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於1940年6月14日被德軍佔領之後,法國的抵抗已經開始不具備威脅性,魏剛防線的崩潰與德軍迅猛的進攻都宣告了,這個過去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失敗。儘管法國陸軍還在拼死抵抗,可是法國的高層們已經喪失了信心。對於他們而言,當巴黎淪為德國人的進攻目標時,他們就已經沒有了任何戰鬥下去的勇氣。對於勝利,他們已經不抱任何期望了,他們所能期待的就是如何能與德國談判,以達成一種體面的投降。
一、崩潰的法國
早在6月7日,魏剛就提議法國政府應該立即要求休戰。作為一名將領,他深知法軍已經在實際上輸掉了戰爭,儘管他的防線此時還在阻擋著德軍,可是這種防禦的效果十分有限。德軍已經得到了新運抵的坦克,完成了其裝甲部隊的補充,而其130個步兵師也原封未動。
相較之下法軍只有六十幾個疲憊不堪的師,缺乏技術裝備,也缺乏預備隊,根本不可能在德軍的攻擊下堅持太久。不過此時的法國政府,在整體上還不願意向德國屈服,所以這件事也就被擱置了下來。然而更為緊迫的問題是,巴黎已經成為了德軍的目標,接下來的法國政府該往何處去成了一個問題。
有的人主張去布列塔尼,又有人主張去波爾多,在經過討論後決定做一個折中方案——遷往圖爾。在6月9日離開巴黎前,法國總理雷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發了一個求救的呼籲,他在電報裡如此寫道:「我們將在巴黎的前面戰鬥,我們將在巴黎的後面戰鬥,我們將在某一省內閉關堅守,假使我們被逐出法國,那我們將前往北非繼續奮鬥。」這句話很大程度是借用了法國的「勝利之父」克列孟梭的話,但是卻沒有了那句「我們將在巴黎城內戰鬥」。細心的羅斯福發現了這個「瑕疵」,他立刻命令國務卿赫爾發報提醒雷諾,但雷諾這時候已經和法國政府一起開溜了。
6月11日,英國首相邱吉爾來到了圖爾,試圖給他的法國盟友打氣,但是所得到的消息都是些壞消息,而他的法國盟友們也喪失了信心,邱吉爾只能徒勞無功的返回巴黎。而在第二天,魏剛就又向法國內閣報告,表示他們已經打輸了戰爭,而失敗應該都由英國人負責,並認為現在已經非停戰不可。
坦白的說,從軍事角度看魏剛沒有說錯,因為法軍現在已經四分五裂,戰線給德軍割裂不說,部隊的士氣也在下降,甚至於法國民眾都已經驚慌失措,大規模的逃亡在北部的各個城市展開。這一切都證明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法國已經打輸了戰爭。
不過這個時候法國政府的意見還是不統一,有人主張以北非為基地堅持作戰,有人主張向德國投降。最後這場會議只是決定了政府將遷往南方的波爾多,並且命令魏剛在羅亞爾河上嘗試再建立一道防線。然而壞消息一個接一個送到了法國政府手上,法國人在他們抵達波爾多之前,就在14日進入了巴黎,現在巴黎已經成為了德國人的戰利品。而義大利也對他們宣戰,並對法國南部的防線展開了攻擊。而法國人認為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也被德國人突破了。現在對於法國人已經沒有選擇了,投降成了唯一的方案。
二、法國的投降
而邱吉爾本人仍舊做了最後一次努力,在1940年6月13日,提出了「英法特別聯邦」的概念。不過這個概念除了引發更大的麻煩之外,沒有更好的作用了。法國總理雷諾的內閣對此這個提議充滿了敵意,認為這實際上是英國要侵吞法國之舉。
內閣成員們抨擊著這個提案,連帶著也抨擊起了雷諾。雷諾悲哀地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內閣的支持,無奈之下選擇了辭職,法國總理一職由法國陸軍元帥菲利普·貝當繼任,魏剛也支持貝當,連同許多陸軍將領,理由是他們都認為戰爭已經失敗。
貝當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廣播向民眾進行演講,並宣布他尋求與德國達成停戰協定。而當希特勒聽到這一消息時,他顯得欣喜若狂,但隨之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條件,那就是談判必須在貢比涅附近的一片森林裡進行,而且必須是在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與協約國談判時的那列車廂裡進行。這是希特勒的一種報復,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談判地點進行有關法國向德國投降的談判,這在希特勒的心裡是一種對法國的絕佳羞辱。
