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歷盡滄桑一老頭,眼淚多過歡笑

2021-02-10 布客幫bookbang

柏楊,一個對中國人影響極深刻的作家。今年,他的長子郭本城為父親所寫傳記《背影:我的父親柏楊》簡體版面世,乃是第一本從家人角度描寫柏楊的書。郭本城由柏楊與第三任妻子所生,父母離異時他還不到5歲,弟弟1歲,曾經對父親有過諸多疏離和誤解。但通過走進父親內心,他明白,父親不僅是看過地獄的人,而且一生幾乎都在地獄中,他的眼淚遠超過歡笑。 「看到父親經歷過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諒。」

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十年著史,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帶你了解的不僅是一個作為知識分子的柏楊,更是一個作為父親的柏楊。

柏楊,1920—2008

原名郭定生

文丨李崢嶸

一般讀者知道柏楊,是從他1985年的著作《醜陋的中國人》開始的。在《醜陋的中國人》中,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集體文化上的缺點,引發華人社會熱烈爭論。

 

柏楊不只是雜文家,也是小說家、史學家和翻譯家,著有200多部作品,擁有廣泛的讀者群。曾有日本作家評價說柏楊是「看過地獄的人」。長子郭本城說,柏楊不僅是看過地獄的人,而且一生幾乎都在地獄中,他的眼淚遠超過歡笑。他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最終將自己的生日定為3月7日,以紀念1968年被捕入獄的日子;為上大學數次使用假學歷證件,曾被「永遠開除學籍」;1960年開始以「柏楊」之名寫作雜文專欄。1968年因翻譯漫畫《大力水手》觸怒了臺灣當局,定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為有期徒刑),十年黑牢令柏楊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目力也嚴重受損,但仍以頑強的毅力在獄中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在獄中,他匿名出版的小說《異域》依然暢銷不止。重獲自由後,柏楊用十年時間譯寫白話版《資治通鑑》,讓普通人也能輕易閱讀。

 

柏楊的創作無疑是繼承了魯迅的批判性和司馬遷的悲憤著史,同時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尊嚴,以大愛回饋社會。郭本城說:「看到父親經歷過的折磨,怎能不放下一切去原諒。就像父親教我的,人不能活在仇恨中,愛才是超越世代的。」

 

1987年7月,柏楊和留在大陸的兩個女兒在香港短暫相聚,7月14日依依惜別。當晚柏楊伏在欄杆上失聲痛哭。就在這一天,蔣經國宣布自1987年7月15日零點起解除戒嚴,允許臺灣民眾前往大陸探親。同時大陸也宣布歡迎臺灣同胞回鄉探親。父親感嘆:「滄海桑田,一個夢幻接著一個夢幻。」

1988年柏楊為安葬在家鄉的父親撰寫碑文,最後一段寫道:「但願兩地後裔,相親相愛。」他自己去世後,骨灰撒向大海,部分骨灰安葬在河南,落葉歸根。


幼時郭本城和父親柏楊

歷史學家唐德剛曾說:「柏楊的生平,在他呱呱墜地之日始,便構成傳統中國社會裡一宗標準化的形象——他是受『晚娘』虐待的一個小孤兒。」

 

柏楊還沒有記憶的時候就失去了生親,除了親生母親姓魏,家住輝縣西關,其餘一概不知。三歲時有了一個繼母。從此他的生活就不是一個慘字能形容的。繼母常像一頭瘋狂的野獸對著丈夫罵祖宗十八代,有時候還到大街上以高八度的嗓音叫喊。繼母所生的孩子早上有牛奶、荷包蛋,柏楊卻只能喝白開水,還常被打得遍體鱗傷。有一次放學後下大雨,繼母不但不送傘,還認為他是故意淋雨,給了一頓毒打。四年級時不知什麼緣故,繼母拿著菜刀追打,把地磚都砍出了火星。要不是好幾個人攔腰抱住繼母,柏楊就會被砍死。小柏楊全身癱軟,勉強爬到牆角,蹲在地上痛哭。這次之後柏楊被父親送回老家寄養。

 

柏楊在老家遇到了恩師克非老師,幫他開啟了文藝之窗。也遇到了一個暴虐的老師,有一次把他的小手打得鮮血淋漓。暴打讓他深受侮辱,晚年後還記憶猶新。繼母和老師的體罰,讓他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體罰。也是在這樣嚴酷的、毫無尊嚴教育下,造就了他激越的個性和反專制、爭自由的種子。

