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比涅的又一次談判,德法間似曾相識的場景,勝負卻完全相反

2020-12-24 歷史皇太后

在巴黎於1940年6月14日被德軍佔領之後,法國的抵抗已經開始不具備威脅性,魏剛防線的崩潰與德軍迅猛的進攻都宣告了,這個過去的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失敗。儘管法國陸軍還在拼死抵抗,可是法國的高層們已經喪失了信心。對於他們而言,當巴黎淪為德國人的進攻目標時,他們就已經沒有了任何戰鬥下去的勇氣。對於勝利,他們已經不抱任何期望了,他們所能期待的就是如何能與德國談判,以達成一種體面的投降。

一、崩潰的法國

早在6月7日,魏剛就提議法國政府應該立即要求休戰。作為一名將領,他深知法軍已經在實際上輸掉了戰爭,儘管他的防線此時還在阻擋著德軍,可是這種防禦的效果十分有限。德軍已經得到了新運抵的坦克,完成了其裝甲部隊的補充,而其130個步兵師也原封未動。

相較之下法軍只有六十幾個疲憊不堪的師,缺乏技術裝備,也缺乏預備隊,根本不可能在德軍的攻擊下堅持太久。不過此時的法國政府,在整體上還不願意向德國屈服,所以這件事也就被擱置了下來。然而更為緊迫的問題是,巴黎已經成為了德軍的目標,接下來的法國政府該往何處去成了一個問題。

有的人主張去布列塔尼,又有人主張去波爾多,在經過討論後決定做一個折中方案——遷往圖爾。在6月9日離開巴黎前,法國總理雷諾向美國總統羅斯福發了一個求救的呼籲,他在電報裡如此寫道:「我們將在巴黎的前面戰鬥,我們將在巴黎的後面戰鬥,我們將在某一省內閉關堅守,假使我們被逐出法國,那我們將前往北非繼續奮鬥。」這句話很大程度是借用了法國的「勝利之父」克列孟梭的話,但是卻沒有了那句「我們將在巴黎城內戰鬥」。細心的羅斯福發現了這個「瑕疵」,他立刻命令國務卿赫爾發報提醒雷諾,但雷諾這時候已經和法國政府一起開溜了。

6月11日,英國首相邱吉爾來到了圖爾,試圖給他的法國盟友打氣,但是所得到的消息都是些壞消息,而他的法國盟友們也喪失了信心,邱吉爾只能徒勞無功的返回巴黎。而在第二天,魏剛就又向法國內閣報告,表示他們已經打輸了戰爭,而失敗應該都由英國人負責,並認為現在已經非停戰不可。

坦白的說,從軍事角度看魏剛沒有說錯,因為法軍現在已經四分五裂,戰線給德軍割裂不說,部隊的士氣也在下降,甚至於法國民眾都已經驚慌失措,大規模的逃亡在北部的各個城市展開。這一切都證明了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法國已經打輸了戰爭。

不過這個時候法國政府的意見還是不統一,有人主張以北非為基地堅持作戰,有人主張向德國投降。最後這場會議只是決定了政府將遷往南方的波爾多,並且命令魏剛在羅亞爾河上嘗試再建立一道防線。然而壞消息一個接一個送到了法國政府手上,法國人在他們抵達波爾多之前,就在14日進入了巴黎,現在巴黎已經成為了德國人的戰利品。而義大利也對他們宣戰,並對法國南部的防線展開了攻擊。而法國人認為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也被德國人突破了。現在對於法國人已經沒有選擇了,投降成了唯一的方案。

二、法國的投降

而邱吉爾本人仍舊做了最後一次努力,在1940年6月13日,提出了「英法特別聯邦」的概念。不過這個概念除了引發更大的麻煩之外,沒有更好的作用了。法國總理雷諾的內閣對此這個提議充滿了敵意,認為這實際上是英國要侵吞法國之舉。

內閣成員們抨擊著這個提案,連帶著也抨擊起了雷諾。雷諾悲哀地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內閣的支持,無奈之下選擇了辭職,法國總理一職由法國陸軍元帥菲利普·貝當繼任,魏剛也支持貝當,連同許多陸軍將領,理由是他們都認為戰爭已經失敗。

貝當上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過廣播向民眾進行演講,並宣布他尋求與德國達成停戰協定。而當希特勒聽到這一消息時,他顯得欣喜若狂,但隨之他提出了一個新的條件,那就是談判必須在貢比涅附近的一片森林裡進行,而且必須是在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與協約國談判時的那列車廂裡進行。這是希特勒的一種報復,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談判地點進行有關法國向德國投降的談判,這在希特勒的心裡是一種對法國的絕佳羞辱。

