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為解決大學生校園出行問題,與4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中國第一家共享單車企業——OFO騎遊。一年後,做了十年汽車記者的胡瑋煒辭去工作,投入共享單車領域,創立摩拜單車。2016年,小鳴單車、小藍單車、町町單車等第二梯隊的共享單車品牌紛紛入局,共享單車爭奪戰正式拉開序幕。
2017年1月,第一輛共享電單車「7號電單車」問世,隨後小蜜電動車、西遊單車、獵吧、小鹿單車、租八戒等電單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共享電單車競爭格局也逐步展開。
大潮之下,百態畢現
站在時代潮頭的共享單車,一時間成了資本的寵兒,各單車品牌藉此快速完成融資,單車投放規模空前壯大。而競爭升級的背後,過度投放、單車扎堆、亂停亂放、搶佔道路、管理混亂等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多地交通委向各共享單車企業發布告知書,明確要求暫停新增投放車輛,甚至指出違反者將被納入企業徵信檔案。
2017年6月,悟空單車的倒閉拉開了共享單車大洗牌的序幕,緊接著町町單車、騎唄等品牌陸續退出市場,同年12月,共享電單車企業「行運兔」宣布退出共享電單車市場,成為電單車領域首家退出的企業。
從大力鼓勵共享單車企業入駐,到地方政府要求暫停新增投放車輛甚至劃定禁停區域,從「百家爭鳴」的格局,到死氣沉沉的共享單車「墳場」,一時間,曾經炙手可熱的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逐漸褪下華服。
2020年的今天,距離馬雲參演的《功守道》上映已經過去三年零五個月,距離摩拜被美團收購過去整整兩年,距離OFO總部搬離夢想的中關村過去七個月,而共享出行領域的「功守道」,一直在上演。
突出重圍的行業黑馬
行業大洗牌後,「最後一公裡」的出行需求仍然存在,並且隨著第一輪實踐成功教育了市場,人們的出行需求不斷從交通工具的獲取,升級為追求舒適性、高效性的更高層次,此外,私家車暴增帶來的城市交通體系與節能減排、市容市貌管理難題破解的「死結」,民用電動車超標帶來的安全隱患等,使得共享電單車成為城市公共服務與治理的重要破局點。
基於共享電單車的資源配置效率優勢,2019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等七部委聯合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2019年版)》將網際網路租賃電動自行車編入發展綠色產業目錄,明確鼓勵發展共享交通設施建設和運營。在此背景下,先行切入共享自行車領域的哈囉等企業,以及從公共自行車運營起步的上市公司永安行等積極謀求變革,一大批新興的創業企業也從一城一地開始探索,共享電單車進入新時期的角逐。
在這場角逐中,一個新生的品牌依託科技與本土優勢,悄無聲息地崛起,壯大,一躍成為了國內共享電單車日均騎行頻次第一的共享電單車平臺,並逐步演化為出行領域的一張城市名片,而這一匹黑馬就是——小遛共享(Liubike)。
小遛共享母公司為寧波小遛共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於寧波鄞州科技信息孵化園,2017年8月啟動運行,旗下Liubike是全國首批智能、無樁共享電單車品牌。小遛以共享電單車為載體,以物聯網技術與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為支撐,切入城市交通領域,在巨頭林立的市場環境中,逐漸殺出重圍,成為矚目全國的先行企業。
經過2年多的角逐,共享電單車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從投放數量看,目前哈囉出行投放總量達100萬輛,覆蓋城市260個,街兔投放50-60萬輛,為第一陣營;小遛共享、美團助力、北京松果出行投放量均為10萬輛左右,為第二陣營。但小遛共享的高端電單車投放量、客戶體驗度與經營服務模式尚處於市場領先地位。
「黑科技」加持,開創90°停車
日前,小遛共享又發布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90°停車技術。這項「黑科技」能通過車身上的「單車大腦」,實時監測車輛的地磁角度,從而判斷用戶在還車時,是否按照正確姿態停放,而只有當車輛放置在規定的停車點並與馬路牙子(路緣石)垂直(90°)進行擺放後,才能還車成功。
小遛共享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這項技術已量產投放市場,並在寧波、杭州、長沙等城市正式運營使用,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如今寧波等城市街頭小遛電單車擺放的整齊度大幅提升,使小遛在滿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時,也提升了都市街頭的顏值。
從某種層面而言,小遛共享開創的90°停車技術,破解了目前無樁式共享兩輪車的亂停亂放難題,以技術為驅動,為行業向規範化及精細化治理方向發展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小遛共享的運維之道
2017年起步於寧波的小遛共享,遵循寧波共享單車管理「既要發展、更要規範」和「疏堵結合、規範整治」的政策方向,堅守「一意見、一條例、一平臺、一機制、一報告、一辦法」的「寧波規則」,在承接其他運營主體接近7000輛投放配額的基礎上,潛心於從車型研發、物聯網技術應用、網際網路平臺構建到業務模式的全新打造,形成全面貼近城市交通服務與管理需求的產品體系,並於2019年成功在50多個城市複製。這背後,正是小遛共享恪守的運維之道起了作用。