 

中學時候,家道中落,繼母吸食海洛因更加變態,弄不到錢買毒品,就盜賣家裡的煤塊。有一天,柏楊見繼母又在詬罵病榻上的父親,積攢了十幾年的憤怒終於爆發了,三拳打倒繼母。沒想到繼母竟然收斂了許多。在當時打繼母也是忤逆和不孝的,柏楊驚恐地逃回了學校。

「七七事變」後不久,柏楊投筆從戎,一方面是希望遠離繼母的荼毒,另一方面因為他是隱瞞了沒有初中文憑考上的高中,害怕露餡,希望逃到一個不需要畢業文憑的地方。

 

在南陽縣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中,他第一次接觸到了共產黨。一個叫張純亮的學員,也是高中校友,來找他。在一個灰暗的角落裡,張純亮摟著他的肩膀,小聲告訴他在陝北有一個革命聖地,全國的優秀青年都湧向那裡,參加真正的抗日工作,問他願不願意一起去。然而就在出發前一天晚上,張純亮被逮捕,柏楊也因此沒有去成陝北。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可能加入共產黨的機會。

在軍隊裡同時受訓的學員因為有高中畢業證被保送上了大學,柏楊不甘心被低學歷吞沒,決定考大學。他在一個遙遠村落花了五塊銀元買了一張甘肅天水中學二年級肄業證明,用這個假證明完成了1942年的西北區大專院校聯合招考報名,並參加了考試。結果被錄取了,分發到省立甘肅學院法律系。

念了一年,假證明被發現了,柏楊趕緊逃離了學校。但是他還沒有放棄上大學的念頭。當時在距離重慶郊外,有一個教育部設立的「戰區學生招致委員會」,主任是柏楊熟識的長輩,於是柏楊被安置在那裡做一些校對審查工作。當時淪陷區的學生前來登記,填好個人數據、經過考核、籤署意見轉報給教育部,就可以分發到各大學繼續就讀。有時候主任不在,柏楊就代理籤注意見。柏楊發現教育部審查並不嚴密,只要有籤名就一律分發。有一天柏楊在登記表格時,看到一個有全套真實證件的學生叫郭大同。他心頭一動,利用這個學生的證件翻拍了一份,把名字改成了郭衣洞。等了兩個月估計教育部已經把郭大同分發完畢,再用郭衣洞的名字填寫了一份登記表,自己籤注考核無誤的意見。這個從南京流亡到重慶的可憐的大學生「郭衣洞」被分發到了國立東北大學。辭職的時候,主任笑著說:「你搞的鬼我全知道,快上學去吧。」

 

柏楊被編到政治系三年,雖然是第一次面對政治系的書籍,但是他一點也不害怕,他認為這是一個不識字都可以讀的系。在東北大學,他開始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包括張恨水、鬱達夫、老舍的作品。他最欣賞魯迅,他認為魯迅小說中的每一個字,都像石磨一樣在心靈上轉動。柏楊受魯迅影響巨大,他當時就立志要像魯迅一樣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中國人的靈魂」來。

 

1946年「郭衣洞」取得了大學畢業證書。但是很快一個晴空霹靂,假證件的事情東窗事發了。原來日本人投降後,學校把畢業生的證件送到教育部,查對南京中央大學檔案,怎麼也找不到「郭衣洞」的名字,於是勒令開除學籍,通令全國院校不得收容。

 

柏楊做夢也沒有想到,六十年後,在臺灣,他被授以了比學士學位還要高兩級的榮譽博士學位。

 

柏楊年輕時的遭遇讓他深深體會到求學的艱難,一生不遺餘力地鼓勵和幫助年輕人。

柏楊雖然失去了文憑,但是並沒有失去工作機會。一所草創階段的私立學校邀請他當政治系副教授,同學徐天祥把他帶進陸軍軍官學校分校當政治教官。幾個年輕人還籌辦報紙。這時中國時局急劇變化,1948年11月,瀋陽易手,國民黨大潰敗。柏楊幾個年輕人趕緊逃亡求生。他們脫下平民便服,穿上臨時買的國民黨的軍服,拆掉軍帽上的徽章。為什麼要改穿軍服呢?那時共產黨實行寬大政策,凡是手中沒有武器的國民政府軍人都可以「還鄉生產。」

 

