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之惡:艾希曼審判

2021-01-08 騰訊網

[摘要]當她觀察耶路撒冷審判大廳裡的艾希曼時就認為,他並非某個思考著的並且有判斷力的人,而僅僅是一個沒有思想、服從「元首」意志並(不惜)背離其原有道德標準的人。

《阿倫特手冊》,【德】沃爾夫岡·霍爾等著,王旭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1月

關於政治的新科學

20世紀60年代,《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又再次修訂。當阿倫特1961年在耶路撒冷親眼見證了對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過程之後,她對該事件的回應為她開啟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她極具爭議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平庸的邪惡的報導》先是發表在《紐約客》上,接著成書出版(見本書第2章第6節第1部分)。這份報告與其中有關「極端的惡」的討論開啟了《極權統治的要素和起源》一書的歷史。那時阿倫特就明確,當她把集中營裡的惡定位成「極端的惡」時,未曾考慮行動者的動機,即它們缺乏任何軍事或政治動機。她描述了國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卻並沒有視任何一個國家社會主義者個體——希特勒本人也不例外——為目標專一的人或思想者。當她觀察耶路撒冷審判大廳裡的艾希曼時就認為,他並非某個思考著的並且有判斷力的人,而僅僅是一個沒有思想、服從「元首」意志並(不惜)背離其原有道德標準的人。這一結論與她不留情面的對納粹操縱猶太人委員會的考量,使她的報告成為國際論爭的焦點。這種討論也通過羅爾夫·霍赫胡特的劇目流入德國,並引發公憤。霍赫胡特借《副手》劇目發問,為什麼當教皇庇護十二世得知滅絕集中營裡所發生之事的時候並沒有發聲。在德國,《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成了1968年出生的那一代人的標杆性文件,這使得他們能夠嘗試與其納粹父親那一代人「劃清界限」。

20世紀60年代中期,阿倫特所研究的極權主義得以再次興起,不再有令她頗受煎熬的恐懼,不再是孤立的政治評判標準。《起源》因此能夠以三卷冊的形式再版,每一本以原著中的一個部分為主題,它們分別是反猶主義、帝國主義和極權主義。她為每一本都附上了新的前言,分別描寫了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的世界政治現實。在極權主義這本的前言中她探討了蘇聯的「去極權主義」,回歸政治目標和國家利益,並形成與海外經濟帝國主義相對的、20世紀後期大陸帝國主義的形式,這種模式被美國在拉美和東南亞等地實踐過。

在這十年間,即1950年阿倫特重返德國與1961年出席在耶路撒冷對艾希曼的審判之間,她不必再顧忌猶太組織或出版社的工作。布呂歇爾雖然並沒有對大學有正式的聯繫或特別的偏愛,但他還是在巴德學院(Bard College)接受了一個講師的職位。阿倫特以學期為單位,被不同的美國大學邀請,獲得獎項(包括萊辛獎)和獎學金。對這對夫妻來講,這為他們開啟了一段靜謐的、經濟有保障的創作階段。那是一段不再受到政治災難影響的日子,尤其是麥卡錫主義的風波過後。阿倫特利用在不同大學授課的機會,使講稿不斷完善,為它們日後成文成冊做著積極的準備。它們是1958年出版的《人類生存條件》,1961年出版的論文集《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和1963出版的《論革命》(包括一篇尚未發表的有關馬克思的長文,見本書第2章第5節第1部分)。

這些著作為政治學提供了新的科學性,其內容是阿倫特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就頻繁地浮現於腦海中的。她在海德格爾的引領下用思想證明了歐洲哲學傳統,乃至歐洲傳統本身的終結。她的思想獲得政治上新的突破,發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政體形式——極權主義。在文章中,她分析了柏拉圖之後每一個重要政治學概念的歷史,並且重新將它們概念化,她稱為概念性的「除霜」。她用到了很多從海德格爾那裡學到的詞源和哲學分析的技術。除此之外,在《積極生活》一書中她提供了一種新的思想框架:一個含有六個條件的方案確定人類的生活——生命本身、與地球的聯繫性、(文化意義上的)居住於地球、創生性(誕生性)、必死性、多元性(與其他不同的生命共處)以及各種人類活動的歸納——勞動、生產和行動(見本書第4章第3節)。這些模式使她能在極寬極深的空間對行動的條件和回溯發生的改變進行思考,而這些行動決定著今天人類的生存。在《論革命》一書中她以美國的歷史為例,考察了如何應對人類欲望的問題,旨在創新和聚集新的政治形式。阿倫特將為這個國家制定了憲法的美國革命,與在法俄發生的以及在她青年時期不成功的德國1918~1919年革命進行比較,也就是說,與那些沒有形成共和國的、憲法未曾有能力確保自由的革命相比。特別地,現代革命創造了不同形式的地方議事會。阿倫特認為,這些議事會都能夠表現出適當的政治形式,能夠為它們自身產生的言行提供空間。這些議事會是後極權世界迫切需要的、可再生的政治形式。

