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珠海女醫生怒江扶貧曬出高原紅,背簍裝束成峽谷美景

2021-01-19 天天精選資訊

人民日報 吳 冰 姜曉丹

丙中洛在哪裡?

航班從廣州起飛,三個半小時後,落地雲南大理機場,轉乘車4小時,抵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第二天繼續開車7個多小時,抵達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就坐落在貢山縣。

由於剛修通硬化路,路上塌方少,堵車時間短,據說,這是用時最短的。

一路急行,只為見到管延萍。

一見面,讓人詫異。黝黑膚色透著高原紅,梳條長辮,和當地婦女幾乎沒有兩樣。不穿白大褂,真不相信眼前人就是來自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醫院的扶貧醫生。

多年來,珠海市先後選派300多名幹部赴怒江對口幫扶,其中醫療人員就有168名。他們接續奮鬥,決戰脫貧攻堅。管延萍是其中一員。

三年前,管延萍來到丙中洛鎮衛生院。一個背簍,一身白大褂,成了管延萍的標誌。每次下鄉,她的背簍裡裝滿器械、藥品、乾糧等,走到哪,東西就背到哪。村民遠遠地就能分辨出她的身影,親切地稱她「背簍醫生」。

怒江州,是我國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之一,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

丙中洛,地處怒江峽谷深處,咆哮的怒江,由北向南,橫穿其間,兩邊是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千百年來,當地群眾與世隔絕,過著莊稼靠點種、穿衣靠紡麻、過江靠溜索的艱難生活。而扶貧攻堅改變了這一切。

「管醫生來了!」侄女肖蘭英快一步進屋,向學羅軍報信。聽到話音,學羅軍從床上慢慢坐起,轉頭望向門口,嘴角彎出笑意。

「看我們帶來了啥!」管延萍一進屋,直接朝學羅軍的床邊走去。顯然,她很熟悉這裡。她舉了舉從背簍裡拿出的冬衣,「馬上要過年了,換上新衣服,會更帥氣!」不只冬衣,管延萍還帶來了新的床墊、棉被、被套、床單、枕頭。

換上嶄新的冬衣被毯,管延萍又幫學羅軍體檢、剪指甲。一番交流後,引導做肢體訓練……兩個多小時的醫訪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告別時,學羅軍和打基媽媽向管延萍用力揮手,眼神裡流露著感激與不舍。

學羅軍是一名重症精神分裂患者,與年邁的母親一起,住在海拔3000多米的小茶臘獨龍族村組。他自我封閉在黑屋子裡,不肯出門,也不肯與人交流。老母親打基在屋內火塘旁陪伴他,束手無策。

管延萍第一次到學羅軍家,是2017年12月的一天。她清楚地記得那個場景:學羅軍眼神灰暗,流露著戒備,人走近了,他會躲閃,急了,還要打人。

從那以後,一有時間,管延萍就來看望學羅軍,想盡辦法與他交流,幫助他恢復生活的信心。

持久努力終於有了效果。突然有一天,學羅軍在管延萍的反覆鼓勵下,走出了家門。沐浴在陽光、藍天、白雲下,他長期木然的臉上逐漸有了表情。

見學羅軍蓬頭垢面,頭髮都粘在一起,管延萍就幫他洗頭,抹上香皂,洗了五六盆水,半個多小時後,學羅軍的頭髮重新有了光澤。

頭髮太長,後頸部皮膚糜爛,為了讓瘡口更好癒合,管延萍當起了「理髮師」,一手梳子,一手剪刀,幫學羅軍修剪頭髮……

看到兒子一天天好起來,變得清爽乾淨,精神也振作了,打基媽媽激動地流下了淚水。從那以後,打基媽媽和學羅軍最期盼見到的人,就是管延萍。她仿佛帶著溫暖與光亮,驅散了這個家庭多年來的陰霾。

在丙中洛,類似學羅軍這樣的精神病患者有41人,都裝在了管延萍的牽掛裡。「脫貧攻堅,不僅僅是填飽肚子就算勝利。要想深山裡的人們過上好日子,衛生醫療服務很關鍵。缺醫少藥是山區的一大難題。醫療幫扶,就是我們醫護人員的職責。」管延萍說。

