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的「觀」怎麼讀

2021-02-23 漢典文化傳播

前不久,電視上熱播歷史連續劇《貞觀長歌》。劇中人都把唐太宗年號「貞觀」的「觀」字念成平聲的guān。有作者撰文指出:這個音念錯了,應當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貞觀」條的注釋,讀成去聲guàn。

 

這樣的意見有沒有道理?兩種讀法究竟誰是誰非?下面讓我根據有關的文獻資料,對「貞觀」一詞的語源及其音義的歷史演變作一點粗略的考辨,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在中外歷史上,曾經以「貞觀」作為年號的,除了唐太宗以外,還有西夏的崇宗和日本的清和天皇(約當公元9世紀中葉)。據前人考證,「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舊注認為:「貞,正也」「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這裡的「觀'',可以理解為觀看、觀察。但宋代的儒學大師朱熹卻在《周易本義》中說:「觀,示也。」「示」即「示人」,是展示出來給人看的意思。這兩種解釋,把同一個字分為立足點不同而又互相關聯的兩個義項,其實後者分明是從前者引申而來,應當讀同一個音。但是,在唐代以前,它們卻被分成了平聲(guān)和去聲(guàn)兩音。請看西晉文學家陸雲所作兩篇詩賦的用韻情況(藍字押平聲韻,紅字押去聲韻):

 

《贈汲郡太守》詩:「於穆皇晉,豪彥實蕃;天罔振維,有聖貞觀。」

《南徵賦》:「悲國步之未夷,仰夙興而昧;括無方而大誥,集率土而貞。」

 

同一位詩人的兩篇韻文,其中「貞觀」的「觀」,卻一讀平聲,讀去聲,可見當時一字同義異讀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因此,唐代訓詁學家陸德明便在《經典釋文》中為《周易·繫辭下》中「貞觀」的「觀」字註上了去聲和平聲兩個讀音:「官喚反(guàn),又音官(guān)。」

 

如果對於某篇經典中某個同義或近義的字只是一般的兩讀通用,也許情況還不會太糟,你只要全篇始終取其一讀即可。現在的問題是,有些權威的註疏家還非要給你硬性規定:某個完全同義的字,這裡必須讀平聲,那裡必須讀去聲,而這些規定又往往隨心所欲,毫無標準可言,這就勢必搞得人一頭霧水、難以掌握了例如《周易》有個「觀卦」,其卦名為「觀」而其卦辭、六爻爻辭、彖辭和象辭以及古注中也十多次用到「觀」字,如:「大觀」「以觀」「下觀」「觀先王」「觀民」「童觀」「闚(kuī)觀」「觀我生」「觀國之光''「觀其生」「觀盛」「觀至」「觀之」「觀感」「觀處」「觀時」「觀之主」「觀之盛」等這「觀」字的意義,基本上來自卦名,兩者或同或近,或者存在著直接的引申關係,讀音理應相同。但陸德明卻認為,卦名的「觀」和「大觀」「以觀」「觀先王」「觀民」「童觀」「闚觀」「觀我生」的「觀」都讀去聲官喚反(guàn),而「觀國之光」的「觀」則一般讀平聲官(guān),但也可讀去聲(guàn)。此外,他又說「觀盛」以下各個「觀」字都讀去聲「官喚反」,但在「大觀」「以觀」等詞的下面又引王肅、徐邈等家舊注,說這些「觀」也可讀作平聲「官」。這樣莫名其妙地隨文作注,叫後世的讀者怎麼能掌握呢?所以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就批評陸德明說:

 

陸氏於此兼收平、去兩音,於「中正以觀天下」云:「徐(晉徐邈,字仙民)唯此一字作官音」,是童觀、闚觀、觀我生、觀其生、觀國之光,徐仙民並讀去聲矣!六爻皆以卦名取義,平則皆平,去則皆去,豈有兩讀之理?

