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島渚 日本「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1976年導演的《感官世界》讓他聲名鵲起。1978年《感官世界》的姊妹片《愛之亡靈》上映,獲得第31屆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3年1月,大島渚因肺炎病逝,享年80歲。
【一種追憶】
當若松孝二離開人世之後,我們感嘆日本在世的大師越來越少了,但好在那個最應該被稱為大師的人還在,他就是大島渚。1月15日,大島渚因為肺炎逝世。這個時候,我們更應該感嘆,也許曾經的時代真的已經結束了。
相比較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今村昌平,大島渚的名字似乎不會被大多數影迷廣泛提及。對普通大眾來說,如果不是《感官世界》,恐怕大島渚早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了。《感官世界》作為大島渚後期的作品,的確影響或者說引發了許多人的興趣,但伴隨而來的,也是最長久的誤解。
上世紀50年代,大島渚像很多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醉心於學生運動。二戰結束後的日本,社會問題儼然無法調和,學生們對政府的不滿日益強烈,對美日安保條約的反對逐漸變成了對整個體制,對權力的反抗。活躍在當時的文藝先鋒,有開創「暗黑舞踏派」的大野一雄和土方巽,有用紀錄片說話的「青之會」成員土本典昭和小川紳介。他們或多或少都為日本的民主與言論自由做出了巨大貢獻。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大島渚,自然也受到這股思潮的影響,早期的作品都離不開「反對」二字。大島渚的電影生涯從「松竹」開始,導演處女作《愛與希望之街》也是在這裡完成,影片以描述底層生活狀態為主,通過鴿子來隱喻希望,故事儘管傷感,但仍舊保留了一絲溫暖。而這部影片也奠定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島渚電影作品中的左派傾向。此後大島渚採訪小川紳介(大島渚的「創造社」與小川紳介的「青之會」都是活躍在60年代的獨立製片組織),也更像是兩個左派對時代的再述。在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大島渚是反社會者,但相比較50年代中期風行一時的,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太陽族」,他對社會改革仍懷有一絲希望,這或多或少也是大島渚此後電影生涯轉變的徵兆。
一直到1973年大島渚解散「創造社」。這個在日本電影史乃至世界電影史上都應該被廣泛研究的電影製作共同體,為日本電影注入了大量新鮮血液,也留下了無數經典作品。從青少年題材電影《少年》到對戰敗的反思的電影,從反思民主思想運動的電影到描述時下先鋒藝術家的紀錄片,大島渚作品之廣泛,也成為年輕創作者的典範,毫無疑問,那是大島渚導演生涯最為豐富多彩的時期。
「創造社」之後,大島渚的創作發生了轉變,他接受法國人的投資,拍攝了著名的《感官世界》,以性作為一種儀式化的表現,保留反對者的姿態;之後是《愛之亡靈》;緊接著《聖誕快樂勞倫斯》與《馬克斯,我的愛》分別把反抗的焦點放在戰爭下的同性特質與畸形性特徵的主題上。這一階段的電影,可以算是大島渚晚期作品,為他在國際上贏得不小聲譽。這一時期,大島渚的電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但這爭議是短暫的,因為他的電影生涯基本已經結束。大島渚被冠以「情色大師」之名,我們似乎已經忘了他曾經是一名為了自由民主的「反對者」。相較於爭議,這誤解來得更長久。
1999年,大島渚把司馬遼太郎的《御法度》搬到銀幕,影片的焦點仍然集中在歷史中的同性特質,但影片的唯美程度超乎想像,這是大島渚最後一部作品,也是最別致的存在。
1986年,土方巽去世,緊接著是小川紳介、土本典昭和大野一雄,加上去年10月去世的若松孝二。我雖然沒有資格宣稱一個時代成為過去,但這的確也是我在得知大島渚去世後,最真切的感受。
□王沐(北京 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