三年來,一肩背簍,她走遍丙中洛鎮46個村組,送藥進山300餘次。

珠海駐怒江州扶貧工作組的盧仰之,初見管延萍就印象深刻。後來有次下鄉,他再三要求幫管醫生背背簍。背簍不大,卻足有20多斤。背簍下方,邊沿直頂著腰,重心後墜,身體得前傾而行。背帶勒得雙肩生疼。下山後,盧仰之的肩膀,被勒得抬不起來,腰部被不停的頂撞磨破了皮,變得紅腫。這次體驗,使他體會到了管醫生的辛苦:「令人心疼,令人敬佩。」

一次次進山,一次次入戶。

管延萍努力將健康理念帶給純樸而友善的村民,幫他們改變衛生習慣,不再諱疾忌醫。

每次送別時,村民們都緊抓管延萍的手不捨得放開,末了,再塞一些家裡種植的辣椒、玉米、番茄,表達他們純樸的情意。

在村民們眼中,管延萍,是他們最想見的親人!

我們跟隨管延萍去秋那桶村碧汪小組巡診。同行的珠海駐怒江州扶貧工作組組長張松先打招呼,說:「去碧汪,要通過一條茶馬古道,路可不好走。」碧汪村位於碧羅雪山腹地,海拔2000多米,沿途要翻越兩座大山。

往深山峽谷走,只能靠雙腳。上山的古道,崎嶇狹窄,僅容一人側行。

一邊是陡峭山壁,青藤古樹,一邊是咆哮的怒江水。山脈綿綿連蒼翠,江水奔湧浪卷沙。行走在古道上,心都為之顫動。

懸崖山澗,幾株三角梅跳了出來,翠綠的枝葉,鮮豔的花色,在陽光下,散發生命的活力。這美麗的花,只要有一撮泥土,一縷陽光,就能頑強生長,勇敢地在最艱苦的環境裡綻放生命之美。

進山的路比想像的漫長,剛開始,大家還能聊天、學唱山歌。後來連挪步的力氣都快沒了,更別提說話了,只能低頭看路。

管醫生及醫護人員更辛苦,穿著白大褂、背著大背簍,人人滿頭大汗,皮膚曬得黑紅髮亮,衣服溼了幹,幹了溼。

4個多小時山路後,終於到達目的地——碧汪村。

村在陡坡,沒有網絡,也沒有信號,信息是在山下提前發的,聽村民小組長說,他要專門跑到離家幾百米的山頂,才能接收到手機簡訊。

小組長帶路,挨戶醫訪。72歲的村民張正國,知道管醫生來了,老人在家人攙扶下,走出門口迎接。一見到管醫生,臉上就綻開了笑容。管延萍背簍都沒來得及放,就牽著老人的手,引導他慢慢轉個圈,看到老人的情況好轉,忙豎起大拇指誇讚。

「有沒有哪裡不舒服?」管延萍扶著老人進門,在屋角坐下。

「頭疼,膝蓋也疼。」管延萍從背簍裡拿出健康體檢表,查看過往身體情況,之後為老人做了血壓、血糖等檢查項目,讓老人脫了鞋子躺下,用手握住腳踝,檢查關節的情況。

「關節有好轉,但平時還要多活動,還有高血壓藥,記得準時吃。」管延萍怕老人記不住,在藥瓶子上寫了用法,又跟家屬反覆交代,並且當場示範,送水餵藥。

管延萍與病患接觸,從來是不戴手套的。我們問她,為什麼不做好自己的防護呢?她悄悄地說:「我知道他們得的不是傳染病,考慮到村民比較敏感,自尊心強,若按醫院標準程序,他們會感覺被嫌棄,這樣就很難真正配合治療。要想提升村民們的健康理念,必須讓他們消除牴觸,先接納你才行……」

入戶醫訪結束了,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難走。

下山半道,風雨交加,同行者中有人膝蓋受傷,疼得不能打彎,只能一點一點往前挪。管醫生見狀,忙去折了根木棍,遞給她支撐用。走一段,停下來,幫助她按摩膝腿,一路不斷鼓勵打氣。管延萍說,自己也多次經歷膝傷病痛,每次下山的時候都是咬牙堅持,回到鎮上住所,就雙膝跪在床上,給自己做康復按摩,用熱毛巾敷膝,才能慢慢緩解疼痛。

緩慢移動中,天已漆黑。看不見道路,大家打亮手電筒,摸索前行。好幾次,大家感覺雙腿都不是自己的。實在走不動了,管延萍就用充滿希望的口吻鼓勵說:「快了,真的快了,還有五分鐘!」在這樣不斷的「五分鐘」中,半夜11點,大家終於挪到了山下。回頭一算,吃了一驚,這一天,前後走了十三個小時的山路。

