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看不起中國傳統武術。
這是一種偏見。
打個比方,打MMA的人,上職業拳臺,打得過職業拳擊手嗎?很難。
如果現在禁了MMA,只剩下職業拳擊,原有的MMA選手只有兩個選擇,改行打職業拳擊,或者另謀職業,業餘時間練習MMA,體能素質一般。那些業餘時間堅持練習MMA的選手,如果上職業拳臺,會怎麼樣?技術被禁,體能素質懸殊的MMA選手的戰績,可想而知。
這時,能說MMA是假的,騙人的嗎?
反過來,如果有一天,規則修改了,MMA可以上臺了,業餘MMA選手重新職業化,加強體能訓練,職業拳擊手沒有接受針對性訓練,直接去打MMA會是什麼結果?
這就是當年格雷西柔術創造不敗傳奇的原因。
再考慮一下,如果職業拳手在街頭遇到業餘MMA選手,會是什麼後果?如果體能素質相差懸殊,職業拳手可以KO對手。如果相差不那麼懸殊呢?職業拳手對腿法和地面技術很陌生,難免吃大虧,甚至傷殘、死亡。
兩人決鬥,一方突然遇到一種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打法。電光火石之間,根本沒有時間分析對方的打法,研究對抗的方式。這時,如果兩者素質相差不那麼懸殊,那麼基本兇多吉少。這個道理很簡單。
言歸正傳。
武術是人類社會出現分工,有了職業化武士以後,幾千年來不斷積累下來的殺人技術。相比之下,武術類似一種不斷進化的生物,格鬥運動則是一種規範化、標準化的產品。
武術不光中國有,外國也有。所以,以下分析的武術,不局限於中國武術,也包括日本古柔術、古拳術、古劍術、古杖術,韓國花郎道、泰國古泰拳,以及其他各國起源於戰場,沒有進行現代體育改良,以殺人為目的,以師徒秘傳為主要傳授方式的格鬥術。
每一種拳種,其實都是若干代人殺人經驗的積累。這種經驗包括體能訓練的方法,技術動作要領和臨機處置等等。
武術之威力在於秘,武術之衰落也在於秘。
自古武術不外傳。——這是電影《師父》中的一句話。
以下的分析會大量引用電影《師父》的例子,建議多數人看過電影之後,再看後面的分析。《師父》這部電影基本是架空的,與天津武術史無關,但是卻說明了武術發展進化和衰落的過程。
《師父》這部電影,反映的是武術在工業化社會如何商業化的困境。陳識和鄒館長的選擇是「開館,不教真東西」。鄭山傲希望「開館,教真東西」。林副官的選擇是「教不教真東西,都要聽軍隊的」。
武術與搏擊相比,出招又黑又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與競技格鬥運動不一樣,武術起源於戰場,招招奪命,是殺人技巧。武術的絕招,基本都是格鬥場上不許使用的技術。兩者的目的不一樣,運動是強身健體,比賽觀賞,防身自衛。武術是殺人,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對手傷殘、致死,是武術格鬥最高目標。
武術對決,不稱體重,不分年齡。
第一、戰場上什麼對手都能遇到,稱體重、分年齡,是費厄潑賴的比賽,不是你死我活的殺人。
(鄭山傲年紀顯然比陳識大得多,但是格鬥之中,仍能佔上風。)
第二、武術的重要攻擊目標,都是要害,雙眼、太陽穴、耳後、氣管、咽喉、後腦……。瘦小的人,一樣能通過攻擊要害,讓對方迅速失能,甚至殺死對方。這些攻擊方式,在比賽運動中,顯然是嚴禁的。
(刀尖不離咽喉。)
比如現代柔道比賽的大外刈,在現代比賽中是很兇猛、很實用的一招。身高力大的選手使用這招,可以迅速獲得一本(完勝),讓對手半天站不起來。儘管如此。但是其殺傷力與古柔術的大外刈相比,仍然是小巫見大巫——練習過柔道的朋友可以猜猜古代大外刈是什麼樣,我不教唆。這種技術只能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用,現代絕無用武之地。現代柔道大外刈從古柔術大外刈進化而來,去掉其兇殘的一面,保留了其競技比賽的一面。與之類似,還有天狗摔和摔跤動作熊蹲背鹿,這些都是一擊必殺的動作。
現代柔道,如同拔掉了獠牙的猛虎。不和起倒流柔術比,就是今天的柔道和當年柔道相比,取消了多少動作?胴締、蟹夾、河津掛、肩車、踵返、雙手刈……更不用說當技、站立絞技和關節技。取消了這些動作,柔道更安全,更有觀賞性。
認為武術沒有殺傷力的人,小看了武術。
不外傳的原因是什麼?
