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過吊橋 我們在怒江峽谷為扶貧第一書記搭了個演講臺

2020-11-18 湘潭在線

水路遠 

山路長

走再遠都要望故鄉

你在變 

村莊在變

變化再多不如故事多

11月14日央視新聞

「你好新時代」系列融媒體直播

《我和我的村莊》

第一期走進

雲南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

秋那桶村霧裡村民小組

雲霧中央

峽谷北方

坐落著一個小小村莊

風吹雨落

流成門前一條奔騰的怒江

青石板瓦的木楞房

點綴在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懷抱裡

寧靜、古樸的村落

曾經

這個在邊陲山區的村莊

屬於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中

深度貧困區

如今

這裡來了支「神秘隊伍」和「神秘人」

村子發生了巨大變遷

央視新聞記者一路走村探訪

看見村民們正在用勤勞的雙手

耕耘家鄉的熱土

編織嚮往的生活

眼前的一切正是村裡的

「最香」「最甜」「最美」

(圖片:山人樂隊演唱怒族語歌曲)

輕快的鼓聲伴隨著悠揚的怒族語歌聲

在藍天白雲下和青山綠水中響起

記者尋著歌聲走入村民家中

聽村民們講述村裡的故事

那個村民口中給他們生活

帶來希望的人和隊伍

究竟是誰?

一位說著普通話的男子從村民中走出來

他就是中交集團選派到秋那桶村的第一書記

(圖片:駐村第一書記姚聰學)

姚聰學在村民中間

做了一場真情意切的

鄉村版演講

他從自己援建非洲安哥拉的經歷說起

告訴大家因為有熾熱的夢想所以他來到這裡

他用幫助貧困村民上學的故事

告訴大家脫貧要靠教育讓「腦袋」先富起來

他用餘春妹夫婦發展養蜂產業的經驗

告訴大家致富得發展特色產業

讓「口袋」鼓起來

(圖片:餘春妹夫婦展示蜂蜜)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

有成千上萬的駐村工作隊員常年紮根在基層

背後就得有成千上萬倍的家庭默默支持

離家兩年的姚聰學

看到村莊如今的變化

終於釋放出自己的鄉愁

哽咽地講出對家人深深的愧疚

節目組悄悄為他準備了

一封特殊的家書

戰友、妻子和兒子

在視頻中亮相說出了對姚聰學的思念

現在對姚聰學來說

怒江峽谷深處既是遠方也是家鄉

他對村民說

「只有現在開始去做未來的事情,

我們才有前途」

帶著全村的希望

他對著鏡頭許下了

「十四五」小願景

希望村裡的幸福之蜜走進千家萬戶

希望燈光球場點亮霧裡夜空

希望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甜

「最難忘的是那裡的人們,那裡的山,水,樹……在外求學的學子想家了。」

「村莊是我長大的地方,是時候回去看看了。」

「異鄉人,看到故鄉與村莊的字眼,心底已泛起懷戀。」

「忘不了一望無垠的麥浪,忘不了銀裝素裹的平房,忘不了鬱鬱蔥蔥的矮山,忘不了蔥爆過油的肥腸。「

…… 

這是怒江峽谷深處故事

其實這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我們的身邊的村莊

#我和我的村莊#

我愛我的故鄉

雲南是我國直過民族主要聚居區,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布朗族、景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等民族從原始社會等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段時間裡,直過民族群眾發展條件落後,貧困問題突出。

截至日前,雲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怒族、傈僳族近日實現整族脫貧。全省實現85.91萬貧困人口脫貧,1118個貧困村出列。

