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2021-02-13 中東觀察員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熊熊燃起,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

這場極端的種族滅絕活動,也是二戰中被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總共有超過600萬猶太人被屠殺。

時至今日,以色列每年都會在大屠殺紀念日(猶太歷7月27日)來紀念在大屠殺中死去的同胞,當天上午10點,全國鳴笛2分鐘,期間全國人民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動,悼念默哀,永遠銘記這段猶太民族最黑暗的歷史。

                                             

▲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一、納粹都是惡魔的化身嗎?

在歐洲,反猶主義歷史悠久,最早是由於宗教信仰的衝突。只認《舊約聖經》的猶太人不認為耶穌是猶太教的救世主,而很多信奉《新約聖經》基督徒堅信猶太人是背叛耶穌的猶大的後裔。

另一點是經濟原因。德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籤署了割地賠款的《凡爾賽合約》後,國內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德國國民經常連飯都吃不上。

反觀德國境內的猶太人的生活卻是截然相反。由於猶太人四處漂泊,沒有自己固定的土地,只能靠經商為生,導致猶太人很會做生意,非常富有。


在當時的德國,猶太人掌握大量的財富,生活的十分滋潤。

在巨大的貧富差距下,猶太人奸商,投機倒把,高利貸的傳統形象瞬間放大,德國人對猶太人的厭惡到達了頂峰。

1933年,希特勒一上臺,就開始大肆宣揚反猶的種族主義,但最開始納粹的反猶措施只是對猶太人進行各種限制,如限制猶太人工作、限制猶太人出現在公共場合,不允許德國人去猶太人的商店裡購買東西

之後反猶行動升級,1935年通過的《紐倫堡法案》剝奪了猶太人的公民權利,將他們驅逐出境,但也沒有到屠殺那一步

▲「水晶之夜」中被損壞的猶太會堂

再後來,1938年11月9日,納粹政黨策劃了一起反猶事件,襲擊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

這一晚,7500多個猶太商店被搶劫,200多座猶太教堂被焚毀,光是砸毀的玻璃就價值600多萬馬克,遍地破碎的玻璃在月光下猶如晶瑩的水晶,被諷刺的稱為水晶之夜。

但這同樣只是對猶太人的地方進行打砸搶,破壞他們的生存環境,並沒有發生大規模自發性的屠殺猶太人事件,多數被關押的猶太人也在3個月內被釋放了。

大多數德國人,哪怕是納粹都知道,欺壓猶太人,這最多就是乾乾壞事。但是要德國人去殺人,主動去屠殺猶太人,那性質就不一樣了,只要還是有文明的人,心中的道德感也不允許。

600萬人幾乎是現在以色列的全部人口。想要屠殺那麼多人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首先,得挨家挨戶找到猶太人,然後抓捕猶太人,再處理他們的財產,接著運送他們去集中營,還要管理集中營中的猶太人,最後送他們進毒氣室。


屠殺這麼多猶太人即使放到現在都是一個極其龐大的工程,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的士兵來完成。


就算是希特勒,還有出席萬湖會議的高級官員們,如果他們都是喪心病狂的惡魔,也不可能每一個納粹士兵都摒棄了人性和良知,願意去犯下這種滔天的罪行。


那麼,這場慘無人寰的大屠殺究竟是如何促成的呢?

▲在柏林舉行萬湖會議,落實了屠殺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

二、猶太人被屠殺是怎麼實現的

納粹為了完成這個龐大的殺人計劃,專門組建了相應的機構,將這個巨大的目標分割成了無數細碎的小步驟。

這樣從搜查、抓捕、運輸、到最後的屠殺都有細緻而嚴密的分工,每一個步驟都指派專門的士兵。


德國士兵們認為自己不是要屠殺猶太人,只是在執行自己得到的一個小小的命令,而並不需要對整個事件負責。

▲大約110萬人被殺害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門上的「勞動帶來自由」用來帶給猶太人虛假的希望

就這樣,細緻的分工,流水線型的作業,用無數小螺絲釘組成的殺戮機器逐漸成形,一點一點吞噬著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最終完成了這場歷史上罕見慘劇。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軍官在和姑娘們聚會

正如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會覺得自己有責任一樣

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軍官和工作人員也不覺得自己有責任,他們正常的生活,聚會,娛樂。就在不遠處的集中營內,大量的猶太人正在殘忍的被殺害。

這場可怕慘劇到底要怪誰呢?