教會徒弟,餓死師父。這是第一種顧慮。
武術的威力在于格鬥經驗的積累。一名老師父,有自己本人和若干前輩積累下來的多年的格鬥經驗和建立在這些經驗基礎上的秘招,在瞬間決定生死的一對一的生死對決之中,這些經驗和秘招往往比力量、速度、反應、抗擊打和耐力更重要。
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弟子全部知道這些經驗和秘招,那麼這位老師父就一點優勢也沒有了。拳怕少壯,弟子力量、速度、反應和抗擊打有優勢,經驗和對本門秘招的了解與師父相當,那么弟子必然能KO師父。
靠武術吃飯的師父,被弟子KO以後,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自然失業,晚年窮困潦倒。比如,電影《師父》之中的鄭山傲,被徒弟偷襲擊敗,默默收下徒弟給他的兩套宅子,然後黯然離開天津,去南美種可可。
所以,正常的師父,只教授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最信賴的弟子,比如電影《師父》之中的耿良辰。
(陳識最初毫無保留地教耿良辰,不是信任耿良辰,而是為了教會耿良辰真功夫,安排耿良辰踢館,為詠春拳揚名立萬。如果不教耿良辰真功夫,顯然耿良辰無法踢館成功。另一方面,耿良辰踢館成功以後,必然遭受天津武術界的報復。陳識經過權衡,決定教耿良辰真功夫,讓耿良辰當犧牲品。)
多數公開招收徒弟的武術的招式是公開的,但是這些招式的用法和變化,是密不外傳的。知道的弟子多了,師父就失業了。所以,大多數弟子和師父學套路,學基本動作,基礎對抗,他們和師父學到的東西,類似廣播體操。他們的格鬥素質比一般人強,但是也就是比一般人強而已。
多數人學過的武術,其實就是後者,是以武術為形式的廣播體操。他們覺得武術是花架子,因為他們學的確實就是花架子。
(耿良辰學的是真功夫,外加自身素質好,其它武館的弟子學的是廣播體操,兩者相遇,耿良辰自然碾壓後者。)
(這位也是被碾壓的。PS:大家不要走神,別光看大腿,要集中注意力看比武過程。)
不僅僅如此。
一個拳種如果是小範圍傳播,知道的人很少,那麼這個拳種和其它拳種交手的時候,往往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迅速致敵於死地。這是第二個原因。
反過來,如果這個拳種天下盡人皆知,那麼這種拳種想贏對手,那就做不到攻其不備,只能拼素質了。如果兩者速度、力量、反應和抗擊打等素質相當,一方的拳法是秘拳,一招鮮吃遍天,讓對方防不勝防,另一方的拳法天下盡人皆知。前者肯定更佔便宜,後者的素質必須比前者強一大截,才可能佔上風。
(電影最後小巷對決之中,陳識能佔盡上風的主要原因是他的詠春刀法幾乎沒有人知道,對方只能用戰門刀以重量和力道的優勢壓制陳識的八斬刀,一旦陳識把八斬刀換成了子午鉞,戰門刀的優勢發揮不出來,那麼陳識基本就無敵了。)
所以,一種武術一旦流傳開來,必然有無數的變種。師爺、師父、徒弟、徒孫,必然有自己的變化:
這一方面是因為每一代人都融入了自己與別人交手的心得,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沒有變化,還按照盡人皆知的方式攻防,必然很難取勝,甚至難以保命。
所以,起源於同一位師祖的一種武術在三四代人之後,徒孫之間各自的打法,往往就面目全非了。再多幾代的話,必然會分出新拳種、小拳種。
(小拳種往往只有很少的傳人。)
聖鬥士有一個設定,同樣的招數不能對聖鬥士用兩次,武術家其實也是如此。本門的絕招,其它門派的武術家看過幾次,基本知道運動過程,就知道怎麼破解了。下次交手時,如果兩者身體素質接近,這招就很難奏效了。
武術家的生存環境惡劣,生死相搏,留一手的人佔上風。大家的選擇,必然都是留一手,甚至多留幾手——前工業化時代,各行各業都是如此,都要保留點祖傳秘方、絕活之類,武術家自然也不例外。
於是,這就出現了一種自相矛盾的現象:一種拳種的戰鬥力,來自於其他拳種交手積累經驗。另一方面,這種拳種與其它拳種交手太多,這種拳種沒有秘密可言,就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不交手,沒有實戰積累,拳種難有發展;交手太多,拳種秘密外洩太多,拳種也是廢掉——除非每次對決都殺死對手,死人不會洩密。
日本古劍法有些所謂的秘劍,誰也不知道,因為知道的人除了使用者本人,就是被殺死的對手。幕末四人斬之一的河上彥齋的刀法到底是什麼樣?外人只是推測,沒有人親眼見過。宮本武藏當年使用的二天一流,具體內容,也只能是推測。
典型的例子是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的對決。拋開兩人的體能差距不說,武藏估計出小次郎的絕招「燕返」的奧秘,所以有針對性地特意使用了一把大船槳製成的木刀,很快就打死了小次郎。