總監製 | 駱紅秉

監製 | 王姍姍 張鷗 陳憶多

製片人 | 王穎 蔡建元 熊江萍

記者 | 王春瀟

技術統籌 | 楊秀紅

主編 |李雪溦 陳江彬 龐帥

編輯 | 楊晶 李文燕

導演 | 譚學仕 梁晶 方昕蕾 何松 張璐 李璐萱

導播 | 張原賓 馮圓博

統籌 |趙娜 朱婧 胡俊偉 包爽 曹瑩 孫一琦 張迪

編導 | 張偉浩 孔德婧 常曜

攝像 | 劉旭 康毅 孫福寬 侯丕東 王陽昊 蘇峰

航拍 | 馬慶柯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小馬哥的怒江大峽谷扶貧日記
    子里甲鄉位於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地處怒江大峽谷中段,全鄉山高坡陡,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足。2018年底,全鄉總人口3618戶1321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138戶9671人,5個行政村中有3個村貧困發生率超過50%,是怒江州脫貧任務較重的鄉鎮之一。
  • 溜索、吊橋、託坪大橋:三座橋見證怒江小山村發展變遷
    新華社昆明6月29日電  題:溜索、吊橋、託坪大橋:三座橋見證怒江小山村發展變遷  新華社記者楊靜  奔騰的怒江未曾停歇,日夜奔湧向前。但江邊的託坪村仿佛被時光鎖住,難以擺脫貧困。
  • 珠海最美扶貧幹部李美美:沉下身紮下根 在怒江奉獻青春歲月
    這是雲南怒江州交通運輸局政策法規行政審批科一級主任科員、科長新躍華為珠海市香洲區翠香街道最美扶貧幹部李美美創作的詩歌《江海之緣——致珠海友人》2020年7月珠海市首個社區幹部帶隊駐村扶貧項目舍下剛滿周歲的兒子奔赴團結社區「安家」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團結社區傍依怒江河畔而建,26棟新建的居民樓2019年裝修完工,陸續有925戶貧困居民從怒江大峽谷搬出來住進新社區,截至目前,共有來自10個少數民族的3593人入住,涉及兩縣9鄉44個自然村。
  • 幸福之花 香飄峽谷 ——中交一公局集團四公司怒江香料園集體婚禮...
    怒江香料產業園一手抓精準科學防疫一手抓項目復工,在按下施工「加速鍵」的同時,及時的為這對新人補辦了期待已久的婚禮。為了保證企業能夠儘快入駐、早日投產,中交集團怒江香料產業園項目部多措並舉、攻堅克難,全體員工加班加點推進工期建設。按照現在的工期進度,預計10月底首個生產線就能正式投產。「項目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的功臣是我們產業一線的工作人員。」中交集團怒江香料產業園項目部負責人告訴記者。
  • 來自怒江大峽谷的讚美詩
    從西藏察隅縣的察瓦龍鄉到雲南怒江州的首府六庫,怒江在東側的碧羅雪山和西側的高黎貢山夾峙下,形成三百多公裡長的大峽谷。在峽谷兩側的河谷與山坡上,數百年間生活著傈僳族、怒族、獨龍族、藏族等數個民族的人們,他們的祖先大多數是由碧羅雪山之東輾轉而來,刀耕火種,漁獵為食。雖有蜿蜒曲折的數條古道連通峽谷內外,大山卻始終是阻隔他們視野的屏障。
  • 80後黨員李進學:在石頭山上種沃柑,在怒江峽谷打造337畝現代化果園
    2019年7月,拼多多扶貧助農工作小組來到瀘水市。在李進學的牽線搭橋和多方協調下,2019年8月,拼多多與瀘水市老窩鎮政府合作設立橘櫞扶貧示範項目,該項目地處怒江峽谷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吸納132戶建檔立卡戶成立扶貧專業合作社,並聯合雲南省農科院柑橘創新團隊打造精品示範橘園。拼多多向老窩村無償注資225萬元,在之後的項目建設後續中,又持續投入了124萬元。
  • 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人類減貧史「怒江實踐」(下篇)
    以草果為代表的綠色香料產業是產業扶貧的重中之重,是與大自然最具親和力的林下產業,是雲南綠色食品的「怒江牌」。怒江著眼於散落在雪山峽谷20多萬傈僳族、獨龍族、怒族、普米族等貧困群體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過上生態宜居、宜遊、宜業、宜養的美好生活,規劃怒江大峽谷「中國最後一個尚未開發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融生態產業與旅遊開發於一體,景區景點建設與鄉村振興相銜接,以原住民和搬遷群眾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旅遊為切入點,政府主導、文旅企業和社會資本投資運作,各族群眾參與三位一體「打造全國生態旅遊扶貧示範區」。
  • 探訪扶貧第一書記和他的美麗鄉村
    探訪扶貧第一書記和他的美麗鄉村 2020-11-16 19: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玻璃吊橋棧道_2020年玻璃吊橋棧道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去年,張家界的玻璃天橋 火得一塌糊塗 據說,第一批去的人 曾經,他們是王者, 卻在玻璃天橋上慫成了狗湖南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建造玻璃橋近年來,玻璃棧道、玻璃橋、高空透明玻璃電梯等項目在中國各大景區發展迅速,受到了喜愛挑戰刺激遊客的熱捧。在湖南平江石牛寨國家地質公園,就有一條全透明的高空玻璃吊橋將會在今年國慶節前完工,並與各位「勇敢者」見面。