 

此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觀」字條「觀,諦視」下也寫道:

 

(諦視)審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一義之轉移本無二音也。而學者強為分別,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錯出,支離殆不可讀。不亦固哉!

 

通過對古代重要的韻書和字書的初步查檢可以知道,在「觀」字同義異讀、隨文混注的影響下,從北宋的《集韻》、元代的《韻會舉要》、明代的《字彙》,直到清初的《康熙字典》,都將「觀」字的「視(常視)」義,同它的「諦視」「示」「《周易》卦名」等義項,分別列入平聲guān和去聲guàn兩個音項之中。這種現象,經過錢大昕、段玉裁兩家批評以後,從清末到民國初年,仍然沒有什麼改變例如:

 

《考正字彙》(清光緒十六年版)

(一)音官(guān)·視也……

 (二)又音官去聲(guàn):卦名;示也。


《中華大字典》(民國四年版)

(—)(guàn):①諦視。……②

示也。……⑤卦名。……

 (二)(guān):①視也。……⑦

示也。……

 

從上引資料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的字典中,「觀」字的「視」義同「諦視」「示」「卦名」等義仍然被分列在兩個不同的音項,甚至一個「示」義還可兩項兼列。但是到了民國末年(1948),在黎錦熙先生編纂的《國語辭典》中,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其「觀」字含有的「所示或示人之象」這一義項,從以前的去聲guàn音被合併到了平聲guān的音項中。這種情況是過去從來沒有的。說明在當時的實際語用中人們已經把「示人,給人看」這個義項,由去聲讀成了平聲。新中國成立以後,音義對應、音隨義轉的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幾部影響較大的古漢語和古今兼收的大中型字、詞典,如《辭源》(修訂版)、《辭海》(修訂版)、《中華古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都無一例外地將「看、細看」「示人、給人看」「《周易》卦名」等義項合在一起列入第一音項平聲(guān)之中。

 

作為複詞條目的「貞觀」,由於出處來自《周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而此「觀」字無論釋為「觀看、觀察」或者「示人、給人看」,現在都已讀成了平聲guān。古代的帝王年號「貞觀」既然得義於此,那麼即使過去曾經有人讀過zhēn guàn,但隨著歷史的演進和語言應用的發展變化,也理當揚棄舊音,改用新聲,將「貞觀」一詞讀為zhēn guān。