希特勒的條件在6月20日被送到了法國政府手上,法國政府深知希特勒的做法是一種對法國的羞辱,但德國現在才是勝利者,所以法國政府沒有選擇。1918年籤署康邊停戰協定的那節車廂被特意從博物館中拉出來,並精確地停在1918年所在的位置,車廂裡一切的裝飾都沒有改變,和1918年時一模一樣。希特勒在6月21日抵達了貢比涅,對於這一切他都感到十分滿意。在他眼裡,這正是德國洗刷恥辱的寫照,也是對法國的羞辱與嘲諷。

次日,法國代表夏東·安齊熱將軍率領法國代表團抵達了貢比涅,準備開始這場註定要讓法國蒙羞的談判。而希特勒早已經在這裡等待接見法國代表團了——如今希特勒所坐的位置,正是當年法國元帥福煦坐著的位置。這是希特勒對法國的另一層羞辱,因為當年福煦元帥就是坐在這裡接見了德國代表,他如今用這樣的方式回敬著法國人。待到德國最高統帥部的總參謀長威廉·凱特爾宣讀完停戰協議的前言後,希特勒就帶著大部分人離開了,只留下凱特爾和少部分人與法國代表安齊熱將軍進行談判。

三、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議

在停戰協議的前言中,是這樣寫的「德國無意用和平的條件去毀謗一個如此英勇的敵人。德國所提要求之目的是要阻止敵對行動之重新發生,是要使德國得以繼續進行不得不與英國人打的戰爭,並且為新的和平創造條件,使通過戰爭強加在日耳曼帝國頭上的不公正情形得到糾正。」然而儘管德國人說得漂亮,但是這份停戰協議的內容卻遠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要做個形容的話,這份停戰協議的苛刻超過了當年法國在第一次貢比涅停戰協議裡的要求,也超過了當年《凡爾賽條約》的要求。

按照德國人的要求,法國本土被該協定一分為二,停戰分界線從日內瓦穿過圖爾到達法國與西班牙的邊境,分界線以北的部分由德國佔領,以便於德國海軍能得到法國在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的所有港口,僅此一條德國人就佔據了法國60%的土地。對於法國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苛刻的條件。

相比於《凡爾賽條約》中,對於德國國土的分割更為苛刻。另一方面,所有在法國接受政治庇護的人和被法國關押的政治犯,都必須無條件地交給德國方面處理。同時法國必須承擔德國對法國的佔領費用,這份費用高達每天四億法郎。

更為苛刻的則是法國軍隊的處置,法國被要求只許保留十萬人的地面武裝力量。乍一看這個條件似乎和《凡爾賽條約》裡對德國的要求一樣,但實際上遠非如此,因為這十萬人是包括了法國陸軍和警察的。按照條約協議,法國只需保留五萬人的陸軍和五萬人的警察,另外不能擁有憲兵部隊。這條件過於苛刻,法國代表安齊熱將軍不由抱怨起來,認為這點人根本不能維持法國的治安。但是德國態度強硬,拒絕做出讓步,所以法國方面也只能接受這一條件。

至於法國的艦隊,德國則未曾染指,希特勒宣稱他不願意以法國艦隊的戰艦來補充德國海軍在挪威的損失。這一說法有兩個用意,其一是避免過於苛刻的條件,導致法國海軍在憤怒之下離開法國,轉而前往英國與德國繼續作戰。這一傾向是完全存在的,尤其是戴高樂已經在英國宣布成立「自由法國」之後。

其二則是對英國喊話,希望能夠與英國媾和,雙方達成一種默契——德國無意挑戰英國的海上霸權,英國可繼續享有海上霸權,而德國將轉向東歐奪取所謂的生存空間。至於法國將繼續統治南方那剩下的40%的法國國土,這也就是日後的維希法國政權。而德國手裡的150萬法軍戰俘,將在德國與英國的戰爭結束後被釋放。

結語

法國代表安齊熱將軍試圖為法國爭取一些更為寬鬆的條件,但是卻被德國代表凱特爾告知,法國只有表示接受或不接受的權利。下午六點,法國代表被下達了最後通牒「1小時內若不能取得協議,談判便告破裂,法國代表團將被押回法軍陣地,戰爭也將繼續。」面對這種局面,安齊熱沒有了任何辦法,只能籤署了這份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這份協議的籤署,也宣告著法國的正式淪陷。

