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2021-02-19 世界知識出版社

1961年,德國納粹黨人艾希曼被抓獲並被帶至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旅居美國多年的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鄂蘭應«紐約客» 之約,親臨這場看似神聖的世紀大審。

以哲學家漢娜·鄂蘭生平為主題的電影《真理無懼》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

 

漢娜沒有看到法庭上本該有的審判情況而是一場依照以色列或是眾猶太人所希望的劇本進行的一場盲目審判

在猶太人心中,這場審判意義重大,因為大多數猶太人認為艾希曼早應該在紐倫堡大審時就被處死。但是因為教廷的幫忙而逃到中南美洲。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瑞安更希望藉由此次大審,再一次提醒歐洲各國,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做出的犧牲,更要讓年輕的以色列猶太人知道自己父輩們的歷史。

其次,艾希曼被捕的事情傳播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無不歡欣鼓舞,希望他被處以死刑。可是,仍然有人對於以色列拘捕艾希曼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漢娜的丈夫海因裡希·布呂歇認為,以色列是非法拘捕艾希曼。

眾所周知,漢娜在二戰時,也是德國屠殺的對象,她聽聞艾希曼被捕,應該要歡欣鼓舞,但是身為政治思想家的她,並不單只從「屠殺」 這一角度看待艾希曼。

當漢娜來到耶路撒冷紀錄開庭的經過時,她對艾希曼的描述跟一般人不一樣。

諸多猶太人都認為德國納粹黨衛軍應該是邪惡無比的人,可是阿倫特卻認為他只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感冒鬼。

未見過艾希曼的猶太人,皆將他們對於德國人憎恨的情緒反映在憎恨艾希曼上。然而,漢娜卻依然以哲學家的眼光審視那裡的所見所聞,並將它們傳達給她在耶路撒冷的朋友們。

漢娜到了耶路撒冷後,並不急於想要看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而是與她在耶路撒冷的朋友聚會,電影中的朋友是庫特。庫特跟一般的猶太人一樣,憎恨納粹德國的一切,因此對於艾希曼的評價就是「令人不寒而慄」。可是,庫特並沒有親眼看到艾希曼的樣貌。

漢娜贊同審判艾希曼。可是漢娜認為法院審判的是個人的罪惡,而不是主義或思想。然而第一次開庭時,漢娜就對審判意圖產生疑問,因為這場審判所呈現的是一場戲劇。一場演給所有猶太人看的戲劇,因為劇本已經寫好,艾希曼必須被判死刑,他所做的辯解,都不會對最終的審判有所改變。

第一次開庭,豪斯納檢察官在開場白說道:

 

以色列法官,我站在你們面前,起訴阿道夫·艾希曼。我並非孤家寡人在此,在我周圍有六百萬個原告。但他們無法親自出面指摘被告席上的那個人,他們無法疾呼: 『 我要控訴他。』因為他們的骨灰堆在奧斯維辛,飄散於特雷布爾卡,被扔進波蘭的河流。他們的墳墓散落四地,遍布整個歐洲。他們以鮮血控訴,卻無法發聲。

顯然,這樣的開場白沒有證人,更沒有證據。豪斯納檢察官有的僅僅是猶太人被納粹黨屠殺後的悲憤情感。

在這場審判當中,沒有任何證人可以證明眼前的艾希曼是屠殺猶太人的關鍵人物。眾多的猶太人只是以「記憶」 「悲情」 等薄弱的證據指控艾希曼。審判庭中的猶太人卻直指艾希曼就是屠殺猶太人的罪魁禍首之一。

在第一次開庭完以後,漢娜思考了兩個問題: 首先,簡單的人物怎麼會成為殺人魔;其次,審判庭中的猶太人,為何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群情激憤地指控艾希曼。當然,艾希曼企圖為自己辯解:

……檔案上寫得很清楚,當地的警方,或者總部,向4B-4 提出申請,因此我收到繼續執行的通知,便以下級的身份執行命令,我是奉命行事,必須服從命令。我接受命令,不論殺人與否,都必須執行命令,遵守程序依法執行,我只負責其中的一小部分。火車開動之前的其他事情,則由其他單位執行。

