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海市蜃樓是一件挺神奇的事兒,似乎可遇不可求。
來自多年來潛移默化的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海市蜃樓應該跟北極的極光有點類似,能不能撞上全看運氣。
但是後來我發現我錯了,在鄯善庫木塔格沙漠東端的戈壁上,甚至在沙漠上,只要是晴天,所謂的海市蜃樓每天都在那兒,沒錯,你看或不看,它都在那兒,每天按時上演——也虧我曾去了那麼多趟庫木塔格,竟然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裡都不知道這回事兒。
我覺得,海市蜃樓之所以具有神秘感、稀缺感,各種影視劇、媒體都要負主要責任,每當內地什麼地方出現了一次海市蜃樓,總是能見到各路媒體的大肆報導,興奮狀態不亞於中了五百萬。
我對海市蜃樓的最初印象,應該是來自《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兒童讀物,隨後則是在一部電影裡。
那部電影就叫《海市蜃樓》。其實這部電影放到今天來看都十分不錯,節奏緊湊,情節玄幻,場面爆烈。
看看這海報,多麼濃鬱的上世紀八十年代風啊。
影片的導演是香港導演徐小明,就是當年導演《霍元甲》、《陳真》的那位,想當年這兩部電視劇可真是紅遍中國,米雪、董彪、梁小龍(《功夫》裡的火雲邪神)這些演員就是通過這兩部電視劇所熟知的。現在想起來主題曲還是說來就來,其中一句「萬裡長城永不倒」完全已經成功進入現代漢語的熟語行列,只不過最多被用的地方現在是在酒桌:「萬裡長城永不倒,長城不倒我不倒。」——一般在酒桌上說這話的人,就已經離「倒」不遠了。
然而《海市蜃樓》這部電影今天記住的人卻不多。這部電影改編自衛斯理的一篇小說,情節大體上是說民國時期的一個上海攝影家無意間在荒野中撞上了一次海市蜃樓,這個海市蜃樓的畫面是一個紅衣女子,美豔動人——不過說實話,演紅衣女子的那個維吾爾族女演員真的很驚豔——然後這位攝影家就落下了心病,一門心思的想找到這位美女泡人家,然後就跑到了新疆,沒想到還真找著了,但更沒想到的是這位美女是個女魔頭,白俄匪幫的匪首,攝影師撩妹不成還差點被人家逼迫成為「壓寨丈夫」,於是攝影師由愛生恨,最終和女魔頭相愛相殺,滅了女魔頭。
這就是影片中美豔的紅衣女魔頭。
這部影片大部分都是在新疆取景,扮演攝影師的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于榮光。不過于榮光那時候還沒有紅,他早期演的兩部電影,一部是這個,另一部是《木棉袈裟》,都是新疆的故事,不過《木棉袈裟》中他演的什麼我都沒印象了,印象最深的是演男一的那個,永遠是一臉苦大仇深的酷相,雖然演的是個慈悲度人的和尚,但是殺起人來身手利索,眼都不眨,怎麼看怎麼是一個黑幫大哥。
導演徐小明在《海市蜃樓》中演男二,最後為了烘託男一的神勇,順理成章的掛了。演紅衣女魔頭的演員據說最後退出了娛樂圈,跑去了香港開了家新疆風味的館子,也不知道拌麵抓飯烤包子做的地道不地道。
看看影片截圖,當年的于榮光也是一枚小鮮肉。
導演徐小明親自上陣,扮演最後光榮就義了的男二。
當時這部影片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也可以說是開了中國西部動作片的先河。只是那時候的中國觀眾特別愛較真,酷愛在影片中挑刺,所以是邊看影片邊挑刺,樂此不疲。比如電影裡出現的叼羊比賽,參與的都是維吾爾族——實際上維吾爾族不叼羊,叼羊的是哈薩克族。而紅衣女魔頭的角色設定是白俄,也就是俄國十月革命後逃到新疆的俄羅斯人,但是這個角色的演員卻是維吾爾族——對新疆人民來說,俄羅斯和維吾爾的體貌特徵差別是很大的,不過這些都沒什麼關係,反正除了新疆人民,絕大多數內地人也分不清——就算到了今天,不是還有那麼多內地人分不清新疆的漢族和維吾爾族嗎?
但是顯而易見,無論是衛斯理還是徐小明,至少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海市蜃樓。
我的意思是說,所謂海市蜃樓,根本不可能像那部電影裡表現的那樣,看到什麼紅衣女子的大頭像,清楚的連牙上粘沒粘韭菜葉都能看見。更不可能看到什麼摩天大樓、廟宇古剎——你以為是看錄像呢?
這就是電影中的海市蜃樓影像,這麼清晰的特寫?如果不小心折射出女主洗澡咋辦?
但是很多人卻一直以為,海市蜃樓所顯現的,就是清晰可辨的高樓大廈、亭臺廟宇,跟看電影似的。
網上的很多所謂海市蜃樓的照片就是這樣,上面顯示的海市蜃樓影像要多誇張有多誇張,其實無一例外都是P上去的。那麼真正的海市蜃樓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先看看我國古代著名的旅行家、探險家和佛學家玄奘的記述:
唐僧唐玄奘當年取經途中在新疆便曾遇見過海市蜃樓,唐僧當然在內地沒見過這個,所以認真的把這次經歷記錄在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對,說,當時他一人在沙漠中獨行,沿途隨處可見動物的骸骨和馬糞,忽然便看到了前方沙漠中有一支軍隊在行進,而且是「乍行乍止,皆裘毼(hé)駝馬之像,及旌旗槊纛(dào)之形」。也就是說看到一支隊伍走走停停,駱駝啊、馬啊混雜在一起,旌旗招展。
唐玄奘看著這支隊伍,還以為遇到了匪徒強盜,但是沒關係,人家自帶光環,所以繼續往前走,然而隨著不斷走近,這支隊伍卻漸漸消失了,於是玄奘認為這是妖魔鬼怪幻化而出的,這時,他又聽到半空中有個聲音對他說「勿怖,勿怖」。按照玄奘的說法,這自然是佛祖在安慰他,於是心情「稍安」。
今天我們看玄奘的這段描述,其特徵第一是那些影像有一定的距離,接近到一定距離就沒了了;第二所看到的影像是很密集和駁雜的,有點亂糟糟的感覺。那麼這和真正的海市蜃樓一不一樣呢?
