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迪斯尼真人電影《胡桃夾子和四個國王》口碑差強人意,但迪斯尼近期的另一部真人電影評分卻有8.1分,屬於最近評分最高的幾部電影之一。
「小熊維尼真人版」——
《克里斯多福·羅賓》
電影在北美上映時口碑一般,票房也中規中矩。但在日本上映時,卻受到空前歡迎,反響熱烈。同樣,電影雖然沒有在國內上映,但在口碑上也同樣表現不俗。
為什麼在迪士尼老家反響平平,走到東方反而更受歡迎呢?
可能電影溫吞的節奏,更符合東方的胃口。
許多北美影評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多是:套路、公式化、缺乏深度、沉悶緩慢。
其實說實話,前三個標籤對於評價迪士尼電影來說,都是廢話。只要願意,任何哪怕再高分的迪士尼電影都能打上這三個標籤。只有「緩慢」,確實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點。
的確,相比迪士尼動畫電影或者其它真人電影來說,本片場面不壯觀,情節不刺激,甚至連特效都無甚可誇。
節奏確實緩慢,但卻不能說是「沉悶」。
這就要說到電影的核心主題,成長。
成長的代價,成年之後的煩惱,以及最後回歸的主題——如何保持一顆童心。
這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兒童電影,而是一部拍給成年人看的成長電影。
那些被生活壓迫得一再苟且的成年人們,能在電影中看到瑣碎而無力的現實,而電影則在力圖用一種絲絲入扣的方式,給出一種看起來雞湯但並不油膩的解決方式。
它試著讓思維僵化又對現實無力的成年人,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單純來對抗堅硬現實。
所以,電影緩慢的節奏就很好理解了,因為它本就是把你當成一個孩子在對待。而你,成年了太久,快節奏了太久,也堅硬了太久,所以更喜歡劈頭蓋臉的刺激,對於輕輕撫慰時的溫柔反而有些不適應了。
我們再來看看它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電影的劇情主要改編自動畫版《小熊維尼:尋找克裡斯多夫·羅賓》。
電影一開始,便是小羅賓即將離開百畝森林與好朋友們小熊維尼、跳跳虎等好朋友道別的場景。
那一刻,他告別了兒時的玩伴,也幾乎告別了一切美好。
此後的克斯利託夫·羅賓經歷了父親去世、結婚生子、戰爭和無休無止的工作。
因為父親去世,他從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孩子,很快成為了一家之主。
因為結婚生子,他肩負起要如何做一名好父親和好丈夫的重任。
因為戰爭,他面對的是大至整個國家人民的安危,小至身邊的部隊戰友的生命之託。
而無休無止的工作,則是讓他真正的徹底迷失。
他因為過分明白責任的意義,明白效率的重要性,而把自己不斷繃緊,淪陷在無休無止的加班、應酬、報表、策劃案中……
從幼時無憂無慮的百畝林場,到壓力山大的職場,小羅賓的壓力越來越大,殼越裹越厚。他在一步一步按「正確」的道路邁進,卻也一步一步陷入泥沼。
比如他掛在嘴上的話,不再是童年時的「維尼」,而是諸如「為了夢想必須努力付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除了逼自己,他還把緊張的情緒帶給了女兒和妻子。
他本著為女兒未來著想,在女兒極不願意的情況下,卻堅持要把女兒送到寄宿學校;在女兒想他陪著玩一會的時候,他問女兒為什麼不幹點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看書。在女兒想讓他講睡前故事時,他拿著的卻是一本厚厚的歷史書,然後讀著「維多利亞時代是工業革命的最高峰……」
因為他堅信,「這樣能讓她提早面對現實世界,為未來做準備」。
於是,他本是極力想討女兒歡心,卻總是適得其反。
他為了給妻子更好的生活,工作上進,平時態度也溫和紳士,妻子卻完全不理解為什麼他想給家人的生活,卻連陪家人的時間都沒有。對於他描繪的美好生活,妻子的態度也是——「We don’t care,we want you.」
小羅賓長成成年羅賓後,他似乎越努力卻越把生活弄得一團糟。但他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直到突然有一天,小熊維尼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在維尼的眼裡,最重要的東西是蜂蜜和朋友,最喜歡的日子是今天。
它會因為一個紅氣球而高興好久,會隨時隨地玩起木頭人的遊戲。它告訴小羅賓永遠不會忘記他,哪怕到了一百歲也不會忘。於是這麼多年過去,就真的一點也沒忘。
它和羅賓的相處模式還停留在小時候的狀態,一心想帶著羅賓去找小時候的好朋友相聚,一起體驗好友重逢的樂趣。
可起初時,羅賓卻一心只想著怎麼把它送回老家,以免它耽誤自己的工作。
但童心就是這樣,連生氣都不會。
儘管它們之前因為害怕長鼻怪而躲在洞裡不敢出來,但當得知羅賓可能會被長鼻怪吃掉時,為了羅賓,依然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探險之旅。
它們並不知道但世界上沒有真的長鼻怪,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救得了羅賓。
但它們成功了,它們確實幫著羅賓打敗了「長鼻怪」,也的確救出了羅賓。
那個「長鼻怪」就是對生活本末倒置的態度,是世俗的羈絆和人自身的欲望。路在腳下,腳在身上,能羈絆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而我們時常迷失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出現了問題。
而成長,有時候可能是自以為成熟的假象而已,成長有好有壞,它也有可能是雜念生長的過程,在這個期間,我們可能更穩重更全面了,卻也失去了最純粹和直接的快樂。
我們崇拜效率、階級、檔次,卻不再崇拜單純、勇敢、善良。
我們看中結果,卻不再享受過程。我們覺得紅氣球既無用也不好玩,於是也就永遠失去了牽著一個紅氣球的快樂。
小熊維尼的回歸,對於羅賓來說,是打開了一種重新看待生活的角度。是成年的自己和幼年的自己兩種不同思考模式的對撞。
成年之後我們總渴望用奔跑的姿態抵達詩和遠方,但其實最美的詩和遠方,在童年。
我們也熱衷於佯裝自己熱愛禪茶道,但最終還是為了掩蓋自己一路狂奔後的狼狽姿態,盤腿而坐大多數時候是另一種馬不停蹄。
真正的改變來自內心。倘若能回童年看一看就會發現,人在幼時,最有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