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傳來:出身中國「第一名門」的中科院院士走了

2020-12-24 華人星光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內容

作者:華人星光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噩耗傳來,

12月15日,一代大師馮端逝世,

我們又失去了一位脊梁,一位巨星!

馮端和他的家族,

是中國科學史上空前絕後的「第一名門」,

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頂天立地,

可以說馮端先生,

是士人最後的風骨。

和中國近代所有名門望族相比,

馮氏,

實在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家庭。

他的父親馮祖培,1904年考中秀才,

看似身有功名,

但在風雨飄搖的清末其實並無出路,

但馮祖培的志氣,卻令人震撼,

他雖沒辦法給這個家庭帶來榮華富貴,

卻給他們留下了芸籤滿架、一室書香!

1923年6月11日,

馮家最小的兒子出生了,

取名時適逢端午佳節,

父親便為他取名為「端」,

希望他能端端正正做人,

而他,從來沒有辜負這個」端「字。

他出生後不久,

父親便立下詩書傳家的規矩,

馮家三子一女:

馮煥,馮慧,馮康,馮端,

在父親引導下,個個胸懷天地。

家庭環境,

播下影響馮端一生的文化種子,

書香門第走出的他,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左起,馮康、馮端

抗戰的時代洪流中,

馮家兄妹成為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人,

大哥馮煥、二哥馮康隨校西遷重慶;

姐姐馮慧,

隨浙江大學歷遷江西、廣西、貴州;

而馮端則考入中央大學物理系,

他的導師,便是趙忠堯,

趙先生在中大物理系第一個用全英文,

講授原子核物理學這門課。

物理學業艱難學成不易,

入學時班上物理系的同學有十多個,

最後堅持讀完四年大學畢業的僅沙頻之、

趙文桐與馮端三人。

而誰也不曾料想,

戰火中顛沛流離的馮家四兄妹,

竟創造出,

被科學界傳為佳話的「馮氏傳奇」。

左起,馮煥、馮慧、馮康、馮端

長兄馮煥畢業於中央大學電機系,

畢業後作為高級工程師,

終身任職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

姐姐馮慧是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與中科院院士、

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結為夫妻;

二兄馮康中科院院士,

我國計算數學的奠基人,

在我國「兩彈一星」的事業中,

馮康正是隱藏最深的大功臣。

馮康曾親身參與原子彈研發,

利用當時國內僅有的兩臺計算機,

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原子彈設計海量計算。

可以說,沒有這些數據,

中國試爆第一枚原子彈,

不知道要推遲多少年?!

而馮端年紀最小,

但取得的成果同樣偉大!

1946年,他畢業時

系主任、核物理學家趙忠堯說「你留下來吧!」

這一留,便是七十載。

此後,盡受家庭薰陶的馮端,

滿懷熱血,開始在中華科學史上,

書寫下最輝煌的篇章!

當時我國金屬物理技術落後,

研發困難重重,

而馮端硬是在一片空白中,

憑藉不懈努力結出累累碩果,

他創造性發明了,

「浸蝕法和位錯觀察技術。」

設計研製出,

我國第一臺電子束浮區區熔儀,

研發出鉬、鎢單晶體,

而這些金屬正是用於,

製造飛彈等武器的最核心材料,

因為他,我國國防力量空前提高,

走出最關鍵的一步!

標新立異、獨闢蹊徑,

是他科研的基調。

沒有電子顯微鏡等先進設備,

他就因陋就簡,

創造性地發展浸蝕法和位錯觀察技術。

56歲,

為了彌補過去損失的時光,

馮端重新上路,以驚人毅力,

肩挑起更重更大的擔子!

1970年,他通過實驗論證了,

諾貝爾獎得主布洛姆伯根,

有關非線性光學的設想;

1990年,他開創納米科學技術領域,

國家級科研項目之先河。

十年奮戰,科學界他已經成泰鬥,

但他骨子裡的書香,剛剛開始迸發!

他撰寫的中國第一部《金屬物理》專著,

被譽為國內金屬物理的「聖經」;

他主持編撰的《材料科學導論》

實現了從金屬物理到材料科學的跨越;

他主編的《固體物理學大辭典》

確立了中國固體物理學詞彙體系......

歲月荏苒,他已經80高齡仍筆耕不輟,

他要將畢生科研經驗留給後輩,

「馮先生每天一睜眼就看書、寫書,

從清晨到黃昏,手不釋卷。」

在他91歲之際,

與合作者金國鈞教授耗時20年,

長達170萬字兩卷本

《凝聚態物理學》問世了!

於淥院士評價道:

「凝聚態物理是一座迷宮,

年輕學者最需要的是指引方向的路標,

這本書勾畫了一幅準確、詳盡的地圖。」

這是為我國科學立言的不朽巨作!

