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陳彪:在南京神秘失蹤,國家尋了28年,於今下落成謎

2021-01-10 騰訊網

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狄德羅

中國目前有14億多人口,佔據全世界75億人口當中的很大一部分比重。如此之多的人口,每天都在消耗非常多的資源。如果中國人像美國人那樣生活的話,全世界的資源都不夠中國人消耗。

中國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這裡人口最為密集,經濟也最為發展。人口目前也成為了城市發展的動力,各大城市都在紛紛出臺吸引人才的政策,以期為城市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人口太多,個人在這其中就會顯得非常的微不足道。我國曾經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他在28年前離奇的消失,至今仍然沒有任何的蹤影。這位消失的科學家是誰呢?

一、離奇失蹤的陳彪

民國12年,陳彪出生於福建省。從很小的時候開始,陳彪對於與物理相關的知識就非常的感興趣,他經常跑到圖書館裡去看一些有關於物理的書籍,這種自學為他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彪天資聰穎,在學校裡的他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不過由於陳彪的家庭條件並不好,迫於生計,陳彪只能四處輾轉求學,他的家人帶著他經常遷居,這也就使得他的學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到了陳彪讀大學的時候,這樣一種狀態依然在持續。陳彪曾經進入過昆明西南聯合大學,還進入過重慶交通大學。直到民國32年,陳彪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考入南京金陵大學物理系,這座漂泊不定的求學生涯才最終結束。

陳彪在學習上非常的勤奮,與大多數的勤奮學子一樣,陳彪總是會第一個到達教室,同時在最後一個走出教室。這樣一種勤奮,讓他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他在學術上十分成功。

大學畢業之後,陳彪受到了臺灣大學的邀請,他在臺灣大學工作了半年。當了半年助教之後,陳彪對於中國大陸還是念念不忘。經過充分考慮之後,1947年8月,陳彪來到了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為了一名科研助理員。

與高校不同,研究所既需要理論支撐,同時也需要將理論用於實踐。陳彪在這裡將自己的所學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的過程當中,陳彪逐漸的發現自己學的理論已經跟不上實踐。於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太陽物理研究,以期用這一方面的理論支撐自己的時間。

在這之後,陳彪確實獲得了不小的成就。從這裡出發,陳彪曾經當過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擔任過雲南省天文臺臺長。這些履歷可以說是非常的漂亮,十幾年以來,陳彪一直都在為國家做著貢獻。

可就是這樣一位研究成果異常突出的研究專家,在28年前,也就是1992年,他卻突然憑空失蹤。人們在南京尋找了他非常久,可至今都沒有任何的結果。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二、失蹤的可能原因

1992年11月10號上午,在這一天,陳彪有一個學術會議需要參加。他從自己工作的中科院土壤研究所起程,向著南京大學天文系的學術會場走去。這樣一段路程其實非常的近,而他對這樣一段路也非常的熟悉,理論上來講,根本用不了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可奇怪就奇怪在這裡了,在會議室裡的人們一直在等待著陳彪的出現,可他們等了將近三個小時,最終也沒有看到這位科學家的身影。最後還是會議的主辦人員實在是忍耐不住,打電話過去問陳彪的家人,這才發現了情況不對勁。

陳彪的家人表示,陳彪早就已經啟程出發去參加會議。可會議室裡面的人卻面面相覷,大家根本就沒有看見陳彪。這樣一通消息之後,所有的人立刻就都慌了神,陳彪非常熟悉這樣一條道路,不可能迷路,他身上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陳彪的家人立刻就前往這次會議的所在地尋找,可他們在這條路上反反覆覆的搜尋,甚至還擴大了搜索的範圍,最終還是一無所獲,並沒有看到這位老科研專家的身影。

最終,他的家人選擇了報警,對於這樣一位科研專家的失蹤,警方也是非常的重視。在接下來幾天的時間裡,警方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裡貼遍了尋人啟事,希望能夠找到有關於這位老科研專家的蛛絲馬跡。

可讓人奇怪的是,陳彪就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沒有任何人見過他,也沒有任何人知道他的下落。陳彪已經有70多歲高齡,他不可能如此任性的與大家玩消失的遊戲,這背後必然有什麼奇怪的原因。

陳彪失蹤之後一直都沒有被人群找到,有很多人對他失蹤的原因進行了猜測。有的人認為,陳彪很有可能像當初的彭加木失蹤一樣,被人暗害。也有的人認為,陳彪極有可能是遇到了什麼不測。

像陳彪這樣一位院士,敵視他的人應當有很多。畢竟他所在的位置已經給他招來了不少的嫉妒,而他在評選院士的時候也必然會擠掉不少的科研專家,他本身就已經樹立了不少的敵人。