  • 【你笑起來真好看】怒江大峽谷的「草果溜索」
    在怒江大峽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叫溜索。回憶起孩童時代掛著溜索從浪尖上划過的艱險,37歲的傈僳族漢子、馬吉米村橋馬嘎村民小組長普友博不由眼圈一紅。可最近,他卻逢人就說村裡即將拉通一條新溜索,還高興地給它取了個名字——「草果溜索」。
  • 人民日報:珠海女醫生怒江扶貧曬出高原紅,背簍裝束成峽谷美景
    航班從廣州起飛,三個半小時後,落地雲南大理機場,轉乘車4小時,抵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府所在地六庫,第二天繼續開車7個多小時,抵達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就坐落在貢山縣。由於剛修通硬化路,路上塌方少,堵車時間短,據說,這是用時最短的。一路急行,只為見到管延萍。一見面,讓人詫異。黝黑膚色透著高原紅,梳條長辮,和當地婦女幾乎沒有兩樣。
  • 脫貧攻堅 | 怒江「菇」娘的致富路
    怒江州委書記納雲德:「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經)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如期實現脫貧摘帽。」怒江州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地帶,海拔高差達4000多米,這裡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過半數的耕地在斜度超過25°的山坡上。境內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出門靠溜索,種地像攀巖」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 粵滇扶貧協作|一步跨千年,而今從頭越,怒江安置點裡的幸福故事
    怒江州也是「直過民族」的集聚地,這些「直過民族」從原始社會等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一段時間裡,群眾發展條件落後,貧困問題突出,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自2016年對口幫扶怒江州以來,廣東省珠海市將幫助怒江州建設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為重點,先後投入超過2億元援建了6個易遷安置點,這些配套完善的新社區為深山居民打開了融入現代生活的一扇窗。
  • 三區三州網絡扶貧縱深行丨在高山峽谷點亮信息之光
    翻雪山、穿林海、躍深澗、過溜索……從2004年開通第一個衛星通信基站打破千年「通信靜默」,到現在觸網5G擁抱廣闊的信息世界,在雲南怒江,通信建設者克服重重困難,前赴後繼、勇往直前,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信息生活的嚮往,一代又一代。
  • 世界第一高玻璃吊橋——尼珠河雲間玻璃吊橋開工建設
    12月10日,宣威市尼珠河大峽谷生態文化旅遊項目雲間玻璃吊橋正式開工,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高玻璃吊橋。玻璃吊橋效果圖雲間玻璃吊橋設計總跨度為365米、橋面距峽谷底相對高度350米,為高架懸索橋結構形式,全橋均為夾層鋼化玻璃橋面,橋兩側設有夜市光影燈光秀。
  • 騎行西藏第十六天,邦達-八宿,令人驚嘆的怒江七十二拐!
    上坡裡程為14公裡左右,需要騎行2個小時左右,由5道「S」形彎盤旋至山頂,前10公裡的騎行路段視野開闊,我們可以注視著邦達鎮和邦達草原進行緩上坡騎行。第四個「S」彎和第五個「S」彎之間相隔有4km,這一段是業拉山上坡最艱難的路段,第五個「S」彎過後,距離業拉山埡口(K3709)就只剩下3.5公裡。達到埡口後,沒有停留太長時間,因為繼續騎下去,會有更美的風景,那裡有一處觀景臺,是欣賞風景的好地方。
  • 臨沂第一書記紀錄片《春風烈》10·10上映 聚焦精準扶貧,詮釋沂蒙...
    值得一提的是,《春風烈》也是我國扶貧題材第一部網絡電影《毛驢上樹》系列的原型,同在臨沂拍攝,通過影像的傳遞,形象展示了臨沂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顯著成果,把臨沂第一書記的故事講給祖國聽。
  • 怒江,滇西北的另一個天堂,遠比想像中的更神秘,更醉人!
    怒江,一直以來給外界的感覺都是神秘、原始、古樸。這裡居住著傈僳、獨龍、普米、怒、藏、白等12個少數民族,還有神秘的少數民族文化、散落在山間村落的東方廟宇與西式教堂和諧共處、綿綿古驛道及少數民族傳統節祭。這片神之域的地方,除了帶給我們神秘,更多的是對它的嚮往。關於怒江:位於雲南西部,世界上僅剩下的幾條原生態河之一。
  • ...怒江山河——雲南省怒江州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與第三方評估側記
    山路綿延,靠兩條腿出趟門一天都不夠,因此摩託車成了主要工具,甚至重要過一切。一次,在狹窄的山道上,一名群眾為避讓迎面而來的車輛,不慎翻車,摩託車掉下懸崖,幸好人反應快,成功扒在了懸崖邊。被大家拉上來後,開口的第一句話不是「差點沒命了」,而是「你們賠我摩託,200塊!」高山峽谷成了擋在怒江人民面前的痛,也是扶貧幹部們不得不面對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