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裡的少年,還在等待被看見

2021-02-21 博雅小學堂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作者丨洪蔚琳 編輯丨糖槭

來源 | 穀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這段時間青少年焦慮、抑鬱、自殺新聞頻出,是這屆孩子變脆弱了嗎?「每一個生命都不可能那麼容易就自我毀滅的。自殺的孩子畢竟是少數,但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有很多事沒有做到。」

「我們的社會對人有一套統一的衡量標準,家長內心不夠強大,就會容易被這種文化綁架,孩子就很難做自己了。」

你身邊有類似的故事或現象嗎?歡迎分享。


不想錯過優質教育信息?將我們設為星標🌟 保持聯繫,一起前行

16歲那年,小北不能去上學了,他沒力氣走出家門,也沒法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去醫院看精神科,被診斷為人格障礙。後來休學的四年裡,身邊總有人說他脆弱,一位長輩拿貧困山區的孩子和他作比較:人家連飯都吃不上,你有吃有穿的,你這不就是作嗎?

母親張晴帶小北去了甘肅會寧,那裡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個高考狀元縣,她想以此激勵兒子,人家能跳出寒門,咱們也能克服困難。一番教導後,小北說,「媽媽,其實我挺羨慕他們的。他們的苦,別人一眼就能看見,還會說他們不容易。我的痛苦,都沒有人承認。」

要堅強、要看到還有人過得更糟,張晴也聽過太多類似的說法,但她也沒能從中獲得安慰。丈夫去世後,她獨自撫養小北。剛確診的時候,她無法接受孩子生病休學的事實。每天下了班,她騎車回家總會路過一所中學,看到孩子們走出來,她在心裡問自己: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能上學,我的孩子上不了學?

回到家,她要面對生病後喜怒無常的小北。有時候,小北喊她來自己房間,一定要她一直待在身邊。可是沒過多久,只是一句話沒對上,小北又叫她躲得遠遠的。每晚走到樓下,張晴就會感到緊張。她抬頭看自家窗口,盼著那裡沒有亮燈,那意味著孩子出門了,「我終於能過一個輕鬆的晚上。」

在一個由496位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家屬組成的微信群裡,家長們分享著和張晴相似的感受,他們的孩子大多患有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被迫休學。有的孩子易怒,在家砸東西,有的孩子起不來床,常常止不住地流淚。

一位母親在群裡曬做給孩子的飯菜照片,「我是怕自己哪天后悔,沒有好好待孩子。」另一位母親向群友求助:孩子休學,可大人不能不上班,怕孩子在家出意外,不知道該怎麼辦,「不想當媽了,不知道自己還能扛多久,我都怕死在她前面。」

有時,家長們會聊起孩子的病因,他們都想知道卻又很難理解,孩子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我家孩子是剖腹產,不知道有關係沒?」「孩子愛看太宰治,我懷疑是這些東西害了他。」

「我這些年接觸青少年精神疾病,最大的感受就是說不清。」抑鬱症社群「渡過」的創始人張進說,從他的觀察來看,最近兩三年,青少年精神疾病呈現爆發性增長態勢,但家長和孩子面臨的困境,始終在於疾病的複雜性難以破解。精神疾病的個體化因素太多,無法明確歸因,疾病與心理問題之間的分界也模糊不定。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精神疾病還有更多的幹擾項,症狀不夠典型,疾病和青春期叛逆也常常難以分清。

疾病的複雜性,造成了孩子往往不容易獲得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在「渡過」社群裡,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奔走各省,遍尋名醫,但甚至連到底是什麼病,都不能得出統一的結果。

 ©視覺中國

為了給小北治病,張晴找過社會上的心理諮詢師,也在精神專科醫院換過三位大夫。2017年5月,求醫半年後,他們找到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開始接受家庭治療。

治療室裡,林紅為他們分析疾病背後的問題:小北的父親在他9歲時因病過世,而張晴和小北的母子關係過度緊密,養育孩子的方式過於強勢,這些都可能是影響孩子精神健康的因素。在家庭治療的概念裡,生病的不只是孩子自身,還有他和周圍人的關係。

