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英語教授」李佩:生前曾捐出全部積蓄,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

2020-12-23 教育思享

她曾與先生郭永懷一起留美回國,後捐獻全部積蓄。

人生在世,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可真正只為奉獻,而不求索取的又有多少人?

她在一窮二白的年代中 ,獨撐危局、不懼困難,毅然埋首於祖國教育事業建設當中,她就是被人稱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的李佩。

毅然回國,她是祖國教育事業的建設者。

李佩是在1917年江蘇鎮江出生,她家世優良,父母通情達理,對李佩的教育也十分理性,少女時代的李佩十分機靈聰慧,學習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

1936年,李佩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系,由於時局動蕩,李佩又輾轉到西南聯合大學學習,儘管條件十分艱難,她始終沒有放棄學習。由於成績優異,思想獨特,她還曾擔任西南聯大學生會副主席,得到了老師們的認可。

1947年2月李佩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畢業後,李佩一直在儘自己的所能,為祖國建設服務,她幫助運送物資,從事勞動福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默默的發光發熱。

學成之後,李佩及其先生知曉新中國建設急需人才,便毅然要回國,他們受到了很多阻攔,但國外的高薪和優質資源卻抵不過兩顆想要回國的迫切之心,最終他們從國外歸來,轟轟烈烈地投入到了祖國的建設;這樣跨越千山萬水的歸來,是對愛國之情的最好詮釋。

捐獻全部積蓄,是她對先生郭永懷的愛,更是對祖國建設事業的支持與肯定。

李佩與其先生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認識的。李佩在赴國外留學之後,認識了自己的先生郭永懷,兩人都是極其優秀之人,兩人一見鍾情,一眼便已萬年。

李佩與其先生之間的感情十分令圈內人羨慕,可偏偏命運捉弄,1968年,郭永懷先生不幸因公殉職,事發之後,每個人都十分擔心李佩,怕她忍受不來這巨大的悲痛,第一時間派人去陪她;可李佩卻只是沉重的嘆息。哀莫大於心死,痛苦至極時就不會再表現出來,可這也讓人更加擔心,人們不知道她究竟在想人們,那沉重的嘆息聽起來十分讓人心痛。

丈夫離世後,忍著悲痛的李佩,重拾教師身份,用教育來延續丈夫的生命,完成丈夫的最後的遺願。

教育建設的開展比想像中的困難,當時英語人才青黃不接,沒有人才,沒有教輔資料,李佩就像一個「光杆司令」,許多棘手的問題都有待解決;但是李佩沒有放棄,為了丈夫的遺願,為了祖國教育建設事業的發展,她擔起了這個責任。

在教育學生時,她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英語教學工作終於初見成效,培養了許多精通英語的人才,為中國留學生出國深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祖國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李佩的住所十分陳舊,但她卻捐贈了全部積蓄用於設立的郭永懷獎學金,她想激勵更多的年輕人不斷為祖國發展而奮鬥,她也換了一種方法讓自己的丈夫永遠陪著她。

永不停止,她是最「年輕的老年人」。

李佩的一生經歷坎坷,可是她依然心向陽光。1987年,已經70歲的李佩,選擇退休,但是她依然沒有就此徹底休息,她開展義診服務等等活動,為老年人提供很多便利,讓老年人的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

在面對外界那麼多的讚譽之後,李佩卻謙虛地表示她有時候連小事也做不好,她就是那樣一個人,不論外界對她什麼評價,她都一笑免之,無論經歷什麼困難,她都選擇積極地面對;她的一生都在服務他人,甚至她希望自己健康的目的就是幫大家多做一些事,她照顧了所有人,卻偏偏忘記了自己。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因病去世,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99歲。她一生奉獻於祖國教育事業,用自己的方法啟迪學生,用自己的一生警醒世人,她是「奉獻」二字的最好詮釋;因為熱愛,她願意奉獻,因為情深,她願意付出,她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科書」。