參考文獻:《希特勒傳》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法國外交文件》

《Der deutsch-franzsische Waffenstillstand im Zweiten Weltkrieg》

相關焦點

  • 與似曾相識相反的感覺是什麼?
    這種感覺被稱為似曾相識感或即視現象(Deja Vu)。那麼,是否存在與之相反的感覺呢?首先,什麼是似曾相識的感覺?如上所述,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一種已經目睹或經歷了當前情況的模糊感。雖然確切原因仍然未知,但目前存在兩種主流的理論來解釋這一現象。第一種理論認為,這只是人的記憶異常。由於人腦的許多方面類似於計算機,所以大腦也可能偶爾會出現「小故障」。
  • 一戰後法國經濟崩潰,1/3男性非死即傷,二戰德國辱法太陰損
    法國人很有意思,這完全是從「攻勢邪教」的一個極端走向了防守的另一個極端。一戰結尾的時候坦克有了,飛機的功能性變得更豐富了,在海上作戰當中航空母艦也出現了,所以二戰的打法跟一戰是完全不同的。當法軍在二戰開端的時候,以一戰的戰略思想和戰略儲備,以及訓練水平、裝備水平去應對現代化德軍的時候,那就是有代際差距的。完全就是「降維打擊」,德國人在六周之內就把法國人打跪下了。
  • 窮遊1日皮耶楓&貢比涅&康邊停戰協議!
    之後前往貢比涅小鎮,自行解決午餐(建議可自備一些簡單午餐),參觀貢比涅小鎮,貢比涅城堡(Château de compiègne)。隨後前往貢比涅森林,參觀兩次世界大戰法德兩國勝敗的見證。傍晚約17點30分集合返回巴黎,預計到達巴黎時間晚20點30分左右。
  • 《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那些似曾相識的場景
    也許你以為這些情節只是似曾相識,不過,其實羅琳從一開始就計劃好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鄧布利多口中那間「滿是各式各樣便壺」的屋子實際上大有乾坤...後來的三年中消失櫃完全沒有出現過,直到在《鳳凰社》中,弗雷德和喬治把一位名叫蒙太的斯萊特林學生給塞進了一個消失櫃裡,不知道把他送到哪兒了。蒙太出來之後,告訴了德拉科自己當時在介於霍格沃茨和翻倒巷的博金博克之間的地方。就是那時,德拉科意識到自己可以把消失櫃給修好,然後在他進行謀殺鄧布利多的計劃時,用消失櫃偷偷把食死徒帶進學校。
  • 「德能」從何而來:強勢領導和談判專家的啟示
    這些與他長期合作的人並非對他們完全認同,有些甚至在他們過世之後,談起當年工作的細節,多少還有些抱怨的情緒。然而他們還是選擇了和庫布裡克、黑澤明開展合作,也承認自己從中收穫良多。弗格森的德能完全由他所要達到的目的來定義,一切不能幫助他贏得比賽的做法都不受他的認可。談判高手:海因裡克斯當代談判理論和川普的實用交易哲學德能論的另一支衍生理論出現在談判界。毫不誇張地說,亞里斯多德讓談判成為一門單獨的學科。
  • 聖女貞德拯救法國,英法百年戰爭查理七世笑到最後
    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宣稱自己是法國國王和佛蘭德爾的最高領主,越過海峽進攻法國,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國王享利五世再度重啟百年戰爭,在阿金庫爾戰役之中擊敗法軍,而之後由太子查理和勃艮第公爵無畏約翰約定的和談又出了偏差,無畏約翰被刺身亡,他的繼承人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因此與英國人結盟摧枯拉朽般擊潰了法軍,佔領了法國北部。
  • 心理學解析:為什麼會突然對某一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一次聚會中,大家都笑臉盈盈,載歌載舞,歡聚一堂,可卻有人突然大笑起來,這時肯定有很多朋友好奇吧,是因為他們在這裡看到了一種未知的情景,感覺這種場景似曾相識。雖然我們並不在意,但這種感覺其實是真實存在的。
  • 那些似曾相識的場景,到底是前世的記憶,還是大腦在「搞鬼」?
    那些似曾相識的場景,到底是前世的記憶,還是大腦在「搞鬼」?人類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體,我們擁有獨特的思維以及創造力。僅僅憑藉數百年的時間,就能創造出一個輝煌的社會,這足以證明人類的特殊之處。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人們的思想以及見解也有了質的飛躍。
  • 為什麼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似曾相識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只要提及似曾相識,很多人都會站出來告訴你他曾經有過這種經歷。它不是一種簡單的對曾經見過某人、做過某事的場景的回憶,而是對未曾經歷過的場景卻有似曾經歷過的感覺。這種感覺常發生在不經意間,還會讓人不安。
  • 談判無果而終:英法「扇貝戰」禍起「脫歐」
    新華社照片(圖文無關),石家莊,2017年10月28日河北樂亭39萬畝扇貝喜獲豐收 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英國和法國為化解兩國漁民在諾曼第附近海域捕撈扇貝衝突的談判本周無果而終。今年夏天已到尾聲,英法之間這場「扇貝戰爭」卻可能延續到英國明年3月正式退出歐洲聯盟後的多個夏天。英國媒體分析,正是日益臨近的「脫歐」加劇了兩國漁業矛盾。