林紅從業15年,接診過數千個家庭,來看病的孩子承受著不同精神疾病的困擾:抑鬱症、強迫症、多動症、兒童情緒障礙……在她看來,儘管影響疾病的因素紛繁複雜,但家庭和養育,對於孩子的精神健康至關重要。如果把影響孩子的諸多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看作一個系統,「家長一個人的改變就會帶來整個系統的改變。」

而改變的第一步,是要認識到從健康到疾病是個連續譜,不能只看到疾病出現的一瞬間,每個孩子的病一定是有理由的。面對疾病,要做的不是指責,也不只是在醫學意義上消除它,我們要去理解疾病背後,孩子們的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以下是林紅的講述:

01

理解症狀,

而不只是消除它

前段時間,我給一個省精神專科醫院住院部的大夫做督導,他們提出想給住院的孩子做集體活動,但怕出問題。現在自傷的孩子比較多,在手腕上割道子,會滲血。五六個孩子在一起,都有自傷傾向的,他們會在一塊兒割。

我聽到了一個自傷的孩子和醫生之間的對話。醫生問,你為什麼要割自己?孩子說,看到滲血會覺得釋放壓力,挺舒服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有一年多了。那你有壓力,跟父母說過嗎?說了,父母覺得沒什麼。

最後醫生說,你這樣傷害自己,我們真的很擔心,你萬一失血過多,有生命危險怎麼辦啊?孩子笑了,說沒事兒,我知道深淺,我知道大動脈在哪兒,我是不會割大動脈的。

其實你就會看到,自傷的孩子,包括自殺的,走到這一步,前面往往經過了一個很長的時間。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呼救:你們不覺得我有什麼困難,我自傷了,是不是就開始重視了?

最近,我看到了很多少年自殺的新聞,有人評論說孩子太脆弱,這麼一點事就死了,我就感覺到,社會對這個群體還是有很多偏見。每一個生命都不可能那麼容易就自我毀滅的。自殺的孩子畢竟是少數,但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有很多事沒有做到。

我是學系統式家庭治療的,這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治療技術,一種以系統觀念來理解和幹預家庭的心理治療方法。簡單來說,個體心理治療通常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個人的內心精神狀態上,挖掘深層的心理問題;而系統式家庭治療比較注重家庭成員的互動關係,以及生活中需要改善的相處問題。為了消除存在的症狀,系統必須有所改變。我受到的很多訓練,是讓我們不要只害怕症狀,不要只想著把症狀去掉,而要看症狀它在說什麼,它在替它的主人呼喚什麼。

來我這邊看病的孩子,最小的還在上幼兒園,最大的已經上了大學,但主要的群體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和初中生,也就是即將面臨小升初和中考的孩子,他們最大的共性就是不能上學了。學生的社會功能主要是上學,不能正常上學,就叫做社會功能受損。

這背後的原因複雜多樣,涉及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很多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包括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夥伴關係,全方位出現困難。有些主要因為學業壓力,有些主要是無法處理和老師、同學的人際關係。表現出來就是這些孩子坐在教室裡過於緊張,聽課時注意力難以集中,情緒上焦慮、恐懼、抑鬱,止不住流眼淚。一部分孩子會經常和家長發生劇烈的衝突,在家摔東西,哭得很厲害,家長對此完全失控了。一部分孩子會表現出「退行」的症狀,也就是在心理上退回兒童的狀態,對家長高度依賴。

我們要理解這些症狀,就不能只看行為本身,而是去看那個情境。也就是說,孩子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狀況下、跟誰,做出了瘋狂的行為;什麼情境下,就很少甚至沒有這樣的行為。

 ©視覺中國

我接診的一個初三女孩出現了情緒障礙,就表現為退行。每天不定什麼時候,她要讓媽媽抱,抱不到就會害怕;每天她要問很多遍:媽媽你愛我嗎?他們一家來看病,媽媽很苦惱,說林大夫,我怎麼辦啊,我說愛她,但怎麼跟她保證也沒用。