而在學生眼中,

這位高山仰止的物理學泰鬥,

是一位謙虛開明的老師。

學生李齊跟隨馮端50多年,

他說:「恩師記憶力驚人,

每次都準確告訴我圖書館某一層某本雜誌,

有參考價值,有時甚至精確到第幾頁。」

他為我國物理學界培養的青年精英,

已經難記其數,

在他過壽時,門下弟子近20位院士、

百位青年精英齊聚南京,

為這位凝聚態物理學宗師祝壽。

如今,由他開創的,

南京大學微結構國家實驗室,

被英國《自然》雜誌列為,

「已接近世界級水平」的兩個科研機構之一,

被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

列為中國大陸實驗室榜首。

大哥馮煥當選為中科院院士後,

他和二哥馮康,

1980年同時當選院士,

一個貧苦之家竟走出三位院士,

這在中國科學史上還屬頭一次,

馮氏,從此成為中國科學界,

空前絕後的「第一名門」!

2011年,

中科院紫金山將國際編號,

為187709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馮端星」,

他是科學界閃亮的巨星,

而他心中最亮的星,則是妻子陳廉方。

天上的星,是我的名字;

心中的星,是你的名字。

50年代相識之初,

他送給陳廉方的禮物,就是兩本詩集:

穆旦翻譯的普希金《青銅騎士》,

和何其芳詩集《夜歌和白天的歌》。

1955年,他給陳廉方的定情之詩,

迄今讀來讓人心旌搖蕩:

為什麼又讓憂鬱的思想重染上你這素樸的心?為什麼對於我們幸福的遠景還有一些懷疑?不敢完全相信。幽靜的妹妹,溫淑的愛人,我心裡永遠珍藏著你純潔的形象。如果沒有了你,我的生命所剩下的只是一片空虛和荒涼。不論是寒風中,望著樹葉凋落,或是腳踩過,滿積著白雪的街巷。只要我一想到了你,心裡就充滿了和煦的陽光。

馮端和陳廉方結婚照

因詩結緣,

從相戀到結婚後,每逢重要的節日,

馮端都要寫詩慶賀,

在美國訪問,

他寫下「異域風雨夜,客枕相思湧。

遂令閨中婦,潛入遊子夢。」

1990年結婚紀念日之際,

他從北京寄來相思:「

「人海茫茫覓知音,欲尋佳麗結同心。

甚喜卿卿具慧眼,能識璞玉藏純晶。」

2005年春遊天目湖,

馮端即興作《慶金婚》一首:

「長憶人間四月天,櫻花垂柳記良緣。

五十年後牽手遊,皓首深情似當年。」

60多年裡,

他給太太寫下了不計其數的情詩,

陳廉方則用一隻紅色小皮箱,

完好地保存了先生的所有作品。

打開箱子,最長的一封,

是1989年馮端從蘇聯寄回的,足足七頁紙,

還有的情詩有兩三份手稿,

陳廉方解釋道:「如果覺得寫得不好,

馮先生會一遍遍重寫,

挑最好的一首寄出。」

伉儷情深,

不禁讓人想起那首《從前慢》,

六十六年風雨路,唯許深情共白頭,

像詩一樣浪漫,像石一樣忠誠,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而隨著時光的消逝,

馮煥,馮慧,馮康,

三位科研巨人相繼離世,

「第一名門」只剩下馮端先生一人在世,

可就在12月15日,

一代巨星隕落:

98歲的馮端先生悄然離去!

一身肝膽盡許國,

馮氏四兄妹,在天堂團聚,

在世間,留下殘缺的拱弧;

在天上,團聚完美的渾圓。

逝者如斯,撫今追昔,

以有涯之生,逐無涯之知,

在馮端先生身上,

凝聚著馮氏一門的家風。

他們書寫的,

是一個家族的書香骨氣,高風亮節,

是中國最後士人的風骨,擔當,

更是一份盪氣迴腸的家國情懷!