誰知道是哪個敵人在暗中加害陳彪,造就了這樣一場離奇失蹤的案件。

不過,說起來的話,其實陳彪並不是在非常偏僻的路程當中消失。這樣一段路上面人來人往,有非常多的大學生。要想讓陳彪憑空失蹤而不留痕跡的話,作案方式必須十分巧妙。

也有的人對陳彪被人加害的想法提出了質疑,他們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認為陳彪並不是遭遇了什麼不測,而僅僅是遇到了緊急任務,由於保密的需要,因此才一直沒有與家裡人聯繫。

當初的鄧稼先就是這樣,他接到了研究原子彈的命令,這是一個高度機密的任務,鄧稼先連自己的妻兒都沒有通知,只說是一個非常保密性強的任務。鄧稼先在研究所裡面呆了幾十年,最後臨終時才見到了自己的家人。

人們認為,陳彪很有可能也是受到了什麼緊急任務,被國家偷偷的接到什麼秘密基地裡面去研究了。這樣一種猜想腦洞非常的大,不過卻也給了人們一種希望,萬一真的是這樣就好了。

畢竟陳彪從事的研究是太陽物理學,這樣一種研究的領域,真的被國家接去什麼秘密基地裡面做研究也不是不可能。不過,國家倒也不會如此狠心,畢竟陳彪已經70多歲,總不能接到任務也不讓他跟家人道別吧。

有的人則是提出了最後一種猜測,那就是陳彪其實已經去世。只不過是由於相關方面的保密,因此陳彪去世的消息被壓制了下來。最終才形成了這樣一種所謂離奇消失的表象。

真正的情況如何,人們已經無從猜測。如果他要是真的被人加害的話,希望兇手可以在有生之年向警方自首,也好了結人們心中的一番疑惑。

總結

其實,失蹤的事情實在是誰也說不好,陳彪這樣一位高齡的科研專家,他其實身上也沒什麼財物,唯一值錢的就是他腦子裡的那些知識。他不應當是那些謀財害命之人的首要目標,或許是當年出了什麼差錯,以至於這樁案子變成了懸案。