柏楊幾個文職人員正好抓住這個機會逃亡。一行三人,目睹了瀋陽車站人山人海卻井然有序,被共產黨的管理能力所震驚。逃亡的人僱馬車下山海關,入夜後,馬車兩旁湧出大批全副武裝的解放軍,緊夾著馬向前進發。黑暗中,騎馬的戰士高聲發問:「你們是哪個部隊的?怎麼有車可坐?」馬車這邊回答:「我們是國軍。」甚至加強說:「我們是蔣匪。」那些淳樸的戰士一言不發,沒有人刁難。有時候馬夫還吆喝要解放軍讓路,解放軍也都讓路。見慣了國民黨軍隊的兇惡,柏楊產生了「王者之師」的喟嘆。

 

後來在臺灣,有人責難柏楊:「把共產黨說成王者之師,那國軍成了什麼?」柏楊被捕,安全部門的特務冷笑:「你們竟然穿著國軍的衣服走出『匪區』?這就夠了,已經證明你們就是『匪諜』。」

20世紀50年代的臺灣社會充滿白色恐怖,國民黨政權大量逮捕異議分子,有一個和柏楊一樣寫專欄的作家張化民,曾經寫了一篇短文,文中有八個字:「自以為是民族救星」,結果一個字判一年,八個字判八年。這就是當時文化人的處境。柏楊認為特務部門對待手無寸鐵的愛國文化人從不手軟,暴露了醜陋本性:對外一盤散沙,對內心狠手辣。

 

柏楊來臺後第一次坐牢是1950年,因為收聽大陸廣播被羈押了7個月。那次坐牢,沒有律師、沒有起訴書也沒有判決書,最後用八十元買保人將自己保出。

 

1967年柏楊開始給《中華日報》副刊翻譯漫畫《大力水手》。這本是一個喜劇漫畫,主人公吃完菠菜就變得力大無窮,曾在全球五百家報紙連載過,沒想到差點把柏楊搞死。



刊於當年報上的漫畫《大力水手》,讓柏楊蒙罪

 

1968年元旦過後的第二天,《中華日報》刊登了一組《大力水手》的漫畫,主要內容是大力水手父子兩人購買一個小島,要建立一個王國,並由父子兩人競選總統。其中大力水手發表競選演說:「全體同伴們——」柏楊將這句話翻譯成「全國同胞們」,似乎是在模仿「英明領袖蔣中正」的口吻,臺灣當局認定柏楊「用心毒辣」「打擊領導中心」,逮捕了他。這就是震驚一時的「大力水手事件」。柏楊說當時只是信手拈來,並沒有心存諷刺。但是特務部門可不會這麼想,你個大「諜匪」還要狡辯?

 

柏楊被百般逼供,後來對兒子郭本城說:「在特務的殘酷刑求下,任何血肉之軀都抵擋不了那種生不如死的折磨。」「我一直抱著自己的頭,我相信只要不被打成腦殘,只要神志清醒,不被槍決,總有一天會離開監獄。」

 

柏楊被起訴的罪名包括:幼年喪母,憎恨社會;高中閱讀過魯迅作品,思想左傾;寫專欄為共匪文化統戰……總之是一個潛伏了20多年的大「諜匪」。柏楊為自己寫了十餘份答辯書,本質上這是一起文字獄,各種證據也對柏楊有利。調查局得知他即將面臨無罪判決,竟然又偽造了證據繼續陷害。1969年7月31日宣判,「郭衣洞(柏楊)意圖以非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處有期徒刑12年」。柏楊正式開始服刑。朋友也紛紛劃清界限。兒子郭本城根本就不知道父親身在何處,當年雙親早已離婚十年,母親身邊的一些朋友、同事也突然變臉,唯恐避之不及。

柏楊開始被關押在景美看守所,後來解押到綠島。有些政治犯刑期雖然屆滿,但是有關單位認為其思想仍未改造,或者找不到保人,就會被重新逮捕,無限次延長囚禁。所以囚犯經常被警告:「我沒有辦法叫你出獄,但我有辦法叫你坐牢坐到死。」柏楊的徒刑後來改為八年,好容易熬夠刑期,又被管訓不準離開,也不許在對外信件中提及任何軟禁的字樣。

 