而這樣的山路醫訪,管延萍走了300多次。

管延萍回憶剛來時,給村民做體檢,只有身高、體重、血糖等檢查內容,而B超、心電圖檢查等,衛生站裡沒有人懂怎麼做,醫療器材大部分閒置,一臺心電圖機甚至還沒開封。

同樣來自珠海的蔡曉明對缺醫少藥感觸很深,他說:「獨龍江鄉蛇傷多,但整個貢山縣卻無一支抗毒血清。只能用土辦法,勒住、擠血、清創包紮處理。如果從獨龍江鄉開車到縣醫院,要2個半小時,拐1800多個彎道,根本來不及。」

村民健康意識也不高。剛開始,村裡許多老人不願抽血,經過醫療隊及工作人員反覆解釋、示範,老人們對抽血檢驗才沒有了牴觸。現在大家一聽要體檢了,會主動前來詢問,健康衛生意識提高了許多。這樣的變化使管延萍感到欣慰。

鎮中心山坡上,是鎮衛生院,管延萍的工作地。

2019年,衛生院前,蓋起新樓。還從珠海運送來新的醫療器材設備。

這些,讓管延萍十分開心。她說:「醫療條件多改善一些,也就更放心一些,哪怕我們離開了,這裡的衛生醫療也依然有保證。不過,要達到滿意效果,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回去後,先服藥降溫,用溼毛巾多擦洗,有不對勁,不管多晚都來找我……」接診完當日最後一位患者,管延萍開始日常例行工作,整理健康檔案。

檔案室內,6000多份檔案,整齊地擺放在檔案櫃裡。上面,記錄著每一位患者的健康情況。

管延萍對重點人群作了標識。紅色籤代表高血壓,藍色籤代表65歲以上老人,紫色籤代表重症精神病患者,黃色籤代表孕產婦……

這項工作,是管延萍來之後做的。剛開始,繁瑣的健康檔案採集、書寫、整理工作,受到了質疑,「寫十份檔案,不如治療一個病人、做一臺手術來得實在,這是在浪費時間。」

一樣新事物的出現、新辦法的推行,總是會遭遇不理解。管延萍也曾想過放棄。但是,她最終選擇了堅持,千難萬阻,不改其志。

她記得自己為什麼來到這裡,她知道「上醫治未病」,公共衛生工作重在預防,要為村民們做好健康服務,就必須要建立科學的預防機制。

健康檔案,前期繁瑣,但做好後,能方便接手醫生更快了解患者的身體和治療情況。幾頁檔案,可以減少村民求醫之路的艱辛,減少醫療及陪護費用。

生死所寄,性命攸關。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她沒有理由放棄。

記錄、整理檔案時,她發現,「當地人高血壓和精神類疾病發病率高,與他們飲食油鹽多、過度飲酒、衛生意識低等因素有關,但具體的研究還需要更多的數據與資料」。

建立檔案體系是個長期的過程。考慮再三,管延萍向上級遞交了延長幫扶期限的申請書,原本半年的幫扶期,延長到了三年。這就意味著,管延萍與家人,要有更久的分離。

三年間,丙中洛全鎮6222人,建立規範健康檔案的達到6096人。「65歲以上516人,兒童750人,孕產婦350人,高血壓589人,糖尿病39人,結核病37人……」這一串串寫在記錄本裡的數字,管延萍早已爛熟於心,她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讓當地群眾過上更加健康的生活。

這裡雖有最美的風景,但也有最深的寂寞。這幾年,管延萍像一個陀螺,不停地轉,不停地忙,顧不上家,顧不上她自己。有時候,面對空蕩蕩的宿舍,她也會發怔:自己五十出頭了,遠離年邁的母親和剛走上社會的兒子,一個人來到這裡,這是何苦呢?她想起上次回家時,母親笑得合不攏嘴的樣子,心中常常湧起一陣愧疚。可是,她也無法放下自己身為醫者的那份使命感。

當初,看到珠海市和怒江州、金灣區和貢山縣結對幫扶的通知時,雖然對怒江、貢山很是陌生,她還是毅然報了名。她說:「就是想對得起自己這一身白大褂,用近30年的工作經驗,到更有需要的地方工作,為鄉村衛生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只要國家需要,那就去做。其實,像管延萍這樣的扶貧人還有很多。他們跨山越水,歷盡艱辛,只為實現脫貧奔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承諾。

