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八佰》餘熱未消,作為影院復工後上映的首部國產戰爭新片,儘管口碑兩極分化嚴重,但仍然交出了一份可觀的票房成績單,且也讓影迷在爭議中將目光移到了當時的歷史背景上,不止於四行倉庫保衛戰,更關注這場戰役開始前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也被稱為八一三戰役,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件以後,這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公開戰場的慘烈從諸多影視作品如《鐵血淞滬》等中都可窺得一斑,隱蔽戰線的驚心動魄在《紅色》等作品中亦有所體現。而小諜今天要給大家翻的片兒——《密戰》的故事同樣也發生於淞滬會戰開始以後。
在片頭字幕出現前的近7分鐘時間裡,電影《密戰》以拿捏得剛剛好的節奏和一種巧妙的空間串聯交代了故事背景。
上海民生報館作為我黨的一處情報據點,關社長領著一批地下黨員搜集和傳遞戰爭情報。
當身在延安的主角林翔說「我們的電臺因為功率比較大,所以發報的時候會影響周圍的電波」,鏡頭切到上海,日本特務果然通過電波監測鎖定民生報館,在一陣激烈的槍戰和追逐以後,以關社長為首的三名中共地下黨員相繼犧牲,中共上海地下電臺遭日軍全面破壞。
7分鐘將地下電臺遭破壞和3名地下黨員的逃跑、反抗與犧牲講清楚,乾淨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的節奏本該引起觀影的極度舒適,可就在7分鐘的最後,在一片黃土高原的暖色調中,林翔隻身立於高坡上,旁白響起,上級命令他儘快潛入上海,重建電臺。
標誌性極強的延安高坡與身穿軍裝的林翔,空曠的地理環境與孤獨的一個人,這些讓小諜一下子就聯想到《永不消逝的電波》裡李俠離開延安時的場景。
《密戰》脫胎於1958年由孫道臨主演的經典紅色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一是在主角設定上,林翔對應李俠,賀蘭芳對應何蘭芬,前者都是從延安潛入上海的無線電人員,後者則都是紡織廠女工,李俠與何蘭芬因革命任務假扮夫妻,林翔與賀蘭芳也是如此;另外《密戰》的情節和電影畫面也有很多都和《永不消逝的電波》如出一轍。
在1937年的上海,組裝電臺所需的重要元件都被嚴格控制著,初來乍到的林翔想要組裝一部新的電臺困難重重。
他很快和借照相館工作者身份掩飾的中共地下情報員大貓接頭,通過弄堂公共區域的電燈和街上修收音機的攤子搜集到組裝電臺的一些材料。
之後,林翔利用易容術偽裝成一個年邁的拾荒者,來到廢棄的上海民生報館尋找電臺零件,不料竟遇上了前中統特務秦鳳梧和日本上海派遣軍特務首領秋山雅子。
在雙方激烈的打鬥中,林翔逐漸落於下風,這時候中共預備黨員岑子默出現,在他的掩護下,林翔得以脫身。
在日本特務搜索無果離開後,岑子默焦急地放聲大喊。
「我是學京劇的岑子默,是關師傅的徒弟,那天我正好出去買東西,僥倖沒死,但是我成了一個孤兒,我終於把你等來了,我想回家,我想回家!」
這一段話乍聽仿佛是一個急切尋找親人的呼喚,可實際上卻是加了密的接頭暗號。岑子默因為外出執行任務,沒有和上線關社長一同遇難,但也因此和組織失去了聯繫,他高呼「想回家」,的確情真意切,只因他一直盼著「歸隊」。
林翔躲在暗處,卸下易容妝,從老爺爺秒變帥大叔,就在小諜盼著他和岑子默相認時,他卻只深深的看了岑子默一眼,沒有現身。直到林翔組裝好電臺,給延安發的第一封電報就是請求核實岑的真實身份,才讓人恍然意識到,林翔作為一名地下工作者的謹慎。
當林翔確認了岑子默的身份,和他說「回家了」的時候,小諜和岑子默一樣,都是先鼻頭一酸,繼而釋然一笑。那種與組織失聯後的彷徨與無助,在這一刻盡數化為心安,過去的堅守換來此刻的「回家」,不得不說,朱一龍將岑子默的心理和情感拿捏得恰到好處,每一個表情細節也都剛剛好。
