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等你千萬年,只為相見~
2017年1月12日凌晨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烈士的夫人
中國科大原外語教研室教授
我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
李佩先生在京逝世
享年99歲
她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玫瑰」,老友卻說「玫瑰」形容她太輕了——八旬還在帶英語課,「比院士還院士」。
她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遺孀,一句「你不回來我不老」見證堅貞愛情,她一等就是一生。
她親歷中國百年起伏,我們在書本上「見過」的大人物,她不但見過,而且一起生活過共事過。1月12日凌晨,將滿百歲時,語言學家李佩逝世。湍流卷不走的,是一部「傳奇」。
李先生對人總是那樣真誠,看問題總是那樣有理性,辦事總是那樣認真,那樣有創造性,那樣勇於打破常規陋俗。
李先生的貢獻說也說不盡。李先生生活在普通人群中,她的影響遠及國內外多個階層。
在一次招待外賓的場合,一位女科學家悄悄對我說「她真美」。我想,這美來自李先生心中的無私、無懼和深深的愛。李先生的胸懷如大海。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哲敏
圖為李佩全家福,從左至右:李佩、母親王慧芝、李佩珊、李佩環、弟弟李佩璋、父親李寶齡、李佩珠。
李佩,江蘇鎮江人,1917年12月20日出生於北京。
進入人生的第99個年頭,李佩大腦的「內存越來越小」,記憶力大不如以前了。她一個月給保姆發了3回工資。
身體的自然衰老,讓她的眼眉越來越低垂,這雙被皺紋包裹的眼睛,見過清末民初的辮子、日本人的刀、美國的摩天大樓,以及中國百年的起起伏伏。如今,沒什麼能讓這個百歲老人大喜大悲了。
然而她一生都是時間的敵人。70多歲學電腦,近80歲還在給博士生上課。晚年的她用10多年,開設了600多場比央視「百家講壇」還早、還高規格的「中關村大講壇」,被稱作「中關村的明燈」、「年輕的老年人」。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她大半生都住在「特樓」——中關村科源社區的13、14、15號樓,那裡集中居住了一批新中國現代科學事業奠基者:包括1948年中央研究院的9名院士、第一批254位學部委員中的32位、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的8位。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郭永懷、趙九章、顧準、王淦昌、楊嘉墀、貝時璋等人都曾在這裡居住。
1945年11月,李佩(左一)在法國參加第一屆世界婦女大會。
在她狹小的客廳裡,有一個腿有些歪的灰色布沙發。60年間,錢學森、錢三強、周培源、白春禮、朱清時、饒毅、施一公……都曾是那個沙發的客人。
但是有時人來得多了,甭管多大的官兒,都得坐小馬扎。
沒人數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學家,有多少是她的學生。甚至在學術圈裡,從香港給她帶東西,只用提「中關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她的「郵差」之多,級別之高,令人驚嘆。
在錢學森的追悼會上,有一條專門鋪設的院士通道,裹著長長的白圍巾的李佩被「理所當然」、「捨我其誰」地請在這條道上,有人評價這個只有幾十斤重的瘦小老太太「比院士還院士」。
你不回來,我不老
1947年,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結識郭永懷。次年,一對璧人喜結連理。
郭永懷、李佩夫婦結婚照
△郭永懷與李佩在康奈爾
1956年,郭永懷李佩夫婦帶著女兒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回國,是錢學森邀請的。
放棄了美國三層的小洋樓,把汽車送給最後一個給他們送行的人,回國後,郭永懷在力學所擔任副所長,李佩在中科院做外事工作。
1960年代初,郭永懷李佩和女兒郭芹在北京家門口。
1968年10月3日,郭永懷再次來到青海試驗基地,為中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從事試驗前的準備工作。12月4日,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後,他在當晚急忙到蘭州乘飛機回北京。5日凌晨6時左右,飛機在西郊機場降落時失事。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兩具燒焦的屍體緊緊地抱在一起,中間是一個完好無損的保密公文包。59歲的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犧牲了。
得知噩耗的李佩極其鎮靜,幾乎沒說一句話。她只是在夜裡靜靜躺著,偶然發出輕輕的嘆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懷的追悼會上,被懷疑是特務,受到嚴重政治審查的李佩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長椅上。
郭永懷走後22天,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成功。
後來,李佩將郭永懷的骨灰從等級森嚴的八寶山烈士公墓請了出來,埋葬在中科院力學所內的郭永懷雕塑下面。連同警衛員牟方東的骨灰一起。
此後的幾十年來,李佩先生幾乎從不提起「老郭的死」,沒人說得清,她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只是,她有時呆呆地站在陽臺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曾有人把這對夫婦的故事排成舞臺劇《愛在天際》,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劇,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人們從她的臉上,讀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演著別人的故事。
這群年輕演員曾拜訪過李佩先生。一位演員說,當他見到了郭先生生前最後一封家書,見到了郭先生的自畫小像,郭先生不再是那個遙不可及的雕像。他開始明白李佩先生的那句臺詞了:「我等你,你不回來我不老。」
2015年10月16日,李佩先生參觀「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照片提供:熊衛民)
先生傳授的,是「人學」