「管延萍們」,就是脫貧路上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相關焦點

  • 大峽谷的「背簍醫生」(決勝2020)
    黝黑膚色透著高原紅,梳條長辮,和當地婦女幾乎沒有兩樣。不穿白大褂,真不相信眼前人就是來自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醫院的扶貧醫生。  多年來,珠海市先後選派300多名幹部赴怒江對口幫扶,其中醫療人員就有168名。他們接續奮鬥,決戰脫貧攻堅。管延萍是其中一員。  三年前,管延萍來到丙中洛鎮衛生院。一個背簍,一身白大褂,成了管延萍的標誌。
  • 小馬哥的怒江大峽谷扶貧日記
    小馬哥的怒江大峽谷扶貧日記 供圖  房子是關乎老百姓生活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也是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的重要內容。小馬哥的怒江大峽谷扶貧日記 供圖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打贏控輟保學「持久戰」  「家庭的希望在孩子
  • 珠海最美扶貧幹部李美美:沉下身紮下根 在怒江奉獻青春歲月
    珠海最美扶貧幹部李美美:沉下身紮下根 在怒江奉獻青春歲月 2021-01-07 2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四年前,一群人從珠海來到怒江,一來就不走了!他們是誰?
    四年前,一群人從大都市廣東珠海來到了怒江,一來就不走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廣東珠海市對口怒江州扶貧協作工作組」,這個組裡的人各懷絕技。王丹,彎彎的眼睛好像隨時在笑,看起來很溫柔樣子。王丹是數學老師,在珠海是響噹噹的優秀教師,從教這麼多年,什麼樣的學生她沒見過?什麼樣的學生她「拿」不下來?
  • 大型脫貧攻堅紀錄片《激越怒江》今晚播出第四集《峽谷迴響》
    「背簍醫生」 管延萍扶貧幹部珠海來的背簍醫生管延萍,省委下派的福貢縣扶貧總隊長李陶等,一批批來自珠海、中交、大唐、三峽乃至全國的扶貧人在怒江熱土上忘我奮鬥。以「人民為中心」,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人民至上,這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的動情回應。
  • 四年前,一群人從珠海來到怒江,一來就不走了!他們是誰?他們在做什麼?
    四年前,一群人從大都市廣東珠海來到了怒江,一來就不走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廣東珠海市對口怒江州扶貧協作工作組」,這個組裡的人各懷絕技。她一次次去和小花家,主動與孩子拉近距離,很快摸索出一條適合怒江孩子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這就是被廣為流傳的怒江教育中的「珠海模式」。其實哪有什麼統一的「珠海模式」,無非就是珠海來的老師們想盡辦法結合自己的經驗,因材施教。
  • 【新時代 奮鬥者 最幸福】「婦唱夫隨」高原扶貧支教
    新時代 奮鬥者 最幸福  妻子深夜出現高原反應,面色蒼白大喘粗氣,丈夫情急之下,打開窗戶展開一件羽絨服拼命地扇……儘管胡展仁、陳洪秀兩口子從珠海啟程遠赴雲南支教之前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但到達雲南怒江的第三天,強烈的高原反應還是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
  • 脫貧攻堅 | 怒江「菇」娘的致富路
    自2016年8月對口幫扶怒江州以來,珠海市秉持「中央要求、怒江所需、珠海所能」原則,與怒江攜手走出了一條東西部扶貧協作特色之路,勾畫出「江海情深、攜手共贏」的最大同心圓。產業興:特色生態產業扶貧大能量2019年4月10日,是怒江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
  • 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人類減貧史「怒江實踐」(下篇)
    在鞏固提升百萬畝核桃、漆樹、油茶等木本油料產業的同時,與康恩貝、一心堂等大型藥企合作,實施怒江、瀾滄江流域生態修復及高原生物產業項目,重點培育以重樓、雲黃蓮、銀杏等中藥材為主的林下產業,以及水果、花卉苗木、種草養畜、中蜂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產業扶貧體系,實現生態效益、扶貧效益雙帶動雙促進。
