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漢娜•阿倫特:有溫度的世紀化身

2020-12-28 財新網
 

文|王競

作家、中西文化項目顧問

1

  2020年9月中旬,新冠疫情在德國平息下來,是第二波反撲前的安穩假象。我從漢堡坐火車到柏林,去看一個題為《漢娜•阿倫特與20世紀》的展覽。這個展覽原計劃3月開幕,實際上5月才開始,10月結束。我拖了這麼久才去,是因為柏林比漢堡瘋狂,一到周末就有成千上萬的人不戴口罩上街遊行,抗議政府的防疫措施,大家都說柏林不安全。

  1933年的柏林對漢娜•阿倫特來說也不安全,希特勒和納粹上臺了。夏末的一天,她和一位朋友坐在咖啡館裡討論未來。朋友是猶太復國主義者,馬上就要移居巴勒斯坦,他勸阿倫特同行。阿倫特正在柏林做博士後論文,同時幫助一個猶太組織搜集德國媒體上和公共場合中的反猶言論。她認為政局雖變,但還沒到觸及個人生活的程度,所以留了下來,沒想到幾天後被捕。1964年,她在德國電視臺那場著名的人物訪談節目裡回憶起這次拘捕,口氣像個孩子在惡作劇:審訊她的警官人不錯,她自己裝傻一問三不知,幾天就被放了出來。但她立刻做出了出逃納粹德國的決定,借道布拉格和日內瓦,直奔巴黎。七年後,德軍佔領巴黎,她不得不再次逃亡,轉道裡斯本,1941年到達歐洲難民在美國的首選落腳點紐約。