是希特勒嗎?希特勒宣揚的極端民族主義、反猶主義確實是這場慘劇的推手,但他也沒有籤發屠殺猶太人的命令,他的反猶主義是通過整個納粹的官僚體系逐漸演變成最終的大屠殺,也不能只怪他一個人。

整個大屠殺是那些納粹高級官員運作的,那應該由他們來負責嗎?


▲在月臺上被篩選分類,準備運輸去集中營的猶太人

三、一場發生在耶路撒冷的審判

自以色列建國以後,為了給二戰期間死去的同胞復仇,以色列的情報組織一直在世界各追捕前納粹戰犯,逮捕並押送回以色列受審。

1961年,在耶路撒冷的一場納粹戰犯的審判讓兩個重要的歷史人物發生了交集。

第一個就是一位納粹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

艾希曼出席了1942年的萬湖會議,整個歐洲猶太人的運送和屠殺,大部分都是他負責的。

因為這些罪行,艾希曼有很多的稱號,大屠殺的基石、納粹劊子手、死刑執行者等等。

▲1961年於以色列受審時的艾希曼

二戰結束後,試圖逃跑的艾希曼被美國俘虜,但之後他又逃亡。從此艾希曼隱姓埋名,四處流亡,狡猾的艾希曼利用戰後的混亂多次改變身份,巧妙地逃脫了一次又一次追捕

就這樣十幾年過去了,人們再也沒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納粹劊子手。

一直到1960年,一次偶然的情況下,以色列的情報特務局在阿根廷發現了艾希曼的下落,秘密將其綁架並押送回以色列。

1961年2月,在耶路撒冷對艾希曼進行審判,被以反人道罪名等十五條罪名起訴。當時法庭的旁聽席上有一個人,這就是要說的第二個人,著名的思想家,漢娜·阿倫特。

▲漢娜·阿倫特

在旁聽的過程中,阿倫特發現艾希曼這個人完全不符合他應有的人設。從他在二戰時期做過的事,還有當時的輿論、媒體的塑造,他理應是一個邪惡,殘暴,完全沒有人性,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但坐在被告席上艾希曼卻表現的體面、冷靜、有教養,大家看到的只是一個禿腦門,近視眼,中等身材,平常長相的普通人。法院指派了很多名心理學家都證明他心理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對身邊的親戚朋友們都非常的好。

艾希曼沒有仇恨,也不瘋狂,覺得自己只是在執行上級命令、遵守國家法律。他唯一的動力就是聽從指示,升官發跡,沒有想要屠殺猶太人,也沒有愧疚感。

但艾希曼並不能因此逃脫公正的審判,最終艾希曼被判處有罪並被處以絞刑。


四、為什麼普通人會做罪惡的事?

審判過後,阿倫特通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表現,研究了所有審訊記錄,寫了一本的書,書名就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概念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人們普遍認為邪惡的人,就是骨子裡壞,沒有道德感,陰險狡詐,罪大惡極。


但是阿倫特認為,惡不是只有這種極端的惡,世界上更存在著一種平庸的惡。但更多的時候,惡的出現可能僅僅來源於普通人的麻木,不思考,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了幫兇。

任何人完全放棄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不去獨立思考,最平凡的人也將會導致最極致的邪惡。

像艾希曼,像其他納粹高官,甚至當時很多的德國普通人,他們遵紀守法,服從命令,都是「好好公民」。但是由於他們的不思考,不思考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麼,將會導致什麼樣後果,以至於最後造成了那樣巨大的災難。

細緻的社會分工,成就了現代社會,使得陌生人之間的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協作,讓效率倍增,讓財富爆發。但也是這種模式也讓納粹有條不紊的完成了600萬猶太人的大屠殺。

身處在現代社會,從工作到生活,無時無刻都處於這種細緻的社會分工中,越細緻的分工越會造成這種不思考和責任分散。

▲三次大分工,讓人類進入文明時代

相信很多人面臨這種困擾,工作中有一部分人只做劃分給他們的這一點工作,從不願意跨出一步,也不願意多思考一點,對自己參與的事情不聞不問,經常弄出很多荒唐的錯誤,最終積累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

