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攝影圈周刊」
關注公眾號,並設為星標☆
一同踏上藝術攝影之路
布雷特,緬因,2008
文 | 亞歷山德拉·施瓦茨(Alexandra Schwartz)
譯 | 海浪
編輯 | 柴柴
來源 | 瑞象館
布雷特·基爾洛(Brett Kilroe)是唱片界一位從業逾二十年的藝術指導,曾為諸多音樂人負責唱片設計和品牌推廣工作,合作過的藝人包括Kings of Leon, Foo Fighters,Missy Elliott,Taylor Swift。Ol』 Dirty Bastard(骯髒壞傢伙)的首張單曲封面——那張標誌性的配有歌手本人頭像的政府援助身份證——便出自基爾洛之手;The Strokes(敲擊樂隊)的著名專輯「Is This It」擁有兩版大相逕庭、效果驚豔的的唱片封面,它們也是基爾洛的傑作。當然,唱片是和聲音密切相關的,但它也關乎某種樣貌。正如鼻息提示我們舌尖之味,眼睛也能幫助我們想像雙耳所聞,這便是基爾洛的所在與所能。「他能夠創造世界,創造一個完整的背後的故事。」攝影師丹·溫特斯(Dan Winters)這樣說到,他是基爾洛的摯友,也是他的工作夥伴。
2011年末,基爾洛被確診為結腸癌四期,自此他和溫特斯一同發起了一個非常私人的拍攝項目。在此後的四年中,只要兩人身居同處,溫特斯便會為基爾洛拍照:無論是在基爾洛位於A大道的公寓中,還是在溫特斯的位於喬治亞海岸的沙灘別墅;無論是在賓館房間,還是在醫院診室。起初,癌症的治癒並非毫無希望。溫特斯表示:「這個項目是對此次旅程的一個記錄,終點未知,但我們知道自己想要去記錄。」
確診後不久的布雷特,紐約,2012
布雷特在拉德諾湖,納什維爾,田納西,2013
溫特斯拍攝了上百張照片,它們拼貼出一個男人飽受病痛的樣貌,也見證了病魔的野蠻侵襲。在一張特寫中,溫特斯記錄下基爾洛布滿疤痕的身體,在此之前,一隻鈦合金泵剛剛將化療藥品直接插入了他遭受癌細胞轉移的肝臟;他也拍攝基爾洛剃光的頭皮,在那裡,癌症入侵了他的頭部,放療射線留下一塊如同麥田怪圈的灼燒痕跡。一張2014年的照片中,基爾洛身穿內衣、背靠牆壁,他雙手緊扣,保護性地放在腹股溝處。他的身體被光影愛撫,肌肉的線條依然分明,看上去美麗、強健;然而化療泵的存在使他的右胸產生了異樣的凸起。一條網狀頭巾精緻地圍住他的頭顱,讓他看起來很像攝影師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地牢系列中的神秘人物,權欲滿盈、鎮定自若。但這條頭巾並非性感的成人玩具,它只是一件醫療用品,正是透過那裡,射線穿透了他的頭骨。
第一次手術,紐約,2013
剃髮,泰碧島,喬治亞,2015
放射灼傷,泰碧島,喬治亞,2015
放射治療面罩,紐約,2015
基爾洛被確診時是41歲,變得衰老只用了他5年的時間。面對如此可怕的轉變,攝影師所做的也許意在轉移注意,幫助病人保持自己的尊嚴,也許是想藉此緩解自身的痛苦。這些充盈著溫存與共情的照片,記錄下了友人間特別的愛;這種拒絕「迴避」的姿態正是對朋友不離不棄的承諾。如此近距離的觀察是需要勇氣的,允許自己被以如此方式觀看也是一樣。「我完完整整地看見了布雷特,我為此心存感激。」溫特斯如是說。
帶著化療瓶的布雷特,泰碧島,喬治亞,2013
A大道公寓,紐約,2015
布雷特,泰碧島,喬治亞,2015
布雷特抵住玻璃門的手,紐約,2015
溫特斯向基爾洛展示了所有的照片,除了臨終的那幾張;他允許朋友看到自己的樣子。在基爾洛患病期間,兩人依然保持著專業性的合作,自始至終都是親密的工作夥伴。溫特斯回憶起拍攝某張照片時的情形,那時基爾洛站在朋友沙灘別墅的車庫門前,手持化療瓶。當時的溫特斯被光線的美所震驚:「我記得自己對他說,『這真是太驚人了,布雷特,你會喜歡這個的。』」如此詩意地去回應當時的情景其實是有些奇怪的,但基爾洛知道朋友的用意。「我們日後會有機會一起翻看這些照片,也會因為彼此的決定而感到高興,」他告訴溫特斯。
床上的布雷特,紐約,2015
嗎啡助眠,紐約,2016
布雷特在斯隆·凱德琳癌症治療中心病房的窗景,紐約,2016
在斯隆·凱德琳癌症治療中心,紐約,2016
今年年初,基爾洛搬到了斯隆.凱德琳癌症治療中心,在姑息療法(palliative care)前接受進一步的治療。溫特斯夫婦和他們的一些共同好友一直守候在他的身邊;在基爾洛生命的最後九天裡,溫特斯每天都睡在他病房的沙發上。3月24日,所有人陷於沉默,直到「Two of Us」的歌聲在午後響起。這是披頭四的一首關於回家的歌,歌聲方止,基爾洛便停止了呼吸,享年45歲。一小時後,溫特斯為朋友拍攝了最後一張照片——那是他的手掌,手指開張,沉靜而釋然。
在斯隆·凱德琳中心散步小憩,紐約,2016
布雷特的手,紐約,2016
(本文譯自紐約客網站photo booth欄目,文章原名《面對癌症的友情肖像》「Portrait of A Friendship in the Face of Cancer」,作者亞歷山德拉·施瓦茨是《紐約客》特約撰稿人。)
閱讀更多
Viviane Sassen | 權肇 | Cristina De Middel
尼克森 | 科貝羅 | 埃韋頓
斯坦菲爾德 | 迪克斯特拉 | 李明浩
山本昌南 | 溫希普 | O『Callaghan
Robert van der Hilst
呂楠 | 慕容拖鞋 | 楊文彬
鄭知淵 | 張克純 | 王軼庶
木格 | 張曉 | 李朝暉
「攝影圈周刊」建了一微信群,
旨在閱讀、分享、討論、進步。
想入群的夥伴,
請先閱讀:
然後按文章要求入群。
投稿郵箱:893197794@qq.com
柴柴個人微信:missb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