艾希曼審判

阿倫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引爆了一場論爭,打破了她平靜的生活。這為她開啟了一個仍舊極有工作效率但卻充滿矛盾的十年。一方面大量的演講邀約使她應接不暇,另一方面在公共場合她又經常處於守勢。這期間,由于越來越多的年輕讀者渴望對政治事件進行反思,她再一次感覺到自己在歐美和以色列的猶太知識階層中遭受唾棄的境遇。除了個別英文和德文的簡明表態之外,原則上她也任憑朋友們參與到這場爭論中去。瑪麗·麥卡錫,她這位結交十年的密友在《黨派評論》上撰文為其強烈辯護,儘管很多人仍試圖從這本雜誌外圍排擠阿倫特。卡爾·雅斯貝爾斯在歐洲聲援阿倫特,他在(瑞士的)巴塞爾著述有關她著作的問題以及由艾希曼的審判派生出來的法律問題,並且還接受採訪。在以色列,她不但沒有辯護人,而且還必須承受來自老友庫爾特·布盧門菲爾德的疏遠。

當這場論爭還在繼續發酵之時,阿倫特已經開始重新思考有關艾希曼的問題。她試圖跳出「關於平庸的邪惡的報告」的思想框架,對她提出的艾希曼的「無思無想」進行進一步的哲學探究;在阿倫特看來,艾希曼在其世俗的道德哲學基礎上以效忠「元首」意志取代自己的判斷。她仍然能夠回憶起,當她在法庭上觀察艾希曼時也自問:「或許可以將這種思想歸結為讓人行惡或拒絕做壞事的條件?這種固有的或吸引注意力的、探究一切的習慣並不顧及結果和特殊的內容。」(LG 1,15)