漢娜深刻思考著艾希曼為自己辯解的內容,特別是奉命行事的說法。艾希曼覺得他並沒有殺害任何一位猶太人,他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有趣的便是這一點,坐在玻璃箱裡的人是一個屠夫,但是屠夫卻認為他只是執行命令,不帶任何感情。

緊接著,第二次審判更是在艾希曼是否殺人的問題上周旋。第二次審判多了許多證人,這些證人當然都是從屠殺中活下來的猶太人,可是沒有一個人的證詞可以指證艾希曼屠殺的行為:

證人1 號: ……我們全家人想分散,照著親衛隊的吩咐走。

檢察官: 你們家有幾個倖存者?

證人1 號: 只有我。

證人2 號:……之後清算人數,我們只剩200 到210 個人,而當初有1200 個人被送走,之後人都被送進毒氣室,在我們之後到的人,都被送進毒氣室。

艾希曼一臉無奈與不屑(嘴角上揚)。

證人3 號: 在奧斯維辛待了兩年後,我生不如死,卻撐著……暈倒了?

第二次出庭的證人,沒有一個人可以指證他們眼前看到的人,正是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僅僅只是把他們所知道的事情描述出來。然而,最重要的是,沒有一個人指證: 「就是艾希曼將我們送進集中營,並且按下毒氣室的按鈕。」

可是每位證人都可以講出似是而非的指控;這讓漢娜陷入思考,這究竟是一場正義的審判,抑或只是一場劇本已經寫好的戲劇。當第三次開庭以後,漢娜更明白這場審判的意義僅只是戲劇而不是審判。

因為第三次出庭的證人所說的證詞如下:

證人1 號(貌似猶太領袖): 他們希望有個中央組織,成為匈牙利猶太人的發言人。

檢察官:……不論這是什麼會議,他們是否提到應有多少委員,要對德方負責?

證人1 號: 他們告訴我們,大約四到五個人,組成代表團體,他們沒有稱之為「猶太委員會」,這也讓我們比較安心,因為我們知道猶太委員會的目的,在什麼樣的範圍內。

口譯官: 你將這些情報分享給被驅民眾的地區和省份了?

證人1 號: 當時沒這種機會,因為等我取得信息,才知道奧斯維辛是做什麼的。匈牙利的東部,以及東北部地區,總共有30 萬人。他們從我們這裡獲得消息,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我們能做什麼? 能夠做什麼? (聽眾: 下賤的走狗。)

這位證人的證詞就更加匪夷所思,在大屠殺的過程中,猶太人似乎也參與其中。這位貌似猶太領袖的證詞似乎透露,其實他們也在幫助德國納粹,將猶太人送入集中營。可是這位證人也說: 「我們不能做什麼。」

這表明,在審判屠殺猶太人的事情上,不只是納粹德國需要負責任,還有匈牙利,甚至是猶太人自己,因為連猶太人的領袖都為納粹德國提供相關信息。

漢娜經過三次的開庭後,對於艾希曼的答辯與證人的指控充滿疑惑。無論是答辯或是指控都環繞在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思考。證人沒有思考、艾希曼沒有思考,然而法官與檢察官更沒有思考。

艾希曼為自己作為軍人的依法行事,為自己沒有親手殺害猶太人辯解;猶太人為了將艾希曼定罪,而毫無證據地指責眼前的罪人,就是屠殺百萬猶太人的劊子手。

艾希曼只是一個依法行事的官員,火車開往何處,並不是他所需要知道的問題。他需要做的事情只有確定人數,然後按下按鍵啟動火車,至於火車開往的是集中營抑或是遙遠的地方,這些都不是艾希曼需要知道的事情。他只是一部大機器裡的齒輪,因為比他更大的齒輪轉動了,所以他就跟著轉動。

漢娜認為艾希曼最大的問題就是此處: 就算艾希曼只是恐怖機器中的小齒輪,他依然有選擇思考的能力,可惜他卻放棄了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且造成了道德淪喪的大屠殺。

如果只是將審判納粹當作一種復仇的欲望,那就偏離一個事實: 世上的法律及其所分派的懲罰,是為了打破冤冤相報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顯然,耶路撒冷審判走向了漢娜所說的 「已經偏離事實」,成為一個復仇的舞臺。

