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電視上熱播歷史連續劇《貞觀長歌》。劇中人都把唐太宗年號「貞觀」的「觀」字念成平聲的guān。有作者撰文指出:這個音念錯了,應當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貞觀」條的注釋,讀成去聲guàn。
這樣的意見有沒有道理?兩種讀法究竟誰是誰非?下面讓我根據有關的文獻資料,對「貞觀」一詞的語源及其音義的歷史演變作一點粗略的考辨,以就正於大方之家。
在中外歷史上,曾經以「貞觀」作為年號的,除了唐太宗以外,還有西夏的崇宗和日本的清和天皇(約當公元9世紀中葉)。據前人考證,「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舊注認為:「貞,正也」「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這裡的「觀'',可以理解為觀看、觀察。但宋代的儒學大師朱熹卻在《周易本義》中說:「觀,示也。」「示」即「示人」,是展示出來給人看的意思。這兩種解釋,把同一個字分為立足點不同而又互相關聯的兩個義項,其實後者分明是從前者引申而來,應當讀同一個音。但是,在唐代以前,它們卻被分成了平聲(guān)和去聲(guàn)兩音。請看西晉文學家陸雲所作兩篇詩賦的用韻情況(藍字押平聲韻,紅字押去聲韻):
《贈汲郡太守》詩:「於穆皇晉,豪彥實蕃;天罔振維,有聖貞觀。」
《南徵賦》:「悲國步之未夷,仰夙興而昧旦;括無方而大誥,集率土而貞觀。」
同一位詩人的兩篇韻文,其中「貞觀」的「觀」,卻一讀平聲,讀去聲,可見當時一字同義異讀的現象是確實存在的因此,唐代訓詁學家陸德明便在《經典釋文》中為《周易·繫辭下》中「貞觀」的「觀」字註上了去聲和平聲兩個讀音:「官喚反(guàn),又音官(guān)。」
如果對於某篇經典中某個同義或近義的字只是一般的兩讀通用,也許情況還不會太糟,你只要全篇始終取其一讀即可。現在的問題是,有些權威的註疏家還非要給你硬性規定:某個完全同義的字,這裡必須讀平聲,那裡必須讀去聲,而這些規定又往往隨心所欲,毫無標準可言,這就勢必搞得人一頭霧水、難以掌握了例如《周易》有個「觀卦」,其卦名為「觀」而其卦辭、六爻爻辭、彖辭和象辭以及古注中也十多次用到「觀」字,如:「大觀」「以觀」「下觀」「觀先王」「觀民」「童觀」「闚(kuī)觀」「觀我生」「觀國之光''「觀其生」「觀盛」「觀至」「觀之」「觀感」「觀處」「觀時」「觀之主」「觀之盛」等這「觀」字的意義,基本上來自卦名,兩者或同或近,或者存在著直接的引申關係,讀音理應相同。但陸德明卻認為,卦名的「觀」和「大觀」「以觀」「觀先王」「觀民」「童觀」「闚觀」「觀我生」的「觀」都讀去聲官喚反(guàn),而「觀國之光」的「觀」則一般讀平聲官(guān),但也可讀去聲(guàn)。此外,他又說「觀盛」以下各個「觀」字都讀去聲「官喚反」,但在「大觀」「以觀」等詞的下面又引王肅、徐邈等家舊注,說這些「觀」也可讀作平聲「官」。這樣莫名其妙地隨文作注,叫後世的讀者怎麼能掌握呢?所以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就批評陸德明說:
陸氏於此兼收平、去兩音,於「中正以觀天下」云:「徐(晉徐邈,字仙民)唯此一字作官音」,是童觀、闚觀、觀我生、觀其生、觀國之光,徐仙民並讀去聲矣!六爻皆以卦名取義,平則皆平,去則皆去,豈有兩讀之理?
此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觀」字條「觀,諦視」下也寫道:
(諦視)審諦之視也。《穀梁傳》曰:「常事曰視,非常曰觀。」凡以我諦視物曰觀,使人得以諦視我亦曰觀。猶之以我見人、使人見我皆曰視。一義之轉移本無二音也。而學者強為分別,乃使《周易》一卦而平、去錯出,支離殆不可讀。不亦固哉!
通過對古代重要的韻書和字書的初步查檢可以知道,在「觀」字同義異讀、隨文混注的影響下,從北宋的《集韻》、元代的《韻會舉要》、明代的《字彙》,直到清初的《康熙字典》,都將「觀」字的「視(常視)」義,同它的「諦視」「示」「《周易》卦名」等義項,分別列入平聲guān和去聲guàn兩個音項之中。這種現象,經過錢大昕、段玉裁兩家批評以後,從清末到民國初年,仍然沒有什麼改變例如:
《考正字彙》(清光緒十六年版)
觀(一)音官(guān)·視也……
(二)又音官去聲(guàn):卦名;示也。
《中華大字典》(民國四年版)
觀(—)(guàn):①諦視。……②
示也。……⑤卦名。……
(二)(guān):①視也。……⑦
示也。……
從上引資料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的字典中,「觀」字的「視」義同「諦視」「示」「卦名」等義仍然被分列在兩個不同的音項,甚至一個「示」義還可兩項兼列。但是到了民國末年(1948),在黎錦熙先生編纂的《國語辭典》中,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其「觀」字含有的「所示或示人之象」這一義項,從以前的去聲guàn音被合併到了平聲guān的音項中。這種情況是過去從來沒有的。說明在當時的實際語用中人們已經把「示人,給人看」這個義項,由去聲讀成了平聲。新中國成立以後,音義對應、音隨義轉的原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幾部影響較大的古漢語和古今兼收的大中型字、詞典,如《辭源》(修訂版)、《辭海》(修訂版)、《中華古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等,都無一例外地將「看、細看」「示人、給人看」「《周易》卦名」等義項合在一起列入第一音項平聲(guān)之中。
作為複詞條目的「貞觀」,由於出處來自《周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而此「觀」字無論釋為「觀看、觀察」或者「示人、給人看」,現在都已讀成了平聲guān。古代的帝王年號「貞觀」既然得義於此,那麼即使過去曾經有人讀過zhēn guàn,但隨著歷史的演進和語言應用的發展變化,也理當揚棄舊音,改用新聲,將「貞觀」一詞讀為zhēn 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