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核心。生物間相互競爭,能適應的動物能夠存活下來,其更深層次的意思就是任何生物繁殖時,都會出現基因的變異。如果變異有利於生物存活,那它們就會通過環境的篩選,一直存活在自然界中,否則就會被淘汰,而遭滅絕。
而想要「適者生存」,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食物和捕食能力,缺一不可。因此有了食物鏈。簡單來說,就是生態系統內,生物之間因為食物而形成的一種聯繫,就如一條鏈子,環環相扣。如果哪個環節一旦斷了,就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不過,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小,畢竟,每個生物的食物都有多樣性,缺少一種,可以選擇替代者。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大自然是相對公平的,相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沒有人為幹預的因素,它們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肉弱強食,強則有足夠的食物,不強則淪為食物,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鏈條,如果能夠把這根鏈條放大,劃分得再細一些的話,我們就能看到有很多這樣的物種,它們自己本身就是強悍的捕食者,讓其他動物望而生畏,反過來,它們也是其他捕食者中的獵物,一不小心,就會被獵殺。
在自然界,這類動物一抓一大把,比如海豹、海獅,它們在海洋世界中,個頭不小,也很兇猛,捕食各類小型的魚類、貝類、章魚,甚至企鵝等等,但它們也是其他大型海洋動物的美味食物,如鯊魚、虎鯨、北極熊等都會捕食海獅、海豹。與海豹命運相同的,還有海豚、鯨魚。
而我們今天要聊的就是老虎菜單中的主食之一——熊
熊是一類動物,它們是食肉目熊科動物的統稱,可分為4屬:懶熊屬 、眼鏡熊屬、馬來熊屬、熊屬,8種。
外形上,我們知道,熊看起來五大三粗,身體粗壯肥大,覆蓋著濃密的毛髮,臉型像狗,頭大嘴長,而眼睛和耳朵相對小些,它們有發達的臼齒,撕咬肉類毫不費力。尾巴短小。
四肢粗壯有力,腳尖有5個鋒利的爪子,個頭雖大,但並不影響它們上樹。
日常活動中,它們行動緩慢,但一旦遇到獵物,它們就會加快速度,跑得很快,而且可以直立行走。灰熊速度最快 ,可以達到48公裡每小時,而棕熊在崎嶇山路速度可以達到30公裡每小時,這速度比人類快多了。
在熊類大家庭中,體型差別較大。一般的是北極熊(540千克)、棕熊最大(可達1000千克)、美洲黑熊(約450千克)、亞洲黑熊(約150千克)、懶熊(140千克)、眼鏡熊(約175千克)、馬來熊(約45千克)。除了熊貓和北極熊外,其餘都是雜食動物,既吃青草、苔蘚、漿果、堅果,抓捕鼠類,掏取鳥蛋,還喜歡舔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
一般情況下,熊比較溫和,不會主動攻擊人及動物,也怕麻煩,儘量避免衝突,但一旦它們發現自己或者幼崽受到威脅時,也會變成非常危險而可怕的野獸,它們,容易暴怒,打鬥起來非常兇猛。但它們也經常會成為其他獵物的盤中餐,如頂級捕食者——老虎。
據俄羅斯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它們通過對西伯利亞虎(東北虎)的食物進行統計發現,亞洲黑熊和東北棕熊佔據了西伯利亞虎獵物的40.7%,這個比例是相當大。(數據來源:維基百科——虎)。不過這項研究也顯示,老虎在與熊對抗過程中,也不是次次能得手的,老虎也有可能被熊殺死,有時候,熊還敢虎口奪食。
也許是熊熊們運氣不好吧,事實上,豹子、狼、蟒蛇、鱷魚等也是老虎的盤中餐,它們遇到老虎有時候也會難以逃脫。
自然界就是這樣,足夠強大,就有一片立足之地。環環相扣,和諧美好。