正在治療著,女孩的爸爸突然提到了一件事,語氣很嚴厲地指責孩子:「你是怎麼回事?奶奶來給你陪床,你還不好好理奶奶!」

這話剛落,孩子又失控了:「媽,媽,你抱我,你抱我。」媽媽有點遲疑,不想抱,我說那媽媽趕快抱一會兒吧。其實媽媽只抱了她一會兒,就那麼兩三分鐘,她就好了。我就問家長,我注意到剛才爸爸一說話,女兒就突然要媽媽抱,這是為什麼,你們怎麼看——這就是剛剛說到的,要在情境中去理解孩子的症狀。

後來那女孩說,她爸爸在兩年前打過她,打得特別狠,她就很害怕。她爸爸一說話,就會讓她想起自己被打的經歷,這就是一個創傷。再加上這對父母長期以來就有很多衝突,最近他們辦了離婚,孩子的症狀就突然很明顯了。

我跟媽媽說,孩子最近有退行的表現,可能是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沒有感受到足夠的愛。那麼對於媽媽來說,先別害怕,也別自責,就大大方方地抱孩子,滿足她的需要。母女倆甚至可以討論,一天主動抱幾回、什麼時間抱,是兩個人都可以接受的。假如能做到每天固定抱六回、八回,固定幾點就開抱,她可能抱夠了,就不需要突然間讓你抱了。

媽媽覺得,這些建議對她很有幫助。從前她心裡害怕,覺得孩子這麼大了,這不對頭啊,抱的時候也很糾結。現在,她能理解孩子的行為了,就把配合孩子看作了治療的一部分。

02

「你是病了,不是在作」

我們醫院是精神衛生專科醫院,大眾對於看精神科是挺顧忌的,所以走到我們醫院的家庭,往往都在外面經歷了特別長的時間。

首先家長不知道孩子是精神問題,比如孩子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嘛,家長不認為這是個病。其次是精神科的問題常常會伴隨一些軀體上的症狀:頭疼、眼睛疼、牙疼、脖子疼……還有發燒的,一般是在周日晚上,因為周一要上學了。家長帶孩子去綜合醫院,查了一圈,查不出問題,大夫就會建議轉診,看是不是精神科的問題。當然這也說明,我們其他專科的同行這方面的意識提高了。

一些孩子是被學校要求來的,他們因為生病,成績不好,給班級拖了後腿。老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醫生,家長就很不高興,認為老師是在推卸責任,想讓孩子拿回一個診斷。這樣的情況下,家長來就診的動機不是治病,而是想證明自己的孩子正常,就導致我們問診的時候,家長不太配合。

這其實是一個機制問題,怎麼能讓老師、家長、醫生為了孩子達成合作。在美國和德國,精神科醫生和學校的心理老師有合作,會定期去學校發現一些有問題的孩子。也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如果精神科醫生提出要帶孩子去醫院就診,家長不帶還不行。

但在我們這兒,家長最終帶孩子來看精神科,往往是因為孩子已經不能上學了。在這之前,家長會用各種方法把孩子弄進學校:威逼利誘、打罵,還有說是從校門口給踹進去了。到了我這兒,家長往往是帶著憤怒,說林大夫,我悄悄跟你說,我覺得他沒病,就是裝的,就是不想上學。

 ©視覺中國

每到這時,我就會告訴家長,我相信沒有哪個孩子是沒什麼事就不想去上學的。之所以沒能上學,他是有困難,上不了和不想上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也是我們做治療的時候,和家長溝通很困難的一點,就是讓家長理解,孩子這是病了。

80%以上的家長不能理解孩子怎麼了,還會覺得孩子有點作。孩子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最開始,孩子也會問,我怎麼了,我不想這樣,我是不是在作?

我就會明確地說,你現在病了,不是在作,你這不過是疾病的一些症狀。這句話本身就能幫到孩子,孩子會感覺好很多,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我也告訴他,治療後你會好轉的。

從健康到疾病是一個連續譜,如果家長對孩子的狀況保持敏感,及時幹預,可能就不會發展到疾病。比如當孩子的成績突然出現很明顯的下滑,家長要引起重視,要問問孩子怎麼了,也要找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有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

但是,也要避免一個常見的誤區:很多家長只看成績,只要成績好,哪怕孩子每天上學都很痛苦,甚至間斷性地上學,也不覺得是個事兒。成績之外,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行為(是否出現退縮或暴力傾向)、人際關係(是否頻繁和人發生衝突)。軀體上的症狀也是常見的信號,一旦在綜合醫院排除了身體疾病的可能,就要考慮是不是精神科的問題。