這樣的家庭,

註定要在中國歷史上,

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今天,沉痛送別馮端先生,

向馮氏坦蕩熱血的風骨,致敬!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華人星光原創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剛剛噩耗傳來:中國巨星隕落!
    華人星光(ID:hrxg2020)原創內容作者:華人星光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剛剛傳來噩耗,一代大師馮端逝世,馮端和他的家族,是中國科學史上空前絕後的「第一名門」,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頂天立地,可以說馮端先生,是士人最後的風骨。
  • 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 揭秘中科院真實收入
    眾所周知,近日,中科院有多人集體離職了,引起了廣泛關注!有工作人員透露這90多名科研人員被挖走的。然而,大家就比較關心中科院的工資,你知道中科院院士年薪一般多少嗎?據說,中科院的福利不錯的,年薪也是挺高的。
  • 中科院院士上班途中失蹤,找了他27年,至今毫無線索,不是彭加木
    然而繼彭加木之後,又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失蹤了,這次不一樣的是,這位院士消失的地方是上班路上,南京城中。他究竟去哪了?是活著還是被害?又是如何從城中無影無蹤消失的?這一切都是謎,沒有人知道,找了27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顏寧為何落選院士?並非中科院不愛才
    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制度其實相當於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從成立至今不過才26個年頭。1994年6月3日至8日,由學部委員會大會改稱的中科院第七次院士大會舉行,標誌著中科院院士制度的建立。從此以後,學部作為國家最高諮詢機構的定位、決定每兩年召開一次院士大會,並一直延續至今。而實際上,我國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院士」的頭銜,僅稱為學部委員。
  • 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39歲女科學家顏寧落選中科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昨天(28日)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當選。原來157名院士候選人中最受矚目的39歲女科學家顏寧最終落選。新當選的61名中科院院士中,男性58人,女性3人,最年輕的46歲,年齡最大的67歲,60歲及以下的佔到九成以上,年齡段明星趨於年輕。
  • 「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夥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範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 吳嶽良院士:中科院正在啟動「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福州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今天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透露,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已實施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一步「太極一號」的基礎上,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
  • 他回國成中科院院士,妻子是北大學霸美女所長,如今卻被一事質疑
    中科院,全稱「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目前全國中科院院士不過六百多位。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能夠成為中科院院士」是心中的夢想。對於常人看來,能成為中科院院士的人一定是德高望重、科研能力優秀的科學家。但是,最近卻有一位中科院院士遭到了人們的質疑,原因卻是曾經的「手下敗將」寫信讓他的妻子辭職。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中國科學院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學基礎問題檢驗等領域的研究,在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有較大影響力。研究成果曾多次入選《自然》雜誌「年度重大科學事件」、《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英國物理學會「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美國物理學會「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以及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有人認為,在2015年屠呦呦代表中國的科研者團隊拿到中國本土第一個諾獎時,屠呦呦這個名字就已經作為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名揚海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榮譽比起世界級的諾獎來說,幾乎是小巫見大巫,因此,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頭銜雖然至高無上,但是屠呦呦已經不需要了,院士頭銜對於屠呦呦來說僅僅是錦上添花,並不能證明什麼。
  • 從上猶紫陽店背村走出的中科院院士——黃路生
    從紫陽店背村走出的中科院院士——黃路生      2011年12月9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題為《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的新聞中在這則短短十幾秒的新聞中,51名新晉中科院院士圍席而座,黃路生就坐在左側前排第二位。隨後,黃源淵打電話給兒子,確認了其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
  • 「中科院最美玫瑰」李佩先生走了,年青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她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玫瑰」,老友卻說「玫瑰」形容她太輕了——八旬還在帶英語課,「比院士還院士」。她親歷中國百年起伏,我們在書本上「見過」的大人物,她不但見過,而且一起生活過共事過。1月12日凌晨,將滿百歲時,語言學家李佩逝世。湍流卷不走的,是一部「傳奇」。
  • 中科院院士蘇國輝教授應邀到醫學部作學術報告
    新聞網訊 12月21日上午,醫學部邀請中科院院士蘇國輝教授作題目為《抗抑鬱非藥物的研發/從基礎到臨床》學術報告。青島大學原副校長,腦科學與疾病研究院院長謝俊霞教授主持報告會,醫學部部長姜宏、科研管理與國際合作辦公室主任王胤和學部師生1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這些明星的收入和中科院院士的工資對比……
    於是,小編搜了一下2017年中國明星收入榜帶大家看看讓人嘆為觀止的明星工資!然而,中科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代表了中國科研的最高水平這個誕生中國最傑出科學家的地方,平均工資是多少呢?搜狐文章揭秘中更詳細的介紹了中科院院士的工資收入周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人事部等部位記一等功,先後獲得國家、部、省科技獎勵30餘項。
  • 中科院地理所與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倪思潔)5月16日下午,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北京聯合大學共建院士科研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北京聯合大學學院路校區應用文理學院舉行
  •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重慶專訪:中科院院士袁亞湘——「鬼點子」 推動原始創新 2020-12-20 2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再傳噩耗!繼老藝術家劉廣寧,於藍之後,勞模申紀蘭也於昨日辭世
    01第一位傳來噩耗的是國家一級演員劉廣寧。劉廣寧1939年出生在中國香港,4歲那年隨父母來到上海。因為出身名門望族,她從小就不斷接受文藝薰陶,法國的兒歌、中國的《木蘭辭》都是她的最愛。然而當大家正沉浸在悲痛中時,噩耗再一次傳來,老藝術家於藍也在2天後辭世。02於藍1921年出生於遼寧省鞍山市,是一名從戰亂的廢墟中走出來的老人。戰爭對於我們來說是歷史,可是在於藍眼裡那些都是她的親身經歷的。
  •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真正的大家閨秀,年輕一輩卻無人知曉
    1月12日凌晨,中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佩先生在京去世。       她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先生的遺孀,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如今,知道李佩這個名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沒人數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學家,有多少是她的學生。甚至在學術圈裡,從香港給她帶東西,只用提「中關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郵差」之多,級別之高,令人驚嘆。  在錢學森的追悼會上,有一條專門鋪設的院士通道,裹著長長的白圍巾的李佩被「理所當然」、「捨我其誰」地請在這條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