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2021-02-13 生物信息學

最近一個星期天下午,在曼哈頓上西城一家全食餐廳(Whole Foods)的長桌旁,一場月度會議如期舉行。待所有人坐定後,組織者拿出一袋薯片放在桌子上,隨即開始處理內部事務,比如募集捐款,但她並沒有執意要求。「我知道你們有些人的處境不太好,」她說。

一位與會者回憶說,有一年她的年收入只有9000美元,日子過得很苦。「多年的貧困生活讓我精疲力竭,」她說。她的鄰座插話說:「阿門,我的姊妹。」

如果碰巧偷聽到他們的談話,或許你會驚訝萬分地獲悉這群人有一個共同點:令人敬畏的學術造詣。圍坐在桌子四周的,是一位歷史學家、一位社會學家、一位語言學家和十幾位其他領域的學者。大多數人擁有博士學位,還有幾位或即將完成,或中途放棄。所有人都在研究生院苦讀多年,但要麼是出於個人選擇,要麼是因為客觀環境,幾乎所有人都未獲得他們孜孜以求的終身教授席位,一位獲得教職的幸運兒也萌生退意。現在,一個名叫「多面手博士」(Versatile Ph.D.),旨在支持博士生尋求非傳統職業的團體讓這些博士生齊聚一堂。

一輪自我介紹結束後,與會者三三兩兩地聚攏在一起,互相交流求職故事和技巧。一位曾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古代宗教的32歲男士,身穿一件印有其僱主(一家財經網站)名稱的T恤衫;他向一位即將完成論文的女物理學家宣揚這份工作的種種好處。目前在一家私立名校任教的歷史學家,給一位最近獲得美國研究學位的博士提供在哪裡尋找招聘廣告、如何包裝自己的建議。這位畢業於2012年的年輕博士名叫亞當·卡皮塔尼奧(Adam Capitanio),近三年來一直在美國東北部尋找學術性工作,他至少已經申請了60份工作,但連一個面試機會都沒有爭取到。卡皮塔尼奧目前在一家學術性出版機構當助理編輯,正嘗試著制定一項長期計劃。「在獲得這份工作前,我幾乎快絕望了,」他說,「這份工作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讓我有時間弄清楚自己真正想做什麼事情。」

卡皮塔尼奧博士的經歷絕非特例。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11年的一項調查,35%的博士學位獲得者——43%的人文學科博士——在完成學業時沒有籤下就業意向書。有望走上追求終身教職這條路的博士預期不到一半。許多人自願選擇另一條路徑,因為他們希望獲得更高的薪水,更直接地接觸世界,而這些東西似乎是撰寫專著和終身教職委員會所不能給予的。

亞當·卡皮塔尼奧,密西根大學美國研究專業博士。工作:博格翰圖書公司助理編輯。卡皮塔尼奧博士讀碩士時的專業方向是電影研究,總共在研究生院學習了九年。他說:「讀到一大半時,我才意識到就業市場有多慘澹。」

儘管博士畢業生數十年來一直面臨類似的就業形勢,但在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嘗試著把博士學位和令人滿意的非學術性工作掛起鉤來,甚至開始反思博士生教育的目的。「這個問題本身不那麼新鮮,」研究生院理事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會長黛布拉·斯圖爾特(Debra Stewart)說。「但我想說,出現現在這種反應肯定是前所未有的。」

除紐約以外,包括費城、芝加哥和洛杉磯在內的其他7個城市也組建了多面手博士小組。豐富的在線資源幫助博士們把他們的學術資歷轉化為個人履歷,然後向非學術類僱主推銷自己的技能。這些曾經的學者可以在《學術復甦編年史》(Chronicles of a Recovering Academic)和《前博士匯聚地》(Dr. Outta Here,需警惕淫穢內容)等博客上找到同道中人。

變革的精神甚至已經開始在象牙塔內部紮根。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去年春天舉辦了一個名為「超越學術界」的會議,邀請從諮詢到生物技術等各類領域獲得成功的博士發表主題演講。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生中心也計劃舉辦類似活動,該中心於今年2月份成立了一個職業規劃和專業發展辦公室。