察覺到這些信號,要儘早帶孩子來就診。孩子是否有精神疾病,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醫學問題,要區分一般的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是很困難的。特別是未成年人,他們的生長發育正處在快速變化的階段,在某些情境下是病理性的,過一段時間或者換一個情境,他就不是病理性的。所以我們要相信專業人員,不要自己下結論,也不要先去找社會上的諮詢師。孩子到底病沒病,是什麼病,病得有多重,需不需要藥物治療,是要由精神科醫生來判斷的。

03

孩子的病是系統的症狀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患上精神疾病?醫學上很難歸因。但我們有個概念叫做「易感人群」,是指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群體。一方面和遺傳有關:有的人神經遞質有特殊性,容易情緒波動、鑽牛角尖;另一個因素是創傷性經歷,比如遭受虐待、車禍、親人離世……

再有就是家庭和養育。我做家庭治療,認為只治療孩子,不幫助家長,孩子很難徹底好轉。

有的家長過於看重學業,孩子成績不好就過度焦慮,高度控制,甚至偷偷在家安攝像頭來監控孩子。治療中,我引導家長反思:面對孩子成績不好的事實,家長單方面的焦慮和控制,對提高孩子成績有幫助嗎?家長告訴我,不但沒有用,還有反作用,導致孩子更逆反了,有的孩子甚至破罐破摔,不肯學了。我說既然沒用,我們就換換別的辦法。其實,我們需要弄明白的是,孩子為什麼成績不好呢?是他原本就有學習障礙,一直成績就不好?還是他最近遇到了什麼特別的困難,需要特別的幫助?或者孩子確實就不是學習的料,他的人生也許就不適合擠這條獨木橋呢?關鍵是要弄明白孩子怎麼了,給孩子他所需要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只去指責和控制。

但即使孩子病了,家長也很難放下對孩子的要求。我們在臨床上經常被家長逼問:孩子是不是該復學了?孩子能不能參加中考了?現實是,很多孩子真的還沒治好,甚至他的病本身就和學校有關。我見過不少孩子帶病上學,結果病情加重,又回來,後面幾年都上不了學。

也有的家長同意休學,但有前提要求,要讓孩子寫時間表並承諾做到:幾點起床、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你得制定計劃啊,你不能光休學在家待著啊。」這就造成休學之後,孩子和家長還是衝突不斷。我們只有勸家長,孩子現在病了,他在家首先需要的是休息養病。

更難解決的情形,是家長自身就有病理性的問題。我接診過一個患抑鬱症的女孩,她告訴我,爸爸失業了,找不到工作,媽媽就每天心情不好。媽媽很多次問她:假如有一天我自殺了,你怎麼辦?我問女孩,你是怎麼想的?她說自己特別害怕,「媽媽要是真死了我怎麼辦啊。」

 ©視覺中國

和媽媽訪談的時候,我發現媽媽有比較嚴重的抑鬱症狀,卻沒有及時就醫。這是我們很多醫生的困擾:作為父母的成年人會有更強烈的病恥感,不願意走進精神科,或者認為自己「沒事兒,能扛」,因此要讓成年人去面對他們自身的問題是特別難的,但這往往是導致孩子生病的部分原因,並影響對孩子的治療。

另外,當我跟媽媽講,她跟孩子說自殺這樣的表述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時,媽媽說,沒想到跟女兒說這些會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我也沒處說,我也沒啥朋友,我就只有跟女兒說。」

這裡就能看到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家醜不可外揚。家庭出現問題,遇到了困難,我們很難開口跟別人講,壓抑到承受不住了,就把這種壓力轉嫁給孩子。

這是我們社會文化的問題,我們的文化其實不是很保護孩子的,包括要求孩子服從、懂事,等於是讓孩子也壓抑自己。常見的一種情況,是老師向家長告狀,家長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把事情搞清楚就打罵孩子,結果是誤解了孩子。日積月累,孩子出了問題。治療的時候,家長會說,傳統觀念裡孩子應該聽話、尊重老師,孩子沒有做到,我就很沒面子。所以你看我們的文化裡,其實我們最在乎的是自己的面子,是孩子的外在表現,而不是孩子內在的感受。

我在治療中常聽到孩子說,我不想活了,活著有什麼意義啊?家長就說,你怎麼這麼自私,父母養育了你,老師教育了你,你怎麼能說不活就不活啊?我問家長,那我挺好奇的,您認為活著是為了什麼?家長一臉茫然:是啊,為什麼活著?

