沒有能力愛國家和民族。但是我們不要以為她就是這樣冷冰冰的一個政治學者—她加了句,說,她只愛她的朋友。當她得知以色列朋友因為不同意她書中觀點而病倒時,她立即前去探望;在知道其丈夫腦梗阻時,更是立即停止其寫作,專心照顧家人。

相關焦點

  • 一部本不該被誤讀的著作:也談阿倫特的艾希曼報告
    難道僅僅是因為阿倫特沒有把艾希曼當作是屠殺猶太人的惡魔?或者因為在書中指責猶太理事會是德國的幫兇?或者是因為「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這個概念是為納粹分子開脫?這也許都有可能的。但我發現就是時至今日,許多人對該書的討論還是停留在罪與罰上,沒有意識到這本書引發的暴風驟雨般的爭議實際上是源於兩種不同的思維定勢的碰撞,沒有理解阿倫特寫這本書的真正目的。
  • 阿倫特與艾希曼:新的真相
    但是「我並不知道,我也無興趣知道,是否我的內心深處潛藏了一個兇手,但我知道的是,我是一個無辜的受難者,我也並非一個兇手」。  最近的兩部由歐洲有分量的導演執導的電影正好表明了,在處理「最終解決方案」這個主題上中間的平衡點有多難尋找和維持。
  • 一周書記:從聖奧古斯丁到阿倫特的……愛與自由
    在我個人的閱讀記憶中,最早把聖奧古斯丁與一代人的內心探索聯繫起來大約是在八十年代末,一本出自青年學者之手的著作把這個「聖奧古斯丁問題」提了出來。十幾年前,我在給本科生開的「西方經典名著選讀」選修課中講了十五本名著,其中有聖·奧古斯丁(S.
  • 李公明|一周書記:從聖奧古斯丁到阿倫特的……愛與自由
    在我個人的閱讀記憶中,最早把聖奧古斯丁與一代人的內心探索聯繫起來大約是在八十年代末,一本出自青年學者之手的著作把這個「聖奧古斯丁問題」提了出來。十幾年前,我在給本科生開的「西方經典名著選讀」選修課中講了十五本名著,其中有聖·奧古斯丁(S.
  • 漢娜 · 阿倫特 | 我從未愛過任何集體,我只愛人
    同年,《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出版,為她奠定了作為一個政治理論家的國際聲望。 她認為極權主義起源於19世紀的排猶主義和帝國主義。流亡之前,阿倫特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協助猶太組織工作,為此曾被納粹政府關押過。去美國之後,她為流亡者雜誌《建設》撰寫評論等;做過肯捨出版社的編輯;1952年擔任過「猶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負責人。
  • 平庸之惡的背後,正義是否可能: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審判
    傑出的猶太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為此專程去耶路撒冷,為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現場報導這場審判。但阿倫特卻沒有寫一般的新聞報導;而是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結合審判本身的內容,以哲學家的睿智和出色的分析技巧,深刻地揭示了此案本身及圍繞著這場審判所表現出來的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她的文章一開始作為系列文章發表,後來以《艾希曼在耶路撤冷》為題以書的形式出版。
  • 漢娜 •阿倫特的哲思和苦戀
    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關係日趨緊張,阿倫特曾在一篇自述中談到在學校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如果我的老師在課堂上散布反猶主義的言論,那麼我就會舉手抗議,並且會馬上站起來揚長而去。」阿倫特像一座孤島般感受到深刻的孤獨。1924年,阿倫特來到拉恩河畔的馬爾堡大學,師從海德格爾。她是為了追隨一個傳言——那裡有一位年輕的哲學家,從他那裡可以學到 「真正的思想」。
  • 隨筆|漢娜•阿倫特:有溫度的世紀化身
    我從漢堡坐火車到柏林,去看一個題為《漢娜•阿倫特與20世紀》的展覽。這個展覽原計劃3月開幕,實際上5月才開始,10月結束。我拖了這麼久才去,是因為柏林比漢堡瘋狂,一到周末就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戴口罩上街遊行,抗議政府的防疫措施,大家都說柏林不安全。  1933年的柏林對漢娜•阿倫特來說也不安全,希特勒和納粹上臺了。夏末的一天,她和一位朋友坐在咖啡館裡討論未來。
  • 放映室丨傳記電影《漢娜 · 阿倫特》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納粹德國高官、素有「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艾希曼,並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巴巴拉·蘇科瓦 Barbara Sukowa 飾)受《紐約人》邀請為此次審判撰稿。當漢娜·阿倫特前往耶路撒冷觀看審判後,卻在艾希曼的闡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學思考之間發現了分歧。當阿倫特將艾希曼當年的行為提高到哲學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發了社會上的惡評和抨擊,一些漢娜·阿倫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絕交反目。
  • 命運多舛的漢娜·阿倫特,納粹統治十二年你遭遇了什麼
