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360次推送
柏楊長子攜《背影》來鄭州追憶父親
父親原諒了那個時代,
我為什麼就不能原諒父親?
特約撰稿丨蘭若生
閱讀提示:市面雖有不少柏楊的傳記,卻沒有從家人眼中描寫的柏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背影:我的父親柏楊》彌補了這個遺憾。
身為柏楊長子,作者郭本城曾因父母離異對父親柏楊一度疏離,但真正動筆後才深切感受到自己對父親的心疼與不舍,也為讀者更近距離觀察這位在大陸30年、在臺灣60年、留下2000多萬字的人文大師及背後的那個時代,提供了一條相對私密的通道。
4月25日,郭本城攜《背影》來到祖籍故鄉河南,與筆者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談話。
父子情愫:原諒才是真正的勇敢
提到背影,人們會想到朱自清散文《背影》裡的舔犢情深,在寫回憶父親柏楊的書時,郭本城同樣選擇把《背影》作為書名。「因為在一般讀者的印象中,看到的常常是柏楊的正面,但作為兒子,我經常是站在家庭的這個視角,看到的多是父親的背影。」
由於父母離異,在郭本城年少成長過程中,父親柏楊一直缺席,因而曾經對父親柏楊有過諸多疏離和誤解,一度對父親有過抗拒。經過二三十年時間的情感修補,父子情才逐漸升溫。
這期間,郭本城遞杯茶,柏楊會說「謝謝」,陪父親聊天時自己有時會頂嘴但柏楊則從來沒有,甚至有時發現自己說的話兒子興趣不大,柏楊還會說一句「對不起」,「能感受到父親一直想努力修復失去的情感。」
現實也在不斷提醒郭本城和柏楊的父子關係。他服兵役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被長官拉去談話,檢查下思想是否忠貞,「因為我是柏楊的兒子」。
郭本城動筆寫這本書,是看到父親很多生前好友都在為父親做一些事情,「我們作為兒女的都沒有父親朋友做得多,我們有這樣一個父親,應該去做一些事情。」
長子的「責任感」讓郭本城用了8個月時間重溫父親的生命歷程,他這時才如此清晰地看到大時代背景裡的父親,沒有經歷過戰爭、逃難洗禮的郭本城,無法產生感同身受的體諒,他在寫到父親的一些經歷時,常一邊打字一邊哽咽甚至痛哭,「不知道父親是怎麼挺下去的。」
他回想起2007年父親過米壽時,主持人讓父親許個願,父親手掌撫摸著右腿說:「我希望我的腿不要再疼了。」這是柏楊最後的願望,而這個腿傷是在牢獄之災中留下的。
有書評稱,《背影》是作者走進父親內心世界的一次心靈之旅。郭本城自認為是「一個平凡兒子看非凡的父親」,「之前是用眼睛看,但寫書是用心感受。」
如今提及柏楊,郭本城用的詞彙是「洋溢著無限愛的慈父」。他慢慢地體會到,父親對經歷過的苦難並不記恨,而是選擇了放下,「父親說過原諒才是真正的勇敢,他一直在原諒,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原諒父親?」
1977年,出獄後的柏楊四處託人尋找郭本城和弟弟,郭本城來到當時父親暫住的一個車庫裡,柏楊拉著郭本城的手說:「我對不起你們。」後來,父親會經常把他和弟弟叫到家裡吃飯。
「當初我如果多握一下父親的手該多好啊!」郭本城說完,摘下眼鏡輕拭了一下眼角。
柏楊人生:人不經過長夜痛哭,不足以語人生
讀《背影》,像是看兒子對父親的回憶錄,也像是傾聽柏楊的自述,同時還有作者審視父親所處時代的思考。類似於柏楊《中國人史綱》從人的視角看歷史,這本書也能從柏楊的經歷中一窺他所生活的當代史。
其實,這也是郭本城的有意為之,「現在的時代太容易遺忘,希望喚起大家對過往的追憶。」他特別期待年輕人能來讀這本書,希望父親「愛好和平的精神」、「誠信寬恕的思想」、「堅忍卓絕的毅力」能得以傳承和發揚。
「九天翱翔闖重雷,獨立高崗對落暉,孤鴻不知冰霜至,仍將展翅迎箭飛。」郭本城現場向記者賦了柏楊的一首小詩說,做人一定要有高昂的鬥志,不管年輕人對柏楊的言論贊不贊同,他堅韌不拔的精神都是應該學的。
的確,柏楊對苦難有著自己的理解。讀者記憶深刻的言論有「災難使我乘風而飛」,「人不經過長夜痛哭,不足以語人生」。柏楊說過:「我慶幸生在這個時代,讓我對事實的真相,能從更寬廣的角度,和更多信息中去觀察。歷史的教訓,因為人類的健忘和野心家的篡改,而微乎其微,但我們應該有誠實面對歷史的勇氣,才能掌握一個嶄新時代的脈動。」
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冤獄、五年專欄、十年通鑑。很多人都聽過柏楊的經歷,社會上也不乏柏楊傳記類的作品,但以兒子這個特殊身份去看待父親時會有不同。郭本城認可一位朋友的說法,「中間有很多人性在裡邊,尤其是以經過修補之後的父子感情去看待一生傳奇的父親,充滿感情的激蕩。」
兒子為父親立傳難免有情感牽絆,能否做到客觀?「避免不了主觀。」郭本城坦承,寫作中常會陷入到以親人情感對一些事情的悲憤之中,但他刻意把父親牢獄中邢囚的部分拿掉了,「這部分別人可以寫,但我不能,父親不想延續仇恨,說自己是大時代下的悲劇,他放下了,我不會消費這段悲情。」
2004年,柏楊得以平反。當時柏楊在儀式上發言說:「冤屈一定要申訴,汙穢一定要洗清,但是加到身上的屈辱以及家破人亡的悲慘,我們不能忘卻,但不需要報復,因為道歉需要最大的勇氣。」