其實,影片播至林翔和岑子默接上線,劇情走向還是比較挺吸引人,也的確有許多值得人咀嚼的地方。例如在這之前,為日本人工作的法租界巡捕梁棟躲在門縫後面看著青梅竹馬的蘭芳被日本人欺侮時,眼中的糾結和痛苦,回家後又被梁母痛罵「漢奸」掃地出門,他一句「這世道只有兩種人,壞人和死人,我死了我媽誰管啊」,道盡當時歷史環境下普通人想要好好活下去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
梁棟在電影裡被親人罵作「漢奸」,會對著日本人卑躬屈膝、搖尾乞憐,明明前一刻還是眼神略帶幾分殺氣的「神探福爾摩梁」,可下一刻日本軍官來了,他一轉頭秒變諂媚浮誇臉,其變臉之快幾乎可以媲美川劇變臉。
從梁棟拿走蘭芳的照片救下她、被迫槍殺大貓這些情節來看,他壞嗎?壞!但是除了壞,他也被自己的良知折磨著。在大貓身份暴露被殺後,梁棟趴在水缸上痛苦地嘔吐。「怎麼會有人不怕死?」大貓為了傳遞情報,親手將冰冷的槍口對準自己的胸口,按下扳機,這對梁棟的衝擊力是直達心靈的。
不同於岑子默早先的理論說服,大貓用淋漓的鮮血讓梁棟逐漸意識到「有些人願意死是為了別人更好的活著。」
在梁棟與林翔的對話中,梁棟的身世被揭開。他的父親梁三立在五卅慘案中為了工人的利益犧牲在鬼子的屠刀下,林翔稱梁棟為「英雄的兒子」,而梁棟最後也用行動來證明自己配得上這個稱呼。
張翰對於梁棟這個人物的細節處理、情緒把控做得很細膩,他諂媚日本人時的心有不甘,被母親掃地出門的鬱悶壓抑,眼見大貓、子默為了信仰不顧自身安危時的彷徨,最後選擇拿起槍對抗鬼子時的堅毅殺伐,儘管劇情線有點兒單薄,但在張翰的處理下,人物的心理歷程變化還是打動了我,這也讓我不由對「塘主」改觀。
相較於岑子默和梁棟這兩條輔線人物的塑造,主角林翔和蘭芳的整體塑造就很符號化了。可能是影片對標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所以這倆個人物的故事線七八成是可以和李俠蘭芬重合的,但是無論是林翔的地下情報工作,還是林翔和蘭芳二人從革命假伴侶到心靈互通,都沒能在合理的劇情邏輯裡得以呈現。
作為一部致敬隱蔽戰線無名英雄的諜戰電影,《密戰》弱化和虛化了情報人員利用電報、潛伏、機密來做的戰鬥,反而摻入了大量商業片的跑酷、槍戰、追車,甚至最後還能出現醉酒外國人開飛機帶女主等人撤退,不得不說,《密戰》時時刻刻在「神劇」的邊緣瘋狂試探。
《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臨危受命潛入上海,在敵人密切的監視下,每天夜裡窩在小閣樓上發電報,曾因敵人分區停電的排查下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後來被放出來後也被特務密切監視,直到最後,為了送出渡江戰役關鍵情報被敵人黑洞洞的槍口對住。「再見了,同志們」是李俠發出的最後一封情報,感動了無數觀眾。
這些情節同樣在《密戰》中出現,甚至還多了很多細節,比如林翔教岑子默模仿他發電報的手法,這合理解釋了他被捕後為何還能被排除嫌疑放出來,但是影片大多時候留住的僅僅只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皮,「再見了,同志們」在《密戰》中的呈現多了幾分草率。而林翔更像是商業大片中的孤膽英雄,根本背離了隱蔽戰線工作者的形象,能夠在上海弄堂飛簷走壁,一招要了日本浪人的性命……對此只能說,主角光環過分重了。
此外,《密戰》在一些細節處理上看似是用心了,比如用數字代碼表示一些信息,「9862318253481624971」=「中共上海地下電臺遭日軍全面破壞」;
各種傳遞情報的手段的呈現,但在倉促混亂的故事裡,尤其是毫無鋪墊、懸念與過渡的情節轉換中,這些就顯得有點兒華而不實了。
一些情節的邏輯漏洞,如在捕殺地下黨員後,富有經驗的日本特務竟然沒有搜走他藏在身上的情報,這一點和一貫的「抗日神劇」套路無二,就是把敵人塑造成傻子來反襯主角的英雄,小諜只想說,醒醒吧,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