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凝結著路遙生命與藝術追求的鴻篇巨作,因而獲得了茅盾文學獎。也許大多數的讀者是被作品中勵志的故事以及質樸的語言所打動,殊不知路遙創作中的非凡的毅力、堅韌不拔的精神、對現實主義創作的堅守,以及投身於創作的殉道者的不平凡精神,同樣震撼人心。
路遙耗費了整整六年的時間,孕育出了上百萬字的長篇勵志小說《平凡的世界》,僅從創作所用的時間與作品的規模來看就體現出其創作的不平凡,再對照著該巨著的創作手記《早晨從中午開始》來看更能體現出路遙創作過程的不平凡。
一、作者的非凡毅力與堅韌不拔的精神
路遙是極其坦誠的,他絲毫不避諱談論自身辛勤的付出以及為完成作品而做出的巨大犧牲。如在《早晨是從中午開始》中,他說:「寫小說並不比農民在土地上耕作就高貴多少,它需要的仍然是勞動者的赤誠而質樸的品質和苦熬苦累的精神。」
創作活動的完成,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收集材料,到構思,再到寫作,每一步的實施和最終完成都是憑著作者堅強的意志力推動的,每一步都要耗費大量的腦力和精力,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為了真實反映從1975 年到1985 年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路遙把這十年間的《人民日報》都翻閱了一遍,雙手的手指被紙磨損得能看到毛細血管,用路遙本人的話形容「擱在紙上,如同擱在刀刃上」,但為了不耽擱工作,他不得不用手掌和手腕來翻,這般創作的苦痛,豈是常人可忍。
路遙曾向大家坦言創作過程的勞苦,長期熬夜要靠大量抽菸來支持精神,直抽得口腔舌頭髮苦發麻;再比如創作環境,路遙充分發揮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孤獨地將自己置身於寂寞艱難的環境中,第一部的創作地點是一個閉塞的礦區,第二部的創作地點是黃土高原一個寒冷的小窯洞。用路遙自己的話來說可謂是悽苦,他採取自我設限的方式,放棄了所有的娛樂活動,非常人能耐得住。
路遙的妻子林達是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隊時,與路遙結婚,兩人育有一女。然而,路遙經常在半夜寫作,並且熬夜。從早上中午開始,喜歡一個人獨處。這種自我意識的「封閉」讓林達無法忍受。路遙病重時,林達提出離婚,雙方達成了離婚協議。
路遙的創作經歷,證明了偉大的文學作品需要匠心,詮釋了毅力是所有創作因素中的重中之重,不僅對那些想要從事寫作的文藝青年起到了「預防針」的作用,也為他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二、投身於寫作的殉道者精神
在寫《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遙已連續兩屆獲得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成名作《人生》被拍成電影並產生了廣泛影響,各種榮譽隨之而來,路遙的生活也因此被打亂。然而路遙並沒有一味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而是很清醒地告訴自己,人不僅要戰勝失敗的痛苦,更要超越勝利的喜悅。
矯枉過正的他過於警惕外界榮耀對自己的麻痺,以至於陷入了無盡的焦慮不安中,直到計劃和構思《平凡的世界》這部規模巨大的作品,希望突破現有的成功,創作的衝動使路遙重新煥發出生命的光彩。正如他所說的:「作家的勞動絕不僅是為了取悅於當代,而是紮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給歷史一個深厚的交代。」
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路遙如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民,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不管有無收穫,或收穫大小,在土地上汗流浹背的辛勞,即使後來顆粒無收,也不後悔自己付出的勞動。這種「賭徒」精神不僅關乎勇,更彰顯出為藝術獻身的赤子之心。
這說明身為文學殉道者,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探索之旅,需要承受無比大的創作壓力,而路遙做好了充分的精神準備去應對這一切,他說從貧困的土地和艱苦奮鬥的父老鄉親們身上,他學會了培養自己負重的耐力,所以他在精神上是充實而富有的。
總之,路遙通過巨大毅力的支撐完成了他的創作使命,又基於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以及社會責任感升華了《平凡的世界》的思想內容,如果沒有對文學創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沒有對文學藝術的忠誠信仰,他就不會置生命於不顧,他就不會成為虔誠的「文學聖徒」。正是有了這種捨我其誰、志士於道的大無畏精神,路遙才能攀登上一座座文學藝術的高峰。
1991年3月,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獲得了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路遙在獲獎感言中說:「只要廣大讀者不嫌棄你,藝術創作之火就不會在心中熄滅。」多年不規律的作息極大地損害了路遙的身體,最終導致了肝硬化。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在西安去世,享年4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