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天 你又哭了
這已經是你第三次把玩具摔壞了
所以 我說
再也不會跟你買玩具了
記得那天 家裡好多客人
你突然生氣了
還在餐桌上亂扔筷子
我沒吼你 只兇了你一眼
記得那天 你違反約定了
我們說好 只看五分鐘電視
十五分鐘了 我關上電視
你卻大叫再也不理我了
記得那天 作業並不多
我問怎麼還沒寫完
你說 不會
我說 你就是懶
.
很多年後 我做了一個夢
還是這些場景
你變回小時候的模樣
卻用成熟的語氣跟我說
我不要什麼玩具
我只要你陪我
客人來了
你都沒和我說兩句話
是不愛我了嗎
我不知道五分鐘多久
我只知道你在控制我
作業寫了也考不好
不如說不會
考不好也正常
.
我才發現 也許我並不了解你
這些年裡 我是不是已經錯過了太多
孩子 對不起
你竟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想重來一次的媽媽
看完這封信的你
是否發現這些場景似曾相識
你常惱怒於孩子的所作所為
卻忽視了他真實內心
你知道嗎,孩子的無理取鬧並不是「無理」,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都會因不同原因做出令你不悅之事。
襁褓中的嬰兒為什麼哭?你知道他可能是餓了,可能是要換尿布了;
同樣,對學前兒童而言,語言還處於發展階段,很多時候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只能通過一些行為去達到他們的目的,你眼中的不良行為,只是適於他年齡的正常行為;
而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獨立個體意識越來越強,外界環境影響他們的想法和行為程度也會加深,在有限的認知下,常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做出一些錯誤行為。
簡而言之,孩子的心思很難猜,你需要去探尋他們的真正目的和需求,而不是被惹惱後爆發情緒。
「孩子的每一種錯誤,都是必然。」
——魯道夫·德雷克斯
現代實踐派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德雷克斯認為:孩子一個行為的背後也許會有四種錯誤目的。而這些尚不成熟的認知正是他們做出令你生氣之事的原因:
「我想讓你關注我,圍著我不停忙碌,
只有獲得你的特別服務我才會有歸屬感。」
如果孩子讓你感覺到心煩或被打擾,在你要求他停止行為後,卻很快回到老樣子或轉換成另一種打擾行為,是孩子認為你不相信他的傷心和失望,你可以明確告訴孩子當你完成手頭上的事就會來和你玩,或讓他幫助你完成一項任務,轉移注意力,注意避免輕易滿足孩子的不當要求,否則會強化他的錯誤目的。
「我自己說了算,你無法控制我,
我主導自己才有歸屬感。」
你是否常覺得孩子在挑戰你的底線?你感受到他的威脅而憤怒,如果你選擇對抗、說教,要求孩子必須聽你的,甚至懲罰,他很可能變本加厲,他只想要的是權力,他想有自己選擇的權力。那麼你需要表現出不會去強迫他,你可以給他提供正確的選擇,讓他自己做決定,既不要硬碰硬也不要立馬妥協,而是擺脫衝突,平靜的解決問題,並給予尊重和鼓勵。
「你怎麼能這樣傷害我,我已經沒有歸屬感了,
既然你不愛我,我也要傷害你。」
當孩子讓你感到受傷、失望或對他的暴力行為難以置信時,他也許是在對你以牙還牙,他覺得自己受了傷也要讓你受傷,不論你以一通打罵還是冷暴力等懲罰形式去回應,他只會繼續甚至行為升級,孩子此時更多希望你能認同他的感受,所以首先表達對他受傷心情的認同,如果你確實做出了傷害他的事,請主動道歉並改正,給他榜樣的示範;或者向他解釋你這麼做的原因其實是想幫助他。一定避免責罰、避免表現出你受了傷。
「我不可能再得到歸屬了,我已經喪失信心了,
既然怎麼努力都沒用,我就放棄好了,
你也不要對我抱有希望了。」
孩子的一些行為若讓你感到無奈甚至絕望,你的放棄、著急或過度的幫助都會讓他進一步退縮、持續消極態度,因為他已經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歸屬和愛,也讓大家不要對他抱有希望,這樣他就能逃避責備。這時,你可以讓他把任務分成細小的步驟來做,從簡單開始,表達你對他能力的信任,鼓勵任何小的進步,關注優點,停止批評,從而幫助他重拾信心。
孩子就像謎語,你很難從表面得出答案,你真的認識你的孩子嗎?
匆匆忙忙中,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許本來就不夠,你說你很清楚陪伴的重要意義,可很多時候你們只能算作處於同一個空間。
《千與千尋》中展現了現代社會親子關係的悲涼。很多細節都透露出千尋父母對她的忽視,例如千尋對於搬家的不開心和無奈,父母並未對她的想法給予尊重;在隧道裡也決定把她獨自留下,沒有意識到此時的千尋多麼需要依賴;甚至走後面的路時,煩她貼得太近,衝在前面似乎聽不見千尋的呼喊;最後一切結束,他們對千尋所經歷的事和心情一無所知。
最悲哀的親子關係不過如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缺失的,有形卻無意。
我想起一位歷史學教授分享說,他就是女兒的鏡子,他必須讓女兒每天照照鏡子。
有一個星期裡,他只能早上出門前和她說說話,前三天,鏡子照完都沒起什麼作用,第四天,她突然問:「爸爸,你上學時候的體育老師也很兇嗎?」他馬上意識到女兒在學校有困惑了,便回答:「我小時候啊,體育老師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很兇啊,老師也是需要被關愛的。」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雖然是個有趣的比喻,卻很真實。
這樣的對話會讓你們聊不下去,不如提些更具體的問題:「你今天做了哪些遊戲?/有你喜歡的活動嗎?」小範圍的提問更容易讓你們的對話多方面展開,孩子也不會感到困難或有壓力。
對話過程中,不要隨意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去認同他的感受,你可以保持中立態度,進一步去詢問原因。
如果孩子向你提出困惑或和你傾訴今天發生了些不愉快的事,你需要注意回答的方式,不要隨意審判這件事中人的對或錯,目的不在於幫他解決問題,而是引導他思考,去改變對待這件事的消極態度或看法,就像那位歷史教授讓孩子試著換位思考,在心中建立愛的概念,那麼問題也就不再困擾她了。
多和孩子交流,日常簡單的對話也會讓你獲得很多信息,探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和目的,才能理解那些你眼裡的不良行為,再用正確的方式做出有效回應,從而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這封令無數父母淚目的信
若你感同身受
請傳遞下去
願天下孩子
都不會成為你我 最熟悉的陌生人
這裡還有很多很多信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覽
願這些信助你們相互了解
成為彼此最信任的人
// 圖文版權歸禹田文化傳媒所有 //
// 未經許可 請勿轉載 //
轉載 投稿 請發送郵件至:445758462@qq.com
文字 / 孩子國 蓓蓓
圖片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排版 / 劉曉雨 校對 / 孩子國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