  • 【勝負師】陰間戰棋《彼岸花》白金評測(圖文版)
    勝負師遊玩的是《彼岸花》的PS4版本,耗時30餘小時拿下白金獎盃,體驗較為深入。接下來我就和各位聊聊個人對於《彼岸花》的總體印象和評價。(視頻版含攻略神技分享,內容略有不同)相信很多玩家最初對《彼岸花》產生興趣,是來自於黑、白、紅三色所構成的獨特畫風,這與「詭異而又黑暗的世界觀」、「地獄般的末世場景」相得益彰,也因少許令人恐怖不安的壓抑氛圍,而被玩家戲稱為「陰間戰棋」。
  • 超超日記:似曾相識
    生活中有太多似曾相識的感覺,看到某個人,突然的某個場景,某個知識點。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出現了曾經預見或者發生過一樣。在多次感受這種感覺之後,我竟然幻想著自己可能是先知,那個萬中無一的「絕世高手」。當然,我剛剛說現在,相信很多人都會有。
  • 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知為什麼,我們有時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或一個場景,會覺得依稀仿佛好像以前在哪見過。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西語裡叫Déjà Vu,調查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曾經有過"似曾相識"的經歷。對於這種現象有過很多解釋,什麼多維空間、時光倒流、特異功能等等。醫學上的一種解釋是,這是記憶系統運轉過程中產生的一點小故障。
  • 看到某個場景,我們有時會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
    #發現美好時光#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生活中遇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或者是場景卻覺得特別熟悉但是這種解釋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如果他真的成立,我們應該時時刻刻都陷在這種既視感裡,而不是只有某些場景看起來似曾相識。也有很多其他的解釋,比如有的說即視感是一種預感,有的時候即視感是一種信息錯亂,但是因為既視感並不是一種可以被大腦所掃描捕捉到的物理現象,而是一種主觀感覺。
  • 戰爭是拼命決勝負的行為,在勝負揭曉後,日本武士有哪些事要辦?
    摘要:戰爭是拼命決勝負的行為,在勝負揭曉後,日本武士有哪些事要辦?日本戰國時代,戰爭與其它活動不同,是拼命決勝負的行為,這種行為將持續到戰後。結束戰爭的方式,可分為勝利、投降、滅亡、議和、撤退等數種。如果在進行守城戰之後投降的話,必須以總大將及主要家臣切腹,或者剃髮出家等退出政治舞臺的方式作為條件,進行談判。談判的目的在於保留其他武將、士兵、和城內居民的性命,可謂是犧牲數人,保全其餘人員。
  •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7的韓劇,看一次哭一次,這3個場景最戳心
    大家紛紛陷入了對這部劇的回憶中,這部劇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曾暖哭了無數人,我看一次就哭一次,其中這3個場景最打動我。01 「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電視劇中,德善在家排行老二,總是被父母忽略。早餐的煎蛋,姐姐和弟弟都有,她沒有。炸雞的雞腿,姐姐和弟弟都有,她沒有。
  • 率領法國打贏一戰的法軍三帥:霞飛、福煦、貝當
    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福煦率部隊,在側翼,協助霞飛將軍贏得馬恩河會戰勝利。之後,歷任法軍第九集團軍司令、「北方」集團軍群司令、法軍總參謀長。在凡爾登會戰法軍抵擋德軍進攻的同時,他率另一部法軍,發動索姆河會戰,進攻德軍。戰爭後期,任協約國聯軍總司令,對協約國最終戰勝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有重大貢獻。
  • 彼此間的似曾相識,也許是前世殘存的記憶
    眼神交匯那一刻,我相信,我們前世不止似曾相識,也許曾深深的眷戀過。也許,你是我前世窗前的那朵蓮,為我窗前留香,為我婉約綻放。待到秋風起、天微涼,你散盡最後的美麗,瀰漫在空氣中的餘香是我依依不捨的眷戀,當生命從紅葉紅飄揚的秋季踏入了靜寂的冬季時,落花在無聲無息中成殤。第一眼遇見就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便是一見鍾情。
  • 「北溪2」妥協背後:「德法軸心」同床異夢,歐盟穩定堪憂
    儘管愛麗舍宮表示這一決定無關歐盟內部就「北溪2號」項目的爭論,而是為了專注於應對國內的「黃背心」抗議危機,但也不能排除這一決定與德法兩國在「北溪2號」項目上的分歧有關。今年1月22日,德法兩國首腦默克爾與馬克龍在兩國邊境城市亞琛籤署了《德國和法國關於合作和一體化的條約》,即《亞琛條約》,旨在加強兩國在政治、經濟和外交與安全事務上的合作,攜手建立一個強大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