在他坐牢期間,身在美國的物理學家孫觀漢十年如一日鼎力解救。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在八年刑滿又被軟禁將近400天後,柏楊終於重獲自由。回到臺北後的第一個自由之夜,柏楊就給孫觀漢寫詩表達感恩:「今日踉蹌回臺北,人物都非兩渺茫……先把無窮感恩意,第一修書報孫郎。」兩位老人是因書結緣的筆友,一直不曾見面。半年後,孫觀漢從美返臺探視柏楊,兩個人初次見面,緊握雙手,淚流滿面。

 

時過境遷,臺灣當局終於承認錯誤,對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及其家屬道歉。當年關押柏楊的景美看守所,2008年已更名為「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園區入口處是人權紀念碑,碑上銘刻受難者姓名及其受難年代。柏楊被關押時間更長的綠島,他積極籌劃了六年的「綠島人權紀念碑」於1999年12月10日落成。這個紀念碑不是指向天空,而是通向地下,牆上刻著7000多個受難者的名字。柏楊親手揭開自己題詞的碑文:「在那個時代,有多少母親,為她們囚禁在這個島上的孩子,長夜哭泣。」


柏楊於書房前掛「297」獄囚的編號,以志坎坷的生涯

柏楊以雜文聞名,但後半生主要成就是歷史作品。他的歷史著述生涯是從煉獄開始的。1970年他在景美看守所被調到了看守所的圖書館,其中有一套《資治通鑑》讓他如獲至寶。這部書和司馬遷的《史記》是他在獄中的最愛,並開始著手寫獄中的第一部著作——《中國歷史年表》。

 

1972年他解押到綠島,牢房外巨浪拍打巖石,牢房裡他背牆而坐,專心構思。「牢房角窄天地寬。」在黑牢中,陸續完成了三部歷史書——《中國歷史年表》、《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

 

1983年,柏楊開始著手寫作《柏楊版資治通鑑》,其大膽的思想和作為也是在牢房裡種下的種子。他說:「我建立自己的最基本的史觀,就是我為小民寫史,而不是為帝王將相寫家譜、寫嘉言懿行;我想突破兩千年以來被視為正統的、以朝代為單位的體裁。」他有幾點創新:一、大膽跳過年號,採用簡單的紀元;二、以世紀為單位,將王朝、國號、年號放置於次要位置;三、直接稱皇帝的姓名,將文言改成白話。他還親手增繪地圖,同時加注「柏楊曰」,寫出自己讀史心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寫給皇帝大臣看的,而他是寫給今天的老百姓看的。柏楊花了十年時間撰寫評論中國歷史,只是想追究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歷史充滿了血腥和詭詐?

 伏案寫作的柏楊

在父親開始著手翻譯《資治通鑑》的時候,兒子郭本城還沒有結婚,而72冊全部完成,孫子都上小學了。從第一冊開始,郭本城和公司同事一起閱讀,十年後,全公司都成了研究中國歷史的研究員。

 

1993年柏楊版《資治通鑑》簡體版改名為《現代語文版資治通鑑》出版,柏楊也應邀來到了北京,並和老朋友徐天祥先生重逢。當年他們一起從東北逃到北京,徐先生留在了解放後的北京,而柏楊帶著徐先生慷慨相贈的14個銀元繼續南逃。如今歷經劫波,兩位老人緊緊相擁。

 

有人說如果司馬遷不坐牢不受宮刑,就不會有《史記》。柏楊認為,一個有遠見的執政者,寧可沒有司馬遷的《史記》,也不可以用冤獄的手段、用殘酷的刑罰來對付無辜的人民。

 

2006年歲末,柏楊將57箱手稿、歷史文物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2007年臺南大學也建造了柏楊紀念文物館,還特別設置了一間綠島的牢房。

 

2008年5月17日,柏楊的骨灰撒向大海。留下了兩小袋骨灰被中國現代文學前館長周明先生帶回大陸,後安葬在河南。

 

郭本城在父親去世六年後完成了父親的傳記《背影》。他說如果是在白色恐怖時期,這本書肯定會讓他入獄,然而大時代的巨輪開創出今天的民主道路,禁忌解除。他在書中引用父親的話:

「我慶幸生在這個時代,讓我對世事的真相,能從更寬廣的角度,和更多信息中去觀察。歷史的教訓,因為人類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但我們應該有誠實面對歷史的勇氣,才能掌握一個嶄新時代的脈動。」

書摘丨父親和故鄉的泥土,永遠融合在一起

郭本城(柏楊長子)