相關焦點

  • 夢回大唐 回望貞觀氣象
    我們今天談貞觀之治時,離不開《貞觀政要》這本書,那麼這是一本怎樣的書?韓昇: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對這一時期的政治遺產,進行系統總結的就是《貞觀政要》這部史書,它的作者是吳兢。《貞觀政要》成書後,很快就顯示出重要的現實價值,玄宗以後的皇帝都曾努力研讀,從中汲取治國經驗,力圖起衰振弊,實現中興。唐宣宗甚至把《貞觀政要》寫在屏風上,誦讀領會。《貞觀政要》在唐朝作為祖訓,備受推崇。之後的朝代也是如此,比如明代朝廷把講讀《貞觀政要》幾乎作為日課,明憲宗親自推動《貞觀政要》刊印,為之作序,大力闡揚。
  • 大唐,長安與《貞觀之治》
    發現問題沒有?沒有事件,只有無休止的對話。 這是一個說出來的貞觀之治。 貞觀皇帝李世民,作為一個除了徵討外幾乎不直面對抗對手的君王,他在電視劇《貞觀之治》中是沒有主動性的。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們看《雍正王朝》,雍正想要治理吏治,是因為他做皇子時看到了民間疾苦;我們看《大明王朝1566》,海瑞最後決定上疏,是因為他在前期漫長的鬥爭中終於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 貞觀初年那場蝗災,是如何消失的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貞觀政要》古人對天人感應之說篤信不疑,認為所有災禍都是上天發怒降下的懲罰,源起於王道不行。彼時,玄武門之變過去不久,李世民殺兄建成、弟元吉在前,逼迫李淵退位在後,留下了永遠也無法迴避的汙點。於是,朝野上下莫不猜測,此次蝗災與玄武門之變有莫大干係。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貞觀之治》
    ——而《貞觀之治》裡的角色幾乎沒有。  試想一個完全不知道李世民是誰的觀眾,興致勃勃地打開這部劇,所有人他都不認識,這時觀眾會做什麼?他會在十分鐘後棄掉這部劇。  我們來看看第一集前十分鐘拍了什麼——答案是拍了長達十分鐘的對話。這不是《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裡劍拔弩張推動劇情的對話,而是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分析為什麼要打王世充、怎麼去打王世充的長篇大論。
  • 關於「長安」,我們還有部《貞觀之治》
    ——而《貞觀之治》裡的角色幾乎沒有。試想一個完全不知道李世民是誰的觀眾,興致勃勃地打開這部劇,所有人他都不認識,這時觀眾會做什麼?他會在十分鐘後棄掉這部劇。我們來看看第一集前十分鐘拍了什麼——答案是拍了長達十分鐘的對話。這不是《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裡劍拔弩張推動劇情的對話,而是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分析為什麼要打王世充、怎麼去打王世充的長篇大論。
  • 貞觀之治,為什麼不叫貞觀盛世,但李世民仍是盛唐的奠基者
    李世民統治的貞觀時期是唐朝的軍事、政治、外交的巔峰,國土巔峰要說是李治時期,經濟文化巔峰應該是李隆基時期(開元盛世)。 李世民統治時期叫「貞觀之治」,這裡要糾正一個誤區,不叫「貞觀盛世」。有人拿土地人口、和人均糧食產量等驗證,拿經濟水平的指標去比,總結出貞觀時期的經濟水平一般的「結論」,以此來「證明」貞觀之治是假的,這是一種偷換概念!
  • 許平:貞觀之治,盛世之最!
    貞觀之治,盛世之最!排得上號的,也就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明太祖之治,清康熙、雍正、乾隆之治(又稱康乾盛世)等少數幾個所謂的「治世」,其中貞觀之治為最,可謂封建盛世之極。 對於貞觀年間的唐朝經濟和社會情況,《貞觀政要》有如下記載: 「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欺侵細民。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尚空。
  • 貞觀之治應該怎麼看? 人民大學教授與榮縣...
    讀書會上,人大歷史學院教授包偉民,和同學們共讀《多被人間作畫圖——江南市鎮的歷史解讀》。這本書探討江南市鎮的形成機制與經濟基礎,解析市鎮裡人們的生活習俗與文化心態。他沒有用事先備好的電子講稿,轉而拿起了講臺上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貞觀之治的啟示」。他從中學生們熟知的歷史事件入手,講讀自己的作品《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45分鐘裡,解讀唐代人物,評析時代特徵。
  • 春洲:貞觀之治被神化了?海外學者怎麼看唐太宗
    從助父太原起兵,平定各路諸侯,再到定鼎長安,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就貞觀之治。他三徵高麗,抗擊東突厥,平定吐谷渾,統一高昌,是華夏一家的「天可汗」,為唐朝世界性帝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同時,在我們傳統的史論中,唐太宗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明君。
  • 貞觀之治並非好大喜功,靠的是眾人力量,才得以盛世
    舉報   明代嘉靖年間的史評家李卓吾,在其所著《史綱評要》中,並未把中國史上盛道的唐代「貞觀之治
  • 5本歷史後宮流小說,《範進的平凡生活》《貞觀大閒人》爽點十足