很多家長自己也沒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感受到活著的美好,他們沒有讓孩子為自己而活,只用責任、道義來綁架孩子,強調應該為別人活著。當家長重複著成績成績,孩子問,為什麼你認為那所學校好,我就要去考?我都不想活了,為什麼還要去考呢?這些問題,家長答不上來。

精神科的問題,往往會觸發人生的終極命題。我們的社會對人有一套統一的衡量標準,家長內心不夠強大,就會容易被這種文化綁架,孩子就很難做自己了。

治療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這樣跟我說:林阿姨,我發現我不能好。我問為什麼。孩子說,我但凡一好轉,爸媽就要現原形了。我說怎麼個現原形啊?

孩子說,他們從前對我要求高,我病了,不敢要求了。我這一好,成績啊,排名啊,就又來了;我這一好,他倆又開始折騰離婚了。

所以你看,我們的醫生通常都會說,你看你有什麼症狀,你得吃藥,你得治療,這樣症狀才能好。可是,很少有醫生問病人:假如你的病好了,有什麼讓你害怕的事情發生嗎?

臨床上,我看到很多孩子並不是有意的,不是裝病,可是他會害怕康復後又回到過去的生活狀態。這種恐懼就成了治療的阻礙,讓他總也好不了。

我接診過一個七歲的男孩。有一天,他的眼睛突然看不見了。他去看眼科,查不出問題,後來就說是不是精神科的問題,轉到了我們醫院的病房。我去做家庭治療的時候,就發現孩子的父母正在鬧離婚,整天打,已經打了很多年。爸爸把媽媽推到地上,媽媽摔到了腰。兩個人鬧到法院,媽媽就讓兒子給她作證,說是爸爸推的。結果還沒上法庭,孩子的眼睛就看不見了。

治療的時候,我告訴這對夫妻,你們離了,妥善處理這段關係,孩子也可以很健康。但如果真的過不下去還勉強在一起,每天這麼打,孩子反而不健康。另一邊,我也做孩子的工作,引導他儘量從父母的關係中抽離出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來,他的眼睛也看見了。

所以說,症狀的出現必然有它的土壤。這也是我們在家庭治療中常說的:不能單純說是孩子病了,我們認為是系統病了。家庭、學校、社會都是系統的一部分。系統出了問題,很容易體現在孩子生病,因為孩子最脆弱。

04

做醫生,

有時真的很無力

我2005年開始做心理治療,2009年開始學習家庭治療,十幾年來能明顯看到需求的增長。我想一方面是精神衛生越來越受重視,特別是汶川地震後,大家開始關注心理了,這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另一方面,我們社會的整體壓力更大了,大家普遍焦慮,也會影響到孩子們。

問題在於,醫療資源還沒跟上增長的需求。我們國內的兒科醫生少,精神科醫生也少,兒童精神科醫生就更少了。這個崗位的工作難度大,因為孩子的表述一般不是很清楚,症狀不典型,病情不容易弄明白,這一代都是獨生子女,稍有閃失,家長就不滿意;再加上兒童精神科開藥少、檢查少,醫生的收入偏低,造成人才流失很嚴重。另外,這門學科的發展還沒到成熟的階段,國家層面也沒有把精神科醫生分得這麼細,像北大六院這樣專門開設兒童精神科的醫院非常少,大部分醫院都是孩子和成年人混在一起看的。

專業人員少,掛號就很難。精神科的診斷是比較主觀的,不同的醫生看法不太一樣,所以按道理,孩子最好固定看同一位醫生,這樣診斷和治療可以保證連續性,實際上卻很難做到。這和家長的心態有關,會帶孩子看很多醫生,很難去相信某一位,總算相中了一個大夫,又掛不上號了。