希特勒的條件在6月20日被送到了法國政府手上,法國政府深知希特勒的做法是一種對法國的羞辱,但德國現在才是勝利者,所以法國政府沒有選擇。1918年籤署康邊停戰協定的那節車廂被特意從博物館中拉出來,並精確地停在1918年所在的位置,車廂裡一切的裝飾都沒有改變,和1918年時一模一樣。希特勒在6月21日抵達了貢比涅,對於這一切他都感到十分滿意。在他眼裡,這正是德國洗刷恥辱的寫照,也是對法國的羞辱與嘲諷。
次日,法國代表夏東·安齊熱將軍率領法國代表團抵達了貢比涅,準備開始這場註定要讓法國蒙羞的談判。而希特勒早已經在這裡等待接見法國代表團了——如今希特勒所坐的位置,正是當年法國元帥福煦坐著的位置。這是希特勒對法國的另一層羞辱,因為當年福煦元帥就是坐在這裡接見了德國代表,他如今用這樣的方式回敬著法國人。待到德國最高統帥部的總參謀長威廉·凱特爾宣讀完停戰協議的前言後,希特勒就帶著大部分人離開了,只留下凱特爾和少部分人與法國代表安齊熱將軍進行談判。
三、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議
在停戰協議的前言中,是這樣寫的「德國無意用和平的條件去毀謗一個如此英勇的敵人。德國所提要求之目的是要阻止敵對行動之重新發生,是要使德國得以繼續進行不得不與英國人打的戰爭,並且為新的和平創造條件,使通過戰爭強加在日耳曼帝國頭上的不公正情形得到糾正。」然而儘管德國人說得漂亮,但是這份停戰協議的內容卻遠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要做個形容的話,這份停戰協議的苛刻超過了當年法國在第一次貢比涅停戰協議裡的要求,也超過了當年《凡爾賽條約》的要求。
按照德國人的要求,法國本土被該協定一分為二,停戰分界線從日內瓦穿過圖爾到達法國與西班牙的邊境,分界線以北的部分由德國佔領,以便於德國海軍能得到法國在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的所有港口,僅此一條德國人就佔據了法國60%的土地。對於法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
相比於《凡爾賽條約》中,對於德國國土的分割更為苛刻。另一方面,所有在法國接受政治庇護的人和被法國關押的政治犯,都必須無條件地交給德國方面處理。同時法國必須承擔德國對法國的佔領費用,這份費用高達每天四億法郎。
更為苛刻的則是法國軍隊的處置,法國被要求只許保留十萬人的地面武裝力量。乍一看這個條件似乎和《凡爾賽條約》裡對德國的要求一樣,但實際上遠非如此,因為這十萬人是包括了法國陸軍和警察的。按照條約協議,法國只需保留五萬人的陸軍和五萬人的警察,另外不能擁有憲兵部隊。這條件過於苛刻,法國代表安齊熱將軍不由抱怨起來,認為這點人根本不能維持法國的治安。但是德國態度強硬,拒絕做出讓步,所以法國方面也只能接受這一條件。
至於法國的艦隊,德國則未曾染指,希特勒宣稱他不願意以法國艦隊的戰艦來補充德國海軍在挪威的損失。這一說法有兩個用意,其一是避免過於苛刻的條件,導致法國海軍在憤怒之下離開法國,轉而前往英國與德國繼續作戰。這一傾向是完全存在的,尤其是戴高樂已經在英國宣布成立「自由法國」之後。
其二則是對英國喊話,希望能夠與英國媾和,雙方達成一種默契——德國無意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可繼續享有海上霸權,而德國將轉向東歐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至於法國將繼續統治南方那剩下的40%的法國國土,這也就是日後的維希法國政權。而德國手裡的150萬法軍戰俘,將在德國與英國的戰爭結束後被釋放。
結語
法國代表安齊熱將軍試圖為法國爭取一些更為寬鬆的條件,但是卻被德國代表凱特爾告知,法國只有表示接受或不接受的權利。下午六點,法國代表被下達了最後通牒「1小時內若不能取得協議,談判便告破裂,法國代表團將被押回法軍陣地,戰爭也將繼續。」面對這種局面,安齊熱沒有了任何辦法,只能籤署了這份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這份協議的籤署,也宣告著法國的正式淪陷。
參考文獻:《希特勒傳》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法國外交文件》
《Der deutsch-franzsische Waffenstillstand im Zweiten Weltkri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