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當虞姬的唱曲響起時,時間仿佛又回到了民國時期,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那個無數人的人生都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時期。
那時候的優伶作為下九流的職業之一,仍然不受大家待見,而如今中國戲劇又逐漸門庭冷落。所以要說中國京劇能夠走向世界的舞臺,還是靠了民國時期一群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戲曲行業的老藝術家們,而梅蘭芳則更是其中的領頭羊。
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一座京劇世家的舊宅中,從小對於京劇的耳濡目染,讓他對戲曲產生的濃厚的興趣。他想去拜師求學,但是吳菱仙先生瞧了一眼他道:「你沒有這份天資,雙眼也沒有神採,還是別浪費時間了。」
幼時的梅蘭芳心裡有一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幹勁,既然身體不行,他就勤加鍛鍊;既然眼神不行,他就集中注意力練習自己的眼神。那時他並不知道鍛鍊眼神的好方法,甚至嘗試過直視日光,以為自己能夠獲得「火眼金睛」。
最後,梅蘭芳還是成功了,吳菱仙收下了這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弟子,傳授他青衣的絕學。青衣就是戲曲中主要表演穩重端莊的中青年婦女的「正旦」,因為一般做青衣打扮而得名。即使是下九流的行業,想要入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全部行頭一套到身上,全身就像是被緊縛著動彈不得,從一開始的艱難走位,到後來能在舞臺上遊刃自如,優伶們要吃的苦太多,梅蘭芳更是如此。他心中那團戲曲之魂的火焰生生不息,越燃越旺,乃至於時至今日他已經逝去了半個多世紀,人們對他的印象還是「拼命三郎」。
1913年,19歲的梅蘭芳在將正旦這一行當練得爐火純青之後,首次在上海登臺出演了《彩樓配》的主角,獲得了滿堂彩,一夜成名。梅蘭芳本可以藉此機會享受名譽和金錢,但是他選擇了積澱。
古時的京劇有一條規定,一名演員一般只能幹一個行當,但是民國時期就是靠著王瑤卿和梅蘭芳等一群藝術家將正旦、花旦等行當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新的旦角——花衫,並且發揚光大。
梅蘭芳在兩年的學習積澱之中,不僅拜得多位老師學習各派戲曲,還將行頭、舞臺、化妝、唱腔等融合了新時代的元素,進行了改良。1915年,梅蘭芳憑藉著他開創的新式戲曲《宦海潮》復出,獲得了所有票友們的認可和追捧。
從此梅蘭芳成為了梅派的代表人物,也成為了京劇史上「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帶領著京劇走向了世界的舞臺,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美國,他的每場演出都座無虛席,受到了來自於五湖四海的人士的誇讚,梅蘭芳一舉成為了世界巨星。
1924年,泰戈爾訪華,慕名前去聽了一場梅蘭芳的戲曲,震撼不已,兩名重量級人物還用扇子寫詩互相贈與對方。在三四十年代的時候,梅蘭芳的聲譽空前絕後,票友們為了能聽他的一場戲,甚至開出了十根金條的高價。
等到新中國成立後,他作為一代著名的文化傳承人,月薪高達2100元。放到現在2100不算什麼,但是50年代的2100元有多金貴呢?想想五六十年代那會,平民百姓每個月才幾塊到幾十塊錢的收入就知道了。就算是當時收入最高的大學教授,也才200元的月薪。
梅蘭芳之所以能夠享受到這麼優厚的待遇,還因為他是一位愛國名士。抗日戰爭時期,國家軍資匱乏,國庫空虛。梅蘭芳知道了,將自己的全部積蓄拿了出來給國家買了一臺飛機作抗日用,這不僅僅說明他當時是一名貨真價實的大富豪,也更展示出了他的民族氣節。
身為一名戲子,受人尊重,名震國際,享譽世界,打破了國人普遍認為「戲子無情」的印象,這在中國的歷史上絕無僅有。而梅蘭芳也的確當得起這份榮耀和財富。1961年,5月31日,梅蘭芳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場演出《穆桂英掛帥》。同年8月8日,67歲的梅蘭芳與世長辭,天下無不散的宴席,祝這一位藝術家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