先父柏楊在1949年離開大陸來到臺灣,當年他30歲。他在臺灣度過了60年的歲月,這60年,他寫了2000多萬字,出版了200多本書。即使是身系囹圄、在最惡劣的環境裡,他還是堅持文學創作:他利用早餐吃剩的稀飯塗在報紙上,好幾張黏在一起,形成一張堅硬的紙板,隨後就靠坐黑牢牆角,把紙板放在大腿上,借著微弱的燈光,眯著眼睛,堅毅地緊握著筆桿,持續他的「監獄文學」創作。

 

父親的監獄文學作品《中國人史綱》第一章,有這樣一段像詩一樣的文字:

 臺灣島和海南島,像鑲在葉柄下方的兩顆巨大珍珠,南中國海諸島,則是無數散落在碧綠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這就是父親心中永遠深愛的故鄉。在他心裡、在他眼底、在他口中、在他筆下,他的故鄉是那麼的遼闊廣袤、那麼的美、那麼的高貴。他的故鄉,當然也是我們五位柏楊兒女的故鄉。跟父親一樣,我們也都深愛這塊美麗宏闊的土地和敦厚善良的人情風俗。

 

2008年4月29日凌晨,父親在臺北庚辛醫院辭世,享年89歲。在他老人家過世之後兩年多,也就是2010年的9月12日,我們將他移靈到了河南省新鄭市文化氣息濃厚、綠意盎然的「福壽園陵園」,父親重回他所深愛的故鄉,和故鄉芬馨的泥土永遠地融合在一起了。

 

直到父親離世五年之後,我才提筆撰寫這本《背影》,主要是讓父親「愛好和平的精神」、「誠信寬恕的思想」以及「堅忍卓絕的毅力」得以傳承與發揚,因為現在的社會,人們太優渥、太自滿,也太脆弱、太容易遺忘。在撰寫《背影》的過程之中,我更深一層地認識了父親。看著父親這一生走過的身影,我熱淚盈眶。我疼惜他童年生活的孤苦無依,悲痛他十年冤獄的慘磨苦難,更欽佩他有容乃大的寬容精神,和知恩圖報的感憫襟懷。年齡隨著滄桑經歷而增長,我努力讓時間倒流,追憶模糊往事的點點滴滴,以及父親苦難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我感同身受,不禁讓自己浸潤在極度思念父親的感傷之中。

 

許多大陸友人,即使是年輕人,對「柏老」都非常熟悉,這讓我很驚訝,也很感動。這是一個書香社會的傳承,也是人文思想的進展,青年知識分子能帶動風潮,也讓逐漸老去的我們充滿了希望。而這種現象,在大陸尤其明顯。我應該說,在我們的故鄉,已經很強烈地感覺得到這種振奮人心的氛圍。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時代,而重視禮儀、溫和恭儉與喜歡讀書的下一代,已經可以確定未來的人生,是何等光明燦爛了。

 

我祈盼這本書,能喚起大家對先父的追憶,也讓我們都能更認識先人奮鬥的過程,學習那堅忍不拔的毅力。即使處在懸崖飢虎、巨濤惡海的生死關頭,也要充滿信心和希望勇敢地面對,為著人最後的尊嚴,克服所有的艱難而絕不逃避,自始至終都要有「大是大非」的堅持,讓瀕臨熄滅的生命和破碎的靈魂,得著恢復和成全,並能夠原諒過去所有的施暴之人,化為大愛回饋社會和國家,以及回饋曾經施恩加惠之人。

 

「唯有『愛』,才是超越世代的東西。」最後,讓我獻上父親的這句話,與您共勉之。

(摘錄自《背影:我的父親柏楊》,郭本城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END ·

 