李佩的故事詮釋了「奉獻社會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途徑」,這也告誡現在的年輕人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服務、奉獻他人的社會責任感,為祖國建設事業不懈奮鬥的職責擔當,不斷為自己的理想奮鬥,爭做國家的棟梁。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美玫瑰」李佩先生走了,年青人卻對她知之甚少!
    中國科大原外語教研室教授我國著名應用語言學家李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9歲她被譽為「中科院最美玫瑰」,老友卻說「玫瑰」形容她太輕了——八旬還在帶英語課,「比院士還院士」。此後的幾十年來,李佩先生幾乎從不提起「老郭的死」,沒人說得清,她承受了怎樣的痛苦。只是,她有時呆呆地站在陽臺上,一站就是幾個小時。曾有人把這對夫婦的故事排成舞臺劇《愛在天際》,有一次,李佩先生去看劇,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人們從她的臉上,讀不出任何表情,那似乎演著別人的故事。這群年輕演員曾拜訪過李佩先生。
  • 布衣院士87歲時,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沒有留給自己孩子
    在大學的學習生涯結束後,盧永根追隨著教授的腳步,把畢生的精力都放到了水稻遺傳育種研究上。尤其在繼承了老師生前收集到的水稻資源後,他前往多地繼續研究老師未完成的事業,為我國的水稻農業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1983年,盧永根擔任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開啟了他培育人才的另一個人生篇章。
  • 50歲喪夫,79歲喪女,她孀居49年,活到99歲,捐盡積蓄與丈夫合葬
    1941年,從西南聯大畢業的李佩參加了重慶的中國勞動協會,開始進行一系列進步工作,幫助中國底層人民學習先進文化知識。其後,李佩還曾前往法國為一些婦女團體發聲。1947年2月,在美國工會教育項目主管的推薦下,李佩獲得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工業與勞工關係學院學習的機會。也正是在康奈爾大學,她邂逅了一生摯愛——郭永懷。
  • 科教英才父女倆——記李佩及其父親李保齡
    她的丈夫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她本人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英語教授、外語教研室主任,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有「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之稱。他們可謂「一雙伉儷,兩種傳奇」。為紀念郭永懷及其夫人李佩對我國科研和教育事業的偉大貢獻,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委員會研究批准, 2018年7月19日,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了命名公告,將編號為212796和212797的二顆小行星分別定名為郭永懷星和李佩星。從此,太空又增添了一顆璀璨的「鎮江星」,這是鎮江的榮耀和驕傲。李佩本名李佩珍,後自行改為李佩。
  • 《佩瑜懷瑾 紈質蕙心》 ——走近傳播愛與智慧的李佩先生
    希望通過本文,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她,感受到她的對於祖國、對於事業的大愛,讀懂她的愛與智慧。她就是一個傳奇:她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夫人;她曾代表中國女性在國際會議上發出第一個聲音;她和李政道一起幫助中國第一批自費留學生走出國門;她在80歲時還站在講臺上為中國科學院的博士生講授英語;她在90歲時還在張羅「中關村專家論壇」並親自主持;她在95歲時還在組織學生把錢學森用英文發表的論文高質量地翻譯成中文
  • 她甘願做妾45年,一生無兒無女,生前所得百億遺產全部捐出
    提起方逸華大家都會想到邵逸夫,他們兩人曾在香港娛樂圈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方逸華一生比TVB劇還要精彩,而且她甘願為一個人做妾45年。後來成就了「四大天王」但終身無兒無女,死後家產也全部捐出。無兒無女,百億遺產全部捐出兩人就這樣
  • 唯一在天空閃爍的牛郎織女 兩彈一星烈士和最美院士在天上相會
    他叫郭永懷,中國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追封的兩彈一星元勳,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 她叫李佩,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號稱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 女壘女足雙棲天才閻仿因病離世,生前曾捐出一生積蓄
    她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生前把一生積蓄200萬元捐給中華體育基金會,令人敬佩。2019年,閻仿向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捐贈200萬元善款一個女子壘球運動員如果能夠取得閻仿(曾用名閻芳)這樣的成就,在日本或者美國都家喻戶曉,非常難得。
  • 楊鴻年教授的一生,是為中國合唱事業奮鬥的一生
    △指揮家、音樂教育家 楊鴻年 三十餘年來,楊鴻年秉承「愛和奉獻」的宗旨,率領北京愛樂合唱團唱遍世界各地。 △楊鴻年教授受訪資料視頻 楊鴻年教授說: 合唱是美育教育,要體現一個國家美育教育的水準,必須要從孩子抓起。 大家一定要從內心感到謙虛,要向別人學習。
  •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真正的大家閨秀,年輕一輩卻無人知曉
    1月12日凌晨,中國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李佩先生在京去世。       她是「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先生的遺孀,被稱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如今,知道李佩這個名字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直到1999年9月18日,李佩坐在人民大會堂,國家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李佩回家後,女兒郭芹的朋友們都嚷著來她家看「那坨大金子」。該獎章直徑8釐米,用99.8%純金鑄造,重515克——大家感慨,「確實沉得嚇人」。       4年後,李佩託一個到合肥的朋友,把這枚獎章隨手裝在朋友的行李箱裡,捐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人要怎樣做才算活得有價值——李佩先生去世三周年祭
    全心全意為UCASers推送校園新鮮資訊,提供線上線下貼心服務。編者按李佩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大學外語系教授、創始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早期回國專家,「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烈士的夫人,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2017年1月12日1時26分,李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99周歲。
  • 她被稱為先生,她和愛人的名字被命名為兩顆行星,全世界唯一
    而在近代,也不乏有人不囿於性別,將那些在文化教育領域成就頗高的人稱之為先生。因此在民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被世人稱之為先生的女性,例如何香凝先生、宋慶齡先生、冰心先生等。而今天我們來講一講「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被稱之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的李佩先生。
  • 霍英東與莊世平,為中華之崛起而奉獻一生的企業家,都享受國葬
    他年輕時就已經有為民族之尊嚴、為國家之利益而傾盡全力、鞠躬盡瘁。抗美援朝期間,在歐美國家對我國實施全面禁運、港英當局武力打擊的情況下,他在鋌而走險的香港組織了頗具規模的船隊,為祖國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量急需物資,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在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開放伊始,他便著手籌劃到內地投資,成為了改革之先鋒,為國家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 身處病房的9旬夫婦心系抗疫,捐出一生積蓄
    來源 | 都市現場(jxtvdsxc)綜合東方衛視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近日,有著70多年黨齡的黃良餘、陳秀清夫婦,將100萬元積蓄分別轉入倆人各自單位系統的專門帳戶這對有著70多年黨齡的離休幹部,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他們拿出100萬積蓄,一半轉入上海交大教育發展基金會專門帳戶,支持醫學院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另一半作為大額黨費,轉入黃浦區教育局黨工委黨費帳戶,用作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