等到看上醫生,問診的時間也只有15到20分鐘,這是一般門診的情況。我做家庭治療,能給到45到50分鐘,代價是能看的病人更少。早些年,我能做到每個家庭每周都看,後來候診的越來越多,接診的頻率漸漸變成兩周一次,三周一次,到現在三四個月甚至半年才能看一次。作為醫生,我會有內疚和自責,面對太多家庭的信任和求助,我卻沒有時間及時提供幫助。有時候我也不太確定,我們能做的這麼有限,對病人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我在美國參觀波士頓兒童醫院,兒童精神科的主任說,會讓每一個孩子在這裡得到最好的治療。我好奇怎麼做到這一點?他說首先是不能隨便掛號的,都是社區醫院先發揮作用,治療困難的再轉診到兒童醫院,轉診單上會把病情和轉診理由寫清楚,這樣醫療更加層級化。其次他們的醫生都是經過規範化培訓的,先訓練在成人精神科工作,再學習治療兒童的部分,這樣醫生既了解孩子,也能把握家長的心理。並且,他們是一個團隊,有精神科醫生、諮詢師、治療師、護士、社工……孩子需要配備什麼樣的治療,關鍵力量是什麼,都能提供相應的服務。

在國內做醫生,有時真的很無力,我們在精神科能做的只是一部分。當一個孩子需要其他層面的治療,我們就轉不過來了。

所以,我真的希望我們的孩子都不要病。越是醫療資源不夠的時候,越需要重視預防。但對於那些已經來看病的家庭,我會告訴家長,孩子病了,不能說是好事,但是在十幾歲,還沒有完全長大的時候,他病了真的不完全是壞事,這給了我們家長很多機會去反思自己,做出改變。

家長們完成考前心理指導 ©視覺中國

我也對孩子說,現在我們花幾個月、一兩年,也許三四年來好好治病,不能正常上學,看著是落後了;可是,我們能用這些時間比同齡人更早地思考,如何看待和處理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以及我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過怎樣的人生。大多數孩子沒有機會想這些,他們在各種壓力下不停地學習,也許到30歲、40歲的時候才去想。很多同齡人現在沒有表現出症狀,不代表他們具備處理這些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是一個人早晚要面對的。

曾經有一個家庭,女孩是我們普遍推崇的好性格:完美主義、勤奮、自我要求高。她寫家庭作業,不允許自己出一點錯,寫不好就要改,改不完就熬夜,有時寫到晚上10點睡覺,凌晨4點又起來接著寫,家長也覺得是好事,誇獎孩子精益求精。後來學業越來越重,孩子作業寫不完,整宿不肯睡,上不了學了。家長和老師商量,說這作業咱可以不寫了,要保證正常睡覺和上學,但孩子這時已經不能饒過自己,不寫完作業就不肯睡覺,出現了強迫和抑鬱的症狀,當然也沒有辦法上學了。

直到這時候,家長才覺得不對,反思過去的觀念是不是錯了。在我們的社會評價體系裡,追求完美是優秀的表現。那些能放過自己的人被認為是不好的,但實際上也體現出他們的靈活性更強。那麼到底什麼是好的,要成為怎樣的人,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去探索。

心理治療的基本目標是消除症狀、治癒疾病,而終極目標是人格的成熟和完善。我有一位病人的父親是公司老闆,孩子康復後,他找到我說,從前他對孩子的要求特別高,對自己的要求也特別高,什麼都不容商量。陪孩子治療的過程中,他學會了調整自己,變得不那麼苛刻了,也喜歡去傾聽別人,現在不僅親子關係變好了,和員工的關係也變好了,自己的心情舒暢多了。

我也見證過太多的孩子,他們的康復很艱難,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慢慢想通了。最後,他們不光是病好了,也會對這個社會理解得更深刻,這是一個成熟的表現。

◦ 文中小北、張晴為化名

討論:你有聽說類似的故事嗎?