在人文學科,這一問題尤為迫切。對於STEM學科(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博士生來說,產業界早已是一個可行的就業選擇。但研究俄羅斯文學或中世紀歷史的學生在其專業領域並沒有多少顯見的職業選項。甚至在大學校園內部,他們也經常面對各種質疑其專業意義的問題,更遑論校園以外了。

卡倫·尚頓,羅格斯大學哲學博士。職業:全美洲議會聯合會分析員。在攻讀博士學位時,尚頓發現自己對從政的興趣比謀求教職更大。

8月份,學術交流研究所(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stitute)發布了一份題為《脫離束縛的人文學科:支持終身教職之外的職業生涯和學術研究》的報告。首席研究員卡蒂娜·羅傑斯(Katina Rogers)在這份報告中探討了一個方興未艾的概念——學術替代性職業(alt-ac)。這一術語及其Twitter話題標籤已經獲得廣泛傳播,除了受聘於政府機構的歷史學家和博物館館長等非學術性工作之外,它還可以指代非教學崗位的校內工作,比如行政人員和圖書管理員。

羅傑斯博士認為,學術替代性職業與其說是一個在哪裡工作的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個如何工作的問題——「如何憑藉最初讓你產生讀研衝動的那股求知慾,運用諸如研讀文本、探究歷史和書面論證這類與從事學術研究相同的技能,完成手頭的任務。」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稱讚這個新詞為通常悲觀的替代性職業討論注入了一股「正能量」。學術替代性職業風潮認為,非學術性工作並非萬不得已的備用計劃,而是雙贏選擇:博士生能夠依憑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技能應對一切挑戰,而不是繼續蟄居在象牙塔之中。

卡倫·尚頓(Karen Shanton)曾在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sity)探索無意識的認知過程,並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但她目前就職於為議員提供超黨派分析的全美州議會聯合會(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給予她一份為期兩年的研究員職位。該協會在2011年創建了一個公共研究員計劃,以幫助人文和社會科學博士生進入非營利性和政府機構工作。

尚頓博士表示,博士教育經歷「絕對」有益於她的工作,因為除了熟稔大腦運行機理知識之外,她還可以發揮自身的寫作和思維技能。「這的確是一份非常棒的工作,因為它具有學術性工作的許多好處,」她說。但「政治類工作可以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她目前的工作重點包括擬定選民身份法律。

卡羅·於維安科,紐約大學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博士。職業:創業。於維安科在攻讀博士期間,建立了初創公司InSchool Apps,在學校孵化器的扶持下,他開發了一個用於解釋路易斯電子式的應用軟體,該應用已被下載4萬次。

雖然學術替代性職業的前景相對樂觀,但一些心灰意冷的學術界難民欣然接受了他們所稱的「後學術職業」身份。一家名為「如何離開學術界」(How to Leave Academia)的網站最近發布了一份《後學術職業生涯宣言》,其基本取向是,「堅信目前的體制是有缺陷的、殘忍的、不可持續的,因此不可能直接參與其中。」這種觀點認為,博士項目使用虛假的承諾,引誘學生充當廉價勞動力,最初是助教,然後是收入微薄的副教授,而所謂的終身教職只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

「後學術職業生涯前景勸阻人們不要攻讀研究生課程,」這份宣言的作者勞倫·懷特海德(Lauren Whitehead)和凱薩琳·米勒(Kathleen Miller)如是寫道。此外,米勒博士還以筆名「神經衰弱的勞倫」(Lauren Nervosa)和柯勒·貝爾(Currer Bell,這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曾使用過的筆名——譯註)撰寫了一篇博文《我憎恨我的後學術職業:當你無法獲得完美的後學術職業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她在文章中寫道:「畢業,離開學術界,搬到一個新城市,開始一份新工作,然後憎恨它?噓!讓我告訴你——這很難讓人覺得是一個成功故事。」2012年完成英國文學博士學位後,米勒博士無法獲得一份學術性工作,她目前正準備創業,開展生涯培訓事業。