首先,從審判者來說,以色列國在屠殺猶太人時並未成立,因此全然沒有審判艾希曼的資格;其次,艾希曼是德國公民,然而卻不能引渡回西德審判;再者,審判與指證艾希曼的人或許都不是經歷大屠殺的猶太人。

漢娜經歷了耶路撒冷審判之後,認為這是一場已經有劇本的審判,沒有人在「思考」。以色列當局就是希望判艾希曼死刑;然而艾希曼卻不斷強調自己「我只是依法行事」 來為自己開脫。

對於「耶路撒冷的猶太人」 而言,這場審判的意義在於報復而不在正義,甚至是毫無程序的審判。

*本文節選自《品人生:雙面影像》。

品人生:雙面影像

作者:張娜 張雪丹

出版發行:世界知識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

ISBN:978-7-5012-5860-4

定價:39.00元

相關焦點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1961 年,德國納粹黨人艾希曼被抓獲並被帶至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旅居美國多年的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鄂蘭應紐約客 之約,親臨這場看似神聖的世紀大審。以哲學家漢娜·鄂蘭生平為主題的電影《真理無懼》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漢娜沒有看到法庭上本該有的審判情況,而是一場依照以色列或是眾猶太人所希望的劇本,進行的一場盲目審判。
  • 觀漢娜鄂蘭電影
    二十世紀偉大政治理論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是史上首位在普林斯頓大學授課的女性。早前看了《漢娜‧鄂蘭:真理無懼》這齣電影,感悟良多。
  • 《漢娜阿倫特》壞人遊戲中最微妙之處
    早在《漢娜阿倫特》這部電影在上映之前,就從一些住在國外的朋友那兒聽聞他們的評價,沒什麼人覺得這是部好看的電影。的確,看完之後我不能不認同,對於習慣電影至少要給予一點美學或文學上愉悅感的觀眾來說,我的期待落空了。
  • 漢娜鄂蘭與海德格:我在乎你,比我愛你更多
    漢娜鄂蘭是二十世紀數一數二的思想家,也是歷史上知名的情婦,可我寧可說,海德格才是鄂蘭的情人。他們相遇在馬堡大學,那年鄂蘭十八歲燦爛如花,青春正好,她愛上三十有餘的老師。海德格一面談著戀愛、一面養著孩子,他哲學、思辨、深邃,鄂蘭這座海像有了島嶼,在精神上得以靠岸。
  • 艾希曼大審訊:我沒責任,我沒有罪,我沒殺人
    艾希曼大審訊:我沒責任,我沒有罪,我沒殺人1961年的今天,是「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開審之日。受審者是二戰納粹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他是清洗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負責人。
  • 電影 | 平庸之惡與激進之善—《漢娜阿倫特》
    本片的背景是前納粹德國高官、素有「死刑執行者」之稱的阿道夫·艾希曼,於1961年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在美國居住多年的著名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巴巴拉·蘇科瓦 Barbara Sukowa 飾)受《紐約人》邀請為此次審判撰稿。所有猶太人都希望能看到這個屠夫的醜惡一面,希望懲之以後快。可是阿倫特卻以自己專業的角度看到了屠殺行為背後更深層的內容。漢娜阿倫特寫了一本小書,名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困境》。
  • 平庸之惡:艾希曼審判
    [摘要]當她觀察耶路撒冷審判大廳裡的艾希曼時就認為,他並非某個思考著的並且有判斷力的人,而僅僅是一個沒有思想、服從「元首」意志並(不惜)背離其原有道德標準的人。當阿倫特1961年在耶路撒冷親眼見證了對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過程之後,她對該事件的回應為她開啟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她極具爭議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平庸的邪惡的報導》先是發表在《紐約客》上,接著成書出版(見本書第2章第6節第1部分)。這份報告與其中有關「極端的惡」的討論開啟了《極權統治的要素和起源》一書的歷史。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他何以在審判時成功誤導阿倫特?
    我們已經了解,暴戾的氛圍甚至可以對本無殘暴傾向的人產生影響;此外我們亦已探明,勞動分工能夠對個人責任感造成多麼災難性的影響。 儘管如此,人們在一個問題上依然爭論不下:我們究竟應該把艾希曼這樣的兇手歸類到何處,要怎麼看待他呢?
  • 蒼煙空:漢娜的職務行為——重溫《朗讀者》
    伯格滿16歲的那個夏天,漢娜選擇了離開,再次見到漢娜的時候,已經過去了8年,伯格以法律學院研究小組成員的身份去旁聽審判納粹戰犯的聽證會,而漢娜,正是被審判的6名罪犯中的一員,1944年,她作為集中營看守人員在火災發生時沒有開門放出運轉途中在教堂休息的300名猶太婦女,被指控犯有謀殺罪。