不僅寫關於柏楊的作品,讀柏楊的著作對郭本城來說,也與其他讀者不同。作為兒子,他會去了解父親是在怎樣的心境下寫的這些內容。書成稿後,郭本城特意送給30多歲的兒子一本,「讓他了解爺爺是怎樣的人,父親的精神首先要在家庭中傳承。」
故土情結:重回大陸真好
柏楊1920年出生在河南,1949年到臺灣。從大陸到臺灣,濃鬱的鄉愁成了柏楊繞不開的牽掛。郭本城多次聽父親提到河洛文化,回憶當年中原人民的苦難。
一次記者問柏楊怎麼看中原文化,柏楊這樣回答:「河南人的中原文化非常燦爛。臺灣也是一樣,我們會走向本土化,但沒有辦法脫離中華文化,因為本土文化就是中原文化。關於海峽兩岸的同根性,應不是認同問題,而是事實問題;應不是基因問題,而是情緒問題。不過,血濃於水是一種充滿感性的訴求。」
柏楊的故土情結,從2007年,他在病床上,花費兩三個小時顫抖歪斜地寫下「重回大陸真好」便能看出。郭本城說,這句話可能是父親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段文字。
2008年4月29日凌晨一點十二分,柏楊離開了這紛擾的世界。
最終,柏楊如願長眠在中原大地,和故鄉的水土融在一起。2010年9月12日,柏楊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了新鄭福壽園,當晚,郭本城在鄭州的賓館寫下緬懷父親的詩《回到故鄉》,「今天你回到故鄉,親吻和平寧靜的海棠葉香。」
「海棠葉」這個意象最早出現在柏楊在牢獄創作的《中國人史綱》第一章,「中國版圖像一片和平寧靜的海棠葉,臺灣島和海南島,像鑲嵌在葉柄下方的兩顆巨大珍珠,南中國海諸島,則是無數散落在碧綠海水中的小的珍珠群。」
1988年初,柏楊用白話文親擬了一塊石碑,由大姐冬冬代他立於爺爺墓前。後來柏楊回到輝縣,在自己父親墓碑前跪下叩頭,心痛地說:「往日種種,遺恨留到黃泉。」
書裡講述到「故土情思 重返家園」一章時,郭本城寫道:「父親回到河南故鄉,我後來踏上河南輝縣,對我們父子兩人的意義,卻幾乎相同。他去,是回到了匆匆離開四十年的故土,為他的父親郭學忠先生立下一碑;而我去,是將我的父親柏楊的骨灰下葬。」
這次來鄭州,是郭本城第三次回到故鄉,前兩次一次是為父親移靈,一次是給父親掃墓。27日,他將和從新鄉趕來的大姐冬冬、從西安趕來的二姐毛毛一同來到新鄭福壽園祭奠父親,將這本《背影》讀給父親聽。
「唯有『愛』,才是超越世代的東西。」郭本城在書的自序最後,獻上了父親的這句話。
什麼是血濃於水?也許這就是吧。
延伸閱讀
—— 柏楊年表 ——
1920出生
1931十二歲,進入河南省立第四小學讀二年級,入學後不久便發生「九一八事變」
1933因不見容於繼母,被父親送往輝縣縣立小學,遇到恩師克非,引發閱讀興趣
1937「七七事變」,投考河南省軍事政治幹部訓練班
1939與艾紹荷結婚,同年父親病逝於開封
1943與崔秀英發生感情,並於次年結婚
1948與友人徐天祥、孫建章在瀋陽籌設《大東日報》
1949在上海遇見思師吳文義,並隨其到臺灣;同年,進入屏東農業職業學校當人事員
1953與齊永培結婚,平生首篇散文在《自由談》上刊出
1954在救國團任職
1957在國立成功大學擔任教識,其後因認識就讀靜宜英語專科學校的倪明華,與其相戀和結婚,被逼辭去所有工作
1960開始以筆名「柏楊」在《自立晚報》撰寫專欄「倚夢閒話」
1961開始在在《自立晚報》發表小說《異域》
1967負責為《中華日報》連載的美國漫畫《大力水手》翻譯
1968因在二月一日所刊出的一篇中將「fellows」譯為「全國軍民同胞們」,被調查局以「共產黨間諜」及「打擊國家領導中心」的罪名入獄
1969倪明華提出離婚要求,柏楊在獄中絕食二十一天
1972-1976囚禁於綠島感訓監獄
1977獲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聘書,在《中國時報》開闢「柏楊專欄」
1978與女詩人張香華結婚
1979獄中的著作《中國人史綱》出版
1982與夫人張香華訪問泰北金三角地區
1985八月,《醜陋的中國人》出版;《柏楊版資治通鑑》當選為臺灣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則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1988到西安探望女兒毛毛
1993《柏楊版資治通鑑》全部完成,平裝72冊,精裝36冊
1995《柏楊回憶錄》完成
2008 2月24日因肺炎並呼吸衰竭住進加護病房,3月19日轉入普通病房,後來又因胃部問題進行「胃造廔」手術,再次住進加護病房,4月12日才轉普通病房,以氧氣及呼吸輔助器治療。
2008 4月29日凌晨一時十二分,病逝臺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壽八十九歲。
-END-
廣西師大出版社 出品
如需轉載註明出處
歡迎各類微信公號聯絡合作
合作請聯繫 微信號 bbtstar
本公眾號投稿郵箱:lidf@bbtpress.com
點擊下方關鍵詞 可查看往期熱門文章
影像記憶丨獨立書店丨紙媒轉型丨手藝
父愛丨巴黎丨下酒菜丨年終總結丨非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