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紅燈籠高高掛,濃濃年味亮出來
春節到,掛上象徵著「團圓」的紅燈籠,貼上表達美好祝願的春聯,剪出慶賀新春來臨的窗花,滿眼都是喜慶,來年都是鴻運。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每逢佳節便張燈結彩,這裡的燈指的就是燈籠,它是喜慶的象徵,是節日必不可少的點綴。中國燈籠,又被稱為燈彩。早在公元八世紀的唐朝就有使用燈籠的記錄。
-
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影評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1991年的作品,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很多獎項,影片確實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在刻畫人物上, 畫面上都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了張藝謀那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
不用臺詞,只用鏡頭講故事《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0年,作家蘇童發表小說《妻妾成群》,同年在《收穫》刊物上看到該作品的張藝謀,立馬給蘇童打電話,表示想將他的小說《妻妾成群》搬上熒幕,於是就有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先要明確指出,《大紅燈籠高高掛》對原著小說做了很多很大的改動,比如故事背景從江南水鄉搬到了北方大院,主要角色也從性格悲劇變成了命運悲劇,所以很多原著黨不喜歡該片。
-
影片分析 | 《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意境分析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於1991年由張藝謀創作的影片, 影片故事緊緊地圍繞我國封建禮教而展開了敘述, 展現了處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女人們由於妒賢嫉能而上演了一出出的鬧劇。
-
《大紅燈籠高高掛》反映出來的社會問題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導演張藝謀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而來,由鞏俐、何賽飛、馬精武主演。該片成功地勾勒出「一夫多妻」的封建家庭制度下,妻妾之間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的人生圖景以及男權統治下形成的生存規則。
-
影片作品分析 |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分析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於1991年由張藝謀創作的影片, 影片故事緊緊地圍繞我國封建禮教而展開了敘述
-
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我愛上鞏俐!
其實從第一眼看鞏俐在《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扮相來看,她並不算是特別像角色頌蓮的。因為頌蓮是大學只讀了一年的女學生,按照年紀算,不會超過20歲。所以,這樣年齡段的女孩子,帶著一種清瘦,怯懦和初昇陽光的清新。而在鞏俐的年紀裡,她已經回不去20歲的狀態了。
-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賞析
在〈〈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影視作品中,張藝謀導演更有清晰的讓人看到了所謂的規矩。古人言"無規矩不成方圓",可我認為有規矩不一定成方圓。 在整部影視作品中,張藝謀安排了化入化出的鏡頭切換方式把整部作品分為幾大段。
-
《大紅燈籠高高掛》——自由的可貴
她們每天都等著陳老爺的恩寵,大紅燈籠掛在哪個院子裡,就代表陳老爺便歇在哪個院子裡,這並不是她們能決定的,因此,院子裡的四個女人,為了大紅燈籠能夠掛在自己的院子裡,不斷的耍心機,爭風吃醋,因而宅院裡經常是非不斷。
-
《大紅燈籠高高掛》和日本經典異曲同工
作者:Roger Ebert譯者:Issac校對:易二三來源:rogerebert.com中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和日本電影《砂之女》(1960)都是關於性奴役的。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以1920年的中國為背景,當時納妾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我懷疑陳氏家族一直住的那座宅子是獨一無二的。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她在張藝謀的《菊豆》和《活著》中出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該片使她成為中國的頭號明星。她容顏姣好,她的美是電影的主題之一,導演將其拍得充滿誘惑力。
-
影視評論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性別符號學解讀
在現有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符號的象徵意義與儀式的形塑作用。《大紅燈籠高高掛》通過影像語言揭示的是父權社會如何藉助性別符號形塑女性主體性並維繫男性霸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影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後現代女性電影。
-
禁片|大紅燈籠高高掛 所有的性行為都是強姦?
1991年的中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1964年的日本電影《砂之女》(Woman in the Dunes,1964)都涉及壓迫。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一個十九歲的大學女生在父親去世後被迫輟學,她的繼母不願再供養她,她被迫接受了嫁到大戶人家當小老婆的命運——做他的「四太太」。這四個太太都住在同一個大宅中,如同被軟禁。
-
《大紅燈籠高高掛》女性主義的悲歌,一場深宅大院的故事
有著細膩而真摯的感情,其中不乏對獨立意識的覺醒,才我的印象中,最深的是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縱觀,張藝謀90年代的電影,從《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紅高粱》。聚焦的是舊中國時的社會容貌。一種對於個性的扭曲,對於尊嚴的踐踏,對於時代的畸形。在影片,通過女性的鏡頭一步步走向與這個時代潮流相反的一面。
-
《大紅燈籠高高掛》:隱秘在紅彤彤之中的掙扎,張藝謀的經典之作
正因為導演心中對色彩的執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色彩衝擊十分濃鬱,影片共使用了四中大色調。——前期的暖色調——大紅色調——陰冷色調——全白色調【影片成就】《大紅燈籠高高掛
-
從爭寵鬥豔到間接殺人——淺論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講述了因父親去世家境貧困,而被迫輟學遠嫁給老爺子陳佐千做四太太的頌蓮在陳家大院裡發生的故事。影片在空間上場景只有陳家大院和高牆,在時間上有三個季節:夏、秋、冬、第二年夏。
-
推薦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國產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年出品。
-
《大紅燈籠高高掛》:封建時代的女性輓歌
導演的傑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著名作家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在鞏俐、何賽飛等實力派演員的演繹下,這部電影在當年贏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其中所反映的女性悲劇尤為動人,值得我們深思。他們整天無所事事,只想著如何讓大紅燈籠在自己的院子裡發光,從而得到陳老爺的青睞。這是多麼可悲啊,即使他被看好了?第三個妻子死了,第四個妻子瘋了,年輕漂亮的第五任妻子不是又結婚了嗎?新一輪的鬥爭不是又來了嗎?退一步說,影片中所有悲劇的根源都在於女性沒有得到與男性平等地位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無論女性多麼優秀,都難逃成為別人附庸的命運。
-
《大紅燈籠高高掛》:當女學生成為姨太太,道德綁架還是還原人性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海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張藝謀執導,於1991年上映的一部電影。一說到《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我們首先會想到的詞是「封建禮教」、「女性所遭受的摧殘」、「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迫害」
-
張藝謀在30年前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其藝術美學至今仍屬典範
在當時張藝謀雖然已三四十歲,然而步入壯年的他卻對電影藝術有了遠遠領先同時代電影人的思考和探索,這也有了《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等一系列藝術精品問世。《紅高粱》《菊豆》大玩色彩美學,《大紅燈籠高高掛》注入獨特的構圖美學,《秋菊打官司》追求現實主義紀實美學,《活著》則拋棄形式,追求人文的深度,這些作品也讓張藝謀走在時代前沿,將中國電影帶入了新的世界格局。
-
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雁兒」的結局到底有沒有錯?
例如《血色殘陽》、《關中匪事》還有今天我們一起聊聊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基本上這種影視劇片都反應了一個思想,那就是舊時代男女平等如何解放?大紅燈籠高高掛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一個男人和四個女人間的故事。張愛玲說過,女人的路,越往後走,遇到的越是自己不愛的人。「女人不就這麼回事嗎?」出於這樣的考慮,那個頌蓮自己選擇還是嫁到了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