  • 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排在首位的是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特轉發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2000年左右,根據近幾十年出現的資料,她開始撰寫關於1961年在以色列接受審判的艾希曼的著作,艾希曼是第三帝國猶太事務主管。艾希曼戰後在阿根廷藏身時寫了大量回憶錄和其他文件。斯坦尼思在通讀這些資料時發現了他寫的一大段筆記,這段筆記駁斥了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道德哲學,與阿倫特所謂的「沒有思考能力」的艾希曼形象截然相反。
  • 平庸之惡的背後,正義是否可能: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審判
    因此,審判的正義在最初就有一個可怕的、報復的基礎。我們現在可以認為它是野蠻的。其次,正義的概念是根源於自然法,它要求人為了破壞了道德秩序本身而受懲罰。儘管如此,正義本身應該是一個普遍的標準。艾希曼應為了他的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受審。 許多人的反感就是由此而來:為什麼要提出這種區別?
  • 三徑書單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漢娜•阿倫特(1906—1975) 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家,曾師從於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先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布魯克林學院開辦講座;她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
  • 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該書作者貝蒂娜·斯坦尼思無意加入那些批評家的行列。斯坦尼思是漢堡的一位獨立哲學家,她感興趣的是謊言的本質。2000年左右,根據近幾十年出現的資料,她開始撰寫關於1961年在以色列接受審判的艾希曼的著作,艾希曼是第三帝國猶太事務主管。艾希曼戰後在阿根廷藏身時寫了大量回憶錄和其他文件。
  • 艾希曼:平庸的惡 令人後背發涼
    準確地說,這是1961年4月,作者以《紐約客》特派記者的身份,奔赴耶路撒冷旁觀地方法庭對納粹戰犯、「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重要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根據法庭向媒體公布的材料和她搜集的資料,為雜誌社寫的5篇報告,然後集結成書。 艾希曼,納粹中校,猶太事務專家。猶太事務,包括三階段「驅逐」「集中營」和「屠殺」。
  • 無法言喻的「平庸之惡」——《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書評
    漢娜對這樣一位「平庸和乏味」的納粹屠夫感到詫異,在她的書中,漢娜這樣描述道艾希曼:六位心理學家都證明他「正常」,其中一位心理學家據說發出了 「無論如何,艾希曼比給他做完檢查的我還要正常」的驚嘆。而另一位心理學家發現艾希曼的整個心理表現,他對妻兒、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態度,都「不僅正常,而且十分值得稱道」。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1961年,在耶路撒冷的一場納粹戰犯的審判讓兩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發生了交集。第一個就是一位納粹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艾希曼出席了1942年的萬湖會議,整個歐洲猶太人的運送和屠殺,大部分都是他負責的。因為這些罪行,艾希曼有很多的稱號,大屠殺的基石、納粹劊子手、死刑執行者等等。
  • 漢娜·阿倫特 | 為什麼我要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作者漢娜·阿倫特 轉自《哲學人》微信公眾號,ID:philosophs對於漢娜·阿倫特,相信絕大多數人的了解來源於她的那本
  • 阿倫特與艾希曼:新的真相
    在每個正常的歷史研究領域,早期的首創作品都可以期望得到業內的認可和公正的評價,即便這些作品在如今看來似乎是在誤導他人。然而這樣的狀況現在開始在歷史專業領域內發生,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睿智易讀的調查報告《艾希曼的審判》(2011)就是例子。然而,馮·特羅塔的電影引起的反應巨大,這表明阿倫特-艾希曼心理劇在更廣闊的世界繼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