在史丹福大學,一些教授敏銳地意識到研究生院的開發潛力,但堅信它的價值。他們目前正嘗試著鼓動有意義的變革。去年,該校六位教授撰寫了一份引發熱議的白皮書《史丹福大學人文學科博士的未來》,建議重新設計課程,從而讓人文學科博士為「學院內外各種有意義的,對於社會生產和個人都有益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同時建議減少攻讀學位的時間——目前獲取博士學位往往需要近十年光陰。

在這份白皮書的作者之一、德語教授拉塞爾·A·伯爾曼(Russell A. Berman)看來,承認這些切合實際的迫切需要是一種責任。「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一種智力事業,」他說,「但大多數參與者都處在一個他們也不得不做出職業選擇的年齡。」他補充說,「學術性就業市場非常羸弱,以至於各個院系的教職員工根本就不可能一切如常地開展教學工作。」

但他並不認同目前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博士生太多了。「我認為,對於那些熱衷於鑽研某個主題的人來說,接受博士教育是有益的,」伯爾曼博士說,「我認為它也有益於社會。博士生能夠以多種方式為社會做貢獻。」

這些教授呼籲史丹福大學資助各院系設計替代性職業準備計劃,並縮短攻讀學位的時間。人文與科學學院徵集相關建議,但予以響應的院系寥寥無幾。與此同時,一些新建立的項目開始幫助人文學科博士在矽谷和高中尋找工作。

其他院校也在醞釀一些舉措。整體來說,這些舉措或許會逐漸改變博士生的預期。

雖然紐約大學理工學院(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無需應對與人文學科博士項目同樣慘烈的存亡問題,但他們也開始嘗試拓寬其博士候選人的職業選擇。在過去幾年裡,這所學院已啟動了兩個孵化器項目,第三個項目也即將開啟。這些項目為博士生提供場地、法律服務和營銷諮詢以促進創業。負責研究和技術事務的副教務長庫爾特·貝克爾(Kurt H. Becker)表示,「相較於職業生涯基本上已經明確的博士後或助理教授工作,」這是「一條讓博士生擁有更多掌控權的職業路徑。」

實踐網絡項目(Praxis Network)由八所大學的「數字人文」倡議行動組成,主要側重於研究生教育。該項目注重培養博士生的合作、技術和項目管理技能,以幫助他們做好擔當教授職位以外角色的準備。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數字研究員計劃(Digital Fellows Program)的學生在第二學年,每星期需要花費15個小時參加一個選定的項目和相關活動。一位歷史學家完成了一個名為「數據挖掘外交:對國務院外交政策文件的計算分析」的項目。研究員還設計網站,並面向其他學生組織系列研討會,所有這一切都與傳統的人文專業學習體驗——獨自一人在書籍成堆的房間裡埋頭苦學——大相逕庭。

「我們的確打算通過這些實驗重塑博士生教育,反思我們傳授給學生的技能,」該項目負責人,英語教授馬修·戈爾德(Matthew K. Gold)這樣說。

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人類學教授伊桑·瓦特拉爾(Ethan Watrall)負責運營隸屬於實踐網絡項目的文化遺產信息計劃(Cultural Heritage Informatics Initiative)。「我嘗試著消除博士生因無法獲取終身教職而背負的汙名,」他說,「這並不重要——誰在乎呢?開開心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他認為,研究生院的文化已經開始改變:「主要是因為對於改變,大家有著迫切的需求。」

不過,變革才剛剛開始。「學院是一艘大船,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調轉方向,」他說。

