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傳承,總是感覺很厚重,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失傳的話,會令人扼腕嘆惋,唏噓不已。
對於飲食文化的傳承,無論是美食,還是美食背後的故事都是一出難得的好戲,就如同人與人的相逢,有時候錯過,就是一輩子。
美食也是一樣,那些快失傳在世間的美食,是可能永遠追不回來的遺憾。
下面就一起記住這些即將失傳的名菜吧!
江南百花雞
這道菜原為廣州文園酒家招牌菜。
是將蝦膠攤瓤在雞皮內側蒸熟而成,裝盤時以江南名花夜來香或白菊花伴邊,故稱為「百花雞」。
因蝦膠適應性強,可用於蒸、煎、炸、炕諸法,能製成各式各樣的名菜美點,成為一種用途廣泛的基本餡料,故人們又稱蝦膠為「百花餡」。
現在泮溪酒店還保留著這道傳統的菜。
主料:
童子雞1250克,蝦仁350克、蟹肉25克,雞蛋清30克,鮮菊花15克,澱粉(蠶豆)10克
調料:
鹽8克、味精2克、香油3克、黃酒5克、胡椒粉2克、植物油30克
製作:
1、將嫩子雞宰殺,煺毛,去內臟,洗淨;
2、在雞背上自頸部剖至尾端,從兩旁雞翅部徐徐將雞皮剝離,切下雞頭、翅翼、雞尾先蒸熟備用;
3、去掉雞皮裡的脂肪,將整隻雞的皮平鋪在砧板上,用刀尖戳幾個小孔,使雞皮蒸熟後不過於收縮;
4、然後將雞鋪在竹箅子上,外皮向下,再在雞的裡皮拍上薄薄的幹澱粉;
5、將蝦仁洗淨,排剁成蝦茸;
6、將剁好的蝦茸和蟹肉拌勻;
7、拌勻的蝦茸和蟹肉塗抹在雞的裡皮上,要略蓋過雞皮;
8、最後用雞蛋清把釀在雞裡皮上的蝦蟹肉抹至平滑;
9、取蒸籠用旺火蒸釀好的雞皮,約6分鐘至熟;
10、取出蒸熟的釀雞皮切成三條,每條再切成日字型8塊;
11、雞外皮向上與雞頭、翅翼、雞尾同盛入碟中,砌成雞的原形;
12、用中火燒熱炒鍋,下油10克,烹黃酒,加上湯200毫升、味精、精鹽、胡椒粉,用溼澱粉調稀勾芡,最後下香油和植物油20 克推勻淋在雞上;
13、四周放上消毒的大白菊花瓣便成。
Tips:
1、蒸釀好的雞皮要十分注意,火不旺肉質會黴而不爽;時間過久則肉質粗糙;
2、江南百花雞,夏末秋初用夜來香,秋末冬初用白菊花,時令分明。
蝦子燜柚皮
蝦子柚皮是一道傳統粵菜,材料主要是蝦子及柚皮。
由於製作工序繁複,目前只有很少酒樓會供應,這道菜通常於中秋節可以見到,因為這時沙田柚當時。然而,柚皮也可以用其他柚來代替沙田柚。
煮得好的蝦子柚皮,柚皮不但需要沒有苦澀味,更需要有蝦子的鹹香味。
原料:
柚皮500克,燒肉100克,子姜(即嫩薑)50克,麵筋100克,蝦子10克,豬肉50克,老抽、白糖、味精適量。
製作:
1、把柚皮放在火爐上燒去青綠色外皮,使柚皮呈炭狀,然後把燒過的柚皮泡在水中,剝去炭狀物,使柚皮外表呈黃色。再把柚皮用清水漂淨,放在清水中浸泡2天。
2、將浸泡過的柚皮瀝去水分,放鍋中用開水滾5分鐘,撈起、放在清水盆中漂2次。
3、起鍋不放油,把柚皮攤在鍋中烘去水分。子姜去皮拍碎,也放在鍋中烘去水分。
4、下油起鍋,爆子姜,再放燒肉、麵筋、湯、蝦子、老抽、白糖煮片刻,然後放柚皮煮10分鐘,最後放上味精、包尾油便可上碟。調味以老抽為主,使柚皮有顏色,並適當多放些白糖。
蒸蒸糕
蒸蒸糕是一種四川成都漢族特色糕類小吃。
上世紀成都的大街小巷,無論盛夏嚴冬,白天晚上,隨處都能聽到賣蒸蒸糕的梆梆聲。
蒸蒸糕在當時可算是價廉物美,僅花上三兩分錢,就可以吃上一個,味道糯香甜酥,深受老人、特別是小孩的喜愛。
製作:
1、用上米和糯米為原料,以九比一的比例放在碓窩中搗成米粉,然後用籮篩篩出細粉,再把細粉用火炒熟。
2、在炒粉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火候,火過了,米粉要炒焦;火不夠,米粉是生的也不行。炒熟的米粉還得篩過,才能裝壇備用。