像這樣的失蹤案件在中國其實每年都有發生,人口失蹤的案件非常麻煩,警方沒有充足的警力去尋找,同時其他的案件又在不斷的發生,在尋找失蹤人口一段時間之後,警方又會忙於其他的工作,最終失蹤案件將會被積壓下來,並成為難以解決的迷案。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28年前,中科院院士陳彪在南京鬧市區神秘失蹤,至今依然毫無線索
    1980年,彭加木和他的夥伴進入了生命禁區羅布泊,在羅布泊行走的他們最終彈盡糧絕,缺少了水源,在等待物資的過程中,彭加木給隊友留下了一張紙條,接著便去尋找水源了,沒想到等救援隊來了之後,彭加木還是沒有回來,而中國多次展開了尋找,最終依舊沒有找到這個離奇失蹤的人。
  • 陳彪院士失蹤事件,堪比彭加木失蹤的神秘事件
    40年前,我國發生了一起神秘的失蹤事件,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神秘失蹤,這起失蹤案轟動全國。之後各種傳說層出不窮,有人說他穿越回古代,也有人說他進入平行時空,這個失蹤案件也被改編成各種影視作品,從而廣為人知。
  • 28年前,中科院院士突然失蹤,國家尋找他至今,他到底去哪了?
    最後有專家給出說法,認為飛機和船隻之所以會在百慕達三角失蹤,主要是因為那個地方有很強的磁場,導致飛機和船隻的儀表失靈,然後被大風暴捲入海底。雖然這個說法看起來很有道理,但很多人還是覺得可信度不高。除了百慕達三角的飛機船隻失蹤之外,世界上離奇的失蹤案件還有很多,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陳彪院士失蹤案。
  • 中科院院士上班途中失蹤,找了他27年,至今毫無線索,不是彭加木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在羅布泊外出找水,一去不復返,不僅沒找到人,就連屍首都沒有找到。然而繼彭加木之後,又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失蹤了,這次不一樣的是,這位院士消失的地方是上班路上,南京城中。他究竟去哪了?是活著還是被害?又是如何從城中無影無蹤消失的?這一切都是謎,沒有人知道,找了27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 27年前神秘失蹤案:中科院院士開會路上憑空消失,至今仍下落不明
    我國中科院院士陳彪的失蹤之謎,至今未解。潛心研究太陽物理居裡夫人曾經說過:「人類看不見的世界,並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學的光輝照射的實際存在。尊貴的是科學的力量。」科學就是這樣嚴密而真實的存在。仿佛只要有科學的存在,這個世界就不存在陰暗的角落,只要相信科學,就不存在解釋不了的發生。而偏偏發生在一個科學家身上的離奇事件,運用科學的知識,還是尚未得到答案。
  • 我國著名科學家開會途中神秘失蹤,國家找了他27年,至今下落不明
    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官網中,對陳彪的介紹是「他大步走向太陽」,陳彪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的領域便是有關太陽方面的,如太陽活動周期、太陽對流層結構等方面。
  • 彭加木羅布泊消失後,陳彪去往教室路上也消失了,兩者有何關聯?
    地球上有很多神秘又令人憧憬的地方,這些神秘的地方,竟然用科學難以解釋,正是因為它們神秘,才讓眾多探險隊員來到當地進行考察,每一個國家似乎都有一個這樣神奇的地方,我國也不例外。彭加木的消失眾所周知,只要一個事物在地球上存在過,那麼它們的消失和存在一定有某種證據,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彭加木消失事件,當年彭加木和自己的研究隊員來到羅布泊進行考察,沒想到他在一次找水的過程中竟然消失了,他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它的消失震驚眾人,為了找到他的身影,我國派出了飛機和大量人們開始了地毯式搜尋,就這樣搜尋了4次,沒有找到這一位失蹤的科學家。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39歲女科學家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昨天(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當選。原來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最受矚目的39歲女科學家顏寧最終落選。新當選的61名中科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最年輕的46歲,年齡最大的67歲,60歲及以下的佔到九成以上,年齡段明星趨於年輕。
  • 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 揭秘中科院真實收入
    眾所周知,近日,中科院有多人集體離職了,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工作人員透露這90多名科研人員被挖走的。然而,大家就比較關心中科院的工資,你知道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嗎?據說,中科院的福利不錯的,年薪也是挺高的。
  • 揭秘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下面小編為你揭曉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歡。  作為院士身邊的人,有機會接觸很多學術界泰鬥,網上正在熱議的金融高管6000萬年薪,突然讓我覺得有必要曬曬身邊院士的工資。
  • 中科院院士黃維不再擔任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中科院院士黃維不再擔任西北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2-18 15:09 來源:澎湃新聞
  • 噩耗傳來:出身中國「第一名門」的中科院院士走了
    ,與中科院院士、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結為夫妻;二兄馮康中科院院士,我國計算數學的奠基人,在我國「兩彈一星」的事業中,他為我國物理學界培養的青年精英,已經難記其數,在他過壽時,門下弟子近20位院士、百位青年精英齊聚南京,為這位凝聚態物理學宗師祝壽。
  • 為學「高精尖」加入美國國籍,30年後學成歸來,成中科院外籍院士
    在我國的科研史上,有很多如錢學森,華羅庚等在國外學成歸來,毅然回國建設祖國的科研專家,他們無一不是受國人尊敬的愛國學者。當然也有一小部分見利忘義,接受了國家的幫助後留在國外建設別國的學者。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則是一位介於這兩者之間,擁有著外國國籍,卻回國就職於中科院,為祖國做貢獻的學者。
  • 「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範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透過王宇澄對自己導師的舉報,可以管窺中科院院士申報工作的部分細節。抄襲與注水王宇澄提供給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違規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裡,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
  • 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郭令智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南京舉行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院士,原黨委書記陸渝蓉同志,原校長曲欽嶽院士,原代校長陳懿同志,中南大學黨委書記高文兵同志,賈承造院士,周志炎院士,王德滋院士,薛禹群院士,蘇定強院士,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瀋吉所長,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任利劍同志,副校長潘毅同志,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邢光福所長,以及相關部門、院系、兄弟院校、單位代表,郭令智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學生、家屬和親屬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和氏璧的下落之謎?
    從學習歷史開始,我們就聽說過很多關於和氏璧的故事,一個個傳奇、精彩的故事讓和氏璧名聲大噪,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和氏璧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神秘的和氏璧最後又去了哪裡呢?很多年之後,卞和遇到了楚文王,才揭開了和氏璧的神秘面紗。其實和氏璧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石頭裡面,楚文王獲得了這塊美玉,為了紀念卞和,於是就把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璧,後來楚文王又命人把這塊石頭雕刻成了一個中間有孔的圓環。在很多的電視劇中,比如說尋秦記和羋月傳,都曾經出現過圓環造型的和氏璧。
  • 二戰亞洲最著名紅色特工,兩次粉碎暗殺史達林計劃,下落至今成謎
    即選派4名特工裝扮成蘇軍官潛入莫斯科,把定時炸彈安放在列寧水晶棺前的花蕊中,在勞動節史達林上檢閱臺時引爆。當暗殺小組潛入蘇聯時,等待他們的又是蘇軍的槍口……此計劃又以流產而告終。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制度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從成立至今不過才26個年頭。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著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從此以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並一直延續至今。而實際上,我國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院士」的頭銜,僅稱為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