  • 金絲皇菊、高山核桃、羊肚菌、松茸、蜂蜜……怒江扶貧產品入社區...
    原標題:金絲皇菊、高山核桃、羊肚菌、松茸、蜂蜜……怒江扶貧產品入社區活動明日走進嶺秀城   記者從珠海市菜籃子
  • 幸福之花 香飄峽谷 ——中交一公局集團四公司怒江香料園集體婚禮...
    金秋時節,紅透了的草果映紅了怒江峽谷兩岸,剛剛落下帷幕的豐收節帶來的喜氣還沒有消散,一場別開生面的集體婚禮更像是甜蜜碩果的重頭戲,在峽谷腹地隆重上演。
  • 粵滇扶貧協作|一步跨千年,而今從頭越,怒江安置點裡的幸福故事
    維拉壩社區位於怒江邊上的一處衝積平地,「維拉壩」在傈僳語裡,意為「有福之地」,從社區一眼望去,在青山藍天的映襯下,一排排傈僳族特色的薑黃色安置房格外搶眼。 2018年,一批批世代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傈僳族群眾告別了木楞房,搬進了維拉壩社區的單元房。維拉壩珠海社區由珠海市與怒江州建設,共安置了易地扶貧搬遷群眾741戶2348人。
  • 來自怒江大峽谷的讚美詩
    從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鄉到雲南怒江州的首府六庫,怒江在東側的碧羅雪山和西側的高黎貢山夾峙下,形成三百多公裡長的大峽谷。在峽谷兩側的河谷與山坡上,數百年間生活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藏族等數個民族的人們,他們的祖先大多數是由碧羅雪山之東輾轉而來,刀耕火種,漁獵為食。雖有蜿蜒曲折的數條古道連通峽谷內外,大山卻始終是阻隔他們視野的屏障。
  • 跋山涉水過吊橋 我們在怒江峽谷為扶貧第一書記搭了個演講臺
    第一期走進雲南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秋那桶村霧裡村民小組雲霧中央峽谷北方哽咽地講出對家人深深的愧疚節目組悄悄為他準備了一封特殊的家書戰友、妻子和兒子在視頻中亮相說出了對姚聰學的思念現在對姚聰學來說怒江峽谷深處既是遠方也是家鄉
  • 怒江,滇西北的另一個天堂,遠比想像中的更神秘,更醉人!
    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中國境內全長2013公裡,落差4840米。從昆明坐大巴車經過大理一路向西去保山,路上就會遇到怒江大峽谷高海拔的地區,形成最壯觀的海拔落差。自駕遊的時候一定要在路途上停車駐足好好欣賞一番難得一見的美景。怒江上的溜索,在怒江這是一幅標誌性的人文景觀。
  • 80後黨員李進學:在石頭山上種沃柑,在怒江峽谷打造337畝現代化果園
    李進學是一位農業專家,他主要從事柑橘、百香果等雲南高原特色水果的研究。來到老窩鎮工作的第二天,他就扎到了老窩村的田間地頭。  李進學發現老窩村年溫差小、日溫差大、積溫高、光照強,適合種植熟期錯季的特色柑橘品種。「其實這裡的氣候很適合種柑橘,但是當地的百姓種植方法還很原始,有的種苗帶毒,有的缺乏科學修剪,病蟲害還很嚴重。」
  • 【你笑起來真好看】怒江大峽谷的「草果溜索」
    在怒江大峽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叫溜索。回憶起孩童時代掛著溜索從浪尖上划過的艱險,37歲的傈僳族漢子、馬吉米村橋馬嘎村民小組長普友博不由眼圈一紅。可最近,他卻逢人就說村裡即將拉通一條新溜索,還高興地給它取了個名字——「草果溜索」。
  • 花舞高原——2021「相約林芝、尋訪林芝最美的春天
    氣勢磅礴的橫斷山脈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緣,它不僅是神州大地上重要的地理分界線,而且是中國西部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的薈萃之地。這裡江河蜿蜒,峽谷幽深,雪山連綿,蒼林密布。在這裡,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似三條碧綠的翠帶並行向南,像一個巨大的「川」平鋪在這崇山峻岭中。
  • 這首鬥門「怒江班」學生原創歌曲太好聽!背後故事很暖心
    這首由鬥門「怒江班」3個傈僳族學生自編自唱的歌曲,歌詞融合傈僳語方言和漢語,朗朗上口;旋律樸實優美,易於傳唱。歌曲表達對怒江家鄉親人的思念,對結對幫扶地珠海市鬥門區的感謝,對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政策的感恩,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