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2,9.5。
這三個數字代表什麼?
去年分數最高的三部華語劇——
是的。
就在我們看衰「臺偶式微」很多年。
臺劇猝不及防「文藝復興」——
《與惡》直面最敏感的現實,罪惡、媒體、司法公正;《俗女》是充滿人情味的散文影像;《想見你》依然是臺偶擅長的偶像愛情劇,但早已用懸疑推理和對少數人群的關懷升級了檔次。
一部是偶然,兩部是巧合,三部,事情還只是那麼簡單嗎?
播放一首《Last dance》,讓時光回到20年前,讓F4、5566、SHE、183club、飛輪海、棒棒糖……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向我們倒帶而來,看看臺灣偶像劇這20年,是怎麼從「黃金十年」到垂死掙扎,又再次重新崛起?
2001年~2005年:橫空出世,一時無兩
不用Sir說,一提起臺灣偶像劇,打頭陣的肯定是這部——
《流星花園》。
這部講述平凡女孩杉菜,在父母的期待下進入英德學院後,為救朋友出頭,惹怒了學院創始四大家族的繼承人F4之首的道明寺,從此展開了她在校園裡與F4之間的愛恨情仇故事。
播出當時創下平均6.43的收視率,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輸出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美日韓印度印尼都有翻拍,至今已有9個版本。不僅直接捧紅了F4、大S等偶像劇演員,「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等經典臺詞現在還被大眾津津樂道。
可能,《流星花園》熱播的時候,有的毒飯還沒有出生,無法想像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盛況。簡單的說,超過現在所有流量明星的總和:海報、雜誌、貼紙、光碟、衣服、鞋子、書包、筆記本,只要有《流星花園》的LOGO就是超級搶手貨。
雖然在大陸播出6集後因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被勒令停播,但在2002年百度搜索年度「十大熱門關鍵詞」、「明星類」和「劇集類」的都以壓倒性比例佔據頭名。
F4就更不得了。在播出後一年舉辦了19場世巡演唱會,每場觀眾超過3萬人。在日本不僅寫下連開七場萬人演唱會的紀錄,更創下華語唱片在日本公信榜的最高位置紀錄。
2003年,F4成為美國《福布斯》雜誌權力榜唯一入榜的華人組合;2006年更成為美國CNN首次專訪的亞洲組合,被稱為「亞洲之光」的締造者。而根據「偶像劇教母」柴智屏的估計,從播出到2005年,至少有5億人看過F4的演出,全世界有16個國家和地區播放過這部劃時代之作。可以說,至今仍然沒有任何一個華語組合能超過當年F4的影響力。
《流星花園》的出現不僅是改寫臺灣電視劇史的標誌,更是開啟臺灣偶像劇黃金十年的鑰匙。
在此之前,佔據臺灣地區觀眾電視屏幕的,是本土武俠、歷史、言情劇和日韓劇,但在《流星花園》後,偶像劇變成了霸屏十幾年的劇種。然而這5年裡,除了F4紅遍亞洲以外,還有不少演員也貢獻了他們的「第一次」。比如,陳怡蓉的第一部偶像劇《薰衣草》。就算你已經把劇情忘得一乾二淨,也肯定會記得「記憶是陣陣花香,一起走過永遠不能忘。」這洗腦的歌詞以及,這玩意兒——
此外,《愛情大魔咒》的SHE,《18歲的約定》的林依晨,《海豚灣戀人》的張韶涵,《西街少年》的王心凌和劉品言,《紫禁之巔》的曾之喬,《薔薇之戀》的鄭元暢,《鬥魚》的郭品超,《愛情合約》的賀軍翔,以及《MVP情人》的5566。
當時的偶像劇不僅是一部劇,而是整個偶像生態中的組成部分。偶像、愛情劇、流行歌曲,三位一體,劇中的主題曲,也是一代人的回憶。
然而除了這些經典外,這一時期,還有2部作品值得一說:改寫收視記錄的《王子變青蛙》和劍走偏鋒的《終極一班》。