這些年來,青少年焦慮、抑鬱、自殺的新聞頻現。你身邊是否聽說類似的故事?有哪些感受和思索?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廣州精神科醫院排名榜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科
    核心提示:精神科醫院是正規嗎?你必須注意安全才能放心,所以病人首先要注意的是精神科醫院是否正規。好的精神科疾病醫院首先要有正規的醫療資質,這是醫院治療精神科疾病的基本要求。此類醫院使用的藥品和治療耗材達到了統一標準,有利於治療的順利進行,使患者的治療安全有效,不會出現一些非正規醫院因醫療資質不足導致的治療事故。
  • 我們是如何做精神科醫生的?
    我們是精神科醫生,請不要叫我們「心理醫生」,醫學上沒有「心理醫生」這個執業類別,「心理醫生」往往是對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的俗稱; 精神科醫生跟內科、外科醫生一樣,都是醫生; 精神疾病跟軀體疾病
  • 軀體疾病精神科管理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現就近5年來在軀體疾病精神科管理的一些思考總結如下。  軀體疾病精神科的患者結構  至本世紀初,國內精神病專科醫院科室設置仍以單純精神科、心理科為主,未再此基礎上進行細分,精神分裂症、躁狂發作、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器質性精神病、伴發軀體疾病患者等各類患者均放置在同一病房,給病區管理及治療帶來一定難度。
  • 少年》:被看見與被選擇的命運 | 名家
    少年》上映首日排片約1%也就不足為奇了。就製片方來說,可能也並沒有對票房寄予厚望。能夠進入院線,能夠讓這群孩子的故事被看見,無論對於記錄者還是被記錄者而言都意義非凡。體育題材:走向類型融合體育題材是國產紀錄片創作中的邊緣題材。
  • 孩子看過精神科大夫或住院後,再也不願意就醫了,父母該怎麼應對
    雖然每個孩子的具體原因不完全相同,但根據我們的臨床經驗,往往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種,孩子本來就不願意去看精神科,之前是被父母逼迫的;而後續的就醫體驗和用藥效果不理想,進一步令他們排斥精神科的診治。孩子可能認為自己沒有精神心理問題,又或者有強烈的病恥感,他們本來並不想去看精神科。
  • 【散文】黃昏裡的等待
    也不知道,家鄉這貧瘠的泥濘是否有那麼一汩涓流,可飄向繁華,不會被世俗蒸乾年華;也不知道,紅香軟玉的美景是否會嘲諷我們這塊醜陋卻赤誠的家鄉之地,沒有霓虹燈的一隅;竟也不知道,夢裡摟著的痴兒是否睡得安穩,何時醒來? 南山的阿婆,總偏愛著夕陽的黃暈,她一直以為,那是孩子回到故鄉的路。
  • 《狼少年》——等待始終是浪漫的事(2020年第一部懷舊電影)
    正在期末考試周,清讓背誦思修題庫,看見一句話,愛情是人獨有的特殊情感。我不免對此有所質疑,你怎麼知道動物不懂愛呢?這未免將自己提到了太高的位置吧?人總說自己是高等動物,可這世上絕不缺少渣男渣女,有時候人性的醜惡比之動物過猶不及。
  • 男犯監獄裡,穿著警服的精神科女醫師
    當前兩天一位朋友留言說,能不能介紹介紹監獄裡警察醫生、護師的日常工作時,我突然就想到了工作於廣西桂林監獄的精神科女醫生鄧靜警官曾經寫過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在廣西監獄官微發表後,得到了很多戰友的讚許,也讓更多的社會公眾,從另一個角度對於監獄工作的艱辛與不易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和理解。
  • 地鐵等待,等待錯過的人
    …………站在地鐵口,耳邊響著這首《地鐵等待》,此情此景,心裡不由得莫名地感傷。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看著急匆匆走過的人群,匆忙的甚至來不及看周圍的人一眼。看著在最後一刻擠上地鐵的人,看著被攔在門外的人,看著被地鐵的門隔在兩側的人,漸漸入迷,再回過神來時,已經錯過了這班車,只能繼續等待,然後接著觀察過往的人,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事。
  • 現實版《美麗心靈》——精神科女醫生帶你走進精神病人的世界
    影片裡,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主角納什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像納什這樣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是這個社會的邊緣人物,就算治癒出院,也要遭受旁人的偏見和歧視。今天,日報哥帶你認識一名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南寧市心理醫院)的女醫生陸冰,跟著她,我們一起走進精神科。
