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天價片酬引人深思,不少人譴責稱這是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大明星掙得是多,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沒必要散發焦慮。
梅蘭芳出生於梨園世家,從小開始練戲曲,尤其是練姿態,因為天生天賦比較高,加上後天的勤奮努力,梅蘭芳先生年少成名,創立了「梅派 」。
可是在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汗水肆意揮灑,是鞭子肆意抽打。《霸王別姬》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中的主角小豆子當時根本不被當人看,他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跟他一起的戲班子裡人很多,但是成角兒的就只有他們倆。
這就是這行的殘酷啊,能混出來的自然是能成角兒,混不出來,就真的是三教九流裡的食物鏈底端了。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只有家裡窮得揭不開鍋了才會有父母狠心將自己的孩子送去戲班子。
但是如果混出來,成了角兒,在下一位衝出的角兒到來之前,還是可以一時風光無限的。
這得從他的演出費開始說起。梅蘭芳曾經以兩百一場的薪酬(當時的有錢人去西餐廳吃一頓是最多三塊大洋)在一家戲臺班子裡唱戲。每一場都是爆滿,光是門票費用就是他工資的好幾倍。
這個時候的梅蘭芳才剛剛20歲,年少成名的他並沒有因為腰纏萬貫而得意忘形,他身邊的誘惑很多,但是他都忍下來了。這樣的難度很大,就相當於好萊塢的童星長大後不走歪的機率。
後來梅蘭芳的出場費越來越高,梅蘭芳本人是不缺錢的,梅蘭芳本人也將錢視為身外之物,一心鑽在他的表演上,但是奈何人們喜歡看呀,不漲薪水,那人就留不住了呀。就算是梅蘭芳不去高薪的那個戲臺班子,這壞了規矩的事兒也是不能做的。
再後來,梅蘭芳創立了「梅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梅家班」。因為梅蘭芳本人不缺錢,他對自己的弟子們也很好,所以梅蘭芳「梅家班」裡的成員都被稱為「梅班胡同」意思就是梅班但凡出名一點的角兒都能在北京買下一條胡同了。
但是大師就是大師,似乎在梅蘭芳的世界裡錢一點也不重要,不管外人怎麼說,他都不回應。
在梅蘭芳事業的巔峰期,北洋政府想要邀請他去表演,那都是10根金條起步。要知道,那個時候一個北京中心的四合院也就是二十塊金條。梅蘭芳本人也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梅半城」意思就是他可以買下半座北京城。
這樣的收入不禁讓人心生嚮往。梅蘭芳就是梅蘭芳,沒有人可以取代。後來在新中國成立後,也就是50年代,梅蘭芳也就成了表演的職員,但是他也沒有受到虧待——他拿著2100的月薪。要知道,當時的宋慶齡,也只是拿579.50塊加上300的補貼。
梅蘭芳雖然富甲一方,但是他身上的那種氣兒卻始終沒有變過。那是一股紳士氣,一股傲氣。當時日本方在抗戰期間邀請梅蘭芳去表演,並且開出天價,但是梅蘭芳始終沒有妥協。哪怕他全部的資產都被日本人扣著他也沒有低過頭。在那個混亂的戰爭年代,面對很多流離失所的難民們,梅蘭芳無不出手相助。
後來,梅蘭芳出國了,他將國粹送到世界,也讓世界知道中國的存在。據說在他走前,喜劇大師卓別林連戲服都沒來得及換就跑出來只為看他一眼。
得知國家因為技術落後很多設備都買不起之後,他私人贊助了一架私人飛機給國家,要知道,那個時候全國只有三架飛機,其中就有梅蘭芳捐贈的這一架。
晚年的梅蘭芳回到北京後依舊是那樣,風度翩翩,時刻保持著自己乾淨的形象,感覺走路都是端著的,頭上頂著一個碗似的,腳步不大也不小,偶爾會抬手做出一兩個戲曲的經典動作。
他看盡繁華卻又能返璞歸真;名震四方卻又能默默無聞;富甲一方卻又能心繫天下。名利場上,他不忘初心;戲班臺上,他以假亂真。面對國家,他深明大義;面對戲曲,他甘之如飴。
練戲的功夫很苦,但是對於梨園出身的梅蘭芳來說,這一練,就必須得是一輩子。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