《王子變青蛙》的明道,以教科書級別的高冷霸道總裁單均昊和失憶的落難王子茼蒿,給所有後來者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高牆。尤其他為角色所設計的諸如摸袖口的小動作細節,放到現在還能吊打一眾不是面癱就是油膩的男星,堪稱教科書級的霸總。
時至今日,他的一舉一動仍然能讓萬千少女刷爆彈幕。
也正因為明道和陳喬恩的化學反應,加上各種臺偶梗完美融合使得劇情流暢,從道化服到臺詞、運鏡配樂都算得上是當時的巔峰水準。令《王子變青蛙》成功打破《流星花園》的記錄成為當時收視最高的偶像劇。
和集大成的極致之作《王子變青蛙》完全相反的,是天馬行空的KUSO校園劇《終極一班》。
在一眾以愛情為主軸的偶像劇裡,《終極一班》是個異類。
它有愛情成分,也有偶像團體飛輪海的橫空出世,但它的內核卻是異能行者之間的正邪對決。
雖然KO榜排行、戰力指數、各種兵器、金銀鐵時期,以及亞瑟王一天到晚的「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等種種設定,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過於中二。
但一旦接受了它的設定,無論是推理時間線發展,還是給予少數群體「家」的情感內核,都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終極一班》的成功,打開了臺灣偶像劇最強IP《終極》系列的發展之路,儘管後來的作品都差強人意,至今也已經拍了11部作品了。
雖然《終極一班》試圖創新,但終歸只是少數中的少數。
在Sir看來,通過這5年的開發和探索,臺灣偶像劇已形成了固定的風格。
用Sir自創的5要素公式來總結的話——
偶像,演員多為年輕的俊男美女,演技能詮釋劇情需要的感情變化;
愛情,多以活潑青春和悽美浪漫的愛情為主題,以此吸引年輕觀眾;
唯美,多以唯美的畫面取勝,運用逆光、大特寫、濾鏡等手法進行拍攝創造浪漫的氛圍;
摩登,無論是妝發、衣服、衍生品,都以服務觀眾,反映潮流趨勢為主旨打造;
共鳴,以身臨其境般的劇情發展,讓觀眾沉浸在劇情營造的情感共鳴之中。
一大批的臺偶,成為80、90後的戀愛教學。
什麼是戀愛心情,什麼約會橋段,什麼叫做浪漫。
偶像劇,給出理想的展示,有許多,又被我們日後實踐、效仿……
這樣深遠的影響力,至今沒有被任何後起的偶像超越。
2006年~2010年:百花齊放,星光燦爛
在長達5年的探索後,臺灣偶像劇進入了5年黃金爆發期。數量上看,這5年和前5年沒差多少,每年平均產出量都在20部左右。
爆發主要發生在劇的質量。
毫不誇張地說,這5年間,每年至少有10部耳熟能詳的偶像劇出現。
礙於篇幅關係無法一一盤點,Sir想把它們分成兩類——
改良劇和創新劇。
這一時期臺灣偶像劇爆發的原因在於,既有對固有公式的改良,又有突破框架的創新。
先說改良。
改良也分兩種,一種改良是反轉,另一種則是進化。
反轉最為常見。
從《惡魔在身邊》的男惡女純,變成了《海派甜心》的女惡男純;
同一家製作公司,同一個製作人,同一個導演,甚至同一個主演楊丞琳。
從《王子變青蛙》的落難總裁和平凡女,變成了《轉角遇到愛》的落難公主和平凡男;
從《十八歲的約定》的師生戀,變成了《敗犬女王》的姐弟戀。
隨著觀眾的成長,傳統的人設和劇情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對新鮮感的追求。
最快捷又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在人設上進行改變,性格微調的話效用不大,而性別反轉的處理不僅新鮮感十足且話題度也高,角色也特別容易出彩。
得益於這樣的變化,演了那麼多年可愛角色的楊丞琳就憑藉《海派甜心》的「惡角」寶珠姐拿下當年金鐘獎最佳女主角,並成功拓寬戲路轉型;
相比起這些年才被頻頻提起的「大女主劇」,像是最近結束的《下一站是幸福》的姐弟戀的鴻溝和女主自強自愛的臺詞,11年前的《敗犬女王》早就演過。
重組進化則是在原有的偶像劇模板和劇情基礎上,通過增加細節和升級精神內核來改良。