唐僧看到的海市蜃樓,基本上和今天我們看到的很接近。除了最後那個「勿怖,勿怖」。——我們今天如果去看海市蜃樓,一個人是聽不到什麼聲音的,兩個人以上則一般會不斷的聽到如下聲音:哇!我靠!哎呦臥槽!
從鄯善縣庫木塔格沙漠景區大門前的那條路一直往東,就上了115村道,行駛約20公裡,即抵達海市蜃樓觀看點。這個觀看點是在路邊修建了一個仿古建築,也就是一個城門,上面用小篆書寫著「赤亭道」三字。
事實上真正的唐代赤亭要塞還要往前,只不過這條115村道以前是赤亭道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座仿古的城門,也就是一個城門而已,孤零零的立在戈壁灘上,城門可以登上去看海市蜃樓,但是站在上面往往還不如站在下面的地平線上看的清楚。
另外城門東南不遠還立著一塊石碑,寫著「海市蜃樓」四個字。其實這個點的南側沙漠裡,就是玩沙漠自駕越野的所謂「英雄鍋」和「雙子鍋」,而北側則是火焰山餘脈,裡面是出土了各種恐龍化石、海龜化石的「恐龍谷」。
海市蜃樓就出現在東面一望無際的戈壁荒原上。
這是我畫的一個示意圖,自己找「海市蜃樓」觀看點在哪兒。
總體上,這裡的海市蜃樓一年四季都會出現,一般來說每天上午10點(相當於內地的8點)左右,只要太陽升到一定高度,溫度上升、日照強烈,海市蜃樓就會出現,先是個別區域出現一個個類似「小水窪」的影像,之後隨著氣溫的越來越高,「小水窪」也會越來越大,直到連接成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水域」。
正午時分,這一景象達到頂點,海市蜃樓景象達到最大面積,遠遠望去,對面就是一片煙波浩淼的湖泊。而且有樹木、房屋在水澤中矗立。一片又一片的湖泊連綿數裡,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斑駁陸離的是「水中生長」的樹木和倒影,只有在陽光熾熱,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如三四層高的樓房影像,也就是說,陽光越強、溫度越高,海市蜃樓的景象就越為壯觀。一般到傍晚六點左右,這一景象便會逐漸消退。
因為這兩幅照片是深秋拍攝,所以海市蜃樓的景象不是很壯觀,如果你夏季的中午去,景象要壯觀的多。
沒錯,這就是真實的海市蜃樓,並不是什麼清晰可辨的瓊臺玉宇或者你們家門口的菜市場,更不可能看到菜市場買菜的張大媽、賣肉的李二哥或者牽著你家孩子逛市場的隔壁老王。
2013年的時候,中央電視臺還曾專門就這裡的海市蜃樓景觀進行了現場直播,拍攝播出了一期節目,大概是叫「鄯善沙漠看海——海市蜃樓景觀探秘」。也就是派出去一撥人開著車往海市蜃樓裡面去,另一撥人則留在觀看點,兩邊分別在海市蜃樓的裡面和外面同時進行拍攝,所謂那些水澤湖泊,自然就是光線的折射,而那些高大的樹木房屋,其實就是戈壁灘上的枯草和石塊、土丘,在光線的折射下變的高大巍峨。
事實上在庫木塔格沙漠的東端沙漠中,也會出現海市蜃樓。但是和戈壁灘上所顯現出的景象略有不同。
我在鄯善的時候,鄯善的兄弟歐小龍拉著我經過那裡,我坐在車裡,就能不時看見前方的沙漠中會出現一線湖水的影像,好像是沙漠裡湧出的泉水在流淌,非常清晰和逼真,但是隨著距離的接近,這些「湖水」要麼消失,要麼會移動,跑到了另外的地方或者更遠處,這也就是為什麼行走在沙漠戈壁中的人,看到了海市蜃樓,會誤以為前方有水,從而疲於奔命,最終渴死的原因。
這就是沙漠中出現的海市蜃樓,完全是前方有水的幻像。
海市蜃樓的原理並不複雜,理論上,只要是地表受太陽炙烤後表層溫度升高,溫度達到50℃到80℃左右時,就會出現戈壁、沙漠上空的氣溫下熱上冷,空氣密度下低上高,因此產生陽光折射,出現海市蜃樓。
不過凡事都很難說,也許說不定哪一天你運氣好,會撞上一個海市蜃樓,裡面也會出現一個驚豔的紅衣女郎,還有你家的隔壁老王。
律師聲明
本微信公眾號「一刀西域圖志」的所有原創內容,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均受《著作權法》及相關法律保護,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轉載、摘錄和編輯,不得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果用於非商業用途,應明確標明來源和作者;如果用於商業目的,那麼應提前徵得作者的書面同意。
凡侵犯本公眾號版權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本律師受權利人委託,特此鄭重聲明!
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 陳棟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