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聯辦在國慶前後頻頻下基層,探訪居住環境惡劣的香港居民。這種做法深得香港居民的心,亦引來特區政府官員的效仿。被訪的個別香港居民甚至感動得哭了起來:終於有人重視他們的生活疾苦。
香港黑暴過去,天空晴朗後,讓香港人過上美好生活,從此安居樂業,是國家的期盼。
在香港,房屋問題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根源。而房屋問題在回歸後,香港走過一段彎路。當中,既得利益集團的牴觸和對抗,以及外部勢力的幹擾,深層次矛盾一直沒法得到釋放,令到香港停步不前。
特首林鄭月娥在昨天發布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時,熱淚盈眶地感謝中央。懂她的人,會懂,不懂她的人,其實亦懂。
香港回歸後,幾屆特首每次推行房屋政策時,都會遇到阻撓,一股香港勢力勾結外部勢力,再由香港反對派執行的暴力行為,最後都演變為特區政府最後妥協,被迫放棄而結束。
如果沒有祖國在背後支持,如果沒有及時出臺港區國安法止暴制亂,香港最終走向何方,不言而喻。
特首林鄭月娥發自內心的感觸,正是代表香港人的想法。
每屆特首想推行房屋政策,香港就鬧事
房屋是香港人的根本。每位特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考慮推行房屋政策。
董建華上任之初,正是香港樓價瘋狂飆升之時,民眾要求平抑樓價。為了升級香港的競爭力,董建華一方面加大土地與住宅供應,降低創新與生活成本,為香港後續的發展開闢空間;另一方面大刀闊斧,改革教育、增加科技投資以及項目,為香港的未來增加新的增長動力。
董建華剛上任就制出了「八萬五」大計,為特區政府訂下三個目標:每年興建的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八萬五千個;在十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以及把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
為此港府成立了房屋用地供應督導委員會,專責解決房屋問題。同時,公布一項5年賣地計劃,在1999年3月前提供120公頃土地,並在其後的3個財年內,再供應260公頃土地。
(圖:香港住房問題一直被長期詬病,也被認為是香港基層不滿情緒來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這一年香港碰上了亞洲金融風暴,樓市悽風慘雨,樓價下挫二至三成。本來,金融風暴與政府無關。樓價的升跌,同樣與政府無關。經濟穩定了,房間自然就上升了吧。
但在香港,奇怪的事出現了,這些擁有房屋的人,本身屬於高收入或者中產階層人士,他們無視市場規律,被既得利益集團煽動而發起示威,導致董建華被迫取消「八萬五」房屋政策。
2014 年 1 月,梁振英公布了一項長期計劃——開發大嶼山東部對開水域及鄰近地區的填海造城計劃,併名為「東大嶼都會」計劃。此後不久,反對派發起了「佔中」事件,最後導致這項房屋政策被擱置。
2018年10月10日,林鄭月娥發布《施政報告》,再次提出對香港土地問題的官方解決方案。可不久,接下來的一幕讓人震驚,香港發生了大暴亂,中美在香港對決。那時,香港亂到何種程度?大家有目共睹,就不在這裡一一細數。
幾屆特首一推行房屋政策,香港就鬧事,擺明有勢力在背後。
「民主」勾結司法利用「環保」將香港底層市民趕入劏房
此外,特區政府要找土地新建房屋時,就會遇到如環保、訴訟、阻撓撥款等各種各樣的事情出現。
梁振英為解決住房難問題,曾在《施政報告》中表示將研究選取生態價值較低的郊野公園邊陲位置發展房屋及老人院。結果,當時竟然有19個環保團體發表聯合聲明,批評梁振英有意製造社會矛盾,還指生態價值高低目前並無客觀標準,要求特區政府不準打郊野公園主意。
這些按照西方ngo模式建立的所謂的環保組織,有不少外國人面孔。他們甚至囂張到還揚言約見下任特首參選人(2018年香港特首改選),要求候選人必須就有關議題表態。可見其根本就是有外部勢力的支持來攪事的。
2014年,香港漁農署按照標準將原來6塊沒有保育價值、不符合郊野公園標準的土地撤出郊野公園名單。這些環保ngo組織當即炸鍋了。為阻撓特區政府改變土地用途,名稱為「保衛郊野公園行動」的組織頭目陳嘉琳,將漁護署轄下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告上法庭。
2017年4月,香港高等法院作出判決,裁定公園管理局的做法沒有違法。但詭異的是,法官藉機作出個人政治表態。法官區慶祥認為,漁護署就6塊土地的評估報告,只簡略描述該處有什麼植被,但卻沒有評估當地動植物的保育價值,若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管理局單純採納署方報告,不足以充分研究6塊土地是否適合納入郊野公園範圍,有違市民的合理期望。
