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主流譯文:
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一個人卻無法強迫他放棄志向。」
拙的譯文:
孔子說:「可以奪取一個國家的軍隊的主帥,卻不能奪取一個平民百姓的的志向。」
拙的體會:
本篇主要講志,勸人立志要堅定。
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想。
一個國家的軍隊統帥,應該是保護得最為嚴密的了,是最難以去侵犯的了,但是相對於一個人的理想而言,即使難度那麼大,這個三軍的統帥,仍然可以被奪走,而理想卻不能被奪走。可想而知,要奪走一個人的理想,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或許有些人說,不對呀。有些人的理想很容易就放棄了,有時候他自己也都堅持不了幾天呢,哪有那麼「匹夫不可奪志也」。是的,有些人玩物喪志,有些人知難而退,有些人見異思遷……那麼,這些情況能稱之為立志了嗎?能稱之為有志向嗎?恐怕不能吧。
志,理想,應該是怎麼樣子的呢?又應該是如何對待的呢?《大學》裡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講的「止」可以理解為志,理解為理想。也就是說你要知道你要去的地方,你要到達的目的地,你最終要停止的地方。這叫知志,知道了理想。知止而後有定,指的是知志後,就要確定下來,包括你前進的方向,你選擇的途徑等等。定而後能靜,當你確定之後,就要靜,就不要折騰別的了,不要朝三暮四了。靜而後能安,靜下來之後,不去折騰別的東西之後,就要安心下來,安於去實現理想的過程。安而後能慮,就是安心了,一心一意了,著手去實現理想的過程了,這時就能思考,就能去琢磨實現這理想。慮而後能得,到了慮這一步,已經是在身心行各方面付諸了現實,朝著理想進發,就必然能有所得,有所收穫。知志,知理想,然後堅定明確下來,放棄別的,不折騰別的,靜下來,然後安心去踐行,用心去思考,一路會不斷有收穫,不斷朝著志的方向,沿著向志的道路,不受路上的風景驚擾,安心於自己的理想,一門心思去實現,這才能稱之為志啊。
明白了,堅定了,不折騰了,安心了,絞盡腦汁了,這樣子,難道不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