  • 封閉病房的精神科醫生:最常聽到的訴求是「陪陪我」
    她的身份,有時是精神科醫生,為患者下診斷、開處方、提供住院治療;有時是心理治療師,傾聽來訪者的創傷,幫助他們分析和理解自己的動機與人格。往往,知曉和接受自己患有精神疾病,願意前往醫院就診的患者,都能獲得有效的治療,媽媽回歸平靜,孩子接受奶瓶,青年人重拾正常的工作能力,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
  • 面對瘋狂:一個精神科女醫生的雙面生活
    還是電影《A面B面》裡的任泉,抑或是《飛躍瘋人院》中病人們的統治者?和心理醫生一樣,人們常會覺得精神科醫生具有神秘的洞察力,他們往往在一種詭異的氣氛下,運用類似催眠術的魔法進入你的潛意識,直觸你的心靈底層,挖掘你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你源源不斷的把內心世界告訴他,以期得到終極的解決辦法。現實裡,並不那麼簡單。
  • 中楚漢秀:《少年的你》每一個少年,都值得被看見!
    ,警察說取證難,無力保護自己的陳念,只能求助於與小混混小北(易烊千璽飾),兩個同齡又同樣缺少關愛的少年,在一天又一天的保護與被保護中,互生情愫。    其實,「看見」並不難,看見自己的孩子,就是要放下家長身段,讓那顆高高在上的心「蹲下來」,拋開所謂的金錢、名利、權勢,去真正的留心孩子,關心孩子。家長只有看見了孩子,孩子才願意和你交朋友,才有可能向你求助,而不是用他的孩子思維解決問題。
  • 廣州 心理醫院排行榜廣藥三院 精神科
    廣州 心理醫院排行榜廣藥三院 精神科 時間:2020-08-13 15:52 廣藥三院精神科 置身行走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街道,本以為可以一起狂歡,一起喧囂,而留給自己的不過是空虛與莫名的煩躁。是焦慮,讓自己裹足。焦慮,很多時候就如身處夢魘中呼吸一般。
  • 還在妄想川普來拯救臺灣?臺灣精神科教授:趕快醒醒吧
    針對此事,臺灣精神科資深教授沈政男提醒民進黨當局「那些等著美國幫助臺灣解決疫情困難的人,快點醒悟吧,」現在的美國疫情到了崩潰的邊緣,如果川普抗疫工作得當,美國就不會陷入疫情危機。
  • 《花田少年史》一生的等待
       當一路和老師穿過樹林,回到當年相約私奔的櫻花樹時,卻看見女人的魂魄依然徘徊在樹下,依然是當年的模樣.   雖然是靈魂,卻因為心有牽掛,不願離去,年復一年在人間徘徊等待,等待戀人來相聚.
  • 「張一山」少年的夢想經得起等待
    對於演員張一山來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童星」二字讓他如同困獸,始終掙不脫以往的標籤。他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過去的自己。「嘿,我是看你的戲長大的。」對很多「90後」來說,這句玩笑話說得一點都不暇。在這段時間裡,他以超出錄取分數線七十八分的成績考入北京電影學院,開始認真的讀書,磨礪演技,等待屬於他的機會,等待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2016年,張一山等來了《餘罪》。他在這部戲中散發著不按常理出牌的魅力,痞氣十足的表演充滿張力,有著來自底層的混世與狡猾。這部戲終於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張一山。他向所有人證明,少年的夢想經得起等待,等他的重返戰場,依然所向披靡。
  • 那些還在等待被砍的美劇
    在2017年尾之際,大家在期待各種美劇回歸和新劇首播的同時,別忘了還有一波「命懸一線」的劇目等待「最終宣判」。
  • 杭州有哪些精神類的醫院_杭州天目山醫院精神科
    杭州有哪些精神類的醫院_杭州天目山醫院精神科。神經衰弱指由於長期處於緊張和壓力下,出現精神易興奮和腦力易疲乏現象,常伴有情緒煩惱、易激惹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對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 某日本精神科醫生兼心理學教授:萌角色可能會助長性犯罪
    某日本精神科醫生兼心理學教授:萌角色可能會助長性犯罪 2015-10-07 13: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