相關焦點

  • 活動 關於漢娜•阿倫特的一場中德對話
    「沒有人有權服從。」「在暴君的統治下,行動比思考更容易。」「和解是通往行動和自由的鑰匙。」——漢娜•阿倫特在今天的公共話語中,漢娜•阿倫特似乎比她生前更為重要。1906年,漢娜•阿倫特在一個漢諾瓦的猶太家庭作為獨生女出生。1924年,她開始在瑪堡大學哲學系就讀,師從著名哲學家尼古拉•哈特曼和馬丁•海德格爾。學生的她曾與海德格爾有過一段戀情。
  • 漢娜 •阿倫特的哲思和苦戀
    與很多著名男人背後的女人一樣,漢娜.阿倫特的慧智也曾被海德格爾的光輝所掩蓋。當他們的關係終止,阿倫特終於被世人了解。1949年,阿倫特出版代表作《極權主義的起源》,震驚學界,這也讓她在女性寥若晨星的思想界青史留名。1906年10月14日,猶太工程師保羅 ·阿倫特唯一的孩子降生在德國漢諾瓦的科恩小鎮,取名漢娜·阿倫特。
  • 電影 | 平庸之惡與激進之善—《漢娜阿倫特》
    可是阿倫特卻以自己專業的角度看到了屠殺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內容。漢娜阿倫特寫了一本小書,名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身為猶太人,她是受害一方,但在一般人的「家仇國恨」之中,她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始終保持清醒,作客觀和深入的思考。這正是她在電影中不斷疾呼的「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首先要儘量摒棄情緒。這裡的情緒包括身邊的群輿以及自身的情緒。
  • 放映室丨傳記電影《漢娜 · 阿倫特》
    漢娜 · 阿倫特08/15  周三  19:00—21:30主持人:
  • 在阿倫特和海德格爾那裡,愛到底是什麼
    哲學家漢娜·阿倫特與海德格爾之間的師生情,被討論了半個多世紀。研究者也早已從簡單的不倫師生戀,上升到對兩人情感的哲學闡釋。他們倆都被四、五世紀之交的生於北非的主教奧古斯丁吸引,幾乎沒有人可以像奧古斯丁一樣對西方思想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海德格爾曾講授過關於奧古斯丁的課程,而阿倫特寫過一篇關於奧古斯丁愛觀的博士論文,將近八十年之後塔吉娜·奈奧米·特美爾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分析了阿倫特和海德格爾的愛觀和他們與奧古斯丁的關係。奧古斯丁最著名的一句話:「愛是——做你想做的事。」難道這不是一句很冒險的話嗎?
  • 《漢娜阿倫特》壞人遊戲中最微妙之處
    早在《漢娜阿倫特》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前,就從一些住在國外的朋友那兒聽聞他們的評價,沒什麼人覺得這是部好看的電影。的確,看完之後我不能不認同,對於習慣電影至少要給予一點美學或文學上愉悅感的觀眾來說,我的期待落空了。
  • 漢娜 · 阿倫特 | 我從未愛過任何集體,我只愛人
    她認為極權主義起源於19世紀的排猶主義和帝國主義。流亡之前,阿倫特以一個猶太人的身份協助猶太組織工作,為此曾被納粹政府關押過。去美國之後,她為流亡者雜誌《建設》撰寫評論等;做過肯捨出版社的編輯;1952年擔任過「猶太文化重建委員會」的負責人。
  • 蒼煙空:漢娜的職務行為——重溫《朗讀者》
    伯格滿16歲的那個夏天,漢娜選擇了離開,再次見到漢娜的時候,已經過去了8年,伯格以法律學院研究小組成員的身份去旁聽審判納粹戰犯的聽證會,而漢娜,正是被審判的6名罪犯中的一員,1944年,她作為集中營看守人員在火災發生時沒有開門放出運轉途中在教堂休息的300名猶太婦女,被指控犯有謀殺罪。
  • 阿倫特: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行動
    即將在國內舉辦的首屆德國電影節也會上映傳記片《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這位美麗的女士,其鮮明的哲學觀念及獨特立行的個性一直被各國學者和讀者所關注。而那部所謂的傳記片,並沒有講述阿倫特崎嶇坎坷的一生,而是描寫了她在某一段特定時期所提出的觀點引發巨大爭議的故事。看,她無論何時何地都會受到與眾不同的矚目。不論是在學術上,還是那幾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 一周書記:從聖奧古斯丁到阿倫特的……愛與自由
    (參見克裡斯蒂瓦《漢娜,阿倫特》,劉成富譯,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28頁;阿洛伊斯·普林茨《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焦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5頁)還應該看到的是,雅斯貝爾斯不僅是阿倫特的論文指導導師,他對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抵制納粹的勇氣都使阿倫特受到鼓舞和支持。
  • 阿倫特未寄出的信:「一直都保持著忠誠與不忠,從未停止愛他」|...
    讓我們再來看在這本曾經震撼了整個二十世紀哲學的著作中所找到的兩處引用。海德格爾在1928年馬堡大學夏季學期的最後幾節課中同樣也提到了這些引用。他再次思考並且贊同了馬克斯·舍勒的觀點,後者很早就認為愛與恨是所有知識的基礎。
  • 阿倫特與艾希曼:新的真相
    最近的兩部由歐洲有分量的導演執導的電影正好表明了,在處理「最終解決方案」這個主題上中間的平衡點有多難尋找和維持。瑪格雷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漢娜·阿倫特》是一部表演出彩的傳記電影,它的故事圍繞著阿倫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這本書在作者知識分子生涯與個人生活的地位這兩者的爭論中展開。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已旅居美國多年的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鄂蘭應紐約客 之約,親臨這場看似神聖的世紀大審。以哲學家漢娜·鄂蘭生平為主題的電影《真理無懼》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漢娜沒有看到法庭上本該有的審判情況,而是一場依照以色列或是眾猶太人所希望的劇本,進行的一場盲目審判。在猶太人心中,這場審判意義重大, 因為大多數猶太人認為艾希曼早應該在紐倫堡大審時就被處死。
  • 哲思:徐賁|阿倫特與希臘悲劇的現代政治解讀
    Shklar)撰寫的《漢娜.阿倫特的勝利》一文。〔注3〕但阿倫特堅持卻是公民參與政治事務,一種比雅士伯所說的個人投入真實更加需要自由公共生活條件的個人行動。阿倫特強調公民參與,既依賴於人的政治自由,也是為了實現人的政治自由。只有在政治自由保障的公共生活中,每個公民才可能以自己的行動來說自己的「故事」,顯示自己所選擇和擔當的「角色」。個人有了自由的、富有想像的行動敘述,公共生活才會成為多姿多彩的生動舞臺,文學中也才會有真實而有意義的社會故事。
  • 丁毅超評《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愛、和解與成熟
    它業已蛻化為現代世界中的一種小眾愛好,對人類數十個世紀書信交流的輓歌。《海德格爾與阿倫特通信集》亦是如此。它關乎哲學,關乎政治,關乎人類宏大的命運,但它始終是兩個人的故事。它充斥著各種無趣的生活瑣事。它跨越了阿倫特的青春與死亡,跨越了海德格爾的生機勃勃與垂垂老矣,跨越了他們共同經歷的半個世紀,其中包含著年輕時代的愛戀、天命耳順之年的和解與暮年的成熟。
  • 李公明|一周書記:從聖奧古斯丁到阿倫特的……愛與自由
    (參見克裡斯蒂瓦《漢娜,阿倫特》,劉成富譯,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年,28頁;阿洛伊斯·普林茨《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焦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5頁)還應該看到的是,雅斯貝爾斯不僅是阿倫特的論文指導導師,他對政治理想的追求以及抵制納粹的勇氣都使阿倫特受到鼓舞和支持。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已旅居美國多年的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鄂蘭應«紐約客» 之約,親臨這場看似神聖的世紀大審。以哲學家漢娜·鄂蘭生平為主題的電影《真理無懼》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可是,仍然有人對於以色列拘捕艾希曼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漢娜的丈夫海因裡希·布呂歇認為,以色列是非法拘捕艾希曼。眾所周知,漢娜在二戰時,也是德國屠殺的對象,她聽聞艾希曼被捕,應該要歡欣鼓舞,但是身為政治思想家的她,並不單只從「屠殺」 這一角度看待艾希曼。當漢娜來到耶路撒冷紀錄開庭的經過時,她對艾希曼的描述跟一般人不一樣。
  • 盧森堡和阿倫特對歷史唯物主義政治作用的闡釋
    人們會注意到,阿倫特的假設是:暴力在人類生活中有一種特有的作用,因為它涉及包括生產在內的所有的製作。然而,正如美國學者伯恩斯坦所見的那樣,阿倫特關於權力和政治的分析是誇大其詞的。問題在於,我們並不需要像阿倫特那樣在政治上訴說著現代時期所謂在權力和暴力、革命和反抗之間作區分的故事。相反,我們需要全面概覽經濟生活。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挑明這裡的歧義或難題:通過歷史唯物主義是否可以理解現代進步政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