相關焦點

  • 貝蒂娜·斯坦尼思: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也只是惡
    艾希曼被宣稱犯有1000次蓄意謀殺罪,每一次他都將裝有1000猶太人的火車駛進集中營。他的這一行為造成至少上千萬猶太人的死亡。但艾希曼拒絕接受這個結果,他認為這場審判非常不公平。他承認猶太人遭到了瘋狂的迫害,但他只是在執行命令,「只不過是希特勒屠殺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艾希曼的表現太真實了。當時受邀到現場觀看審判的還有著名美籍德裔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
  • 從來沒有平庸之惡,只有惡相噬 ​ 電影《艾希曼》
    林衝嘆道:「原來你們是平庸之惡。」這當然是一個笑話。平庸之惡,這個詞彙是一名猶太裔的女哲學家發明的,認為平庸之惡即因不思想、無判斷、盲目服從權威而犯下的罪惡。是指在意識形態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執行罪惡的命令和指示。
  • 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JENNIFER SCHUESSLER紐約時報/2014年9月18日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Eichmann in Jerusalem)出版50多年來仍具有爭議,許多批評者猛烈抨擊她對納粹戰犯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看懂何為平庸之惡,教你認清身邊的垃圾人
    所以阿倫特認為,艾希曼身上的惡,並非極端或離奇的惡,而是一種平庸無奇的惡,簡而言之就是平庸之惡。我們大家普遍認為,邪惡是極端的,一個人會做出邪惡的事,肯定是因為他缺乏道德感,比如希特勒和納粹軍官,就常常會被人們描繪成是惡魔的化身,說他們完全沒有人性。但是作者阿倫特認為,一個人不是想要做一個及格的人,才會實施暴行的,惡行的發生,很多時候可能僅僅來源於一個人的不思考。
  • 平庸之惡 | 漢娜·阿倫特
    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平庸之惡的概念,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對艾希曼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一直持續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終被判處絞刑。
  • 漢娜·阿倫特:平庸之惡
    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獲悉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的消息,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審判現場進行報導。旁聽過程中,阿倫特發現艾希曼和輿論宣傳描繪的那個極為邪惡,罪大惡極的殺人狂魔完全不同,阿倫特在法庭上見到的艾希曼中等身材,前腦門半禿,牙齒不太好,近視眼,脖子乾瘦。整個審判過程中,這個納粹戰犯一直朝法官席的方向探著脖子」。
  • 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
  • 艾希曼:平庸的惡 令人後背發涼
    最近讀了一本書: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這本書有個驚心動魄的副標題: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 三徑書單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美]漢娜·阿倫特 著   安尼 譯   譯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對納粹戰犯、「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重要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審判。漢娜•阿倫特就這場審判為《紐約客》寫了五篇報告,後集結成此書。
  • 「平庸之惡」究竟有何深意?
    阿倫特針對艾希曼「平庸之惡」的爭議近50年來爭議一直不斷。比如歷史學家貝蒂娜·斯坦尼斯(Bettina Stangneth)在查閱艾希曼在阿根廷時期的日記發現,艾希曼在一段筆記中駁斥了德國哲學家康德的道德哲學,這和阿倫特筆下「思想缺失」的艾希曼形象可謂大相逕庭。
  • 平庸之惡的背後,正義是否可能: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審判
    艾希曼戰爭結束時曾被捕,但卻從一個美國拘留營中逃跑了,從此下落不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九六○年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又將他抓獲,設法把他押回以色列交付審判。由於艾希曼是希特勒「最終解決」的主要執行者,這場審判舉世矚目。 傑出的猶太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為此專程去耶路撒冷,為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現場報導這場審判。
  • 每個人都可能作的惡,或者冠冕堂皇和平庸之惡
    「平庸之惡」,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或組織中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主性的放棄,不思考對錯,不辨別是非,對上級命令的無條件服從的惡。提起這個概念首先要介紹兩個人。漢娜·阿倫特:20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
  • 難得糊塗——平庸之惡
    因為,這四個字被絕大多數的國人奉為深諳人生之真諦、盡悟江湖之滄桑、超然於俗世之灑脫的處世哲學教旨。據考證"難得糊塗"一說是出自鄭板橋,因其累試不中而悟透人生;又說是出自與鄭板橋同時代的八大山人。然而,在人類文明的另一極,西方猶太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將"難得糊塗"歸結為一個著名的詞語"平庸之惡"。上世紀六十年代,以色列從南美洲捕獲了逃亡在阿根廷的前納粹黨衛軍中層軍官阿道夫艾希曼。並在耶路撒冷對其在二戰期,忠實執行納碎滅絕猶太人的命令,他個人犯下的罪惡進行了公開審判。
  • 「平庸之惡」比邪惡還可怕
    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的矚目人物漢娜·阿倫特在旁聽並評論手上沾滿鮮血的納粹高官阿道夫.艾希曼審判的時候,沒有按社會和朋友們所期待的那樣,對艾希曼進行簡單的譴責,而是通過更深邃的透視,對悲劇產生的根源進行深思,認為艾希曼的惡
  • 無法言喻的「平庸之惡」——《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書評
    漢娜對這樣一位「平庸和乏味」的納粹屠夫感到詫異,在她的書中,漢娜這樣描述道艾希曼:六位心理學家都證明他「正常」,其中一位心理學家據說發出了 「無論如何,艾希曼比給他做完檢查的我還要正常」的驚嘆。而另一位心理學家發現艾希曼的整個心理表現,他對妻兒、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態度,都「不僅正常,而且十分值得稱道」。
  • 平庸之惡與永恆的善
    平庸之惡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詳細記錄了納粹的猶太問題專家艾希曼的庭審記錄。作為猶太問題最終解決中的重要角色,他履行著自己對第三帝國的責任,將數百萬無辜的猶太人送上通向死亡的列車。作為黨衛軍軍官,艾希曼敬業忠誠,為了獲得晉升而努力工作;對於艾希曼的家人,他是平凡普通的丈夫與父親;對於猶太人,他卻是納粹的幫兇,殺人的惡魔。對於自己的惡行,艾希曼在庭審中對自己的辯解是,他需要完成他的工作,服從第三帝國的命令,一切都是聽命行事,無關個人行為,他只是集權統治機器下的小齒輪。在漢娜阿倫特看來,以對權威的服從代替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註定讓他變成那個時代罪大惡極的人之一。
  • 漢娜·阿倫特《反抗「平庸之惡」》簡介
    《反抗「平庸之惡」》著者:[美]漢娜•阿倫特 著,傑羅姆•科恩 編譯者:陳聯營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14.4◆ 編輯推薦這是一本經典,但更是今天的應景之作,昆明暴行,再一次讓我們看到,就像「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你也「永遠不能指望一個拒絕思考的人擁有良知」。★ 漢娜•阿倫特集中回應「平庸之惡」,反思道德崩潰年代的個人抉擇。
  • "平庸之惡"艾希曼的另一面,是不思悔改的謀殺犯 | 風向書單200519
    1963年,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其代表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以納粹高官艾希曼及其審判為典型,提出了著名的
  • 讀書|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無法原諒的惡
    所謂平庸的惡,是指將服從命令作為理由,放棄了自己的倫理判斷和相應的責任。惡性並非基於愚蠢或殘忍,而是一種「無思」。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一直到1960年,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以色列的情報特務局在阿根廷發現了艾希曼的下落,秘密將其綁架並押送回以色列。1961年2月,在耶路撒冷對艾希曼進行審判,被以反人道罪名等十五條罪名起訴。當時法庭的旁聽席上有一個人,這就是要說的第二個人,著名的思想家,漢娜·阿倫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