    大家好,我是馬哥,今天推薦5本歷史後宮流小說,《範進的平凡生活》《貞觀大閒人》爽點十足第一本:《
  • 吳宗國:貞觀之治的魅力到底在哪裡?
    貞觀之治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貞觀時期是大家很熟悉的時代,那麼貞觀之治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貞觀初年經濟蕭條,到貞觀之治形成的時候經濟也就剛剛恢復。當時人口還不足300萬,手工業、商業根本談不上。那麼這樣的時期為什麼會令各個時代的人們嚮往呢?甚至於在唐朝的開元、天寶年間,也就是所謂盛唐時期,人們對貞觀之治也是百般地嚮往。我想這裡有一個治世和盛世的問題。
  • 《天下長安》:貞觀之治與天命攸歸
    連奕名導演的《天下長安》,就是對於英特邁往的貞觀之治的再現,以張涵予飾演的魏徵、秦俊傑飾演的李世民、李雪健飾演的李淵、韓棟飾演的李建成、何中華飾演的房玄齡、杜源飾演的裴寂、連奕名飾演的李密等角色在隋末唐初的政治選擇、人生際遇為經緯,深刻探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天命攸歸的必然。
  • 歷史大劇《貞觀長歌》——觀後感
    終於看完了長達82集歷史大片《貞觀長歌》,看完了有這麼一個感覺。唐太宗帶著他的24位功臣(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經過了數十年的嘔心瀝血,終於開創了貞觀的盛世。在貞觀一朝,在李世民的朝堂上站著各個部族的首領,站著各種膚色的臣子,真正實現了民族的大和諧、大團結,這就是貞觀一朝的民族政策,從而確定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有一件事情可以說明太宗皇帝的雄才大略。
  •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
    經典大作《貞觀之治》主演《貞觀之治》根據《唐書》、反映唐太宗貞觀之治編劇的歷史劇。「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 「貞觀之治」到底有沒有摻水
    據唐朝統計局的調研報告,貞觀之初全國戶口不足300萬,僅有隋朝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後來經過休養生息,到了高宗永徽三年(652),戶口也不過380萬。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結論,一是隋末的戰爭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殘酷到了極點——百姓差點滅絕;二是李世民統治的20多年間,社會發展並未達到空前,國力也與前朝相距甚遠。那麼一個問題就出來了,貞觀之治究竟是不是一場騙局?
  • 通過電視劇《貞觀之治》來了解歷史中的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一部還原度很高的戲,目前為止所有以初唐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包括紀錄片),這可能是最貼近正史記載的事件和精神的。我們的歷史課本太簡略了,以至於在上歷史課的時候給唐太宗的主要是個善於納諫的文治形象,這是很遺憾的。
  • 一曲貞觀長歌——《誰的夢向天闋》
    《 貞觀長歌》無心闖入誰的雨季,卻沾染了一身離愁別緒。全劇從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稱帝開始,至其子唐高宗登基結束,刻畫了唐太宗在位共23年的歷史,尤其著重講述了其蕩平東突厥、處理太子李承乾之亂並挑選繼承人等若干重大事跡,通過休養生息、富國強民最終成就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這首張瀾瀾演唱的《貞觀長歌》是電視劇《貞觀長歌》的主題曲,歌詞磅礴大氣,歷史氣韻濃厚,挾大唐之風追思綿綿,悠揚的曲調令人盪氣迴腸。
  •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 讀史札記 || 天山夜話 || 燈下漫談之七
    柏楊《中國人史綱》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現的太平治世,它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貞觀」為唐太宗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貞,正;觀,示,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政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隋朝是唐太宗的一面寶鏡,大隋朝的盛衰興亡,給了他深刻的印象。
  • 京劇電影《貞觀盛事》靠什麼捧得金雞獎
    圖為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劇照。資料圖片1999年,京劇《貞觀盛事》創排,舞臺版首演以來屢獲國家級大獎,至今已演出百餘場,被業界譽為「尚長榮三部曲」之一,是上海京劇院新編劇目的扛鼎之作。時隔21年,幾乎由原班人馬擔綱主演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再獲大獎。從舞臺版到電影版,《貞觀盛事》經歷了怎樣的跨越?古典的東方戲曲藝術和先進的影視技術能否找到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