相關焦點

  • 柏楊誕辰一百周年:「尊嚴」是柏楊的寫作母題
    1995年柏楊夫婦重回監禁過柏楊的綠島囚室外。「有態度」的歷史書自1979年出版面世,四十餘年間《中國人史綱》受到整個華語文化圈的歡迎。讀者對《中國人史綱》的最直觀評價往往是「好看」「閱讀感佳」,這對通史類著作來說無疑是難得而特殊的評價,其原因不光在於柏楊在書中摒棄年號、皇帝諡號而改用公元紀年、直稱君王姓名的寫法,更在於這是一本以「人」為主角,以人性為主線的歷史書。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李凱評價為「柏楊是作家寫史,重的是『人』,關注的是歷史環境下人何所為何所不為」。
  • 聽柏楊談以史為鑑
    我說:「我看您發表的文章,您在讀這部史書時,曾『一讀一流淚,一哭一扶胸』?」柏楊娓娓而道:「我是一個個性倔強的人,但也是一個極易動感情的人,歷史上的仁人志士遭受不幸與迫害,無不令我義憤填膺。」同年9月,《柏楊版資治通鑑》居然訂數達10000冊,一個小小的臺灣,居然有這麼多人爭相購買這樣一本書,王榮文眉開眼笑,柏楊更是喜上眉梢。
  • 和柏楊有關的文壇二三事
    我的視頻講話內容如下—— 柏楊的雜文的尖銳如匕首,無疑是臺灣的魯迅,但他可能比魯迅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體驗更深刻。因為魯迅沒有坐過牢,他坐過九年牢;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在今天看來也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 柏楊 | 醜陋的中國人
    作者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將傳統文化種種弊端喻之為「醬缸文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子孫後輩永遠受感染,且持續不斷。該書一版再版,還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譯本行世。《醜陋的中國人》收集的都是以20世紀80年代初期,柏楊在各個學校所做的演講文章為主。而該書所有文章,都圍繞一個相同的中心主題,即是作者序言所說的:「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
  • 醬缸與藥方: 由柏楊說到魯迅
    柏楊的「醬缸」直接源於魯迅的表述。魯迅對「醬」是頗為熟悉的,日記中多有購買、食用醬菜、醬肉、醬鴨和接受這些醬製品饋贈的記錄。「醬」在魯迅筆下又可以作動詞用,如《逃名》一文,說到逃名的人其實是倒真正愛惜名譽的,「逃的是這一團糟的名,不願意醬在那裡面」。在1935年9月12日答覆胡風關於蕭軍是否要加入左聯時說,「現在不必進去……一到裡面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
  • 賀歲檔文章再戰銀幕 《親家過年》歡笑眼淚齊飛
    賀歲檔文章再戰銀幕 《親家過年》歡笑眼淚齊飛     歷年來,電影賀歲檔都是「兵家必爭之地」,2012年賀歲檔也不例外。
  • 揭秘|和柏楊有關的文壇二三事
    我的視頻講話內容如下——柏楊的雜文的尖銳如匕首,無疑是臺灣的魯迅,但他可能比魯迅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體驗更深刻。因為魯迅沒有坐過牢,他坐過九年牢;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在今天看來也具有深刻現實意義。首先是輾轉聽到諶容女士不滿意稿酬,後來不免有人起鬨,雜聲越來越多,作為中介人的我,更備受質疑。為清白起見,我只好向柏楊求救,並懇請他出一份稿酬證明。
  • 周五人物 柏楊:一顆堅硬的石子
    撰文:許知遠《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一「多少年以來,我一直想寫一本書」,柏楊以這句話開始了演講。一年前,他在臺中的東海大學做過一次同樣題目的演講,內容也差不多。那次的觀眾眾多,大禮堂裡坐滿了人。但是在演講後,主辦後答應給他的錄音帶卻是一片空白,似乎無意留下那些內容。在美國的這次不成功的演講後一個星期,柏楊收到了錄音帶。「感謝邀請單位沒有把錄音帶銷毀」,他後來回憶說,「否則的話,未必再有一次講出機會。」
  • 柏楊:在獄中以血淚寫就,真正具有世界視角的中國史書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他一生中娶過五個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隨過一段如煙往事。,那時最後一站位於「古柏楊」的隧道尚未竣工,他回家後提筆有感,因而用了「柏楊」為筆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 柏楊人性史觀的精華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一生不能錯過的...
    然而這僅僅是他一生災難的開始,在這之後,他又經歷了國難當頭、內戰連綿,最後背井離鄉,卻因一腔正義抨擊時局,身陷囹圄數十載。 接連不斷的災難沒有壓垮他,他雖歷經滄桑、滿身是傷,卻仍然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用寫作在艱難困苦中尋找出路,用說真話的勇氣在改革中喚醒民眾。
  • 李敖與柏楊:從情同兄弟到反目成仇,竟為爭風吃醋!真不可同富貴