而且他們每一個人都對此沒有任何的責任感與愧疚感,依舊日復一日的混日子,禍害團隊也耽誤自己。

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眼下的目標,手頭的工作進行思考、反思,讓思考和行動建立聯繫。身處於集體的中的個體不能是機器,而必須是一個可以獨立思考的生命個體。

現代人在享受社會分工帶來的繁榮和財富的同時,也要學會思考,學會的判斷,從過往的災難中吸取教訓,與平庸之惡搏鬥。

相關焦點

  •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他何以在審判時成功誤導阿倫特?
    畢竟艾希曼曾經有過一句名言,聲稱自己「只不過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毀滅機器上的一顆小齒輪罷了」。然而著實令人詫異的是,各種關於艾希曼的研究文獻直到今天依舊乖乖地附和那種論調。儘管這名大屠殺兇手已在其他方面引起了巨大爭議,但每個人都還異口同聲地認為:在耶路撒冷審判之前,只有一小撮人熟悉「艾希曼」這個名字。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老黃牛式的平庸辦公室罪犯
    其實,艾希曼非常清楚,他所合法運送的這些猶太人最終的去向,也知道集中營裡所有悲慘之事,但卻佯做不知,依然沒有任何心理障礙地嚴絲合縫地執行命令,完美地完成他的工作。他在法庭上說他周圍缺乏良知的聲音,就像許多納粹在紐倫堡所聲稱的一樣,認為自己只是以「秉公之心」實施了這些罪行。艾希曼真的沒有良知指引嗎?他將猶太人送到羅茲隔都一事,就顯示出了一絲良善。
  • 讀書|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無法原諒的惡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艾希曼在常人眼中無疑是一個惡魔。他在二戰中服務於希特勒,是所謂的「運輸總指揮」。他將600萬猶太人送上火車,運往集中營,而且在受審時毫無悔意,堅稱自己是無罪的。但是縱觀艾希曼的生平,也的確不太像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他並無突出的才華,也沒有遠大的抱負。
  • 智慧超洋:《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閱讀分享(十七)
    閱讀分享是智慧超洋每周固定的文化活動之一,成長的樂趣,超越了讀書的枯燥,無論是同疫情作戰的特殊時期,還是復工後的忙碌,小夥伴們的分享永遠不會停止,今天一起來分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六篇讀後感。看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從小父母教育我們做一個獨立的人,我們也教育孩子要有獨立的思想,沒認識到獨立思想竟是拒絕平庸之惡的良方。
  • 漢娜·阿倫特 | 為什麼我要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1960年,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秘密抓獲,作為在屠殺猶太人之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1961年在耶路撒冷進行了刑事審判,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以色列,因此寫成了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並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本身作為猶太人的阿倫特客觀分析了艾希曼在納粹中所扮演的「棋子角色」,並將之屠殺猶太人的心理抽絲剝繭,寫成了此書。
  • 三徑書單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美]漢娜·阿倫特 著   安尼 譯   譯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對納粹戰犯、「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重要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審判。漢娜•阿倫特就這場審判為《紐約客》寫了五篇報告,後集結成此書。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看懂何為平庸之惡,教你認清身邊的垃圾人
    漢娜·阿倫特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1961年,他以美國紐約客雜誌特派記者的身份,旁聽了艾希曼的審判。在審判進行的一年中,他記錄下了所有的細節,並先後在紐約客連載了五篇文章。1963年,他將文章集結出版了這本《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二戰期間,納粹集團對猶太人實施了慘無人道的民族大屠殺。戰爭結束後,許多重要的戰犯在德國紐倫堡接受了審判。
  • 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排在首位的是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特轉發紐約時報的這篇文章。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的作者貝蒂娜·斯坦尼思說,資料表明艾希曼是個狂熱的納粹分子。《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是在研究了30多個檔案館的資料後撰寫的,其中當然有很多令人瞠目的事實,比如,1956年艾希曼曾起草過一份致西德總理康拉德·阿登納(Konrad Adenauer)的公開信,提議讓自己回國受審。那封信是斯坦尼思在德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艾希曼文件裡找到的。
  • 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