典型代表《命中注定我愛你》和《下一站,幸福》。
霸道總裁和平凡女孩的故事,之前實在太多,有《王子變青蛙》珠玉在前,《命中注定我愛你》卻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大升級。
特別是女主的細節。
《王子變青蛙》讓更多的人記住的是霸道總裁單均昊,女主則始至終都缺乏實質性的成長,男主愛上她更多是因為女主光環。
但到了《命中注定我愛你》,雖然女主一開始同樣是不討喜的「便利貼」性格,但後來蛻變成有目標有能力的新女性。
靠的不是主角光環,而是個人成長來贏得男主的愛。
加上一眾出彩的綠葉如譚艾珍奶奶,林美秀媽媽,和為了夢想失去愛情才懂得後悔的女二等角色。
《命中注定我愛你》一舉躍升為臺灣偶像劇收視第一的爆款,收視紀錄至今也無人能破。
《下一站,幸福》則脫胎於《薰衣草》。
兩部劇同樣都是關於約定,同樣是因為錯過而發生的悲劇,也同樣有絕症、失憶和誤會的劇情。
《薰衣草》集合了日韓催淚唯美劇的套路,而《下一站,幸福》則是集合了《流星花園》《戰神》《放羊的星星》等多部偶像劇的套路。
但為什麼又能爆?
畫面有種加了濾鏡的MV效果,柔光幾乎無處不在,運鏡的流暢度和大特寫的運用更上一層樓。
但除了外因,更大的原因在於,在絕症、失憶和誤會三寶之外,男女主的愛情,還多了一層互相救贖的深刻。
過去,是梁慕橙將任光晞從喪父之痛以及對女人不信任而自甘墮落的泥沼中拉出,而對任光晞的思念則是支撐梁慕橙走下去的動力。
兩人由始至終的命中注定,某種程度上甚至和《想見你》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再加上小小彬的超常發揮和無條件付出的絕世好男二吳慷仁,畫面好看之餘,感情深刻,劇情大起大落,賺足了眼淚還給你完滿的Happy Ending。
能成偶像劇史上收視第二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這當中,將反轉和進化都做到了極致的,Sir覺得《惡作劇》系列。
《惡作劇之吻》是反轉,而《惡作劇2吻》則是進化。
主線上《惡作劇之吻》從過去典型的男追女模式,反轉成女追男。
儘管細節上還有著直樹對管制式家庭教育的對抗和找尋自由和理想的描寫,但無論是宣傳還是劇情重點仍然落在湘琴的「追求」過程上。
真正進化的,是《惡作劇2吻》。從第一部講述男女間的喜歡和追求,上升到對人生目標的追求和兩人間互相影響,互相成長的愛情觀塑造。整部劇的內核,都融在直樹這段放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拿出來一看再看的臺詞。
婚姻,不應該是你我生命中的唯一,我們應該去發展,更多不同的可能,我不希望婚姻是用來束縛我們彼此的。
這也是當時偶像劇裡非常罕見的,不同於大部分偶像劇把重點放在敘述求愛過程,而是去深挖大團圓結局之後,誠實地面對婚姻和現實的困惑。
雖然這一時期的偶像劇大部分都離不開「追求真愛」這一個終極目標,但創作者們通過人設、劇情細節等調整和變化,不斷地為傳統偶像劇創造新驚喜。
然而,真正讓Sir對臺劇刮目相看的,卻是創新劇。
在反應校園暴力和謀殺等黑暗議題的《愛殺17》拉開帷幕之後,臺灣偶像劇的異類,開始多了起來。
印象最深刻的有四部《白色巨塔》、《波麗士大人》、《痞子英雄》和《犀利人妻》。
《白色巨塔》雖然遠比不上日版的經典和震撼,但對臺劇來說已經是一次不得了的嘗試。
它打破了對於醫生這一崇高理想的美好,也讓人見識到醫院裡權力的爾虞我詐。
在這部14年前的劇裡,你甚至已經能見到在後來《麻醉風暴》和《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那些擲地有聲的追問。
沒有人是真正在替這個環境著想,媒體拼命報導不是為了正義,只是為了要製造新聞,而那些想改革的人,卻都不是在位置上的人,在位置上的那些只想著如何在這件事情中自保,同時利用這次機會清除異己。
你們都希望他死,大家都希望他死,但是民主法治是用來討好人民,討好媒體的嗎?