當文革結束,她重新恢復工作時,已經快60歲了。她籌建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後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英語系,培養了新中國最早的一批碩士博士研究生。
1978年,組織創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外語教研室,並擔任教研室主任。(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聞網)
當時國內沒有研究生英語教材,她就自己編寫,每次上課,帶著一大卷油印教材發給學生。這些教材被沿用至今。她做英語教學改革,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語言學系主任Russel Campbell稱作「中國的應用語言學之母」。
1978年,李佩與李政道合作發起CUSPEA項目,幫助國內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走出國門。到1988年該項目結束時,美國76所優秀大學接收了中國915名中美聯合培養物理研究生。當時沒有託福、GRE考試,李佩先生就自己出題,李政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選錄學生。
1979年,李佩在CUSPEA考試現場(圖片來源:中國科大檔案館)
1987年,李佩退休了,她高興地說,坐公交車可以免票了。可她沒有一天退休,她接著給博士生上英語課,一直上到80來歲。
2007年9月,李佩先生出席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開學典禮
81歲,她創辦中關村大講壇,從1998年到2011年,每周一次,總共辦了600多場。她請的主講人也都是各個領域的「名角兒」。黃祖洽、楊樂、資中筠、厲以寧、程鬱綴、沈天佑、高登義、甘子釗、饒毅等名家,都登過這個大講壇。
大講壇的內容也五花八門:農村問題、中國古代文學史、天體演化、昆蟲、愛斯基摩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美國總統大選、天津大鼓等等。
「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請得動各個領域最頂尖的腕兒。」有人感慨。
等到94歲那年,李佩先生實在「忙不動」了,才關閉了大型論壇。在力學所的一間辦公室,她和一群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老學生,每周三開小型研討會,「除了寒暑假,平時都風雨無阻」。這樣的講壇延續至今。
2011年1月,李佩先生93歲,她為中科院研究生院同學們講述錢學森和李政道的勵志故事
她還組織了20多位專家,把錢學森在美國20年做研究用英文發表的論文,翻譯成中文,出版《錢學森文集(中文版)》。
有人回憶,在討論「錢學森之問」求解的根本出路時,三個白髮蒼蒼的老者並列而坐。北大資深教授陳耀松先生首先說了「要靠民主」四個字,緊接著,鄭哲敏院士說:「要有自由。」隨後,李佩先生不緊不慢地說「要能爭論」。這一幕在旁人眼裡真是精彩、美妙極了。
「他們這代人回國為的是什麼?她一生對教育的關心,對國家命運的關心,不是今天的我們能完全理解的。」他說,他一生中遇到過很多好老師,但「我見過的最偉大的老師是李先生」。李先生傳授的不僅是知識,而且是「人學」,人格的完善。
2011年2月27日,施一公、饒毅拜訪李佩。(世寧/攝)
她把能捐的都捐了,什麼也不帶走
在李佩眼裡,沒什麼是不能捨棄的。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會堂,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郭永懷先生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4年後,李佩託一個到合肥的朋友,把這枚獎章隨手裝在朋友的行李箱裡,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幾年前,一個普通的夏日下午,李佩讓小她30多歲的忘年交李偉格陪著,一起去銀行,把60萬元捐給力學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各30萬。沒有任何儀式,就像處理一張水費電費單一樣平常。
「捐就是捐,要什麼儀式。」老太太對李偉格說。
至今,李佩先生客廳裡的茶几還是60年前回國時家裡的陪嫁。
早年從美國帶回的手搖計算機、電風扇、小冰箱,捐了。郭永懷走後,寫字檯、書、音樂唱片,捐了。李佩先生一生教學的英語教案,捐了。汶川大地震,挽救崑曲,為智障幼兒園,她都捐錢。
有後輩說她對待名利的樣子,就像居裡夫人把最大額的英鎊當書籤,把諾獎的獎牌隨意給孩子當玩具。
直到前年,郭永懷104歲誕辰日,李佩拿出陪伴了自己幾十年的藏品,捐給力學所:郭永懷生前使用過的紀念印章、精美計算尺、浪琴懷表,以及1968年郭永懷犧牲時,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裝的郭先生遺物——被火焰燻黑的眼鏡片和手錶。
如今,這些東西就保留在力學所的304房間,深棕色的門上面寫著「郭永懷副所長辦公室」。隔壁是「錢學森所長辦公室」。錢學森說得沒錯,從辦公室往外看,是一排高大蔥綠的松樹。只是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
什麼都捐了,什麼都不帶走,留下的,是智慧與天下桃李,是金子般的品格,是一縷優雅而堅韌的靈魂!
李佩先生,一路走好!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學 央視新聞
編輯:天奧電子·器件事業部
蓮語·萬千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進步發展,絲毫也離不開科學和創造。現在,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網際網路變革的洪流又讓人們惴惴不安,人們都在尋找精神依託,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們需要填充營養和價值。
當我們的年輕人都去關心這個明星結婚,那個明星出軌的時候,當我們的年輕人對那些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對保家衛國的軍人都漠不關心的時候,當我們的年輕人不再那麼關心世界和平、環境和糧食危機的時候——這是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的悲哀呢?
是誰在支撐我們的「中國夢」?是誰在支撐著社會的進步?是誰還在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付出努力?謹以此文,在悼念李佩先生之餘,也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