相關焦點

  • 知乎高贊:985計算機視覺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新智元報導 編輯:嘯林 【新智元導讀】985研究生,學計算機視覺,出來後找不到工作新智元帶你看看這個70萬瀏覽量問題下的答案乾貨:找工作難,是因為前兩年AI領域泡沫太大。然而,真正的人才什麼時候都緊缺,搞紮實自己的基本功比什麼都重要。心態放平,好好刷leetcode,好offer總在不遠處。 計算機視覺畢業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AI專業畢業後是不是找不到工作?近日,有知乎網友提問,獲得了70萬閱讀量。
  • 91年女大學生辭職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91年大學畢業的女生,找不到工作有一定的概率是因為未婚,當然,婚姻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多多少少有點影響。很多人在結婚前拼命工作,如果婚後丈夫給力的話,她們並不介意做全職太太。就算是婚後繼續在職場打拼,公司也會考慮到生孩子等一系列問題。
  • 剛畢業的年輕人想辭職又怕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相信點開文章的你一定有和我一樣的困惑,現在的工作不喜歡做不好,覺得沒前途錢太少,覺得上司太傻逼同事太難相處。想辭職卻又迫於今年的就業形勢擔心找不到工作。每個人想要辭職的理由可能不經相同,但是不想工作的心都是一樣的。
  • 光遇:孤狼全圖畢業後怎麼辦?跑圖沒意思,CP又找不到
    光遇:孤狼全圖畢業後怎麼辦?跑圖沒意思,CP又找不到 前言: 大家好,我是喜歡玩遊戲、聊遊戲的孟婆小叔。全圖畢業難不難?從理論上來看,並不會很難,玩家只要堅持跑圖,每天至少拿到20根蠟燭,大概經過4個月左右,你就可以完成(實現)全圖畢業的壯舉!
  • 臨近畢業,可導師總是找不到人,畢業論文沒有一點頭緒怎麼辦?
    "碩士在讀,因沒心情寫論文所以想退學怎麼辦?""臨近畢業,可導師總是找不到人,畢業論文沒有一點頭緒怎麼辦?"……大學生也好,研究生也好,學習環境跟中小學是截然不同的,很多人以為到了大學就等於到了天堂,可以開開心心玩樂,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如果想要在大學時能夠學有所得,你會發現難度比中學校更大。為什麼?
  • 離職之後找不到工作了,該怎麼辦?
    畢業後一直從事快消品銷售工作,先是做圖書,後是做化妝品,基本模式都是一樣的,巡店壓貨,活動促銷,回款。最近四年踏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隨著公司成長,絕對元老,參與了項目的方方面面,但是由於公司原因,長久的拖欠工資,離職了。
  • 畢業兩年,沒啥資源,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
    △目標/行動/自律/技能/連結△和2萬+夥伴終身成長這是塔蘭特的第81篇原創分享小一:塔哥,我畢業兩年,剛剛失業,找工作已經兩個多月了。那像我這種沒有資源的,是不是就很難找到好工作了呢?塔蘭特:小一你好,在今年的大環境下,找工作確實很困難,尤其是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更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更多耐心。關於如何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可以參考之《職場寒冬生存指南》這篇推文,裡面講得很清楚啦。
  • 離職之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因為人如果每天都處在職業「空檔期」的話,他每天所發生的生活消費狀態一直處於「只進不出」;這個時候沒有在崗工作,越是空閒無聊,越擔心害怕找不到新工作;還有可能受周邊人的影響,如周邊朋友,家人問詢催促等等;以上這些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心裡恐懼和焦慮。但是如果降低要求先「上崗」工作——就是不管什麼工作先做起來,你就變成了「有工作」的人了。你會發現,你的心態,你的處境,你的焦慮情緒會完全不一樣了。
  • 大學畢業後的你怎麼辦?不敢找工作
    01畢業後不敢去找工作之一首先找到自己的原因如果你想掙錢,那就找個和你專業對口的工作,放開一點,沒什麼的。你做事情,得到了就得到了,得不到的話與現在相比又失去不了什麼的,沒失去什麼。或者是技術問題:對於技術性的學生,建議去搞個技術培訓,比如學Java,web,UI……這樣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02畢業後不敢去找工作之二
  • 博士畢業後的薪資待遇有多少?
    (以下分享均為第一人稱的博士自述,並獲得了分享版權)@博士老張我博士畢業後直接進入了東北某一高校做講師,中級,帶編,一年實際到手七七八八加起來不到15萬,安家費一次性6萬,住的教職工公寓,一個月240,教師飯卡直接給存了9999,只能到特定樓層使用,如果去超市或者其他食堂要另外辦卡
  • 大學「掛科」了,不能順利拿到畢業證,現在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昨天有同學在後臺問小編:「我大四上學期期末掛了一科,平均績點不到3.0,現在不能順利拿到畢業證,找不到工作怎麼辦?」記得小編上大學那會兒很流行一句話叫做:「不掛科的大學,不是完整的大學」又有多少人相信了這句話!