《波麗士大人》和《痞子英雄》都是以警察為題材。
一部是描寫從警校到成為警察過程中所面對的黑暗,一部則是取材自「拉法葉軍購案」,兩者都對黑金政治、警界腐敗、黑社會當道的社會進行大膽揭露。
《犀利人妻》則是當年收視最高,話題度最高的跨類別新嘗試,因為它融合了偶像劇和家庭倫理劇兩個劇種。
「小三」角色所反映的現實,戳中了不少觀眾的痛點。
不難發現,其實這四部作品的突破都在「打破」,打破臺灣偶像劇多年在醫療、司法和愛情等題材營造的一片美好的願景。儘管愛情題材仍然佔據最大的份額,這些寧可冒險也要跳脫出虛幻愛情的創新劇和求新求變的創作者們的努力,在Sir看來卻彌足珍貴。
沒有這個時期的他們,很可能就不會有臺灣偶像劇的下一次復興。在這一時期,除了爆款眾多的繁榮景象,戲外演員間的競爭,也是媒體和觀眾樂此不疲的談資。一年一度的金鐘獎,是Sir必看的固定節目。作為臺劇唯一權威的頒獎禮,每年的獎項歸屬總會掀起一輪罵戰。
自2001年蔡嶽勳導演憑藉《流星花園》拿下唯一的大獎最佳導演獎後,偶像劇用了8年,才在金鐘獎的大獎裡佔據一席之地。這一時期有兩次爭議,在聊臺灣偶像劇的時候是絕不可能略過的。
2008年,林依晨VS陳喬恩的視後之爭。
《惡作劇2吻》VS《命中注定我愛你》。
因為前者先播,所以一開始前者收視率更高,但後者過了不到兩集就反超並創下偶像劇收視歷史,論收視率陳喬恩其實更勝一籌。
然而,林依晨憑藉《惡作劇2吻》對於湘琴從學生到人妻的細緻演繹成為首位拿下金鐘獎的偶像劇演員。
《命中注定我愛你》也創造了歷史成為首部拿下最佳作品的偶像劇。
儘管最後是各有所得,但2009年陳喬恩開始北上發展,也就沒再拍過臺劇,兩人在臺劇的競爭告一段落。
但誰才是臺灣偶像劇一姐的爭論成為臺灣偶像劇輝煌史的不可磨滅的部分。
就算那麼多年過去了,也從未休止。
如果說林依晨和陳喬恩是實力和運氣的較量,那麼2009年的金鐘獎,周渝民和趙又廷的視帝之爭則更富戲劇性。
兩人都憑藉《痞子英雄》入圍。
周渝民當時呼聲最高,因為他突破了以往偶像劇裡的憂鬱貴公子的形象,塑造出玩世不恭卻內心藏有傷痛過往,忍辱負重的陳在天一角。
趙又廷是第一次出演電視劇,儘管表現可圈可點,但仍有生澀。
結果卻跌破了所有人的眼鏡。
視帝由趙又廷拿下,他在得獎感言裡稱周渝民大哥,他爸趙樹海還在臺下拉起周渝民讓他接受稱讚,百般推搪之下周渝民只得拍起了手。
儘管得獎還是得看天時地利人和,但當時這一幕,足以載入臺灣偶像劇史冊。
留意隔壁看戲的羅志祥
自此,《痞子英雄》再無陳在天,就算這個IP擴展成系列電影,「痞子」也從周渝民變成了黃渤和林更新。連續兩年的大獎歸屬,臺前幕後的恩恩怨怨,也從側面反映臺灣偶像劇題材百花爭鳴的繁榮和演員間競爭激烈的狀況。
但誰也沒有料到,如此繁榮過後,便是下坡路的到來。而且,竟來得如此之快。
儘管4年後,周渝民憑藉非偶像劇《彼岸1945》如願捧回了金鐘獎最佳男主角。
但臺灣偶像劇,也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
2011年~2015年:浮沉掙扎,靈光一現
2011年,臺灣偶像劇產出數量史上首次超過30部。
收視冠軍是《我可能不會愛你》 ,在金鐘獎橫掃包括最佳男女主角、女配、導演、編劇、作品和行銷7個大獎。
但這一切,卻被視為臺灣偶像劇最後的高光。