    按:漢娜·阿倫特在《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書中認為艾希曼是一個遵從命令的官僚,他所體現的不是「極端的邪惡」,而是「平庸的惡」(The banality of evil)。「我沒打算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寫一本書,只是想用史實與阿倫特辯論,」斯坦尼思說,「想了解艾希曼這樣的人,你必須坐下來,從他的角度思考。那是哲學家的工作。」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1961年,德國納粹黨人艾希曼被抓獲並被帶至耶路撒冷進行審判。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1961 年,德國納粹黨人艾希曼被抓獲並被帶至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旅居美國多年的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鄂蘭應紐約客 之約,親臨這場看似神聖的世紀大審。以哲學家漢娜·鄂蘭生平為主題的電影《真理無懼》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漢娜沒有看到法庭上本該有的審判情況,而是一場依照以色列或是眾猶太人所希望的劇本,進行的一場盲目審判。
  • 平庸之惡:艾希曼審判
    [摘要]當她觀察耶路撒冷審判大廳裡的艾希曼時就認為,他並非某個思考著的並且有判斷力的人,而僅僅是一個沒有思想、服從「元首」意志並(不惜)背離其原有道德標準的人。當阿倫特1961年在耶路撒冷親眼見證了對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過程之後,她對該事件的回應為她開啟了全新的研究視角。她極具爭議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平庸的邪惡的報導》先是發表在《紐約客》上,接著成書出版(見本書第2章第6節第1部分)。這份報告與其中有關「極端的惡」的討論開啟了《極權統治的要素和起源》一書的歷史。
  • 無法言喻的「平庸之惡」——《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書評
    漢娜對這樣一位「平庸和乏味」的納粹屠夫感到詫異,在她的書中,漢娜這樣描述道艾希曼:六位心理學家都證明他「正常」,其中一位心理學家據說發出了 「無論如何,艾希曼比給他做完檢查的我還要正常」的驚嘆。而另一位心理學家發現艾希曼的整個心理表現,他對妻兒、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的態度,都「不僅正常,而且十分值得稱道」。
  • 貝蒂娜·斯坦尼思:艾希曼不是平庸,而是惡,也只是惡
    阿倫特在聽完艾希曼的說辭之後,撰寫了舉世聞名但屢被爭議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並提出了20世紀最具原創性哲學概念之一 —— 平庸的惡。平庸的惡,即不選擇的惡,是對於顯而易見的惡行卻不加限制,或是直接參與的行為。阿倫特認為,像艾希曼這種「小螺絲釘」作惡,就是典型的平庸的惡。這個概念的提出讓阿倫特飽受批評,尤其來自猶太人內部的火力猛過一切。
  • 艾希曼:平庸的惡 令人後背發涼
    最近讀了一本書: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這本書有個驚心動魄的副標題: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
  • 阿倫特與艾希曼:新的真相
    瑪格雷特·馮·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漢娜·阿倫特》是一部表演出彩的傳記電影,它的故事圍繞著阿倫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這本書在作者知識分子生涯與個人生活的地位這兩者的爭論中展開。
  • 一部本不該被誤讀的著作:也談阿倫特的艾希曼報告
    這裡再掙扎地發一次,因為 我一直認為阿倫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是必讀書目。阿倫特對罪惡何以可能的探究是震撼人心地深刻的。遺憾的是,這書國內好像看過的人不多,誤讀得厲害。)《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1]的中譯本問世相當晚了,我看到的版本是由安尼翻譯、譯林2016年出版的。這本直到現在還讓國外學者爭得面紅耳赤地的書在我國出版後社會反響不大,令人頗感意外。
  • 艾希曼大審訊:我沒責任,我沒有罪,我沒殺人
    艾希曼大審訊:我沒責任,我沒有罪,我沒殺人1961年的今天,是「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開審之日。受審者是二戰納粹的高官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他是清洗猶太人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負責人。
  • 平庸之惡的背後,正義是否可能:阿倫特眼中的艾希曼審判
    由於艾希曼是希特勒「最終解決」的主要執行者,這場審判舉世矚目。 傑出的猶太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為此專程去耶路撒冷,為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現場報導這場審判。但阿倫特卻沒有寫一般的新聞報導;而是掌握大量的背景材料,結合審判本身的內容,以哲學家的睿智和出色的分析技巧,深刻地揭示了此案本身及圍繞著這場審判所表現出來的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問題。
  • "平庸之惡"艾希曼的另一面,是不思悔改的謀殺犯 | 風向書單200519
    1963年,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其代表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以納粹高官艾希曼及其審判為典型,提出了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