(幕末四人斬之一河上彥齋,見過他的真正刀法的人,都被他殺死了。)
陳識說,發過誓一生真傳兩人。為了守住拳種的秘密,耿良辰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安葬耿良辰,而是去耿良辰的住所劈毀耿良辰練功用的木人樁。
(陳識要毀掉耿良辰練功用的木人樁,以免拳種秘密外洩。)
這樣的殺人技術,有驚人的殺傷力,卻註定難以不斷進步,更難發揚光大。雖然大量的新拳種在不斷產生,許多老拳種在不斷消亡,但是,從長時間段,整體來看,武術基本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一方面,人體的解剖結構和體能極限等基本素質限制了殺人技術的極限。另一方面,武術內部的交流方式,也限制了武術的進化。
鄭山傲感嘆,武術衰落,因為我們不教真東西。他是否想過,如果大家都教真東西,那麼所有秘招也就沒有秘密可以的話,那麼武術的招數會迅速規範化,武術家對決拼的就是身體素質。如此一來,最終武術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武術,註定是農業社會軍事技術中,個人戰鬥技能的頂峰,也註定要隨著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退出歷史舞臺。
進入工業社會以後,熱兵器取代冷兵器,地方豪強被剷平,統一的法治國家取代地方割據。在軍隊,士兵、軍官學習武術的重要性遠遠不如熟練操作各種技術兵器。在民間,由於國家機器滲透到各個角落,民間械鬥被嚴禁,無論是誰都要遵紀守法,殺人之後落草為寇逍遙法外再也不可能,以殺人為目的的武術,更沒有存在的空間。(日本幕府時代,大量浪人到處流浪,甲藩殺人,跑到乙藩就沒事了。中國清末民初,軍閥割據,河北殺人,跑到山西就沒事。這種社會,武力是民間解決衝突的手段,練武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殺人,更不在乎傷殘。說句題外話,為什麼民國時期是中國武術最後一次蓬勃發展的時期?因為沒有法治,民間無法無天。)
日本明治維新廢藩置縣,中國解放了有統一的政法委,法治了。約法三章了,殺人償命了,傷人及盜者抵罪了。於是,殺人術徹底失業了。
這種情況下,怎麼辦?武術為了存活下來,有必要進行一次自我揚棄。
這種揚棄的過程,就是商業化、大眾化、運動化。於是,各種陰毒和密不外傳的招數被拋棄,保留下來的招數更加規範化、程序化、文明化,然後被廣泛推廣。這樣的年代,武術家的社會職業,由將領、軍事教頭、保鏢、團練頭目、鏢師變成了大眾運動的運動員或教練。這時,武術進化為格鬥性運動而不再是殺人術,其盈利模式,除了個別武術家成為特警或特種部隊的格鬥教官以外,不再與殺人有關,而要參加比賽贏得獎金和名氣,開設運動館教授弟子。
於是,武術進化為散打,布庫進化為摔跤,古柔術進化為柔道,古劍術進化為劍道,花郎道進化為跆拳道,古泰拳進化為現代泰拳。
所以今天的各類格鬥運動,其實是傳統武術為了適應社會變革產生的商業化變種。格鬥運動的規則如同容器,武術如同水,把武術適應不同的規則,就產生不同的格鬥運動。這就如同把水注入不同的容器,水就產生不同的形狀。
這樣的時代,秘招也失去意義。成千上萬人買票,到現場觀看公開比賽,甚至可能錄像或者轉播。這種情況下,幾代人摸索實踐、挖空心思想出來的秘招,用幾次也就失靈了。柔道運動員上場以前,往往先看對手原先比賽的錄像。相比之下,黑馬大家不熟悉,相對容易贏;衛冕冠軍是眾矢之的,如果沒有壓倒性的素質優勢,蟬聯並不容易。當然,各國運動員們還是要挖空心思琢磨意想不到的絕招——先把奧運冠軍拿到手再說。
不過,有些人以為秘招是武術家故弄玄虛,是吹出來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其實,秘招是存在的,擂臺上一般見不到而已,偶爾上擂臺就能獲得一段時間的優勢。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格雷西柔術中的各種地面寢技。當年,格雷西柔術初上擂臺,一片驚奇之聲。若干年中,格雷西家族一招鮮,吃遍天。許多運動員遇到格雷西柔術都吃了大虧,許多人被秒殺——因為沒見過,不知道怎麼應對。如果是戰場或街頭對決,這些人非死即殘。不過,從長遠看,秘招一旦上擂臺,也就逐漸失去了殺傷力。還是以格雷西柔術的例子,現在大家都開始強化地面寢技了,又進入了拼素質的階段。格雷西柔術再也不能像當年那樣橫掃擂臺,碾壓對手了。
收集那些值得留下的聲音,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與我們交流,請加入並聯繫我們。郵箱:sanrifangzh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