因為接下來好幾年,你都見不到像《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樣的爆款再出現。
儘管產出量一年比一年多,但口碑收視雙收的偶像劇卻幾乎沒有。
別說9分劇,在2012-2014這三年產出的117部偶像劇中,能上8分的,只有6部。
2012年《小孩大人》《罪美麗》
2013年《我的自由年代》《親愛的我愛上別人了》
2014年《妹妹》《16個夏天》
曾經的版權輸出也不盡人意,就以最大的引進方大陸為例。
大陸引進臺劇在2009年最多,共33部,但隨後開始減少,2011年引進的臺劇減到個位數,到2013年只剩3部。
圖來自文化產業評論
過去臺劇賣大陸版權,單集最多可到近百萬元,現在單集已經跌到30多萬。
在Sir看來,臺劇的不吃香,是從大陸觀眾的視野擴展開始的。美劇、日劇、韓劇有更精良的製作和更豐富的類型。大陸的自製劇,也開始迎頭追上。甚至,在大陸引進的臺劇逐年減少,臺灣引進的大陸劇卻逐年遞增,佔據三大臺的黃金播出時段。
那幾年,別說大陸觀眾不看臺劇,連臺灣觀眾自己都不怎麼看了。
2011年,臺灣引進大陸劇161部,播出時數20,708小時,佔有率達23.16%,遠超過臺灣自製的偶像劇33部;
2012年,引進大陸劇204部,播出總時數為22,714小時,佔有率上升至26.57%,超過了韓劇的25.13%。
臺劇,成為在臺灣排在大陸劇、韓劇之後的劇種。
更重要的原因,來自行業內部。
小說《白色巨塔》的作者,參與製作《麻醉風暴1&2》的作家侯文詠在訪問中就曾以這樣一句話概括出臺灣偶像劇最大的困境。
一個片特效可能要找國外,武打指導找韓國,一個好的攝影師卻沒有檔期,演員又都要到大陸去發展。
《新活水》雜誌
是的,人才外流,片酬和發展空間成為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導演和製作人都紛紛選擇出走。
《流星花園》《白色巨塔》的蔡嶽勳導演擴展《痞子英雄》IP,兩部電影都有大陸片方加入投資,還拍了口碑崩了一路的《深夜食堂》;
而被稱為「臺灣偶像劇教母」的製作人柴智屏,在前年製作了《新流星花園》後,去年再傳出消息將製作《新轉角遇到愛》。
演員的流失則更加普遍。就像前面提到的偶像劇一姐之爭的陳喬恩和林依晨。
2009年就開始到大陸發展的陳喬恩,在2017年就收入8.3億新臺幣。
這個收入,臺灣電視臺一年都沒法達到那麼高。
而林依晨在臺灣一集電視劇的片酬約40萬新臺幣,但在大陸一集片酬可以到200萬新臺幣,足足高5倍。
到了2019年,兩人的片酬已經高達5000萬和4000萬。
因為沒有演員培訓機制,人才流失導致臺灣偶像劇演員青黃不接。
Top級別的能北上的北上,不能北上仍然在拍的還是那批人,合作來合作去也是一樣的人在輪流交換。
觀眾失去新鮮感,自然而然地就提不起興趣看劇。
其次,在日韓大陸劇都不斷地投入大量製作費以提高電視劇的質量,但對於有著100多個電視臺的臺灣來說,競爭激烈,經費有限。
在製作成本日益上漲的當下,道化服、布景美術能做到的升級非常有限,自然無法與投入成本高、製作越發精美的大陸劇和日韓劇相比。
在品相就無法進入觀眾法眼的臺偶便陷入了死循環——
除此之外,很大一部分的臺灣偶像劇仍然遵循使用多年的成功公式,卻忽視了當年看偶像劇的那一批80後和90後觀眾早已長大。
