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容小覷的「萬一」
2018年時,《三聯生活周刊》曾做過一次頗為揪心的採訪,採訪對象是一些兒童癌症患者,令人心酸的場景至今還讓人歷歷在目。
有一位4歲的癌症患兒,下肢已經沒有了知覺,無法站立和行走,翻身時需要媽媽用手把他扶起,調整姿勢後再躺下。疼的時候,孩子會哭鬧著大喊大鬧要媽媽抱,媽媽只好一邊抱著他,一邊拿出手機放動畫片讓他觀看,儘可能調低音量,避免打擾他人……在被病痛折磨的最難受時,孩子經常大喊:「媽媽我不想離開你,你要記得我。」
△ 紀錄片《人間世》
每每看到這樣的故事,即使作為旁觀者,也會感到一陣陣的百感交集。然而這樣的故事並非孤例,走進某全國兒童腫瘤診治科室,會見到清一色的「小光頭」,他們被迫剃掉了美好,似乎失去了這個年紀應有的亮色。據某兒童腫瘤科主任介紹,兒童患癌的發病率大約在萬分之一左右,此數字正在緩慢提升。
癌症患兒的現狀背後,是一個沉重但不得不面對的話題,當今,癌症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屬,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概率,它也正在威脅著孩子們的健康。相比兒童,青年人或中年人遭遇癌症的比例又要高得多。以往,我們總會覺得,還有大把的青春和時間可以揮霍,危及生命的重症還在距我們遙不可及的未來。可現在,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全年齡段的患癌機率都在增加,年輕與年富力強並不能和不患癌劃等號。
據國家癌症中心2019年發布的最新癌症數據統計結果(收錄數據截止2015年)顯示,近10多年來,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看到這樣的數據,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為何會逐年遞增?儘管癌症的明確病因尚屬於未解之謎,有的人一天兩包煙,卻一輩子不得肺癌,有的人活得很健康,卻莫名其妙地被癌症擊垮。但一些誘因還是有跡可循的。
△ 我國的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遞增。來源《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
當下高節奏的生活,導致人們的生活壓力驟增,由此導致人們在很多時候的生活習慣也愈發不健康,如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節制等等,情緒也隨之忽好忽壞,這一切,都是導致癌症高發的客觀誘因。壞習慣、壞空氣、壞老闆、壞脾氣、壞基因、壞運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一切與癌症的高發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生活中又很難避免這樣的蝴蝶效應。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們,雖然目前癌症的患病機率只是「萬一」,但這樣的「萬一」,真的不容小覷。
0/2
脆弱的光鮮
美國遺傳學家喬治·丘奇是世界基因工程學界泰鬥級的人物,在此前的一次採訪中,他談到了自己對癌症的一些看法。
△ 哈佛大學教授——喬治·丘奇 / 來源:sciencemag.org
喬治·丘奇認為,儘管目前多重基因重組技術(Multiplex Editing)已經實現了巨大的進步,早在2007年,就有三位科學家因開創基因靶向技術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有科學家可以精確地修改老鼠的單個基因。但這樣的技術並不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也就是說,目前我們還不能精準地同時編輯一大堆基因。換而言之,喬治·丘奇給出了一個讓絕大多數人都更易理解的結論——未來十年內,人類可以預防癌症,但能否治癒癌症,還是一個未知數。
儘管喬治·丘奇給出了一個並不完全樂觀的結論,我們的先輩在抗癌的歷史長河中也屢戰屢敗。但癌症是多細胞生命的內在特性,人類目前可以努力控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使之成為一種可以控制的慢性病,這可以說是目前人類抗癌的終極目標。
△ 電影《抗癌的我》
在這方面,我們看到了不少希望,在1970年,第一個致癌基因(Oncogene)被發現後,科學家們對於癌症終於找到了一些法門,經過漫長的努力,開發出只針對癌細胞,同時又不會傷害健康細胞的所謂抗癌「靶向藥物」。隨著醫學的發展和靶向藥的進步,癌症正在逐漸變成一種可以「帶癌生存」的類似慢性病,病人存活的周期會大大變長。
對於癌症患者來說,這當然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另一方面,當抗癌變成一場持久戰,被延長的治療周期也隨之帶來了更大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因此,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抗癌將變成一種長期消耗。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即便是看似光鮮的中產階級,面對這樣的長期消耗,也會深陷困境。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過上了所謂中產、新中產的生活,但這樣的光鮮又是極度脆弱的,在漫長的抗癌之路面前,它顯得頗為不堪一擊。香港演員張明達曾是周星馳電影中的御用配角,他飾演的「狀元郎」宋世傑等角色,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
但2010年左右,他被確認中期鼻咽癌。隨後,高額的治療費也幾乎花光了他家裡面所有的積蓄。甚至為了不拖累妻子,他在2016年突然宣布和相伴15年的妻子離婚……
作為高收入群體的電影明星都在對抗癌症的高昂成本下捉襟見肘,那麼對於普通人而言,這勢必更將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0/3
為奇蹟留出空間
既然患癌的概率正在增加,抗癌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與金錢,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未雨綢繆,為奇蹟留下一些空間呢?
這就需要我們「自我賦能」安全感,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和經濟槓桿,為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提前進行保險。事實上,商業醫療保險產品,就是能夠幫助我們做好規劃和保障的好工具。尤其是銀保監會在2016年底提出「保險姓保」這一主張後,讓保險回歸到保證的本質,凸顯其保障功能。
11月10日,針對人們面對的抗癌焦慮,作為平安集團旗下專業的健康險公司,始終為用戶提供保險保障+就醫服務+健康管理等一站式服務的平安健康APP推出了一款終身防癌險。
當患癌年齡下沉,患癌機率增加成為近些年的「時代病」,如何面對因病致貧的長期消耗成為當代社會中的新課題,所謂的蝴蝶效應也並非無解,通過配置保險的方式,統籌自己的人生,已經成為一種科學的、現代的、嶄新的生活方式。沒有人不留戀光鮮的生活,讓脆弱的光鮮變得堅強,是我們在努力奔富之後,又一次生活進階。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平安)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李雨旋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趙星宇
作者:morle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