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葚異器》典出於《二十四孝》(元代郭居敬)第十一則,記載漢代孝子蔡順至孝事母的故事:
蔡順,字君仲,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曰:「何異乎?」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以白米三鬥、牛蹄一隻贈之。
黑椹奉萱幃,啼飢淚滿衣。
赤眉知孝順,牛米贈君歸。
蔡順「拾葚異器」
西漢末年,黃莽篡漢,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大孝子蔡順自幼喪父,與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每天靠摘桑葚給飢腸轆轆的母親果腹,他把所摘的桑葚分別用兩個籃子裝,一個裝熟透的紫黑色桑葚,另一個裝酸的紅白色桑葚。
桑葚
一天,蔡順正在摘桑葚時遇上了起義軍,義軍十分奇怪:「一個籃子都裝不滿,為什麼你還分兩個籃子裝呢?」
蔡順說:「熟透的桑葚給母親吃,酸的留自已吃。」
義軍被他的孝舉所感動,於是取出一隻牛蹄和三鬥白米,讓他帶回家孝順母親去了。
桑葚
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依賴摘桑葚以果腹的年代離我們已經很遙遠,如今國運日盛,國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們食用桑葚更注重的是它的養生保健功效。
然而我認為,桑葚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極高的食藥功效,它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優秀傳統價值觀。
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我國有幾千年的植桑養蠶的歷史,因此開闢了影響世界文明歷史的「絲綢之路」,同時也孕育了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讓這些優良傳統得以世代傳承、發揚光大是我們更高境界的「養生」,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