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車上,
想要證明某一個人有罪是相當困難的,
每個人的不在場證明
都有另一個「不可能」的人
為之作證,
究竟是誰撒了謊?
或者,有沒有列車外的人潛入作案呢?
偵探波洛在敘利亞完成了一項委託,要搭乘辛普朗號東方快車回國。奇怪的是,明明是淡季,卻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選擇在那一夜出行,這列鋪位一向寬裕的豪華列車竟然一票難求。幸好波洛遇上了友人——國際客車公司的董事布克先生,這才擠上了車。
午夜過後,大雪迫使辛普朗號停了下來。第二天一早,大家發現少了一名乘客,一個美國富商死在了他的包廂裡,身上被刺了十二刀,可他包廂的門卻是反鎖著的。
隨著調查的深入,案情卻似乎更加撲朔迷離,大偵探波洛想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
穿越冰雪的蒸汽火車
車廂內做工考究的地毯
餐桌上熠熠生輝的銀器
走道上穿猩紅絲綢睡衣的女人
列車外被暴風雪掩蓋的串串腳印
……
一場離奇的雪夜密室謀殺案
正在悄然發生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阿加莎作品中最著名,也是最機智巧妙、最具人性的一本,其創作靈感來自於1932年的林白綁架案。
以真實案件為基礎,小說中以一種更戲劇化的情節進行情感與思想的表達:
首先,案件之外再添幾條人命。黛西已有身孕的母親因悲傷過度而去世,阿姆斯特朗本人也在絕望與打擊中棄世,家中被懷疑的女傭也因輿論而自殺,由此牽連出更複雜的案件人物關係。
其次,這起案件中殘忍的兇手卡塞蒂用金錢擺平了一切,不僅未被定罪,還生活得很富足。
最後,就是書中的主體案件——東方列車上的離奇命案。死者卡塞蒂身上留下了十二道深淺不一、方向不同的傷口,雪夜車廂的獨特環境也使案件更加撲朔迷離,偵探波洛經偵查排除了外來闖入的設想,隨著調查與問詢的深入,最終他得出了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
十二名旅客正好是英美法庭陪審團的人數,他們代替法律行事,每人在黑暗中朝昏睡的卡塞蒂捅了一刀,給逃脫審判的卡塞蒂下了「死刑」。這十二人看似毫無關聯,實際上都是多年前阿姆斯特朗案中的受害者及受害者家屬,他們制定了整個計劃,實施了此次「復仇」。
隨著案件真相的層層撥開,人性的醜惡與複雜也血淋淋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下,私刑是否可以成為法律缺位的填補手段?儀式化與規範化的私刑是否能夠提升私刑的正義性?集體行兇是否可以減輕個體的罪責感與法律的懲戒?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不斷深思,不停探究。
在這部作品的最後,波洛做出了一個不算太「正義」的決定——他放跑了兇手!
在其他作品中,波洛一直是一個「固執」的人,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處事原則,有著遠超常人的近乎愚昧的固執,他曾反覆強調:案件一旦有他插手,絕不半途而廢,直至查出真相,案件的真相一直是他的最高信仰,這與其他作品中的典型偵探角色也都有相似之處。
但在這起案件中,隨著案情的抽絲剝繭,真正的真相也呈現在他面前——唯一的死者,其實是一個惡名昭彰的職業綁匪,他利用金錢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靠巨額贖金改名換姓,過著舒舒服服的日子,直至被十二名兇手,或者說是復仇者們所殺死。
波洛在公布真相後,並沒有做出符合法律預期的裁決,反而輕描淡寫的幾句話,從容地放過了兇手。
本應鐵面無私代表法理的大偵探,將強烈的正義感化作了濃濃的柔情,融化了雪夜的寒冷,也溫暖了法律的冷酷。但不難讀出,他心中一定也經過了激烈的衝突,人性的感懷與對自己失職的無法介懷不斷對抗,內心的掙扎可想而知。
據此改編的同名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是由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製作,肯尼斯·布拉納執導,肯尼思·布拉納、佩內洛普·克魯茲等主演的驚悚劇情片。
影片講述了在大偵探波洛所乘坐的「東方快車」上,大富翁雷切特被發現離奇死在自己的包廂裡,經過逐步偵查,波洛最終成功解開一宗謀殺案謎團的故事。
該片與2017年11月10日在中國大陸及北美地區公映。
阿加莎·克裡斯蒂(1890.9.15—1976.1.12),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推理小說女王」。代表作品有《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謀殺案》、《無人生還》等。其塑造了波洛、馬普爾小姐等有名的偵探形象,作品引人入勝,善用心理描寫,主題發人深思。語言受狄更斯等的影響,文字精巧優美,敘述流暢自然。
她的小說在結構上超過了柯南道爾,道爾擅長寫短篇,而阿加莎則善於駕馭眾多人物和複雜情節,致力於構思長篇偵探小說,因此她小說中的伏筆與線索也更多。此外,阿加莎也擅長用側面的表現手法來反映社會現實,並在每一樁兇殺案的背後插入時代背景與風俗人情的描寫,明顯不同於傳統的本格推理,增強了懸念與作品的美感。
作者:[英]阿加莎·克裡斯蒂 著;
陳堯光 譯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索書號:I561.45/4064-19
I561.45/4064-19(2)
部分圖文來源:百度百科、豆瓣(圖片及觀點內容主要目的為內容分享,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會在24h內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