結果,雖然判陳嘉琳敗訴,但法官下令公園管理局對該六塊土地必須重新考慮。那就是說名義上敗訴,結果卻是贏了。
此外,這些環保ngo組織為了限制特區政府修改土地使用的權力,想方設法要讓特區政府徹底敗訴,於是,陳嘉琳不服判決,繼續將案件告到香港終審法院。
在香港打官司律師費極其高昂,這個陳嘉琳一邊拿著既得利益集團的幕後黑金,一邊申請申請法律援助,用政府錢告政府。
同時,香港法庭配合得恰到好處——2020年9月,此案在終院聆訊,由時任終院首席法官馬道立,率三位常任法官及英國籍海外非常任法官岑耀信,判陳嘉琳勝訴。
英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參與判決中國地方政府使用中國土地的行為違法,可笑不可笑?
(圖:列為郊野公園的土地,自然不能做其他用途,更別提建房子了。)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香港實施的是海洋法系,也就是說一旦有案件形成判例,以後的類似案件將根據「判例」進行同樣的判決。
也就說,以後特區政府要開發土地,為香港市民建房子,環保這根大棒隨時就能拿出來,在法官的幫助下,拖個N年,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這種操作,在香港屢見不鮮。反對派利用司法漏洞,一個官司一打就是多年,用納稅人的錢,阻撓特區政府施政,阻撓香港市民改善居住環境。那些立法會上的反對派議員,各路「專家」「學者」,一些外部勢力,他們不斷製造麻煩,令特區政府各項施政均舉步維艱,令香港社會不斷陷入內耗。
劉德華支持填海計劃被圍攻
2016年,一條由劉德華配音的短片引發了一批反對派的圍攻。這條名為《讓下一代看見》的短片,借劉德華的口述,談及香港從前的活力、如今的困境,並直指土地問題是所有問題的根本——要解決這一問題,東大嶼山的大規模人工島方案「看起來比較可取」。
開發大嶼山東部對開水域及鄰近地區是一項在2014年由特區政府倡議的填海造城計劃,名為「東大嶼都會」計劃。到了2016 年 10 月,特區政府發布的「香港2030+: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東大嶼都會」被列作香港其中一個策略增長區。未來,這裡可居住 40-70 萬人口,並包含一個新建成的核心商業區。這將會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成本最高的基建工程。
這當然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而劉德華因為支持大嶼山東部水域人工島填海的計劃,被很多人圍攻唾罵,罵他是走狗買辦。多難聽的話都有。
融入祖國香港才有出路
林鄭月娥感觸落淚感謝中央,她再也不用像前幾屆特首那樣,受到反對派勾結外部勢力的滋擾,她終於可以帶領香港走出困境。
根據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未來20年將新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供250萬人居住,可提供65萬個就業職位。以香港700多萬人口計算,這裡將來可以容納三分之一的人口。這必將大大地緩解香港房屋問題。
同時,香港北部有七個跨境陸路口岸,連繫大灣區。林鄭月娥提出「雙城三圈」概念,即是香港和深圳雙城,以及由西至東的「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旅遊圈」,她形容這充分考慮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對香港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前海方案的帶來機遇,於《香港2030+》基礎上,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形容是「『一國兩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區政府編制,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發展綱領。
新規劃有助解決香港住房難題,同時可以創造就業機會,這必將造福港人,促進社會和諧。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精彩回顧:
法國議員訪臺疑是為了售武,中國必定出手制裁香港黃媒抹黑前特首,背後又見反中外國機構身影,是時候取締他們港股市集資額8個月破紀錄逾2000億,美國舉國之力制裁香港已沒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