道之一:技術支撐,深挖企業護城河
從創立之初,小遛共享就明確了自己「物聯網技術與共享模式支撐的城市綠色中短距交通系統與大數據服務商」的定位。除了車輛本身的實心胎心、接斷電可控啟動停車運行機制、整車IPX7級防水、高回彈海綿坐墊、汽車級液壓減震、最低100公裡超長續航等產品創新外,還引入了車輛智能中控系統和安全巡檢系統等。
一方面通過GPS+北鬥數據為基礎,以基站定位為輔助,根據算法形成的實時定位數據,傳送至車聯網伺服器,由中樞平臺為小遛騎行服務、車維服務和其他需要定位數據的業務提供數據幫助,另一方面安全巡檢系統有效地監控了車輛的傾倒、被惡意撬動、被非法移動等異常狀況,使車輛的正常使用得到了切實保障。
如今,小遛共享已累計投入研發費用3000萬元,申請了10項軟體著作權、12項發明專利和8項其他專利。產品升級、大數據技術及物聯網、網際網路技術的應用等一系列技術升級與創新,不僅增強了海量用戶的黏性,提高了運營管理的效率,一定程度上也創造了明顯的社會效益,使得小遛共享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修建起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護城河。
道之二:精耕細作,恪守數位化運維
浪潮之上的共享出行企業,短短幾個月就能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但運營維護才是真正決勝的修羅場。小遛共享以數位化運維為不變的運營理念,從投入之初劃定電子圍欄開始,始終堅持精耕細作。
大數據的應用在小遛的運維中無處不在,小遛共享自建的大數據系統,會收集和歸併各運營系統的數據,並進行多元的分析,為小遛的具體業務和區域投放等內容提供數據支撐,保障更合理、有效的車輛部署和投放。同時,系統產生海量出行數據,提供給雲計算平臺和大數據,實現業務深度分析和挖掘。
而精耕細作又是另一件制勝利器。投入初期,小遛共享就堅持「一城一地」的經營理念,在初創地寧波展開各區域的試點,並結合電子圍欄技術,有效規範車輛停放的問題。在以擴張速度為衡量尺度的共享出行領域的競爭中,小遛共享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選擇精耕細作戰略,把前期運維中的「雷」給一個一個排除,這為後續多城市的快速複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在小遛獨創的運維平臺上,活躍著成百上千名小遛各城市區域的車維服務人員,他們以專業與高效的工作狀態,根據精確的數據,為換電、調度、維修、巡街、上報違停、找車等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保障。精細化、蜂巢式的管理,實現了車人配比在100:1,即100輛車中有至少1個專職運維人員負責車輛的維護和管理,這為整體運維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道之三:利益共享,構築命運共同體
夥伴共贏,注重與製造企業、區域合伙人、員工、落地政府的利益共享,是小遛始終在堅持的準則,小遛共享深諳平臺的力量在於各方參與者利益的實現,在堅持用戶至上、服務致勝的同時,始終注重與合作夥伴的共贏發展。
一方面,小遛共享有效整合供應鏈資源,與國內最大電單車企業雅迪集團和頂尖電池製造商聯想(星恆)電池形成全面戰略合作,甚至以良好的信用和業務收入,為自己爭取到了一定的授信,助力小遛共享可以以更少的資金撬動更大的市場。
另一方面,區域合伙人制度助力小遛共享走向全國。相對於滴滴、哈囉、美團等巨頭,小遛共享在自行購車投放市場運營的同時,在部分城市發展區域合伙人,由合伙人進行購車,並將車輛委託給小遛共享進行車輛的運營,並進行收益的分成,充分調動區域合伙人積極性,既促進準入,又拓寬了資金渠道。
除此之外,快速壯大而又高凝聚力的團隊也是小遛共享重要的資本。分布在寧波和杭州的小遛研發中心,包含車維組、騎行組、大前端組、大數據組、車輛網組、運維組及產品組共計50多人,研發團隊和公司的管理高層接近50%來自一線城市。人才培養方面,小遛共享也始終堅持對團隊進行系統化的培訓,讓人才可以獲得自身價值的最大提升。
在小遛共享的眼中,落地政府既是監管者也是小遛共享的服務對象。小遛共享依託寧波高效的政府服務起步,又將形成的產品、服務與參與社會治理的模式全面反饋給政府,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增,促進了資源配置、出行安全、市容管理,推動精細化運營、精準式投放、高精度定位停車、標配頭盔等「寧波經驗」走向全國。此外,小遛共享在寧波、杭州已經全線接入到政府的管理系統,提供了車輛的詳細數據和騎行的明細數據,為政府管理部門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共享新時代,依舊任重道遠
如今的小遛共享已經成為全國共享電單車領域的「黑馬型」龍頭企業,現已覆蓋全國60個城區,投入車輛10萬輛,註冊用戶數已達千萬級,累計投入4.8億元,2019年服務費收入已達2億元,走出了一條高經營性現金流、高用戶粘合度的共享經濟健康發展新路子,成為了寧波打造新興產業全國性名企的優質種子選手。
作為「網際網路平臺+物聯網載體+強黏性的海量社群+高現金流量」的新一代共享經濟示範企業,小遛共享計劃於2020年新增投入車輛37萬輛,年末覆蓋用戶總數預計將達到4000萬人,年度營收預計10億元。
小遛獨一無二的運維模式,無疑給共享電單車行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它讓從業者和市政人員看到了共享單車和城市運維間的某種良性的連接與契合,但要步入真正高效且成熟的城市共享新時代,政府、企業及從業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