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凱文·凱利
摘自《必然》,凱文·凱利 著
我們生活在一個黃金時代。未來10年的創作量將會超過過去50年的總量。將會有更多的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投入到創作中,而且他們每年都將會創作出更多的圖書、歌曲、電影、紀錄片、照片、藝術品、歌劇以及唱片等。圖書從未像今天這般便宜且伸手可得。音樂、電影、遊戲以及各種可以被數位化拷貝的創意作品都是如此。人們能夠接觸到的作品的數量和種類都如火箭般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類文明的歷史作品——各種語言的——不再以珍藏本的形式封存在鎖著的檔案館裡,而是無論你在哪裡,與你都只有一個滑鼠點擊的距離。推薦技術和搜索技術使人們可以輕易找到哪怕是最不為人知的作品。如果你想找尋6000前古巴比倫人用七弦琴伴奏的吟唱,喏,它們就在那裡。
與此同時,數字創作工具已經變得十分普及,這使得人們無需很多資源或特殊技能就可以製作一本書、一首歌曲、一個遊戲,甚至是一個錄像。未來證明這點,一家廣告公司最近用智慧型手機製作了一段特別精美的電視廣告。傳奇畫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用iPad創作了一套流行畫作。著名音樂家利用現成的價值100美元的鍵盤錄製熱門歌曲。有十幾位不出名的作家通過自出版已經賣出了幾百萬冊的電子書,而使用的工具只不過是一臺非常便宜的筆記本電腦。迅捷的全球網際網路創造了最大的聽眾市場。在網際網路上,最熱門的作品變得更加熱門。例如,韓國流行歌手的舞蹈視頻《江南Style》已經被觀看了24億次,而且還在繼續增長。在這個星球上從未出現過這種數量級別的觀眾群體。
在這些自製的暢銷作品登上各大頭條的同時,真正的新聞卻是在另一個方向上。數字時代是那些非暢銷品——被低估、被遺忘的作品——的時代。藉助共享技術,最冷僻的興趣將不再孤獨,它離人們只有一鍵之遙。網際網路快速地滲入到了每個家庭,近年又通過手機滲入到所有人的口袋裡,這種趨勢終結了大眾市場獨霸天下的局面,帶動了亂眾市場的增長。這是一個全球範圍的「利基市場」。左撇子的紋身藝術家可以相互結識,共享彼此的故事和絕招。那些喜歡尋找性感耳語(事實證明此類愛好者大有人在)的人可以找到並觀看那些由志趣相投的耳語愛好者製作並共享的視頻。
每一個類似的利基市場都是小眾的,但是存在著數千萬不同的利基市場。在這海量的利基市場中,即便每個小眾愛好只能吸引幾百個粉絲,一個潛在的新粉絲只要谷歌一下就能找到組織。換句話說,想要查找一個特定的小眾愛好就像查找一個暢銷作品一樣簡單。今天,我們不會為一小群人共享一個匪夷所思的愛好而感到驚訝,我們反而會為沒有出現這種情況而感到驚訝。當我們啟程前往亞馬遜、Netflix、Spotify或者谷歌之外的荒野世界時,十有八九會碰到一些人,他們帶著完成的作品或現成的論壇,在那裡與我們最「遙遠」的興趣不期而遇。每一個利基市場與一個暢銷的小眾市場都只有一步之遙。
如今是觀眾為王的時代。但創作者呢?在共享經濟下誰支付他們報酬?當中間機構消失後誰來出資支持他們的創作活動?答案令人驚奇:另一種新的共享技術。在沒有比眾籌更能讓創作者收益的方法了。在眾籌中資助作品的正式觀眾。粉絲們集體資助他們所喜愛的。共享技術使得願意向藝術家或作者預付費用的單個粉絲的力量與其他類似的數百個粉絲的力量匯聚起來(無需費多大勁),最終形成一筆數量可觀的金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