  • 博士畢業,都去幹什麼工作了?
    隨著碩士研究生的擴招,某種程度上是學歷的一種貶值,隨之引發的現象就是,碩士畢業後工作並不那麼理想,所以博士隨之多了起來。我國博士畢業的平均年齡為33.17歲,那麼博士畢業都幹嘛了呢?生活相對穩定,不用思考去找工作的煩心事情。這樣,至少可以穩定地買房、安家。
  • 好迷茫……今年大四畢業,找不到工作,我到底該怎麼辦?
    我今年大四畢業,出身是普通大學,生物工程專業。我投了很多簡歷、找了很久的工作,但是都沒有成功。現在感覺好迷茫,創業又沒錢,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其實看到這個問題,一心也想起了自己畢業的時候。一心那時也是一樣的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
  • 認真工作8年,辭職後,卻找不到工作,為何?原因都在這4點
    滿以為有8工作經驗,工作還不好找嗎?可去年底辭的職,到現在簡歷投了不少,有回應少之又少,更別說工作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以前的積蓄也花了大半了,這可怎麼辦?小劉百思不得其解。其實,用人單位招人時看的不僅僅是你的工作時間的長短,也要看你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崗位技能,來綜合判斷一下你的工作年限與你的工作能力是否相符,是否符合用人單位的崗位要求等等,從而決定是否錄用你。
  • 裸辭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想上班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應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有過辭職的經歷,在職場上辭職換工作是很正常的,對於辭職,有些人會先找到工作後,才從原來的公司辭職,然後直接去下一個公司入職,而有些人會選擇裸辭,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去找工作。那麼,如果是裸辭,很長時間之後還找不到工作,久了就不想上班了,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應該怎麼辦?
  • 【PETD聊天室】不能畢業找不到工作,有沒有什麼謀生的#第二技能#?
    Dondukov_Dobdayev:站街夕夜小主:自學塔羅佔星好多年,下一步打算再把梅花易數紫微鬥數學了……如果找不到工作我就去做職業神棍……P212121:算命、看風水、看相。晨曦PENTAX:賣萌算不算出去不回來:回家種地~一團細胞:趁還沒畢業,來學習一下@姬YoYoYo羅賓醬的哈利熊貓:自己裝鬼,然後去抓鬼…風風歌喜歡大自然的風:萬一找不到工作
  • 衝動之下選擇辭職,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有人問我:衝動之下選擇辭職,找不到工作怎麼辦?這個問題要分兩個部分來解決,首先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是在哪裡?多問幾個為什麼。1、為什麼衝動之下選擇辭職?吸取衝動的教訓;2、為什麼找不到工作?怎樣讓找工作容易成功?1、為什麼衝動之下選擇辭職?
  • 為什麼理科博士就業容易,文科博士找工作難?
    其中博士畢業人數突破6萬名,同年近10 萬人被錄取為博士生。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教育部、人社部進行的中國博士質量調查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遠超美國。 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個不同地域、不同專業領域的在讀博士,對於畢業後的就業預期,主要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理工類的博士,普遍覺得就業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我考慮的主要是薪水和崗位是否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 離職後,6個月還找不到新工作,怎麼辦?看看你過去的工資類型吧
    2020年,離職後一直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酸和故事。有的人之前在金融領域,日進鬥金,但是現在卻覺得心中一片悵然,自己能做什麼呢?有的人之前做銷售,也算是踏實肯幹,但是企業不景氣之後,連續投遞簡歷都沒有合適機會。
  • 畢業半年成辭職高峰期,在找工作比應屆生更迷茫,該怎麼辦?
    畢業過除了找工作的困難煎熬期,還要經歷畢業半年過年前後的跳槽選擇和再擇業的迷茫期。這個時候,我們剛從學校到職場社會,面對陌生,失望的現狀讓我們無法適從。對現有的工作內容、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等都不滿意,可是自己還不具備什麼技能,也沒有什麼積蓄做支撐,也不知道在找什麼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