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9年出圈TOP1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去年在的演出盛況空前,不管是以真實人物改編的故事主線,還是無可挑剔的現場演繹,都讓所有到場觀眾扎紮實實地愛上了舞劇。
去年首演結束後,甚至有觀眾還沒散場就買了第二天的票準備二刷,因為過於火爆臨時決定加演一場!
有這麼狂熱?有這麼值得?話不多說,看看評論就知道了——
電影質感+平行敘事
誰說愛國舞劇不能實驗又高級?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我黨上海地下電臺發報員李白為原型,在真實的歷史故事基礎上進行改編和藝術再創作。
演員潘虹三次復刷了《電波》
其實從《白毛女》到《紅色娘子軍》,以大時代背景的舞劇有很多,甚至可以作為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藝術表現形式,以「舞蹈」作為媒介,美得各有千秋。
而《永不消逝的電波》除了舞蹈的美感,在劇情上也毫不遜色。
作為一部以電報員為主人公的「諜戰」題材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劇情的梳理上選擇了一種更為內斂的,懸疑片式的雙故事線邏輯。
主線圍繞著裁縫店這一情報交通站和敵人的明暗較量,支線則講述了報社這個聯絡點被敵人破壞,兩條敘事線九個主要人物相互穿插,敵我之間鬥智鬥勇,燒腦和緊張程度堪比懸疑電影。
最令人驚喜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作為一部主旋律內核的舞劇,在表現形式上的大膽創新。插敘倒敘閃回,甚至是平行敘事等等電影手法的運用,讓這部舞劇有了絕佳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這種高級的蒙太奇舞臺語言,連小劇場的實驗話劇都不敢隨便用。
鑑於還有很多觀眾沒有親自領略過電波的魅力,我就不過多劇透了,關於這部舞劇在舞臺藝術上的創新和觀賞性我只再說一句:
「當你看到4對李俠夫婦同時出現在舞臺上的時候,你就知道其實《信條》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視覺聽覺雙盛宴
舞劇該有的它全都有!
精神內核也好,電影質感的敘事手法也好,說到底這些都只能是一部優秀舞劇的加分項,「舞劇」最核心最重要的永遠只能是「舞」。
作為一部劇情見長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舞蹈編排上也無可挑剔。一支漁光曲,把老上海弄堂裡的風韻刻畫得淋漓盡致;另一處展現上海上海風情的女子群舞中,上海女人身上混雜著的市井與精緻,一舉手一投足全出來了。
恍惚間以為自己穿越來到幾十年前外灘碼頭的大舞廳,這就是舞劇所構建出來的場,足以魔幻你所有的意識。
在舞臺的設計上,《永不消逝的電波》僅僅用了26塊布景板,通過位置的轉換和旋轉,就把整個舞臺劃分出了前中後不同景別,再加上對燈光出神入化的運用,讓懸疑日常等等不同情緒隨意切換,徹底顛覆了傳統舞臺戲劇的模式。
最後一幕,李俠坐在舞臺後場中間的桌子後面,電報「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
一束暖色調頂光從他頭頂照下,豎向的布景板移動,上方橫向的布景板也同時移動緩緩落下,前寬後窄的移動中觀眾對李俠最後發報畫面的視覺區域越來越小,布景板不斷的壓縮也預示著李俠最後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觀眾心理壓迫感越來越強,在最後的留白中達到極致。
舞臺的設計調度也好,舞者的肢體動作也好,永遠要為了展現美和傳遞情緒服務,《永不消逝的電波》做到了。
除了當場買票二刷,我真的想不出什麼辦法表達我的敬意了。
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在文章的結尾再拉一拉票,但對《永不消逝的電波》這樣的作品而言,多一句都是無用的囉嗦。所以——
《永不消逝的電波》回來了,想買票的,趕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