那些虛幻的浪漫愛情戲碼和狗血橋段早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口味,在網絡不斷發展之下,多得是歐美日韓大陸劇可以選擇。
臺灣偶像劇就這樣被打入了冷宮。
主持人蔡康永就在2012第47屆金鐘獎直白地吐槽偶像劇那些很扯卻一直用的劇情:
1. 如果有人開槍,對方的心臟一定在另一邊;
2. 發生了誤會,一方不停地說'你聽我說',另一方則一定捂著耳朵連稱'我不聽我不聽';
3. 打破杯子永遠找不到掃帚,女服務生只能蹲下來用手撿,然後一定會把手割破,包紮時一定與男主角深情對望、接吻;
4. 男女主角告別時,公車總是靜靜地等在一旁,甚至一等就是5分鐘;
5. 女主角摔倒一定被男主角接住,然後嘴唇一定碰上嘴唇,最神奇的是他們都不會撞到門牙"。
毫無疑問,市場的轉型和自身的止步不前,都讓臺灣偶像劇面臨嚴峻的考驗。這種苦況一直到2015年,才發生了點變化。深感危機的創作者們決定自救,為臺灣偶像劇帶來了一波小爆發。
口碑堅挺。
但在大陸的卻不怎為人熟知,因為臺劇,早已成為一個被習慣性忽略的名詞。
豆瓣評分:8.7、9.3、8.5。
但如果看進去你就會發現。
無論是題材還是角度,臺灣偶像劇似乎變了。
竟然變得,不那麼偶像?
《麻醉風暴》製作人找來專業麻醉科醫師當顧問指導,演員全都經過專業訓練才進行拍攝;
《一把青》用了4年時間打磨劇本,雖然拿到了6000萬新臺幣輔助金卻仍然拍了一半沒錢拍下去,導演不得不去求企業籌錢,用了七個半月才拍完;
《出境事務所》大膽地將全片放上了YouTube並與新興平臺Line TV合作,擴展收視群體。
一改簡陋的製作,蹩腳的故事,陳腐的套路。
窮則思變。
臺劇的變革,已經在悄悄醞釀。
2016年~2020年:轉型升級,再創奇蹟
臺灣偶像劇這種囿於定式,資金缺乏,人才流失的困境,終於在2016年迎來了變化。
是的,植劇場。
以知名製作人王小棣,導演瞿友寧、徐輔軍等,編劇徐譽庭、張可欣、溫鬱芳等知名偶像劇創造者為主導。
由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知名演員帶領24位新人合作,為復興臺灣偶像劇所打造的電視劇品牌。
2016年至2017年間,以「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和「原著改編」四大主題,產出了8部有別於過往偶像劇定式的新「品質偶像劇」。
回想一下你會發現,植劇場的推動者大多也是在黃金爆發期那波創新劇的主創。
《犀利人妻》的導演徐輔軍,《惡作劇之吻》《我可能不會愛你》的導演瞿友寧,《波麗士大人》的導演王小棣。
其中《戀愛沙塵暴》《荼蘼》和《花甲男孩轉大人》都獲得了8分以上的好評。
《荼蘼》甚至被騰訊視頻買下,如今播放量已潑9000萬。
然而在Sir看來,植劇場的出現其實緩解了臺偶內容陳腐和人才流失的兩大問題。
內容不只是愛情,還拓寬到懸疑、恐怖和文學改編範疇;
沒有新演員?以老帶新。
《想見你》的許光漢和顏毓麟,《我們與惡的距離》陳妤,《誰先愛上他的》謝盈萱,都是通過植劇場才被更多觀眾熟知。
人才和內容的問題緩解了,那麼最重要的,製作費緊缺的問題又怎麼解決?