3、蒸糕時,用清水灑溼米粉,用蚌殼作勺撮入木做的蒸盒內,然後輕輕地把米粉填滿壓平,上面再加上點白糖、紅糖、洗沙或湯圓心子,還得放一小坨豬油,再蓋上木製的籠蓋,放在鍋裡蒸,僅幾分鐘就可蒸好。
4、蒸蒸糕如同馬蹄狀,但比馬蹄袖珍些,它色澤油亮潔白或白裡透紅、透黃,剛好一口的大小。
太史田雞
江孔殷(太史公)堅守廣東、締造「太史菜」、開創幾十年繁華食事。歷盡劫數流傳下來的太史菜,只剩這麼幾款:太史蛇羹、太史豆腐、太史田雞、蝦子燜柚皮、玻璃大蝦球、冬瓜蟹鉗、炒肚尖及生炒牛肉飯。
正版的「太史田雞」,有冬瓜、田雞腿、幹毛尾筍、幹蘑菇、金華火腿、薑汁酒、上湯、姜、蔥等。
冬瓜切塊非常講究,去皮後要裁成一隻只直徑3釐米、厚2釐米的小圓塊,像一隻只象棋的模樣,很考刀功。
材料:
冬瓜一斤,田雞一斤,瑤柱二兩,生菜二片,生鹽
製作:
1、先將冬瓜去皮核,切成如棋子形,略滾片刻,放下窩裡留後用。
2、田雞一斤劏淨,約得八兩,斬碎件用清水滾片刻同放下窩裡。瑤柱用手撕碎放入,生鹽味糖同時放下滾水中較準味道。即行燉之至兩個鐘頭火候,即可食。
紙包炸雞
這道菜曾經是新中國成立前的一道名菜。
菜本身不難做,紙包炸雞,顧名思義,就是將整雞用紙包住,入油炸。然而問題出在了紙上,「紙包炸雞」的點睛之筆在於紙。
那紙必須要用春筍作為原料,採用最原始的蔡倫造紙法製造,但很早以前,這種紙便已經失傳了,這道菜也就逐漸消失了。
材料:
雞腿肉、香菇、蔥、玻璃紙(就是烤箱用的油紙)、料酒、薑末、胡椒、鹽、味精
製作:
1、雞腿洗淨去骨,切成小塊,下料酒、薑末、胡椒、鹽、味精醃製30分鐘;
2、香菇用水泡發,切成細條待用;
3、蔥洗淨後切成4釐米長
4、裁剪好的玻璃紙上放上一塊雞肉、兩條切好的香菇和兩三條蔥,以對角的形式包好
5、先把鍋燒乾,不能有水,倒入小半鍋油,待油溫5成熱時,放入弄好的紙包雞,中間要不時翻動讓其受熱均勻,中小火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
6、出鍋後放在廚房吸油紙上,吸去多餘的油,即可擺盤上桌了。
杜稱奇火燒
這種小吃,由天津人杜稱奇始建於1918年。
初期只是簡單地設推出售,邊做邊賣,後來生意日漸紅火,終於有了自己的字號。
鋪內自製的火燒、燒餅、蒸食等,層次多而薄,外形厚,外焦裡嫩,內含油分,香、甜、酥、脆。堪稱津城烤烙佳品。
細甜酥脆,尤以油酥火燒最為有名,上世紀50年代初,京劇大師梅蘭芳來津時,也慕名派人來買杜稱奇火燒,品嘗之後大加讚揚,後來杜稱奇去世了,他的兒子繼承了家傳技藝。
但是,目前南門臉、食品街等處的老店都已經不存在了。
材料:
精麵粉(500g)、芝麻油(100g)、熟芝麻(8g)、橘丁(8g)、核桃仁(少許)、瓜條(少許)、綿白糖(125g)
製作:
1、盆內加麵粉150克、芝麻油75克拌成油酥麵團。麵粉250克加冷水125克和成水麵團,蓋溼布靜餳10分鐘。
2、核桃仁、瓜子仁、熟芝麻、桔丁、瓜條、青梅剁碎,拌入綿白糖、桂花,與芝麻油50克拌勻成餡料。
3、餳好的水麵團在刷有芝麻油的案板上揉勻,按扁,擀成長35釐米,一端寬16釐米、另一端寬10釐米的扇形麵皮(麵皮右半邊厚0.3釐米,左半邊厚1釐米)。
4、先在右半邊麵皮上抹油酥面50克,從右向左順長卷至一半(隨卷隨抻),再將左半邊麵皮擀至0.3釐米,抹上油酥面100克,繼續卷好(隨卷隨抻)。
5、將捲成直徑3.3釐米的長卷摘10個面劑,逐個按扁,包餡料18克,收好口,接口處朝上按入圓形模具內,搕出,在正面刷上芝麻油。
6、鐺置中火上,抹上芝麻油,生坯正面朝下放在鐺上,背面刷上芝麻油,待正面略呈金黃色時,翻個,再在正面刷上芝麻油,待背面略呈金黃色11時,再翻個,背面再刷一次油,待火燒鼓起後,入爐烤2分鐘,取出即成。
鐵鍋蛋
鐵鍋蛋是道快要失傳的河南菜。
吃雞蛋的方法很多,白煮蛋炒雞蛋最簡單,而這道燒烤雞蛋則需要些硬功夫,首先需要特別定製鑄造的厚鐵鍋和鐵鍋蓋,而且據說,現在會做這樣的厚鐵鍋的師傅也越來越少了。