    如果我的記憶可以把我所思考的東西真正地保留下來,我很懷疑我還會寫任何東西。— —漢娜·阿倫特像許多猶太裔的流亡知識分子一樣,漢娜·阿倫特的個人經歷和思想發展也都打上了納粹統治和二戰的烙印。留在柏林與納粹直接鬥爭,阿倫特的這一決定表明她已經從迷戀於觀念領域的青年學者轉變為積極參與現實鬥爭的行動者。她開始撰寫《啟蒙與猶太人》這樣與猶太的歷史和現實困境相關的論文,評論曼海姆的《意識形態與烏託邦》,討論婦女解放問題。她在這些文章中表現出來的睿智源於她對自己生活經驗的反思。
  • 電影 | 平庸之惡與激進之善—《漢娜阿倫特》
    已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巴巴拉·蘇科瓦 Barbara Sukowa 飾)受《紐約人》邀請為此次審判撰稿。所有猶太人都希望能看到這個屠夫的醜惡一面,希望懲之以後快。可是阿倫特卻以自己專業的角度看到了屠殺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內容。漢娜阿倫特寫了一本小書,名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
  • 阿倫特: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動
    即將在國內舉辦的首屆德國電影節也會上映傳記片《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這位美麗的女士,其鮮明的哲學觀念及獨特立行的個性一直被各國學者和讀者所關注。而那部所謂的傳記片,並沒有講述阿倫特崎嶇坎坷的一生,而是描寫了她在某一段特定時期所提出的觀點引發巨大爭議的故事。看,她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受到與眾不同的矚目。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那幾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 丁毅超評《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愛、和解與成熟
    在接連不斷的傳話遊戲之中,故事漸漸走樣與扭曲,真相化為流言蜚語與不足為外人道的竊竊私語。在這紛紛擾擾的是非之中,《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為我們提供了一把窺探故事原貌的鑰匙。全書收錄了一百六十八篇書信,既包括1925年至1975年之間海德格爾與阿倫特的通信,亦包含數封海德格爾妻子與阿倫特的往還。
  • 活動 關於漢娜•阿倫特的一場中德對話
    ——漢娜•阿倫特在今天的公共話語中,漢娜•阿倫特似乎比她生前更為重要。1906年,漢娜•阿倫特在一個漢諾瓦的猶太家庭作為獨生女出生。1924年,她開始在瑪堡大學哲學系就讀,師從著名哲學家尼古拉•哈特曼和馬丁•海德格爾。學生的她曾與海德格爾有過一段戀情。1933年,她被迫離開了納粹德國,途徑法國,終於在1941年抵達美國。她流亡十幾年,直至1951年才獲得美國國籍。
  • 哲思:徐賁|阿倫特與希臘悲劇的現代政治解讀
    他的言論和行動都足以代表阿倫特心目中的雅典城邦生活。阿倫特看重雅典城邦生活是因為它體現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要義在於,正當的政治關係必須以人們相互接受勸說為基礎。當泰修斯來見奧狄普斯時,在旁邊的眾人正在責罵奧狄普斯,他們厭棄奧狄普斯,視他為不祥之人。泰修斯並未隨波逐流,討好眾人。他堅持讓奧狄普斯把話說完再作定論。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他何以在審判時成功誤導阿倫特?
    今天我們之所以能夠重建這個視角,要歸功於極為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現存有關艾希曼的文件、證詞和目擊者報告多過其他任何一名納粹領導人,甚至連希特勒或戈培爾也沒能製造出更多材料。原因不僅在於艾希曼在戰後又多活了17年,也不只是因為以色列警方為審判收集證據所付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努力,反而是由於艾希曼自己的誇誇其談和寫作激情。
  • 鄭渝川:捲入納粹的家庭,希姆萊兄弟是無辜的嗎?
    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將德國納粹頭目,以及同樣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法西斯戰犯,都解釋為不同於一般人,與20世紀上半葉一般的德國平民、日本平民有著不同的成長軌跡和思想方式的特殊對象,將製造災難的責任僅僅限定為這樣一批頭目,就談不上深刻反省戰爭責任,就不能正視極端民族主義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種族霸凌合流帶來的巨大危險性,就將消解頂級戰犯之外從瘋狂資本到狂熱大眾各方面製造災難的顯著責任。
  • 納粹戰犯為何大多逃亡到南美?
    ▲ 用力測量頭骨尺寸的醫療設備,可以確定被測量者是否屬於「雅利安人種」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美國先搶走了一大批為納粹工作過的科學家,倖存的納粹戰犯紛紛踏上了逃亡之路。敢與世界為敵,自然逃亡的選擇也很有限:歐洲和北美是沒戲了,白種人藏到亞非也有難度,最理想的就是逃向擁有大量德國移民,政府又對納粹態度曖昧的南美。偏偏這個時候,以阿根廷為代表的一些南美國家,又主動拋來了救生圈。據《每日郵報》2012年的報導,二戰後多達9千名納粹成員和納粹合作者逃亡南美,包括臭名昭著的阿道夫.艾希曼,「死亡天使」門格爾和「野獸」華格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