    李敖與柏楊,本是同道中人,在臺灣最崎嶇的歷史之路上,有過很長的一段「蜜月期」,相攜顧盼,惺惺相惜。他們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境遇,都是朗然的漢子,也有極為投合的政治理念。而據李敖在數十年後的辯護,柏楊坐牢後,他為營救,是與柏楊之妻艾玫有較多接觸,但是艾雖美不是他喜歡的類型,況他李敖再風流,因有心理障礙,平生從不與朋友之妻通姦,為了自明,他甚至在書中指明「真正姦夫」姓名與地址。這些說辭,在《李敖快意恩仇錄》一書中是可以看到的。
  • 柏楊誕辰100年,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醜陋的中國人」
    「多少年以來,我一直想寫一本書」,柏楊以這句話開始了演講。1984年秋天,愛荷華大學的一間俱樂部裡,坐了大約一百名聽眾,三分之二是黃皮膚,三分之一是白人。 此時的柏楊已經64歲,他身材高大,鬢角花白,在生活中,他性格爽朗,煙不離手。他是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項目邀請的作家。在臺灣,他以一名高產、犀利的雜文作家和通俗歷史學家而聞名。
  • 如今再看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我們還醜陋嗎?
    上世紀80年代,臺灣作家柏楊寫出了一本《醜陋的中國人》,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時至今日,這本書仍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登上了某雜誌評出的20世紀末中國影響力最大的20本書排行榜。不僅這本書的書名惹人非議,書中的內容更是或令人不快,或發人深思,或者令人大搖其頭。
  • 《柏楊版資治通鑑》寫作背後的故事丨柏楊誕辰100周年
    2020年,是著名作家、歷史學家柏楊誕辰100周年。柏楊本生於11月1日,後來以3月7日——1968年他在臺灣被捕入獄的日子——為自己的生日。十年牢獄之災,對常人而言是難以忍受的苦痛,但柏楊在獄中完成了三部史著《中國歷史年表》《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
  • 柏楊長子攜《背影》來鄭州追憶父親丨父親原諒了那個時代, 我為什麼就不能原諒父親?
    由於父母離異,在郭本城年少成長過程中,父親柏楊一直缺席,因而曾經對父親柏楊有過諸多疏離和誤解,一度對父親有過抗拒。經過二三十年時間的情感修補,父子情才逐漸升溫。這期間,郭本城遞杯茶,柏楊會說「謝謝」,陪父親聊天時自己有時會頂嘴但柏楊則從來沒有,甚至有時發現自己說的話兒子興趣不大,柏楊還會說一句「對不起」,「能感受到父親一直想努力修復失去的情感。」
  • 若不是歷盡滄桑,哪來的雲淡風輕
    若不是苦盡,哪來的甘甜;若不是歷盡滄桑,哪來的雲淡風輕;若不是跋山涉水,哪來的柳暗花明;若不是行到水窮處,哪來的坐看雲起時。所謂強者,都是含著眼淚奔跑的人;所謂幸運,就是你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所謂勇敢,就是認清這個世界的薄涼後依然深情依然熱愛;所謂笑而不語,其實就是痛而不言。生而為人,從來沒有不勞永逸,風雨兼程才是恆常;生活這所大學,從來沒有畢業證可領。
  • 易經:一個歷盡滄桑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溫柔似水
    易經說:一個歷盡滄桑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溫柔似水。一個歷盡滄桑的人,他們吃過人間的苦。一個歷盡滄桑的人,他們一定吃過人間的苦。也許,是為了生活,早早出入打拼,在背井離鄉的過程中,他們嘗盡人情冷暖,品味了世態炎涼。在為了生活努力打拼的同時,這些受過的苦,會讓他們知道生活的不易,他們更加懂得愛惜身邊的人,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
  • 有了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歷史劇誤導了
    為讓這套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的智慧也惠及到孩子,周莉莉女士以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為底本,從有益孩子的角度,編寫了這套針對9歲以上學生的史學讀本《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其實市面上的兒童歷史讀物特別多,但為什麼推薦孩子閱讀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呢?
  • 三毛、瓊瑤、柏楊,你知道這些臺灣作家筆名的由來嗎
    第三種說法是陳懋平在文章裡曾不止一次提到「三毛」一詞,賣文窮得叮噹,常常兜裡只有三毛錢,出名後不能忘了窮光蛋年月。最後一種說法,陳懋平自認為寫的東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錢。以寫言情小說聞名的瓊瑤,原名叫陳喆。瓊瑤這一筆名源自於詩經《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大意就是,「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瓊瑤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 柏楊:我在此城漂流,所幸遇見你.
    我是柏楊Nicole,現於耐思GE1-1910班學習,就讀於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