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說,「小滿三天杆子響」。意思是,到了「小滿」的節氣,就是桑葚成熟的時候了。
表妹家種了幾十顆桑葚樹,每到桑葚成熟的季節,就會邀我去採摘品嘗。一走進桑樹林,那瀰漫的桑葚的清香便撲面而來,沁人心脾。那掛滿枝頭的桑葚熟透的紫黑晶瑩,還未成熟的瑩紅透亮,還有幾棵桑樹上結的桑葚白如象牙,胖嘟嘟的樣子就像蠶寶寶。
2000多年前的《詩經氓》中寫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籲嗟鳩兮,無食桑葚。」《詩經魯頌泮水》中寫道「翩彼飛鴞,集於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就連斑鳩也為桑葚而醉倒,貓頭鷹食用了桑葚聲音也變得婉轉好聽,人就更不用說了。於是我忍不住摘上幾顆紫黑髮亮的桑葚品嘗起來,那細膩柔軟,酸酸甜甜的味道是其它水果無法比擬的。桑葚吃多了,手上、嘴巴上就都會染成紫紅色,連衣服上也會被從樹上掉落的桑葚染成片片殷紅,那真是「殷紅莫問何因染,桑果鋪成滿地詩」。這時,無論你是用洗衣粉,還是肥皂、香皂都是清洗不徹底的。有經驗的桑農曾告訴我一個能清洗徹底的方法,就是用白色桑葚的汁來清洗,我現場試過,果然奏效,這也許是「以夷制夷」的道理吧。不過,對於那些白色桑葚來說,有點可惜了。
桑樹為落葉喬木,最高可達30米,一般的也都在10米左右。因此,很多桑葚你直接用手是摘不到的。那就只有三種方法了:搖樹、爬樹、杆子打。搖樹只適合那些細小一些的桑樹,粗壯高大的就搖不動了;爬樹是個力氣活和技術活,採摘的也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杆子打,這也就是「小滿三天杆子響」的由來了。以前桑農收桑葚都是用一根長竹竿去搖晃桑樹枝,使桑葚掉落到地面後,再去撿拾。但是這種方法撿拾起來太麻煩,並且桑葚容易和地面的塵土混在一起,太髒。現在,很多桑農都是用縫製到一起的一塊大布去收桑葚了,當然,這需要最少三個人的配合。具體方法是,先把這塊大布其中對應的兩邊用竹竿固定好,這樣,能使布堅挺,不松垮;兩個人抓住布的兩邊,另一人就用長竹竿去搖晃樹枝了,抓布的兩人隨著桑葚掉落的位置,來回移動腳步,使桑葚準確無誤的掉落在布上,這種方法既方便,桑葚也乾淨,而且抓布的人簡直就是在跳舞,煞是好看!
桑葚又名桑果,被稱為「民間聖果」,含有豐富的活性蛋白、胺基酸等,民間有「四月桑葚賽人參」的說法。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認為常食桑葚能夠「令人聰明」,現代臨床研究也發現,天然桑葚中豐富的鋅、錳對兒童的智力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中醫認為,黑色入腎,紫黑髮亮的桑葚是滋陰補腎的佳品,還有補肝益脾、生津潤燥、烏髮明目等功效,同時對於貧血、脫髮也大有裨益。桑葚中還富含多種有利健康的物質,比如維生素、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等等,含量豐富且種類繁多。這些物質都能夠很好的幫助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對於保護心腦血管有很好的幫助。除此之外,桑葚中所含的花色素、芸香苷、葡萄糖、鈣質、果糖、無機鹽、胡蘿蔔素、煙酸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都具有抗癌和預防腫瘤細胞擴散的作用。
桑葚除了可以作為水果外,還可以作為度荒的食品。《齊民要術》記載:葚熟時,多收,曝幹之,兇年粟少,可以當食。歷史上許多大饑荒年,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是依靠桑椹活命。二十四孝中,就有一孝叫做「拾葚異器」。漢代汝南人蔡順,少年喪父,對待母親很孝順。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充飢。蔡順拾桑葚時,總是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別裝在不同的容器裡。赤眉軍遇見了,問他為什麼這樣做。蔡順答道:「黑桑葚是熟的,比較甜,留給母親吃;紅桑葚還不太熟,有點酸,留給自己吃。」赤眉軍對他的孝順行為非常感動,就贈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以示敬意。有詩云:「黑椹奉萱幃,啼飢淚滿衣。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桑葚是桑樹的果實,從殷墟出土的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上,就有了「桑」「蠶」「絲」「帛」的字樣,到了周代,採桑養蠶已是常見農活,春秋戰國時期,桑樹已成片栽植。這充分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歷史。桑樹全身都是寶,果實桑椹可供食用、釀酒,桑葉是蠶的主食,桑樹的枝條可編籮筐,桑樹皮可作造紙原料,桑木可制家具、樂器、農具,桑葚、桑葉和桑樹的根、皮還可入藥。
正因為桑樹有這麼多的用處,所以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植桑樹和梓樹,種植桑樹主要是為了養蠶,種植梓樹是為了點燈(梓樹的種子外面白色的就是蠟燭的蠟,近代以前的人使用的蠟燭上的蠟都是靠梓樹獲得的)。孟子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意思是,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周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因此,後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以「桑梓」代指家鄉了。《詩經》中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詩句,意思是一定要對桑樹和梓樹恭恭敬敬,實際上就是要對家鄉有一種敬畏的心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生活中常常用「桑」來表達感情,滄海桑田;歷盡滄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桑梓之地,父母之邦;勸課農桑……
「勸課農桑」是指在中國古代,政府採取相應的措施督促和勉勵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發展。我國是世界上種桑養蠶最早的國家,種桑養蠶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因此,古代以「桑」泛指栽桑養蠶及絲織等業;以「農桑」或「桑麻」泛指農業、農事及相應的手工業、養殖業等。
古代詩人特別是田園詩人都對「桑」事都有所描述。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的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做的《歸園田居》詩六首中,其一、其二、其六中都有描寫「桑」事的情景:「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以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描寫了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和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與鄉鄰友好淳厚的關係、對農作物生長的那種非常關心的亦樂亦憂心情,以及詩人勞動的體驗和歸園田居的用心。
另外,唐朝的田園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也很有名:「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實際上,孟浩然的「把酒話桑麻」,也是陶淵明 「相見無雜言」的繼續了。
宋朝田園詩人範成大在《春日田園雜興》中寫道:「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坐睡覺來無一事,滿窗晴日看蠶生。」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中的第一首,描寫了鄉村男女老少參加勞動的情景,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表達了詩人對農民勞動的讚揚之情:「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而宋朝田園詩人歐陽修的《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則是描寫小滿時節「桑」事的情景了:「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
讚頌桑葚、桑樹以及農桑農事的詩歌還有很多,根本不能一一列舉。由桑葚而桑樹、由桑樹而桑葉、由桑葉而養蠶、由養蠶而生產絲織品、由絲織品而開闢絲綢之路走出國門、由絲綢之路而到現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正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堅定邁進。看來這「桑」族對人類的貢獻可真是不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