用鐵鍋的妙處在於鐵吸收熱和保溫的能力超級強,這樣會產生足夠的高溫讓雞蛋中的空氣保留,達到蓬鬆的口感。
而除了鐵鍋的高溫以外,燒紅的鐵製鍋蓋在烹製的過程中產生熱對流效應,讓鍋中的雞蛋被「扯起」,令其體積變得如海綿蛋糕般松厚,連端上桌的時候還有吱吱響的沸騰聲。
可惜的是,這種鐵鍋蛋由於存在一定的烹飪難度和無法賣出更高價錢,所以它在當今中餐裡與九轉大腸一樣屬於逐漸消失的菜品。
主料:
雞蛋400克、火腿25克、玉蘭片25克、魷魚25克、香菇25克、蝦米25克、捲心菜10克
調料:
食鹽10克、醋3克、味精3克、黃酒10克、豬油(板油)50克
製作:
1、將鐵鍋蓋放在火上燒紅,雞蛋磕入大碗裡打勻,放入火腿丁等各種原料,加精鹽,味精,紹酒再打勻,然後添入鮮湯,繼續打勻,倒在特製的鐵鍋內,取搪瓷盤一個,裡邊墊青菜葉,倒入少許香醋。
2、鐵鍋放在小火上,將豬油注入蛋漿中,並用鐵勺慢慢攪動,防止蛋漿粘鍋,待蛋漿八成熟時,再淋入少許豬油,用火鉤掛住燒紅的鍋蓋,蓋在鐵鍋上,使蛋漿漲至有光澤,烤成紅黃色,然後,揭成鍋蓋,將鐵鍋蛋盛在搪瓷盤內的菜葉上即成。
青魚禿肺
青魚禿肺曾經是上海老正興菜館的獨創菜。
「禿肺」,指的是青魚的肝臟,加入筍片、蔥、姜、黃酒、醬油、糖一起烹製。以前,菜館的師傅取的都是十斤以上的青魚。現在,達到標準的原料已經變成稀有之物。
主料:
青魚肝 250克、冬筍25克、青蒜10克
調料:
醬油20克、醋3克、味精1克、姜1克、香油5克、蠶豆澱粉5克、黃酒15克、白砂糖10克、小蔥5克、豬油(板油)25克
製作:
1、取青魚的魚肝兩葉,撕去肝旁的兩條黑線,洗淨,瀝去水分,一切兩半,大的可切三四塊,勿切得過小。
2、炒鍋置旺火上燒熱,用油滑鍋後倒出,再下熟豬油,燒到七成熱時,下入蔥段爆出香味,再下魚肝,將鍋晃轉兩次,把魚肝攤在鍋底煎兩秒鐘,再顛翻一下。
3、再烹入黃酒,加蓋燜3-4 秒鐘,加入姜塊、醬油、白糖、米醋、肉清湯100毫升、筍片,燒制。
4、待燒開後,端到小火上燒3 分鐘左右,見魚肝已熟時,如湯內油質過多可用鐵勺潷出,再加入味精,用溼澱粉勾芡,淋入香油,出鍋裝盤,撒上青蒜絲即成。
宋樓火燒
宋樓火燒的工藝之複雜——完全靠人工製作,無法實現機械化。
由於年輕人對宋樓火燒「不感冒」,這個老手藝只存在於極少的民間老廚師中,面臨失傳的危險。
材料:
頭麩麵粉495克、鹽適量
宋樓火燒的做法一:
1、頭麩麵粉495克加入鹽和適量的水,和成麵團揉透揉勻;
2、把和好的麵團搓成長條,揪成面劑,逐個擀成薄長條形狀,即餅坯做好;
3、將餅坯放入加熱的平鍋中烙制,待一面變色後,再翻個烙制另一面,待其受熱脹成圓筒形狀,
4、兩面皆呈黃色即熟,取下後每20個穿成一串即可。
宋樓火燒的做法二:
1、麵粉加入黃豆面,使用鹽水進行和面;
2、將和我的麵團擀成大薄餅,抹上油,摺疊成為6層而後再擀為大薄餅,再次折成6層再擀成大薄餅,即製成餅坯;
3、將餅坯放入平鍋中烙制,烙熟即可。
以上內容資料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
《名廚》(Greatchef.com.cn)專注於廚務創新
1、《名廚》訂閱信息:全年12期,包郵180元
1)網絡訂閱:
直接複製以下連結到任意瀏覽器即可購買:
http://shop1
2)電話訂閱:
歡迎致電010-59009774
2、廚務創新俱樂部:集結廚師、餐廳經營者及供應商等全國餐飲界最中堅力量
如何加入我們?
1)微信報名:
直接在名廚微信中回復您的姓名、地址、供職餐廳、職務、電話即可註冊成為廚務創新俱樂部會員!
2)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註冊頁面進行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