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讀《論語》第二百三十四篇: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021-01-08 拙愉微評

原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主流譯文:

孔子說:「一國的軍隊可以使它喪失主帥,一個人卻無法強迫他放棄志向。」

拙的譯文:

孔子說:「可以奪取一個國家的軍隊的主帥,卻不能奪取一個平民百姓的的志向。」

拙的體會:

本篇主要講志,勸人立志要堅定。

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想。

一個國家的軍隊統帥,應該是保護得最為嚴密的了,是最難以去侵犯的了,但是相對於一個人的理想而言,即使難度那麼大,這個三軍的統帥,仍然可以被奪走,而理想卻不能被奪走。可想而知,要奪走一個人的理想,讓他放棄自己的追求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或許有些人說,不對呀。有些人的理想很容易就放棄了,有時候他自己也都堅持不了幾天呢,哪有那麼「匹夫不可奪志也」。是的,有些人玩物喪志,有些人知難而退,有些人見異思遷……那麼,這些情況能稱之為立志了嗎?能稱之為有志向嗎?恐怕不能吧。

志,理想,應該是怎麼樣子的呢?又應該是如何對待的呢?《大學》裡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裡講的「止」可以理解為志,理解為理想。也就是說你要知道你要去的地方,你要到達的目的地,你最終要停止的地方。這叫知志,知道了理想。知止而後有定,指的是知志後,就要確定下來,包括你前進的方向,你選擇的途徑等等。定而後能靜,當你確定之後,就要靜,就不要折騰別的了,不要朝三暮四了。靜而後能安,靜下來之後,不去折騰別的東西之後,就要安心下來,安於去實現理想的過程。安而後能慮,就是安心了,一心一意了,著手去實現理想的過程了,這時就能思考,就能去琢磨實現這理想。慮而後能得,到了慮這一步,已經是在身心行各方面付諸了現實,朝著理想進發,就必然能有所得,有所收穫。知志,知理想,然後堅定明確下來,放棄別的,不折騰別的,靜下來,然後安心去踐行,用心去思考,一路會不斷有收穫,不斷朝著志的方向,沿著向志的道路,不受路上的風景驚擾,安心於自己的理想,一門心思去實現,這才能稱之為志啊。

明白了,堅定了,不折騰了,安心了,絞盡腦汁了,這樣子,難道不是「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相關焦點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寫材料用典】
    更可貴的,筆桿子家園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上傳實用資料的同時,還製作上傳了300篇老秘心得、10餘堂專家授課、400多部精品黨課,並提供24小時在線專家解答服務。許多會員反饋,家園的主要特點是實用,自從開通會員,少了很多加班熬夜,減少許多寫作焦慮。識別下圖中二維碼或點擊底部閱讀原文進入筆桿子家園即可開通!
  • 《論語》十二則教案/原文賞析,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論語《論語》是儒家當中的一部經典著作,它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都是收錄在《論語》當中。(如果題目中說《論語》就是記載孔子言行的書,是錯誤的。)宋朝宰相趙普曾讚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四書五經儒家經典當中有「四書」和「五經」指什麼?什麼是四書,什麼是五經呢?四書和五經全部都是一個集合名詞。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竹傳曉籟,松沸秋濤,可為奇音絕響者矣,能令人解酲醒睡,清心悅耳也。影響我一生的幾句話,分別是陳寅恪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胡適所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梁漱溟所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馬寅初所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季羨林
  • 專題02《論語》十二章(知識梳理)(原卷版)
    《論語》是 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_______及_______編撰而成。它以 為主,記錄了______________。《論語》與《 》《 》《 》並稱「四書」。共_______篇。
  • 古往今來出自《論語》最好的名字top 100(1-5)
    《論語》一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北宋政治家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反映出《論語》在中國古代社會影響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自古以來,人們給孩子取名尤其是給男孩取名就有參考《論語》的傳統,因為一個意蘊豐富、大氣吉祥,出自經典、擁有厚重文化積澱的好名字,會讓人平添幾分敬意。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七年級上冊「論語」第三篇-倒背如流
    《論語》十二章《繪圖必看》我們來學習記憶《論語》十二章的第三部分,首先我們來讀一遍課文內容:【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論語:子罕篇第一百六十篇
    不要和品質差的人交朋友,因為這樣會影響你,讓你也不好,人的成長環境對這個人最後會變成什麼樣是有非常大的影響的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翻譯:孔子說:三軍可以奪我的帥印,但是他們奪不了我的志氣。
  • 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論語》十二章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知識:《論語》十二章,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論語》十二章   一、文學常識填空   1.《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 中考奪冠之《論語十二章》解析
    閱讀鑑賞《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文字簡潔生動,內容涉及哲學、政治、文學以及立身行事的準則等。本篇所選的十二則語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講的是學習態度,一類講的是學習方法。這些是古人從學習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經驗,對於指我們今天的學習,仍具有教育意義。
  • 【千古絕句】盤點最觸動心靈的三十句古詩詞
    接下來這三十句詩,讓無數人頗有感慨,是否也有幾句讓你難以忘懷呢?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佚名《論語十二章》 1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惠能《菩提偈》 1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14、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學習內容全解
    子曰:「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說:「一國軍隊,可以改變其主帥;一個人的志向卻是不能改變的。」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三軍之勇,可以劫取首領,而普通的人,卻不可奪其志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三軍中最重要的統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孔子說這話的目的是告訴學生,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念,矢志不渝。運用對比來說明,即使是普通人,也是有些堅定志向的。要改變一個人的堅定意志是很困難的。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論語》經典100句,值得品讀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002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003     敬鬼神而遠之004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005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006     未知生,焉知死007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009     四體不勤
  • 劉成庚解讀《論語》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劉成庚解讀:孔子說:在我十五歲的時候就要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自立,四十歲撐握的知識與經歷可以做到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歲明白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去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隨著心裡的想法去隨意去做事,不會不合理。
  • 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沒時間讀《論語》,就來讀這28句經典!
    《論語》這部書,記錄了孔子教學過程中他與弟子們的一些的言語,非常有哲理,常常是一句話就能使人受益終生,所以人們常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形容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性,這句話最初是北宋時期的宰相趙普所言。趙普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幫助宋太祖——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坐上皇位的重要人物。筆者從論語當中精選了以下28句經典,句句受用!
  •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註釋 論語經典名句賞析大意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中,俯拾皆是座右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暑假裡,陪孩子讀讀這些名句,重溫先賢智慧。
  • 背《論語》十二章,不如教孩子多角度解讀,作文引經據典終身受益
    根據章太炎先生的說法,《論語》的「論」就是「編纂」的意思,「語」就是孔子的語錄以及他弟子的語錄。原本就是語錄,微言大義,每一句話都可能會很多不同的解釋。幾千年前的孔夫子倘若現世,想必也希望《論語》被不同的人解讀,產生不一樣的時代力量。《論語》總字數不過15900字,全書共20篇492章。全文背誦也用不了幾個月,然而,最難的部分就是理解消化。
  • 〈論語〉十二章
    (《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