這就不得不提2016年的《通靈少女》。
臺灣公視與HBO Asia首次合作,也是HBO的第一部全中文電視劇。
一開播就打破了《痞子英雄》保持了7年的收視紀錄,同時創造了HBO Asia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地播出的所有亞洲原創劇的收視紀錄。
從《通靈少女》開始,便拉開了臺灣偶像劇與影音平臺合作的序幕。
2018年
公視 X Netflix《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愛奇藝《1006的房客》《人際關係事務所》
2017年~2019年
LINE TV 《HIStory》系列;
2019年
Netflix《罪夢者》《極道千金》《驚悚劇場》;
公視 X CATCHPLAY X HBO Asia《我們與惡的距離》;
三鳳 X FOX 《想見你》
和影音平臺的大量合作,解決了一部分資金短缺的問題。
但歸根到底,真正能留下觀眾和成功輸出的,還是作品本身。
在2016年至今播出的186部臺灣偶像劇裡,有17部過8分,而這17部裡,沒有任何一部是符合之前那條5要素公式。
就算是愛情題材,也不再是霸道總裁、失憶、誤會這些看膩了的戲碼。
比如《戀愛沙塵暴》和《酸甜之味》是愛情與家庭,《1989一念間》是愛情穿越,《荼蘼》是愛情+平行時空雙線,《想見你》想見你是愛情+時間循環。
這些劇都跳脫出傳統臺劇的愛情劇框架,以更貼近觀眾年齡層,更具現實感和更能共鳴的設定和故事形成新·臺灣偶像劇模式。
更多的佳作都是反映當今社會的忽視的事實。
《越界》《20之後》《紅色氣球》都是同性題材的作品;
《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一起犯罪案件對於家庭、新聞媒體、司法體系等方面的影響;
《麻醉風暴2》延續第一部「把脈」醫療系統,喚醒對醫療體質弊端的思考;
《鏡子森林》探討媒體行業的黑幕與媒體人的掙扎;
《花甲男孩轉大人》和《用九柑仔店》則是聚焦成長、家庭、鄉土情懷;
你會發現,無論是製作,還是題材,或是內核上看,臺灣偶像劇早已不是你認識的那個樣子。
一直在天上飛的臺灣偶像劇,總算開始緩緩降落地面。
Sir甚至覺得,近幾年轉型的臺灣偶像劇已經不能再單純被定義為「偶像劇」。
或許,「新·臺灣類型劇」才是更貼切的稱呼。
這種質的改變,也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才迎來了一點曙光。
在《植劇場》的推動,2015和2019年這兩波爆發後,能否持續再輸出優質的偶像劇,重塑過去黃金十年的輝煌?
一切,都是未知。
最後,Sir想用侯文詠作家在《新活水》雜誌聊到新臺劇發展後續時的回答作為結尾。
電影《老師,你會不會回來》,王政忠老師講說「1乘以無數次,還是1;但只要多0.1,1.1隻要乘七次,就大於2了!」所以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多做0.1的改變,這個社會一定會改變,我們的影視風景也絕對不一樣。這個邏輯就是你在你能力範圍內,再多做一點,讓它變成遍地開花的力量。
0.1,要做到其實很簡單,但難的在於當你眼前只有巨大的數字,如何還能看到、重視那0.1的存在?
別小瞧「小」,往往刺破氣球,只需要一根尖小銳利的針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